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13:1-37

馬可福音 13:1-37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主耶穌離開了【聖殿】原文指殿的整個範圍。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記載,大希律為了討好猶太人,拆除了第二聖殿原有的基石,把聖殿重建在另外鋪好的基石上,加高60肘,富麗堂皇,宏偉壯觀。聖殿的被毀表明這殿從此與神國的進展無關了對神國的顯現已經失去了作用。在主後70年第二聖殿被提多王子率領的羅馬軍隊徹底摧毀,甚至石頭也被撬開【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門徒問聖殿被毀的時日,但主耶穌卻要他們明白,聖殿被毀還不是【末期】(7節)末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到。主耶穌在啟示【預兆】(4節)之前,先提出警告:小心被【迷惑】【要謹慎】(5節),持守聖經,持守住基督裡的地位,不要偏離基督。是否清楚知道眼見的末世預兆不是最重要,不被【迷惑】警醒等候才最重要。(7節)雖然將有戰爭,但是【末期還沒有到】因為戰爭在人類歷史裡始終存在,在神帶進神國的計劃中【是必須有的】但並不能據此確定【末期】何時到來。(8節)【民要攻打民】指民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國要攻打國】指國家間的戰爭。末期之前固然會有戰爭,飢荒,地震,但這些只是【災難的起頭】並不能憑它們來判斷末期的遠近。主耶穌提醒門徒遇見逼迫和反對的時候,聖靈自然會帶領門徒怎麼說,說甚麼。一個家庭會因信仰上的衝突而發生分裂,這種事情歷來已很常見,將來會更劇烈。(13節)這裡的【得救】並不是指救恩,而是指脫離災難。沒有人能靠自己【忍耐到底】靠著基督在逼迫的環境中,持守祂的道和祂的名,也只有基督能拯救【忍耐到底】的人面對災難。經文中主耶穌引用(但11:31)預示大災難期間敵基督將高抬自己【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後2:3-4)。(14節)【行毀壞】指敵基督(但9:27)【可憎的】指拜偶像(申29:17)。【不該站的地方】指聖殿內的聖所。當敵基督進入聖殿,自封為神的時候,就是那【大災難】開始的信號,也是提示猶太人趕快逃走的信號。這危機來得很突然,在猶太地的人應當立刻逃到山上,在屋頂上休息的人來不及進屋收拾行李(15節)在田裡耕作的人也來不及回家換上外套(16節)。【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17節)指她們行動不便,逃起來很辛苦。(18節)【冬天】是雨雪季節,道路泥濘難行,平時干涸的旱溪會充滿了水,很難渡過。【大災難】的程度是空前絕後的(但12:1)人無法憑想像來了解,只能用【大】來形容其可怕。大災難如果持續下去,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活得了【基督在這裡!看!在那裡!】(21節)都是指某一處地方,表明他們所講的【基督】(21節)都是冒牌的假基督,只有少數人看見。因為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不會只向一小部分人顯現,而是要讓全以色列的人都看見(26節)。(22節)【假基督、假先知】原文都是複數,表示不只一個。【顯徵兆和奇事】這些假基督,先知連【選民】(22節)猶太人也會被他們迷惑。主耶穌預先將此事告訴門徒(23節)。主耶穌再來的時間,是在【那災難以後】(24節)結束之時。在祂降臨時,天象可能會有極大的變異(亞14:6-7)。主耶穌再來時是駕著天上的雲降臨,而不是在地上出現,祂不是需要用雲來做交通工具,而是要用【駕著天雲】。預兆的目的是指著主的自己,從留意預兆轉而注意主自己,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27節)【祂要差遣天使】把【他揀選了的人】從全世界【招聚】回到以色列,恢復他們祭司國度的地位,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以色列有大量的長青樹,所以冬天無花果樹的禿枝很顯眼。這種樹不到晚春不長葉子,所以一見有葉子出現,便知【夏天近了】。(29節)【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指所預言的事逐一應驗的時候,結局已經近在門口了。(30節)【這些事】指聖殿被毀。 (32節)【那日子,那時辰】指基督的再來。主即將再來,但決定【那日子,那時辰】的權柄在父神,主耶穌站在人子順服的地位上,也寧願有所不知。主耶穌所教導的不是猜測,計算祂何時再來,而是要一生時刻預備好,警醒等待(33-37節)。 