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13:1-37

馬可福音 13:1-37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主耶穌離開了【聖殿】原文指殿的整個範圍。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記載,大希律為了討好猶太人,拆除了第二聖殿原有的基石,把聖殿重建在另外鋪好的基石上,加高60肘,富麗堂皇,宏偉壯觀。聖殿的被毀表明這殿從此與神國的進展無關了對神國的顯現已經失去了作用。在主後70年第二聖殿被提多王子率領的羅馬軍隊徹底摧毀,甚至石頭也被撬開【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門徒問聖殿被毀的時日,但主耶穌卻要他們明白,聖殿被毀還不是【末期】(7節)末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到。主耶穌在啟示【預兆】(4節)之前,先提出警告:小心被【迷惑】【要謹慎】(5節),持守聖經,持守住基督裡的地位,不要偏離基督。是否清楚知道眼見的末世預兆不是最重要,不被【迷惑】警醒等候才最重要。(7節)雖然將有戰爭,但是【末期還沒有到】因為戰爭在人類歷史裡始終存在,在神帶進神國的計劃中【是必須有的】但並不能據此確定【末期】何時到來。(8節)【民要攻打民】指民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國要攻打國】指國家間的戰爭。末期之前固然會有戰爭,飢荒,地震,但這些只是【災難的起頭】並不能憑它們來判斷末期的遠近。主耶穌提醒門徒遇見逼迫和反對的時候,聖靈自然會帶領門徒怎麼說,說甚麼。一個家庭會因信仰上的衝突而發生分裂,這種事情歷來已很常見,將來會更劇烈。(13節)這裡的【得救】並不是指救恩,而是指脫離災難。沒有人能靠自己【忍耐到底】靠著基督在逼迫的環境中,持守祂的道和祂的名,也只有基督能拯救【忍耐到底】的人面對災難。經文中主耶穌引用(但11:31)預示大災難期間敵基督將高抬自己【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後2:3-4)。(14節)【行毀壞】指敵基督(但9:27)【可憎的】指拜偶像(申29:17)。【不該站的地方】指聖殿內的聖所。當敵基督進入聖殿,自封為神的時候,就是那【大災難】開始的信號,也是提示猶太人趕快逃走的信號。這危機來得很突然,在猶太地的人應當立刻逃到山上,在屋頂上休息的人來不及進屋收拾行李(15節)在田裡耕作的人也來不及回家換上外套(16節)。【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17節)指她們行動不便,逃起來很辛苦。(18節)【冬天】是雨雪季節,道路泥濘難行,平時干涸的旱溪會充滿了水,很難渡過。【大災難】的程度是空前絕後的(但12:1)人無法憑想像來了解,只能用【大】來形容其可怕。大災難如果持續下去,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活得了【基督在這裡!看!在那裡!】(21節)都是指某一處地方,表明他們所講的【基督】(21節)都是冒牌的假基督,只有少數人看見。因為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不會只向一小部分人顯現,而是要讓全以色列的人都看見(26節)。(22節)【假基督、假先知】原文都是複數,表示不只一個。【顯徵兆和奇事】這些假基督,先知連【選民】(22節)猶太人也會被他們迷惑。主耶穌預先將此事告訴門徒(23節)。主耶穌再來的時間,是在【那災難以後】(24節)結束之時。在祂降臨時,天象可能會有極大的變異(亞14:6-7)。主耶穌再來時是駕著天上的雲降臨,而不是在地上出現,祂不是需要用雲來做交通工具,而是要用【駕著天雲】。預兆的目的是指著主的自己,從留意預兆轉而注意主自己,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27節)【祂要差遣天使】把【他揀選了的人】從全世界【招聚】回到以色列,恢復他們祭司國度的地位,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以色列有大量的長青樹,所以冬天無花果樹的禿枝很顯眼。這種樹不到晚春不長葉子,所以一見有葉子出現,便知【夏天近了】。(29節)【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指所預言的事逐一應驗的時候,結局已經近在門口了。(30節)【這些事】指聖殿被毀。 (32節)【那日子,那時辰】指基督的再來。主即將再來,但決定【那日子,那時辰】的權柄在父神,主耶穌站在人子順服的地位上,也寧願有所不知。主耶穌所教導的不是猜測,計算祂何時再來,而是要一生時刻預備好,警醒等待(33-37節)。 思想: 我們不要以為得救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真正得救的人必然會照著主耶穌的吩咐,從信主的第一天開始就保持【警醒】(33節)。我們如果知道主在哪一天來到,就不必天天警醒,以為可以每天照過自己的日子了,只要等到最後那天警醒即可。正【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我們才必須隨時警醒.天天以等候主耶穌今天就來的態度生活為人,思想言行都是為著迎見主,討祂喜悅,以致神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越來越長大,配得承受神的國。 祈禱:主耶穌,我們知道主祢再來的日子很近,面對很多似是而非的世界,面對每日很多虛假信息,求主保守我們,更讓我們藉著主祢的話讓我們好好【警醒】等候主你再來。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14:1-31馬可福音 14:1-31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逾越節】是神拯救猶太人脫離埃及奴役的日子(出12:21-23)。是羔羊被交出和被殺,現在變成了人子被交出和被釘,表明主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 (1節)人的【詭計】終究仍為神所用成就祂的計劃。【純哪噠香膏】是一種昂貴的芬芳油膏,從產於印度的名叫哪噠的植物根莖提煉出來的香油製成。【打破玉瓶】裝香膏的長頸瓶子是密封的,用時須打破其瓶頸部分,讓封存在瓶裡的香膏能流出來。