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14:1-24

路加福音14:1-24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1-24節的主題是【神國的筵席】【法利賽人的領袖】(1節)是猶太公會的議員。猶太人在【安息日】(1節)不可煮飯,晚餐是前一天準備好的。(2節)【水臌】原文是醫學名詞,指體內組織間隙積聚的體液過多,可能是心臟衰竭、肝腎疾病或營養不良導致的。這位患水臌的人並非被宴請的賓客(4節)他被帶到筵席上,是【律法師和法利賽人】(3節)設置的陷阱。主耶穌看穿了這個陷阱,問他們【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3節)。【他們卻不言語】(4節)因為法利賽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依照猶太口傳律法,若沒有生命危險,就不可在安息日治病;但在病人的面前說這話,又太冷酷無情。法利賽人的教條憐卹牲畜(5節),卻不憐憫弟兄,把教條放在愛心之上,利益之下。現在,既然他們在事前都【不言語】事後也就沒有資格說三道四,所以【不能對答】(6節)。【首位】(7節)是通常留給最尊貴的客人。一個自己爭著【揀擇首位】(7節)的人,必定不是最尊貴的客人,因為最尊貴的客人不需要自己爭首位,早就被主人安排好了。(8節)【婚姻的筵席】賓客眾多,在這種筵席上爭奪首位的風險更大,因為很可能還有更尊貴的客人還沒有到。當那自以為最尊貴的人不得不讓出首位的時候,其它的座位可能都已經坐滿了,他只能【羞羞慚慚地退到末位上去】(9節)。相反,如果一個人承認自己不是最尊貴的,首先【坐在末位上】(10節),唯一可能的變化就是上升【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11節)。所有的法利賽人都應當知道,在審判之日【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賽2:12)。【自卑】不是刻意貶低自己,而是順服當有的地位。在法利賽人的筵席上,主耶穌首先教導賓客不要爭坐首位(7-11節),接著就教導主人請客不要勢利(12-14節) 。【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12節)代表有能力回請的人。 【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13節)代表沒有能力回請的人。主耶穌不是禁止社交往來,而是強調請客的動機不能為了彼此恭維,在人前得榮耀。想高抬自己的人,就會在筵席中爭奪首位;一個想得到報答的人,就會勢利地挑選賓客。有愛的人,分享恩典時才不會期待回報【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14節),因為善待那些【沒有什麼可報答你】(14節)的人,並不是為了得著人的回報或稱讚,而是單單做在神面前,所以在神面前就能富足(122:21)。主耶穌的講論,使同席的一位客人不由自主地讚歎:【在神國吃飯的有福了】(15)!他聽出主耶穌所說的乃是神國的筵席:在神的國度裡,沒有人爭奪名利,人際關係也沒有功利,讓他讚歎不已。神國的筵席是神主動邀請,親手成就的【樣樣都齊備了】(17節)人要做的就是接受邀請,前來享用。這些賓客原來已經答應赴宴,現在卻【一口同音地推辭】(18節)比喻選民早就與神立約,現在卻拒絕接受主耶穌的救恩。他們的藉口似乎都很合理(18-20節)但卻經不起推敲。能夠買地,買牛,娶妻的人,都是在產業,事業和家庭上富足的人,但這三樣東西最能讓人忙碌,遠離神國,許多人都被產業,事業和家庭佔據了自己的心,以致容不下神。而【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21節),都是物質貧乏,缺乏能力,毫無盼望的人。他們在地上不得安息,無法滿足,所以神的邀請一來,他們立刻歡然接受。【到城裡大街小巷】(21節)找來的,代表稅吏和罪人。 【到路上和籬笆那裡】(23節)找來的,代表外邦人。當自以為配的人拒絕接受邀請的時候,他們在神國筵席中的位置將被罪人和外邦人所取代,因為神的恩典絕不會落空。【勉強】(23節)原文可譯為【催】(太14:22)【強逼】(徒26:11)。但這裡的意思並不是【強迫】因為一個僕人不可能【強】那麼多人,只能竭力地勸說那些城外的流浪漢,相信自己真的受邀參加城裡的筵席。