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15:1-32

馬可福音 15:1-32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到了早晨】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所以在早晨特地聚集開會,以正式定主耶穌死罪。【彼拉多】是主後26-36年羅馬帝國派駐猶太地的行政長官。當時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被賦予有限的自治權力,除了對擅闖聖殿內院的外邦人之外,公會並無執行死刑的權柄,所以必須將主耶穌解交給羅馬巡撫,讓他按羅馬帝國的律法定罪並處死刑。【祢是猶太人的王嗎】是重複猶太領袖訴狀上的罪名。彼拉多是羅馬的巡撫,只要不牽涉到羅馬政權,通常不過問猶太人的宗教紛爭,因此公會沒有以宗教的罪名來控告主耶穌,而是以政治罪名誣陷祂。主耶穌如果承認是【猶太人的王】即表示與羅馬政權對抗。主耶穌的沉默(賽53:7)使巡撫不知如何判決。(10節) 【嫉妒】這是宗教上的嫉妒,公會的領袖們深感主耶穌的言行威脅到他們的權勢。百姓寧要罪犯巴拉巴,不要主耶穌基督,當時上耶路撒冷過節的人成千上萬,這些(11節)【眾人】不一定是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歡迎祂的那些人。公會領袖們【恐怕民間生亂】(26:5)一定會安排站在他們一邊的【眾人】來到巡撫門口支持他們的訴訟。最後,彼拉多釋放了巴拉巴,吩咐人把耶穌鞭打了,羅馬人打罪犯的鞭子用皮帶做成,上面嵌有小塊骨頭或金屬,能令挨打的人皮開肉綻。【釘十字架】不但應驗了主耶穌自己的預言也應驗了舊約的預言,【為我們受了咒詛】(申21:23;民21:8-9;加3:13)。彼拉多的作為明顯地是為了【要叫眾人喜悅】犧牲真理原則。主耶穌經歷了猶太人的侮辱(14:65)又經歷外邦人的侮辱。【全營的兵】約有六百人他們不是羅馬的正規營隊, 而是從周圍地區中臨時抽調的後援隊伍。他們對猶太人並無好感,因此,把一個【猶太人的王】(18節)交給他們任意擺佈,正可藉此發洩他們的反猶太情緒。(17節)【紫袍】本為羅馬士兵的紅色外袍,褪色後顏色接近皇室所穿的紫色,又以帶刺的冠冕替代王冠,用來將主耶穌打扮成猶太人的王來戲弄凌辱祂。羅馬罪犯通常都是赤著身子拉出去釘十字架的,這裡讓主耶穌【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20節)可能是羅馬巡撫對猶太人傳統的讓步。當時十字架應該由囚犯本人背負,但主耶穌經過鞭打,此刻已經力不能支。【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是羅馬的外邦信徒所熟悉的人物(羅16:13)他全家人可能都因他被勉強【背著耶穌的十字架】而蒙恩得救。(22節)【各各他】是希伯來文,意思是【死人的頭骨】。據說這個小山丘的形狀像死人的頭顱,故有此名。(23節)【沒藥調和的酒】具有麻醉的作用,可以用於減輕被釘的痛苦。表明主耶穌【祂卻不受】是因他要親身擔當十字架的苦難,保持清醒地為人面對十字架的刑罰。耶穌的罪狀牌上寫著猶太人的王,這個牌子是用希伯來,羅馬和希臘三種文字寫成的,羅馬帝國境內所有的人都能看懂。除了猶太教領袖和過路人,連猶太罪犯也參與了這場戲弄。29-32節所有譏誚的話都有一個共同的內容,就是【離開十字架吧】! 思想: 經文一次又一次表示耶穌基督被羞辱,無論是外邦的兵丁,猶太人的領袖,路人,甚至身旁的強盜,每次的羞辱都表示耶穌基督為你為我去到人生最低點,我們知道是誰將祂釘上十字架? 祈禱:主耶穌多謝為我們釘十字架,是我們的罪將主祢釘上十字架,求主使我們一生都不忘記主祢的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11:1-33馬可福音 11:1-33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 【伯法其】意思是【初熟無花果之家】(2節);【驢】是溫馴的動物,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騎包括所羅門王登基的時間(撒下16:2)表示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更要應驗(亞9:9-10)那要來的彌賽亞謙和,溫柔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正是主耶穌。(2節)【對面村子】指伯大尼。主耶穌和門徒當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11節),可以順便把驢駒歸還主人。主能騎一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主也能降服一個從來未曾順服過的人。伯法其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公里,其實並不需要騎驢,而是【主要用它】(3節)因為主耶穌要特意安排一個謙卑的神國之王的入城儀式。【許多人】因逾越節將至,有極多的人從各地前來耶路撒冷過節。