瓶頸一經打破,便不能再保存香膏。(5節)這香膏值【三百個銀幣】相當於普通人300天的工資,旁邊的好幾個人心想到香膏用在主身上就【枉費】【周濟窮人】就不枉費,事實上他們被一些看起來屬靈,善良的理由,奪取了主在人們心中該有的地位。在主耶穌的眼裡馬利亞值三百個銀幣的香膏,都是無價的奉獻,都是主所悅納的【一件美好的事】。主耶穌並不是否定【周濟窮人】(5節)的義務(申15:11),而是要門徒不要把人的需要看得高於主,只有做在主身上的【行善】(7節),才有永遠的價值。古時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體,並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起來。【純哪噠香膏】既可以用來膏抹尊貴的客人,也可以給死者膏身。伯大尼的馬利亞在主死之前,抓住機會膏了主。(9節)【這女人所作的】就是馬利亞全然接受主所說的,不惜代價地愛主。主耶穌要賦予【逾越節的筵席】他的【最後的晚餐】嶄新的意義。除酵節共有七天。猶太人在正月十四日傍晚宰殺逾越節的羊羔,晚上【吃逾越節的筵席】。【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13節)預備。【有人拿著一瓶水】(13節)【人】原文是指男人,按猶太人習俗,婦人才拿水瓶,所以男人拿著水瓶,比較容易辨認。當中耶穌表示【與我共餐的】的話是引用了詩4:41:9【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表明祂心中的傷痛。這一切事正如經上所寫的那樣發生,但又不能為猶大賣主開脫罪責。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按照上主的旨意進行(22節)【擘開】象徵祂的身體在十字架上裂開。【吃】象徵分享基督的所有。主在逾越節筵席上設立了新約主餐,表明祂是真正的逾越節羔羊。(23節)【杯】是猶太人逾越節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救恩之杯】(Cup of Redemption)主耶穌說明出這杯酒代表【立約的血】(24節)。但主耶穌沒有和門徒們一起喝這第四杯,而是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25節) 直到完成了真正的逾越節筵席【在神的國里,喝新的那日子】。(26節)【他們唱了詩】猶太人在逾越節筵席結束時要唱【哈利路篇】即詩篇115至118篇。【橄欖山】就在出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他們在橄欖山上過夜。(27節)耶穌表示門徒【都要跌倒】指門徒們離開主四散逃走(50節)和彼得三次否認主(66-72節)。帶出門徒們一直不認識自己的軟弱。耶穌更要帶出這是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引自亞13:7的預言表明這不是偶然,而是神一早安排的旨意。主不單啟示祂的死,也啟示祂的復活,不單啟示羊群的分散,也啟示羊群的聚集。(28節)【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是主耶穌在去客西馬尼園路上與十一門徒的私下談話。 彼得和眾門徒確實有與主同死的心志,有屬靈的知識及經歷,也有屬靈的熱情,但是他們並不認識自己的本相,也不知道這將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抉擇。耶穌基督因此明確地表明他不認主的預言,可惜彼得的故我無法讓他認清自己。更牽動了所有門徒作出情緒的表態! 思想:跟隨主多年的門徒,經歷過主的神蹟,經歷過與主的生活,彼得更多次經歷過主耶穌與他不同精彩的個人故事,卻是環境讓他們一一被摧毀,原因不是過往精彩的經歷,不是與主生活多久,而是對主在我們生命上旨意的信靠。我們有否願意明白配合上主在我們身上的旨意.還是仍然憑著自我的熱誠衝動去面對信仰呢? 祈禱:主耶穌,我們承認我們真的是軟弱的,我們會懼怕環境給予我們的沖擊,懼怕環境改變帶給我們的害怕,求主引導光照我們,願意我們的生命活在主祢的旨意中,而不活我們自我的理想當中。阿們!

馬可福音 4:1-20馬可福音 4:1-2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從第四章開始,才正式地把主耶穌教導的話記錄下來。撒種的比喻在三卷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中都列於一系列比喻之首,主耶穌親自向門徒作了解釋,所以是解開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義的鑰匙。主耶穌要用這個比喻來回答眾人心中最大的問題:為甚麼文士與法利賽人會如此拒絕主耶穌?為甚麼連主耶穌的親屬也會誤解祂?為甚麼主耶穌同樣的傳道和醫病趕鬼不能在每一個人內心產生相同的回應?這段對話可能是門徒和主耶穌在船上進行的,船已劃離了岸邊的群眾。聽眾中顯然有些人無法領悟比喻的意義。由於猶太教領袖對主的拒絕,主耶穌服事的方式變了,起初祂宣告【神的國近了】(1:15),現在卻成了【奧祕】(11節)。【比喻】(11節)使無心追求神國的人【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12節)因為對於敵對者和僅僅出於好奇的人來說,這些比喻只不過是些故事罷了。而對於有心追求神國的人,【比喻】卻使他們容易記憶,容易明白。12節引自賽六9-10。撒種的比喻之所以佔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在主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同時,祂自己正在撒種,就是祂的【道】。主耶穌要用撒種的比喻說明,為甚麼福音所得到的反應是如此不同(2至3章)。主的道若沒有進到我們心裡,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心裡就【沒有根】一時的熱心也【不過是暫時的】。人只有真正明白、領受主的道,才能【結實】,讓神的話從我們身上活出來。 思想:撒種的主每日都帶著期望去在我們的生命中栽種,我們有否每日讓上主的種籽,神的道放在自己的心中呢?還是內心仍然充斥著讓我們不能成長的人,事物呢?祈禱:感謝天父,樂意在我們生命中栽培,感謝祢對我們都帶著不同的期盼,天父就讓我們每天好好讓祢的道進到我們的內心,更讓我們內心成為好的土壤被祢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