【先前所請的人】(23節)指曾經與神立約的選民。雖然他們一直在盼望神的國降臨,但彌賽亞真的來臨時,他們居然拒絕了祂的邀請。 思想: 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陶醉於次好的福分,棄絕了神國的筵席,這是一個荒誕的悲劇;那些承認自己不配的罪人和外邦人卻意外地被邀請參加神國的筵席.這卻是一個預定的喜劇。面對主預備的救恩筵席,我們會否拒絕祂的邀請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為我們預備這個豐盛的救恩,你為我們預備的不只是滿足我們的生命,更是預備我們的人生,好讓我們每日都與你同在有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路加福音 4:31-44路加福音 4:31-44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迦百農】(31節)是彼得的家(38節),位於加利利海的北岸,這裡有貿易稅關(太9:9)。主耶穌不但【在安息日教訓眾人】(31節)而且在安息日醫病趕鬼。《路加福音》共有五處提到在安息日醫病趕鬼(4:35,38-39;6:7;1314;14:3)。【他們很希奇祂的教訓】(32節)是【因為祂的話裡有權柄】。主耶穌能叫人在祂的話語中感受到神的權柄,因而對神產生敬畏和順服的心。所以人們聽出【祂的話裡有權柄】。一個【被污鬼的精氣附著】(33節)的人竟然能【在會堂裡】(33節)敬拜神,卻沒有任何不協調的感覺,直到遇見了主耶穌。污鬼雖然認識主耶穌基督是【神的聖者】(34節)也就是神的兒子(1:35;可1:24;約6:69)卻拒絕接受祂作主。污鬼先自稱【我們】(34節)後來自稱【我】(34節)可能那人裡面有許多污鬼,由其中一個污鬼代表說話。(35節)【不要作聲】意思是【閉嘴】;雖然污鬼所說的並沒有錯,但主耶穌卻拒絕接受邪靈為祂作見證。因為見證的源頭若不是出於神,再真實也不能使榮耀歸於神;不但不能把人領到神面前,反而會迷惑人,混亂主的所是和所作,模糊神與鬼的界線,甚至使人接受鬼的作為;毀謗主耶穌是【靠著鬼王趕鬼】(可3:22)。(36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文是【這是什麼話呢】指出主耶穌的話語裡帶著權柄,所以趕鬼並不責備污鬼(35節)。(38節)【西門】是希伯來文【西緬】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聽見】。【彼得】是主耶穌給他的希臘文名字(6:14)意思是【石頭】 (約一42)。三卷對觀福音書都提及【熱病】(38節)但只有路加用醫學術語來描述這熱病【甚重】(38節)。【斥責】(39,41節)原文與【責備】(35節)是同一個詞,顯示這病的背後可能有屬靈的原因。主耶穌到地上來,就是要用神的能力醫治人的屬靈疾病,讓神的百姓可以起來服事。一般人長期發燒以後,熱退了人也會很虛弱,需要時間恢復。但西門的岳母卻在安息日【立刻起來服事他們】(39節)顯示主耶穌的醫治是立刻的,徹底的,使人進入神所賜的真正安息。(40節)【日落的時候】安息日就結束了,猶太人才可以走遠路,所以周圍的群眾都聚集前來尋求醫治。他們在安息日得不到的安息,到主面前卻能得著。日落後步行就能走到迦百農的城鎮,【凡有病人的,不論害什麼病,都帶到耶穌那裡】(40節)表明這些人來到耶穌面前,只是為了醫病趕鬼,並不是想聽道:只是為了解決人的需要,而不是來尋求神;只想脫離的是外邦的統治,並不是想脫離自己的罪。但主耶穌卻毫無分別地【按手在他們各人身上,醫好他們】(40節)。但主耶穌卻拒絕留在迦百農,既沒有深入耕耘,鞏固基地,也沒有趁熱打鐵,迅速倍增,反而【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43節)【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44節)。 思想:主耶穌一開始傳道,就顛覆了我們許多的想法:祂沒有用神蹟證明自己就是彌賽亞,沒有苦口婆心地勸說拿撒勒人悔改,沒有利用靈界的見證傳揚福音吸引群眾;因為主耶穌的服事不是根據人的需要,而是按照神的旨意。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生命的服事,是主祢親手作工進入人的需要,但主祢更看重的不只是我們的需要,而是神的旨意,求主同樣教導我們活出主旨意的生命。阿們!