【把衣服鋪在路上】和【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都是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舉動(王下9:13)。【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個頌詞原是向朝聖者祝福的話(詩118:26)此處指那要來的彌賽亞。(10節)群眾向主耶穌歡呼稱頌,是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將解放以色列民族,率領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要因彌賽亞的來臨而將榮耀歸給天上的神,願那些天使天軍也從天上高唱【和散那】。無花果樹在陽曆二月份開始結果,然後發芽長葉,四、五月份綠蔭茂密,葉子下面有果子,大多數果子必須等到六月份才成熟。此時那棵無花果樹不應該只有葉子沒有果子。【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是預示徒有儀文外表,沒有敬虔實際的猶太教將被棄絕。15節是天國的君王入城儀式的結局和高潮,主耶穌在猶太人視為最神聖的聖殿顯明祂天國的君王的權柄。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又因聖殿不收希臘和羅馬的錢幣,猶太人繳納丁稅或奉獻必須用指定的貨幣,所以有兌換銀錢的人提供方便。這類【買賣】表面似乎並無不妥,實際已成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玷污了聖殿。主耶穌進殿和潔淨聖殿之間有一夜的間隔,表明祂的行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事先計劃要潔淨聖殿。主耶穌稱【我的殿】(17節)是以天國的君王的身份來潔淨聖殿,因祂就是神自己。18節這裡把【眾祭司長和經學家】放在一起所提及是不尋常的。過去反對主耶穌的人主要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現在主耶穌潔淨聖殿,使作為撒都該人的祭司長們也和文士聯合起來了。現在卻因要除掉耶穌而站在同一的陣線。咒詛無花果樹看似是負面的,叫活的變成了死的。耶穌特別透過這個神蹟來提醒門徒,這些活著的不管是以色列人還是門徒,若受盡恩典卻結不出果子,遲早會被咒詛,因而枯乾。有信心,死的可以變成活的;沒有信心,活的將變成死的。當中為了強調信心的功效,耶穌誇張地舉了投山入海的例子,說你若不疑惑,信就必成。有人因此就以為信心是一種自我欲望展現,只要足夠強烈信心,就能被神滿足。投山入海要在神的應許下實現,不是在人的願望中實現,耶穌這裡是用修辭手法強調憑應許、靠信心能行看似不可能的事,並非真的叫人把山弄到海裡去。神聽禱告是因為照祂旨意求的。很難想像經文中,耶穌緊接著竟然講饒恕人。明顯地耶穌要借助這段教導是在向當時彼此爭大的門徒說出他們認為饒恕別人的難度,不少於,不到時候收果子或將山投進入海。當時門徒彼此認為別人得罪自己,要想結出饒恕的果子是非常困難的。門徒認為饒恕人,愛人,至多因為那人藉得饒恕;其他人得罪自己,是萬不難地饒恕更不可能去愛的。可是主耶穌卻要求【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事實上要他們,把那山一樣的仇恨丟在海裡,相信神背後在他們生命的應許。當耶穌與門徒又來到耶路撒冷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即當時共同組成猶太最高公會,掌管民事和宗教事務的權貴。來質問主【憑甚麼權柄】(28節)潔淨聖殿,表明他們並不承認主耶穌的身份,也不尊重祂的權柄,反而要來抵擋祂。對於這些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領袖,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拉比在論戰時常常使用的反問法來回覆他們。當中主耶穌要向他們表示出,施洗約翰的權柄來源就是祂的權柄來源。主的回答已經清楚地宣告:祂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30節)這個屬天的權柄是為了建立神的國度。施洗約翰憑著這權柄宣告神國近了(太3:2)主耶穌憑著這權柄使【神的國臨到】地上(路11:20)。可是這群領袖的【不信】(31節)和【害怕群眾】(32節)正是不敬畏神的人的兩大特點。人若存心拒絕天上的權柄,主就不再向他們說話。祭司長、文士和長老明知答案,卻推說【我們不知道】(33節)明顯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告訴】(33節)這是誠實。因為他們對屬天權柄的態度,已經使他們在神的計劃中被棄絕了。 思想:當人身處地上受人景仰的身份地位的時候,不但沒有願意分享權力,更害怕失去權力地位,不管事實,真理都在他們的眼前,都只是用謊話,不信來面對信仰,面對自己,敬畏神不在於害怕失去多少,而在於害怕失去了神多少;敬畏神不在於重視別人的重視多少,而在於重視神有多少。 祈禱:主耶穌,感謝祢讓我們生命中經歷得著,經歷擁有,求主教導我們,讓我們好好地敬畏主祢,因我們很多時候,好害怕失去自我的擁有,更會不信任祢的應許同在,求主赦免,讓我們敬畏主祢。阿們!

