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16:1-20

馬可福音 16:1-20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安息日在星期六日落時分結束。古代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體,並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上。這些婦女帶著香膏來膏主耶穌的身體,可見她們與那些門徒一樣,對真理的認識還有點模糊,並未期待主會復活。【七日的第一日】是一個新的開始,就是現在的星期日,也就是基督徒所稱的【禮拜天,主日】。主耶穌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祂的複活帶來一個新的開始,主耶穌復活的第一批見證人都是婦女,從反面證明這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在當時猶太人的社會裡,婦女是不可以作見證的。(4節)【石頭已經滾開】挪開石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主耶穌能出來,乃是為了邀請婦女們看空墳墓(6節)。這個少年人就是把墓口的大石頭滾開的天使。【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6節)主耶穌雖然經過墳墓,但墳墓並非祂的終站,祂已經復活離開了。這些婦女之前是看著主被安葬的(15:47),她們再被天使邀請【看安放祂的地方】不會找錯墳墓。(7節)【他會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是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去客西馬尼園的路上,對十一門徒的私下囑咐(14:28),所以這句話可以在門徒面前證明婦女們的見證。在四卷福音書中,惟獨馬可福音記載了【和彼得】(7節)這句話,可能是彼得特別讓馬可記錄的。別人不會特別在意【和彼得】這三個字,但它在彼得的耳中卻是何等的安慰和鼓勵!彼得在三天前在人前三次不認主(14:66-72),但主卻沒有按著公義不認他,反而在復活以後首先提到他的名字,表示主完全赦免了他。這位婦女,從好生命特殊的經歷,一路由加利利,到十字架下,直到主的復活,都是一個不折不扣主耶穌的【鐵粉】可能抹大拉的馬利亞在第二次探視墳墓的時候(約20:16)遇見了復活的主耶穌。而【復活】原文是【起來,站立】和第6節的【復活】是不同的字。主耶穌的復活不但讓人得著新的開始,得著新的盼望,更要讓人從軟弱中【起來,站立】再一次面對活生生的救主,在許多古抄本中並沒有9-20節,所以有人認為這一段結尾可能是別人後來添加上去的。但從經文的記述門徒面對馬利亞,並【門徒中間有兩個人】他們就是離開耶路撒冷往以馬忤斯去的兩個門徒(路24:13)所作出主耶穌復活的見證,他們的反應是【不相信】。經文表示主耶穌基督親自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並責備他們的不信,縱使他們的不信仍未攔阻神旨意救贖的計劃,更要他們向全世界宣講主的福音。(15節)。 (16節)【信】是人裡面的實際,藉著打開心門,將主耶穌基督接受進來。【受洗】是人外面的行為,藉著被浸入水裡的事實來顯明裡面的信心。 (17節)【信的人將有這些徵兆隨著他們】意思是信徒身上隨時都可能顯出神蹟,但甚麼時候,讓甚麼人,行甚麼【神蹟】主權都在主,目的是為了【證實所傳的道】(20節)。 (17節)【說新方言】就是說他們從來沒有說過的【別國的話】和【鄉談】(徒2:4-11)好【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15節)。17-18節所列的五種神蹟中,除了第四種【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18節)之外,其餘四種神蹟,包括趕鬼(徒16:18)說方言(徒2:4)徒手拿蛇(徒28:3-6)醫病(徒3:7在使徒行傳裡均有記載。(19節)【坐】表示主耶穌在地上的服事已經告一段落【右邊】表示最尊貴的位置(詩110:1)。【主耶穌】這個複合名詞在四福音書裡僅出現過兩次(路24:3;可16:19)表示耶穌道成肉身在地上的服事已經告一個段落,祂在死裡復活以後的服事,成為眾人的主,與教會繼續服事下去。 思想:耶穌基督的一生不但是歷史事實,更是神救贖的旨意的工作,我們不只認識耶穌基督的一生,更要明白神旨意的計劃,我們有否願意配合主的旨意計劃,一同與主完成祂的工作呢? 祈禱:感謝主讓我們藉著聖經使我們認識主祢的一生,更多謝祢讓我們明白主祢救贖的旨意與計劃,求主使我們為祢一生明白配合主祢的旨意與計劃。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4:1-20馬可福音 4:1-2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從第四章開始,才正式地把主耶穌教導的話記錄下來。撒種的比喻在三卷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中都列於一系列比喻之首,主耶穌親自向門徒作了解釋,所以是解開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義的鑰匙。主耶穌要用這個比喻來回答眾人心中最大的問題:為甚麼文士與法利賽人會如此拒絕主耶穌?為甚麼連主耶穌的親屬也會誤解祂?為甚麼主耶穌同樣的傳道和醫病趕鬼不能在每一個人內心產生相同的回應?這段對話可能是門徒和主耶穌在船上進行的,船已劃離了岸邊的群眾。聽眾中顯然有些人無法領悟比喻的意義。由於猶太教領袖對主的拒絕,主耶穌服事的方式變了,起初祂宣告【神的國近了】(1:15),現在卻成了【奧祕】(11節)。【比喻】(11節)使無心追求神國的人【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12節)因為對於敵對者和僅僅出於好奇的人來說,這些比喻只不過是些故事罷了。