思想: 我們不要以為得救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真正得救的人必然會照著主耶穌的吩咐,從信主的第一天開始就保持【警醒】(33節)。我們如果知道主在哪一天來到,就不必天天警醒,以為可以每天照過自己的日子了,只要等到最後那天警醒即可。正【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我們才必須隨時警醒.天天以等候主耶穌今天就來的態度生活為人,思想言行都是為著迎見主,討祂喜悅,以致神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越來越長大,配得承受神的國。 祈禱:主耶穌,我們知道主祢再來的日子很近,面對很多似是而非的世界,面對每日很多虛假信息,求主保守我們,更讓我們藉著主祢的話讓我們好好【警醒】等候主你再來。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10:32-52馬可福音 10:32-52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經文表示主耶穌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第三次很嚴肅地對門徒們宣布十字架的道路,這次是最詳盡的預言。門徒【希奇,害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主耶穌從來沒有這樣神情嚴肅地【在前頭走】。門徒以為主耶穌上耶路撒冷是要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所以引起他們之間的地位之爭(35-39節)。但是主卻說祂去耶路撒冷乃是要受死,門徒並沒有把這話聽進去。(35節)【西庇太的兒子】就是雅各和約翰。主耶穌最親近的門徒卻在為自己求榮耀,可見當時門徒們都以為主耶穌今次上耶路撒冷是要趕逐羅馬人,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在榮耀中作王。主的左右座位指在彌賽亞國裡僅次於主的地位。雅各與約翰是與主耶穌最親近的三個門徒中的兩個,可能因此他們覺得自己配得高位,他們所追求的只是地上國度裡的榮耀和地位。(38節)【我將要喝的杯】是主耶穌即將在十字架上擔當罪人所該受的刑罰,因此祂所要喝的【杯】是指神忿怒的杯,祂所要受的【洗】是指十字架上的受死。他們說【我們能】(39節)是因為他們還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求的是甚麼。因此耶穌表示在神國裡越是【為首】(44節)就越沒有自由;越是自己卑微,受苦,越是放棄自己的自由和權利,就越顯出為大。【僕人】指失去主權的奴隸。(45節)【服事人,捨命】是主耶穌作神國之王的方式,門徒必須現在就要效法祂,走十字架的捨己道路來服事人。(45節)【贖價】原文通常是指買回奴隸的贖價,表示基督以祂自己的生命為贖價,把我們從罪的奴役中釋放出來。【出耶利哥的時候】路加福音記載此事是發生在將近耶利哥的時候(路18:35)。耶利哥在當時有新,舊二城,新城是大希律王所建,兩城之間有一條道路相通。此時主耶穌即將進入耶路撒冷了,主耶穌在進耶路撒冷之前的傳道以醫治瞎子的神蹟結束,更要人知道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救主。在馬可福音中只有此處提及神蹟中被醫治者的名字【巴底買】可能許多當時的信徒都認識這位後來做了門徒的巴底買,所以馬可和路加福音只提到他。剛剛記載眾門徒爭奪地上國度的高位,接著就記載這個瞎子。門徒就像這個瞎子,因為瞎了心眼,不認識神國的事,所以彼此爭奪高位。主在此醫治瞎子,正如醫治他們一樣,【大衛的子孫】是猶太人對彌賽亞基督的稱呼,只有猶太人有權力這樣叫祂,以這個名字來求告主耶穌,本身就是信心的表現。此時已經行近耶路撒冷,主耶穌在一大群激情滿懷的群眾簇擁下前行,可能群眾認為請彌賽亞來醫治瞎子,太降低祂的身份了。主耶穌再一次更改了門徒對彌賽亞使命的觀念。這個討飯的瞎子則是撇下了他最重要的財產衣服。【衣服】是古代猶太人的重要財物。耶穌說:要我為你作甚麼?主耶穌要用行動表示這位天國的君王是用愛與服侍來管理我們,縱使即將面臨的極大苦難並不阻礙祂去服事人。這瞎子甚麼也不要,單單要【我要能看見】瞎眼的人不認識主的寶貴,所以斤斤計較地上的地位(37,41節)。一旦心眼得開,便會以認識基督為至寶,甘心跟從主走十字架的道路。 思想: 耶穌在本章經文兩次記述,要我為你作甚麼?包括當西庇太的兒子求祂的時侯(10:36)到本段落面對那瞎子,耶穌基督都要用行動表明祂服侍的愛,耶穌基督的事奉不是責任,不是手段,而是愛與關懷,我們有否願意學習主耶穌主動地向身邊的人說: 要我為你作什麼?還是要求別人為我作甚麼呢? 祈禱:主耶穌多謝在地上一次又一次用祢的手主動地接觸有需要的人,更主動地關心人的需要,求主憐憫我們,縱使看似我們內心有很多的需要,更讓我們學習主祢主動關心身邊的人,跟隨主祢的樣式活出愛。阿們!