馬可福音 4:21-41馬可福音 4:21-41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可福音把21-22節插在兩個撒種比喻的中間。這裡是比喻主的道是光,光是為了照亮眾人,所以主耶穌使用比喻教導人,不是為了把真理向外人隱藏起來(11-12節)乃是為了啟示它。因此門徒們【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23節)準備將來把現在暫時【掩藏,隱瞞】的真理傳給眾人。24節的比喻我們把所領受的神國奧秘傳授給別人更多,神也必讓我們明白神國奧秘更多。25節是比喻神國的福音傳得越多,領會得也越多。不傳福音的,連原來所有的也要被奪去。神國就是人有了神的生命,接受神的權柄的範圍。26-29節的比喻是神國的成長是照著生命的規律循序漸進的,只要有神的道播撒在人心裡面,就自然會生長,不能急於求成。把成熟的收在倉裡,就是有分於神國的實現。此時門徒們還不明白神國的真正含義,他們一直期盼著彌賽亞的國度能在他們有生之年建立起來。31-32節是比喻神國要從最小的生命種子開始循序漸進地成長,不是門徒所能明白的,但他們全都非常熟悉芥菜種的成長,所以主耶穌就繼續用芥菜種來比喻神的國。主耶穌並沒有解釋這個比喻的意思,但可能與上一個撒種的比喻一樣,是向門徒指出,從神生命的種子撒下時起,莊稼也好、芥菜也好,神國成長過程已經開始了,無論開始怎樣微小,生長過程中遇到什麼挫折,神國最後都能照著神的計劃成就。34節【照他們所能聽的】指根據門徒對神國的奧秘所能理解的程度。根據門徒此時的程度,芥菜種的比喻應該是按正面理解的非常簡單,淺顯的比喻,而不是需要按負面理解的複雜深奧的比喻。35-41節這段經文只有馬可福音記載了【也有別的船和祂同行】所以主耶穌的拯救對像不僅是飽受驚嚇的門徒。加利利海常常有突然而來的暴風,狂風從北面吹襲約旦河谷,經過狹谷時風勢加速,海面匉訇不平,對船隻十分危險。主耶穌是完全的人,雖然渡海只需要一,兩個小時,但祂因為整日的傳道,已經疲倦地睡著了。許多人在險惡環境中只會埋怨主【不顧】其實不是主不顧,而是自己【還沒有信心】(40節)。主耶穌斥責風和海,是行使祂對大自然的權柄。有解經家認為風和海是沒有位格和知覺的,所以主耶穌其實是在斥責背後的空中掌權者。但從41節看,這風很可能是自然現象。【睡覺】(38節)表明主耶穌有完全的人性,也表明祂內心的平靜,平靜風和海表明祂有完全的神性。主耶穌責備門徒,是因為他們還不認識祂是神的兒子,對祂的權柄【還沒有信心】以致看到環境就膽怯。主耶穌不但用醫病,趕鬼,赦罪的權柄來服事人,也用對大自然的權柄來服事人。風浪使門徒們經歷了主耶穌的權柄,但他們還沒有認識祂就是神的兒子。 思想:主耶穌神的國度是充滿著生命力,能將不可能變作有可能,能使人看似微不足道的,成為茁壯的避護所,其中不是環境,不是任何的限制,而是神在人生命中掌權中的生命力。信心固然必以個人所理解明白之理論及所見聞經歷之體悟為依據。但信心不論真假強弱,都是內存不可見的實際,既須藉流露在外的心態和言行表現出來,也須藉更多更深的認識和經歷不斷增強增加! 祈禱:感謝主,能讓我們認識進入神祢的國度,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明白主祢的國不只是權柄,更是生命力,讓我們成長,讓環境困苦都不能限制的生命力。求主記念我們的軟弱,面對環境,急難中都需要主加增我們對主祢的信心,讓我們繼續發展在我們信仰的生命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