而對於有心追求神國的人,【比喻】卻使他們容易記憶,容易明白。12節引自賽六9-10。撒種的比喻之所以佔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在主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同時,祂自己正在撒種,就是祂的【道】。主耶穌要用撒種的比喻說明,為甚麼福音所得到的反應是如此不同(2至3章)。主的道若沒有進到我們心裡,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心裡就【沒有根】一時的熱心也【不過是暫時的】。人只有真正明白、領受主的道,才能【結實】,讓神的話從我們身上活出來。 思想:撒種的主每日都帶著期望去在我們的生命中栽種,我們有否每日讓上主的種籽,神的道放在自己的心中呢?還是內心仍然充斥著讓我們不能成長的人,事物呢?祈禱:感謝天父,樂意在我們生命中栽培,感謝祢對我們都帶著不同的期盼,天父就讓我們每天好好讓祢的道進到我們的內心,更讓我們內心成為好的土壤被祢栽培。

馬可福音 6:1-56馬可福音 6:1-56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主耶穌帶著許多門徒從加利利海回到拿撒勒,,但那裡的人卻【厭棄】祂(3節)。眾人希奇祂所說和所做的,但他們最關心的是這權柄的源頭,這正是解經家和法利賽人所操心的問題(11:28)。拿撒勒人詳述主耶穌的家世出身,表明他們是憑著外貌認人。他們正確地拒絕了以主耶穌在地上的背景和關係作為祂智慧和能力的來源,卻不願意將這智慧與能力歸於屬天的源頭,所以就【因祂跌倒】(3節)。 (7節)主耶穌所呼召的工人,祂必負責賜給足夠的能力,主的呼召與託付從不超過祂恩典的預備。主耶穌此時吩咐門徒不要隨身攜帶錢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是為了讓門徒們在實際的操練裡學習單單信靠主,經歷主的信實和供應。(11節)【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當時法利賽人離開外邦人地區時,做此動作表示與外邦人的不潔無分無關。【希律王】是大希律(太2:1)的四個兒子之,當時統治加利利和比利亞地區;這是主耶穌第一次引起希律的注意。此時猶太人對主耶穌的本性與工作有著幾種不同的解釋,可能希律因為殺害施洗約翰,良心不安,又因為迷信,懼怕施洗約翰的鬼魂回來向他作祟。【腓力】是希律的同父異母兄弟,又稱希律腓力一世,他沒有作王,住在羅馬。【希羅底】是大希律的孫女,先嫁給在羅馬的叔父腓力,後改嫁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希律安提帕強娶其同父異母兄弟之妻希羅底,違反摩西律法(利18:16)。施洗約翰的反對代表正統猶太人的看法,有損於希律安提帕在猶太人中的威望。希律安提帕隨著自我的情慾行事隨便許下承諾,自我的情慾使人失去理性,他原先因怕百姓而不敢殺約翰(太14:5),在信仰的事上也【游移不定】(20節),現在卻因放縱情慾而無所顧忌。結果將那公義聖潔的人殺了。【使徒】意思是【使者,奉差遣的人】這是馬可福音惟一使用【使徒】一詞的地方,指十二門徒。主耶穌並不是要求門徒靠著自己的努力,勞累過度地來事奉祂。而是與主同在的歇息,不但能使門徒得著安息,更能使我們重新得力。(31節)主耶穌讓門徒在疲憊的傳道旅程之後可以【歇一歇】。【天已經晚了】(35節)這裡離附近的鄉鎮並不太遠,這些人可以回家吃飯,少吃一頓也沒有問題。但主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罷】與其說是為解決人們身體的需要,不如說是逼著門徒轉向祂,認識並經歷這位滿有憐憫和能力的主。門徒表示要買兩百銀幣的餅是一筆需要工作大半年才能賺得的巨款。主耶穌差遣他們【去看看】結果他們自己甚麼都沒有,只有五餅二魚。眾人井然有序地坐著,是出於對主耶穌權柄的順服。【拿著,祝福,擘開,遞給】(41節)是猶太人每日三餐的儀式,但對神國子民卻有更深的意思,無論是在野地裡進餐,人們所想到的必是那最大的筵席。門徒所收回來的【十二個籃子】(43節)比所擺上的【五個餅,兩條魚】(38節)多得多。眾人對主耶穌餵飽他們的反應是一致稱頌祂為【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要【強逼祂作王】(約6:14-15)做他們的政治領袖。門徒們也很有可能產生同樣錯誤的認識,所以主耶穌催他們迅速離開。【四更天】即指凌晨三時至六時。根據羅馬計時法,夜間共分四更。50節【放心】並不是說危機不存在了,而是說有主耶穌在,無須害怕。【是我】直譯是【我是】。主耶穌一說【我是】因為祂就是神。就像前一次在湖面上的暴風一樣(4:37-41)主耶穌的同在再次帶來平安。但門徒們卻還沒有從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學到功課,所以顯露出懼怕與驚訝,因為【心裡還是愚頑】還是不能認識主耶穌身份的真正意義。門徒們經歷了這些難處,經歷了主耶穌的權柄,就會一步步認識祂【真是神的兒子】。(45節)主耶穌可能先到【伯賽大】再到【革尼撒勒地方】(53節)。主耶穌又回到希律安提帕的轄區,說明祂之前和門徒【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31節),並不是因為害怕政治鎮壓。這裡的人非常熱心,他們打發人到周圍去找來所有的病人,把他們帶到主耶穌那裡得醫治。病人雖然得了醫治,但還是沒有人認識主是誰。 思想: 主耶穌駕馭在風浪中,門徒的反應不是敬畏,而是懼怕,反映門徒內心真正對耶穌的認識有多少。人們在急難中就能明白自己信仰的實在。當中耶穌並沒有責備門徒的不信,因為祂要門徒繼續經歷操練他們的信心,我們經歷急難或會慌張,懼怕甚至埋怨,但耶穌帶給我們的反應不是責備,而是走近,同在! 祈禱:感謝主祢讓我們生命中會經歷難處,急難,不但主祢能夠明白我們的感受處境,更要一步一步的走近我們,與我們同在,讓我們平靜安息,感謝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