馬可福音 9:30-50馬可福音 9:30-50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經過加利利】是他們即將跟隨主踏上往耶路撒冷最後一段旅程。主耶穌【不想讓人知道】這次加利利之旅,因為祂要單獨教導門徒十字架的道路。這是主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8:31,9:31,10:33)門徒聽得懂【他們要殺害祂】卻聽不懂【過三天祂要復活】。主每次說到十字架的時候,必定提到復活的事,但門徒們還不能領會復活的啟示(10節),因此,門徒們一路爭辯不休,主耶穌並沒有當眾責備門徒,卻是私下教導他們。(34節)【門徒不作聲】表明他們所議論的題目讓他們很尷尬。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表明他們在登山變像看見了神國的榮耀以後,一直思想的是自己在這榮耀中能佔有多少,卻不是思想主耶穌關於十字架的教導。神的兒子降卑自己來服事人,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祂的門徒也應照樣要走降卑自己服事人的道路。(36節)【小孩子】在猶太社會裡是極微小的,不受人重視和尊敬。(37節)【為我的名】指為著榮耀歸主,因為對方是【屬基督】的(41節)。【小孩子】指任何一個謙卑追求主的神國子民,主耶穌看重這樣單純向著祂的人。38-41節是在主耶穌完整的教導中插進去的一段話。這段插話是因為約翰聽了主耶穌關於【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的教導,立刻明白自己禁止別人趕鬼是不對的,也可能他們【在路上議論的】就包括這件事。無論哪種原因,主耶穌都把話題帶回到【彼此爭論誰為大】上。既然那人奉主耶穌的名行異能,就必須在眾人面前承認主耶穌的名,福音就被傳開了,所以主說【不反對我們的,就是支持我們的】(40節)。最後耶穌表示門徒被賞賜的原因不是因為【一杯水】而是【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根據上文,這裡【跌倒】的原因可能指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以致輕視,藐視看起來最不起眼的門徒,妨礙了他與基督關係。【大磨石】原文是【驢子推轉的磨石】比一般家用的磨石大得多,非常沉重。【扔在海裡】比喻妨礙人與基督關係的後果非常嚴重,必須盡快除去這種行為,並非使人【跌倒】會失去永生。人之所以會被別人絆倒,固然有外面環境的原因,但首先是因為自己有容易【跌倒】的【手,腳,眼】實際上許多人是自己絆倒了自己。如果一個人不想被絆倒,首先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而要付出代價,接受主對付並除去自己身上任何會使自己【跌倒】的【手,腳,眼】竭力維持自己在神面前的謙卑和單純。神國可以接受外面有殘缺的人,但不能接受裡面悖逆的生命,因人裡面的悖逆卻會拒絕神的生命。(45節)【地獄】一詞原為耶路撒冷城外一處深谷的地名,又叫【欣嫩子谷】(書18:16)。猶太人用來焚燒犯罪者的屍首和一切不潔的垃圾,所以該處的火常年不止息,比喻地獄永遠的刑罰,也表明拒絕創造主的,就像垃圾一樣失去了被造的用途。地獄就是與神隔絕的地方。人若離開神,只能和魔鬼,邪靈和罪人一起在與神隔絕的地方直到永永遠遠。與神隔絕的地方就沒有愛,沒有公義,沒有光明,所以聖經用【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48節)是引自賽66:24。【凡祭物必用鹽醃】鹽是神和百姓立約的象徵,被主潔淨的屬天生命必然能活出屬天的智慧,所以又引出下一節的【鹽】所代表的另一個含義。猶太拉比常用【鹽】來比喻智慧(西四6)【失了味】的希臘原文又有【成為愚笨】的意思。 思想:耶穌不只教導門徒彼此爭大的不是,更要讓門徒明白爭權奪利,背後的後果,代價相當巨大及沉重,而且影響到永遠,我們有否因著自己把持的權利,讓別人受傷?甚至影響他們對信仰的看法呢?我們期望身邊的家人朋友不會落地獄,但我們有否運用我們的言語行為令他們落地獄呢? 祈禱:主耶穌,求祢赦免我們,赦免我們的自高自大,赦免我們很多自我權利的把持,讓我們明白背後的代價,教導我們學像基督。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