路加福音 5:27-39路加福音 5:27-39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27-32節的主題,是【耶穌揀選罪人作門徒】呼召罪人跟隨祂。【利未】是希伯來名字,意思是【聯合】(創29:34);【馬太】是希臘名字,意思是【耶和華的禮物】。 迦百農位於埃及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國際貿易路線【沿海大道Via Maris】上,所以此地有駐軍,也有【稅關】(27節)。稅吏利未的工作是替希律·安提帕收稅,當時的稅吏幫助羅馬政府壓榨同族,被猶太人視同罪人。利未也在上班的時候被主呼召,並且立刻放棄穩定的職業來跟從主,成為十二使徒之一。稅吏似乎是最不可能成為彌賽亞門徒的一類人,但主耶穌只是簡單地說一聲【你跟從我來】(27節),利未就立刻與原來的職業和生活方式一刀兩斷【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28節)。利未【撇下所有的】(28節)是因為親耳聽見了主的呼召。 (30節)利未跟隨主比彼得要付更大的代價,如果漁夫們感覺跟從主耶穌不划算,可以毫不困難地回到本行,但稅吏一旦放棄鐵飯碗,他的工作馬上就有人填補,就再也回不去了。利未跟隨主耶穌是一個決定性的委身,他一定已經計算清楚了代價。利未不只是【撇下所有的】跟隨主,更是歡歡喜喜地【為耶穌大擺筵席】(29節)因為他發現為主放下鐵飯碗,是一件滿有喜樂的事。利未【撇下所有的】但並非把房子和財產送人,而是【為耶穌大擺筵席】讓那些被社會不齒的【稅吏,罪人】(30節)都有機會來認識主。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30節)自恃聖潔敬虔,遠離罪人,卻不認為自己是需要救恩的【罪人】所以對彌賽亞視而不見,反而【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30節)。因為病人必須先承認自己有病,才會去接受醫生的幫助;罪人必須先承認自己有罪,才能轉向主耶穌的救恩。主耶穌卻宣告:【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32節)在《路加福音》中,記錄了十次主耶穌參加的各種筵席(5:29;916;22:14)其中七次是本書獨有的(7:36;10:38;11:37;14:1;19:5;24:30,43)。這些筵席代表主耶穌願意接納卑微的罪人,俯就他們,服事他們,要把他們帶回神的面前。5;33-6:11的主題,是【耶穌揭穿偽善的教條】包括猶太口傳律法中的禁食和安息日。法利賽人質問他們為甚麼與稅吏和罪人【又吃又喝】(33節),卻不用【屢次禁食禱告】(33節)來表示悔改。(34節)主用比喻;【新郎】指主自己,【陪伴之人】指祂的門徒。【同在的時候】(34節)指主在肉身裡與門徒同在的時候。 (36節)的比喻表示兩件物件都成了破的。同樣,神的國並不是對舊制度的修補,而是對地上國度的完全代替。新布沒有縮過水,如果用來【補在舊衣服上】(36節)洗過晾乾時,新布的收縮會把舊衣服撕破。同樣,人為的教條不但無法建立神國,反而還會抗拒神國,用人的教條來冒充神的律法。因此,神國不能建立在人的教條上,進入神國不是倚靠遵守儀文,而是因著順服神的權柄。(37節)【新酒】指還沒有完全發酵的葡萄汁,發酵的力量比較大【舊皮袋】缺乏彈性,經不住新酒發酵膨脹的壓力,容易爆滿。比喻人的本性總是守舊的:一個人若是滿足於舊的事物,就很難接受新的觀念;一個人若是習慣了偽善的教條,就很難理解律法的精意。【他總說陳的好】(39節)這句話雖然暫時是對的,但新酒成熟之後,卻將成為比陳酒更美的佳釀。 思想:神救人的辦法,是先賜下律法,使人知道自己是個有病的罪人,然後差遣恩典的醫生基督,讓我們得著醫治和拯救。世人的難處不是不認識神,而是不認識自己;我們有否看到自己的需要;願意返到我們的主面前蒙拯救,得醫治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來到我們的生命中,不但讓我們得著救恩,更要我們生命得著醫治,得到復甦,得到更新;求主讓我們生命因祢的同在每日更新而變化。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