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6:1-56

馬可福音 6:1-56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主耶穌帶著許多門徒從加利利海回到拿撒勒,,但那裡的人卻【厭棄】祂(3節)。眾人希奇祂所說和所做的,但他們最關心的是這權柄的源頭,這正是解經家和法利賽人所操心的問題(11:28)。拿撒勒人詳述主耶穌的家世出身,表明他們是憑著外貌認人。他們正確地拒絕了以主耶穌在地上的背景和關係作為祂智慧和能力的來源,卻不願意將這智慧與能力歸於屬天的源頭,所以就【因祂跌倒】(3節)。 (7節)主耶穌所呼召的工人,祂必負責賜給足夠的能力,主的呼召與託付從不超過祂恩典的預備。主耶穌此時吩咐門徒不要隨身攜帶錢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是為了讓門徒們在實際的操練裡學習單單信靠主,經歷主的信實和供應。(11節)【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當時法利賽人離開外邦人地區時,做此動作表示與外邦人的不潔無分無關。【希律王】是大希律(太2:1)的四個兒子之,當時統治加利利和比利亞地區;這是主耶穌第一次引起希律的注意。此時猶太人對主耶穌的本性與工作有著幾種不同的解釋,可能希律因為殺害施洗約翰,良心不安,又因為迷信,懼怕施洗約翰的鬼魂回來向他作祟。【腓力】是希律的同父異母兄弟,又稱希律腓力一世,他沒有作王,住在羅馬。【希羅底】是大希律的孫女,先嫁給在羅馬的叔父腓力,後改嫁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希律安提帕強娶其同父異母兄弟之妻希羅底,違反摩西律法(利18:16)。施洗約翰的反對代表正統猶太人的看法,有損於希律安提帕在猶太人中的威望。希律安提帕隨著自我的情慾行事隨便許下承諾,自我的情慾使人失去理性,他原先因怕百姓而不敢殺約翰(太14:5),在信仰的事上也【游移不定】(20節),現在卻因放縱情慾而無所顧忌。結果將那公義聖潔的人殺了。【使徒】意思是【使者,奉差遣的人】這是馬可福音惟一使用【使徒】一詞的地方,指十二門徒。主耶穌並不是要求門徒靠著自己的努力,勞累過度地來事奉祂。而是與主同在的歇息,不但能使門徒得著安息,更能使我們重新得力。(31節)主耶穌讓門徒在疲憊的傳道旅程之後可以【歇一歇】。【天已經晚了】(35節)這裡離附近的鄉鎮並不太遠,這些人可以回家吃飯,少吃一頓也沒有問題。但主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罷】與其說是為解決人們身體的需要,不如說是逼著門徒轉向祂,認識並經歷這位滿有憐憫和能力的主。門徒表示要買兩百銀幣的餅是一筆需要工作大半年才能賺得的巨款。主耶穌差遣他們【去看看】結果他們自己甚麼都沒有,只有五餅二魚。眾人井然有序地坐著,是出於對主耶穌權柄的順服。【拿著,祝福,擘開,遞給】(41節)是猶太人每日三餐的儀式,但對神國子民卻有更深的意思,無論是在野地裡進餐,人們所想到的必是那最大的筵席。門徒所收回來的【十二個籃子】(43節)比所擺上的【五個餅,兩條魚】(38節)多得多。眾人對主耶穌餵飽他們的反應是一致稱頌祂為【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要【強逼祂作王】(約6:14-15)做他們的政治領袖。門徒們也很有可能產生同樣錯誤的認識,所以主耶穌催他們迅速離開。【四更天】即指凌晨三時至六時。根據羅馬計時法,夜間共分四更。50節【放心】並不是說危機不存在了,而是說有主耶穌在,無須害怕。【是我】直譯是【我是】。主耶穌一說【我是】因為祂就是神。就像前一次在湖面上的暴風一樣(4:37-41)主耶穌的同在再次帶來平安。但門徒們卻還沒有從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學到功課,所以顯露出懼怕與驚訝,因為【心裡還是愚頑】還是不能認識主耶穌身份的真正意義。門徒們經歷了這些難處,經歷了主耶穌的權柄,就會一步步認識祂【真是神的兒子】。(45節)主耶穌可能先到【伯賽大】再到【革尼撒勒地方】(53節)。主耶穌又回到希律安提帕的轄區,說明祂之前和門徒【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31節),並不是因為害怕政治鎮壓。這裡的人非常熱心,他們打發人到周圍去找來所有的病人,把他們帶到主耶穌那裡得醫治。病人雖然得了醫治,但還是沒有人認識主是誰。 思想: 主耶穌駕馭在風浪中,門徒的反應不是敬畏,而是懼怕,反映門徒內心真正對耶穌的認識有多少。人們在急難中就能明白自己信仰的實在。當中耶穌並沒有責備門徒的不信,因為祂要門徒繼續經歷操練他們的信心,我們經歷急難或會慌張,懼怕甚至埋怨,但耶穌帶給我們的反應不是責備,而是走近,同在! 祈禱:感謝主祢讓我們生命中會經歷難處,急難,不但主祢能夠明白我們的感受處境,更要一步一步的走近我們,與我們同在,讓我們平靜安息,感謝祢!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1:12-45馬可福音 1:12-45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的【催】字更顯出行動的急迫。神的兒子要立刻開始服事,所以聖靈剛降在主耶穌身上,接著就立刻【催促】祂到曠野【受撒但的試探】。主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相當於以色列人四十年的曠野生涯,主動接受撒但的試探,顯明主耶穌是神的愛子(11節)。主耶穌聽見施洗約翰被下監的消息,反而從猶太地回到希律安提帕管轄的加利利,顯示這並不是退卻,而是工作地點和方式的改變。【日期滿了】指根據神救贖的計劃,差遣祂兒子耶穌基督建立神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神的國】就是接受神掌權治理的範圍。神國的建立首先要求人心的悔改,只有悔改才能使人心轉向神,而福音就是進入神國的路。【加利利海】又稱革尼撒勒湖,也叫提比哩亞海,捕魚業昌盛,人口密集,許多村莊環繞湖而立。西門彼得和安得烈原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曾經跟隨主耶穌(約1:35-42)雅各和約翰是彼得和安得烈的夥伴(路5:10)這四個漁夫除了捕魚之外沒有甚麼特別的技能,魚網和船是他們唯一的生活倚靠。現在他們卻要丟開熟練的生活技能,離開故鄉和親友,去從事一個一無所知,毫無把握的事業,在人看來,他們的【立刻】和【跟隨】(18節)實在是一件盲目的事,但在神眼中卻是最寶貴的反應。【會堂】(Synagogue)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後才開始有的,那時聖殿被毀,猶太人就建立會堂,聚集禱告並講解律法。猶太成年男子每天必須由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禱告三次,會堂最初是為此目的而設立的。主耶穌【進了會堂教訓人】對像都是猶太人。主耶穌的第一件服事,就是用神的話語去服事人,把人帶回神的權柄之下。【眾人都希奇】的不只是主耶穌的【教訓】更是祂話裡的【權柄】。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竟然能在猶太人的【會堂裡】(23節)敬拜神,卻沒有任何不協調的感覺,直到他遇見了主耶穌。污鬼雖然認識耶穌基督是【神的聖者】(24)卻拒絕接受祂作主,所以仍與祂沒有相干。【神的聖者】(24)指【分別為聖歸給神的那一位】是神兒子的別稱(路4:34)。雖然污鬼說的沒有錯,好像是把榮耀和讚美歸於主,但主耶穌卻拒絕接受邪靈為祂作見證,因為這見證的源頭不是出於神。污鬼的見證再有力量,也不能使榮耀歸於神。27節記載主耶穌的第二件服事,就是用神的權柄把人從黑暗的權勢中釋放出來,叫人得著真理的自由,享受神所賜的安息。31節記載主耶穌的第三件服事,就是用神的能力醫治人,讓人能起來服事。32節記載主耶穌的第四件服事,是叫人進入安息的服事,他們在安息日得不著安息,到主面前就能得著安息。35-37節此時眾人來找主,並不是因為想聽道,而是為了醫病趕鬼(32節)。主耶穌拒絕眾人的尋找,因為祂奉差遣來服事的目的是要傳神的道,而不是為了醫病趕鬼。主耶穌甘心服事人,但祂的服事不是根據人的需要,而是根據神的心意。主耶穌服事的次序是先【傳道】再【趕鬼】,看重神的見證過於工作。41-44節主耶穌醫治【大麻風】這個人認識自己,需要得醫治,他也認識在主只有【肯】或【不肯】。律法規定大麻風病人必須隔離,主耶穌本可以只用一句話就醫治他,但主卻【伸手摸他】,表明祂願意憐憫他【你潔淨了吧】表示神的兒子話中有權柄,祂的服事工作大部分是用話語命令來成就的。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沒有醫治當時所有的疾病,也沒有趕出所有的污鬼;雖然【動了慈心】(41節),卻沒有解決當時所有人的需要。因為主耶穌來到地上服事人,目的不是醫病趕鬼,解決人肉身的需要,而是【宣揚神的福音】(14節)。因此,主耶穌吩咐那人【要謹慎,什麼話都不可告訴人】(44節),因為主的時候還沒有到。那人沒有順服主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雖然是出於好心,結果卻是好心辦壞事:【叫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地進城】,不能再自由地在城裡傳道。 思想: 主耶穌基督來到宣揚神的國,這個國度不但只要面對仇敵撒旦的試探攻擊,,面對這榮耀神的國度,耶穌基督不只是要祂一人完成,更願意我們一同的參與,跟隨祂的道路,我們有否看到祂榮耀的國度,聽到祂的呼召【來跟從我】一同完成祂的工呢? 祈禱: 主耶穌感謝祢要將神的國度帶進我們的當中,我們更榮幸地參與主祢的工作,儘管我們是卑微甚至沒有學問,祢仍看重我們,呼召我們,求主開我們眼睛,不只顧眼前的生活,更顧念神祢國度的工作。

馬可福音 14:32-72馬可福音 14:32-72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客西馬尼】是希臘文,意思是【榨油之處】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裡的禱告,就像祂在那裡獨自被壓榨。是主耶穌和門徒們常去之處(約18:1-2)所以猶大可以在那裡找到他們。 (33節)【開始驚恐難過】主耶穌是個完全的人,也會哭,也會憂傷難過,主耶穌在此所憂傷難過的,並不是怕死,而是因為祂站在人子的地位上,背起了全世界人一切的重擔。難處重到一個地步,連主也好像擔不起來了。但主耶穌看神的旨意比難處更重,祂不求父同意祂逃避難處,只求父幫助祂接受神的旨意(36節)。這是順服的生命,主耶穌把最完全的人的生命擺在父的面前。(34節)【保持警醒】主耶穌並不是指望門徒的扶持,而是希望他們【免得入了迷惑】(38節)。(35節)這是聖經記載中耶穌唯一的一次【俯伏在地】表示祂強烈需要向父神禱告。【這杯】是主耶穌還沒有喝的逾越節筵席的第四杯,祂要喝的第四杯不是【葡萄汁】(25節)而是盛滿神忿怒的杯。彼得願意與主同死,卻不能與主一同【警醒片時】(37節)更指出這樣會留給敵人趁隙而入的機會。要想免受撒但的迷惑,惟一的辦法就是【保持警醒禱告】(38節)。主耶穌三次禱告,與彼得三次不認主的事相呼應。在關鍵時刻跌倒,正是門徒們未能與主耶穌一同警醒禱告的結果。主耶穌三次禱告完了,每次都回到門徒那裡。此刻正是祂受煎熬最痛苦的時候,但祂仍然記掛門徒。門徒因為軟弱,不能同主警醒分擔苦難,但主耶穌並不勉強門徒,因為祂此時最重要的任務是上十字架。【起來,我們走吧!】(42節)不是逃避,乃是去迎接。照猶太人的習俗【親嘴】乃是親密和尊敬的表示,它竟被用作出賣主的【暗號】。當時天黑人多,必須要一個【暗號】才能確保抓住主耶穌。電光火石的情景下有人拔出刀來,砍了大祭司的奴僕一刀,削掉他一隻耳朵。明顯他認為以武力對抗有關的困境,以便作出重圍。經文再次記述要應驗經上的話【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亞13:7)門徒迅速地離開耶穌,眾門徒誓死忠心的話言猶在耳(31節),但試驗一到便顯明了人的真相。一切表面上是人的陰謀,而是背後卻是上主的旨意,(51節)【有一個年輕人】很可能就是本書的作者馬可。同樣記述他不惜一切要脫離險境的情況。主就是逾越節的羊羔,所以在被殺獻祭之前,必須先送到祭司那里察看,驗明確無殘疾,才可作為祭物(出12:5;申17:1)。逾越節是陽曆三、四月間,位於山區的耶路撒冷晚上還比較冷。彼得可能念記他的承諾所以【遠遠的跟著耶穌】主在公會面前不為自己表白,正應驗了【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祂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大祭司諷刺主耶穌【祢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61節)。大祭司的話雖是諷刺,但主耶穌卻以神自己的名字【我是】(62節;出3:14)肯定了大祭司的話,表明祂是由大祭司察驗過的逾越節的羔羊。大祭司問主耶穌是不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主卻宣告祂正是預言中的那位【人子】(62節)要在人性裡受苦,也站在人子的身份地位上得勝,死而復活,升天,並要【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但7:13)。(63節)【撕開衣服】是猶太人在哀慟或悲憤時的一種表示,大祭司連死了家人也不可撕開衣服(利十6,21:10 ),僅在聽到僭妄的話時可例外。(64節)【褻瀆的話】即誹謗、褻瀆神的話,按照律法,褻瀆神名的要用石頭打死(利24:10-23)。(64節)【該死的罪】猶太人當時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並無執行死刑的權利,所以公會宣判主耶穌該死,還需要由羅馬巡撫來做最後的判決和執行。公會定主耶穌的罪,是因為祂見證自己是神的兒子,但公會並不關心神的事,所以根本不想去證明主耶穌究竟是不是神的兒子,只不過是因為主耶穌的言行嚴重威脅了他們的權益,需要找一個定罪的藉口而已。因此,耶穌更要面對的人,吐唾沫在祂臉上,又蒙著祂的臉,用拳頭打祂,用手掌打祂的羞辱。 思想:當人面對不公平,無禮的對待,反應是點解,更要為自己討回應有的公道,但耶穌默默無聲,並不是內弱,更不是無奈,而是要活出神羔羊的樣式,正是(賽53:7)他被虐待,受痛苦的時候,他並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去屠宰,又像羊在剪羊毛的人面前寂然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正是一生為天父,為我們活出美善人性的耶穌。阿們! 祈禱:主祢的一生好美麗,從來不是自我,不是為自己,而是一生為神為人,從不後悔活出人最美善的旨意,願主祢的一生成為我們跟蹤的對象,願意愛神愛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