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12:1-50

馬太福音 12:1-5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主耶穌剛剛談完安息(11:28-30)法利賽人就在守安息日的問題上指責祂。根據摩西律法,在別人的田裡用手摘麥穗吃是可以的(申23:25),但並無明文規定在安息日是否可摘。法利賽人可能認為掐麥穗相當於收割,用手搓相當於打穀,把殼拋開相當於簸糠,吃則證明他們已經預備了食物,一點食物竟然違反了四個安息日的禁令。根據摩西律法的規定,神殿內的【陳設餅】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出29:32-33)。但大衛在逃避掃羅王的追殺時,他和跟從他的人吃了陳設餅(撒上21:1-6),卻沒有被神定罪,因為神以憐憫為懷,祂重視人的生命過於律法的條文。祭司在安息日也要獻祭(民28:9-10),而獻祭雖然也是在做工,但因著是在殿裡作的,所以這樣的工作不算有罪。由此可見【殿】比【安息日】的律法更大。【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是主耶穌第二次引用何6:6(9:13)。神喜歡從裡面活出神的性情,而不是在外面遵守宗教規條,因神喜歡以【憐恤】為懷。主耶穌是【安息日的主】表明主有權柄支配安息日,有權柄解釋安息日的律法。神設立安息日的本意不是要轄制人,而是要釋放人,讓人享用神,得享安息,神看重人過於地上的一切。當時猶太教昆蘭團體曾嚴格禁止在安息日把掉在坑里的羊救上來,其他拉比們為此爭論不休,有的認為可以往坑里扔根木竿,讓羊自己爬上來,有的認為可以丟下一些飼料,等過了安息日再把羊救起來。他們最後的決定是,為避免動物受罪,這種情況可以通融。但對一個人,法利賽人卻死守規定不放。第14節這裡第一次提到法利賽人策劃殺掉主耶穌。主耶穌【離開那裡】避免與法利賽人正面衝突,因為祂上十字架的時候還沒到。18-21節引自賽42:1-4,主耶穌是這段預言的應驗和實際。18-21節兩次提到【外邦】表明因為猶太人棄絕天國之王,祂將轉向外邦,尋找真心要主的人。(22-37節)表示脫離黑暗的國度,神的國臨到,人就要脫離黑暗。法利賽人也趕鬼,他們自以為是靠神趕鬼,卻又批評主耶穌是靠鬼王趕鬼,這是雙重標準。30節表明在世界上只有【神的國】和【撒但的國】,並沒有第三國。主耶穌靠著【神的靈】趕鬼,法利賽人卻說是靠著【鬼王】所以是褻瀆聖靈。人沒有一樣行為上的罪是得不著赦免的,但人若存心敵對聖靈,剛硬到底,就沒有被赦免的可能。但法利賽人明明看見了聖靈的權柄,卻存心拒絕接受,拒絕在恩典裡悔改,所以【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38-45節)表示天國的世代將更邪惡;當時世代的人有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是宗教的權威,來試探耶穌,要他行神蹟,但耶穌說沒有神蹟給他們看,除了約拿的神蹟。約拿所講的,尼尼微人都聽,猶太人有沒有聽呢?耶穌帶著神的國來到地上,進入黑暗的國度拯救他們,跟他們講話,他們卻不聽!如果這個世代好像一個被鬼附的人一樣,鬼因為神來了就出去了,但是這個世代卻不接受神,不接受耶穌的拯救,裡面沒有聖靈,好像污鬼出去之後,找不到地方住,就回去,看到裡面是空的,就去找更多的鬼來了,所以以後就很多倍了,更惡了。(46-50節)天國的新關係; 作為天國的人,如果接受耶穌,遵行神的旨意,每一個人就都與這位主有關係,是主的家人。天國全面展開了,面對仇敵的反對,耶穌去尋找願意接受祂,遵行神旨意的人,跟他們建立新的關係, 思想:經文讓我們明白信仰中看似很多的規條,很多的限制,但當我們都遵行神旨意,就與神有一個新的關係,是天國的關係,並且是神的一家人,彼此關係更親密。因此,我們明白神要的不是規條,而是關係。 祈禱:親愛主,求祢讓我們明白在信仰中要我們不是死守規條,,而是與主祢的關係因祢是安息日的主,使我們堅定與主每日建立美好的關係,因祢喜悅的是憐憫和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太福音 27:1-33馬太福音 27:1-33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到了早晨】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所以在早晨特地聚集開會,以正式定主耶穌死罪。【彼拉多】是主後26-36年羅馬帝國派駐猶太地的行政長官,他通常駐鎮凱撒利亞,逾越節期間移駐耶路撒冷,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騷動事件。當時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被賦予有限的自治權力,除了對擅闖聖殿內院的外邦人之外,公會並無執行死刑的權柄,所以必須將主耶穌解交給羅馬巡撫,讓他依照羅馬帝國的律法定罪並處死刑。猶大是絕望的【後悔】,彼得是悔改的【痛哭】(26:75),結局不同,但都應驗了主耶穌的預言(26:24,34)。表面上是主耶穌被定了罪,實際上是賣主的猶大和猶太首領們被神定為【有罪的】。他們的良心一同見證主耶穌乃是【無辜之人】但他們又不願意承當罪的後果,所以都不肯接受【那三十塊錢】賣主的代價(3節)。【血價】就是出賣主耶穌,流【無辜之人的血】的代價。【庫裡】指聖殿裡存放供獻給神的財物處所,祭司長心裡明白這種錢不能討神的喜歡。9-10節引自亞11:13。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是重複猶太領袖訴狀上的罪。彼拉多是羅馬的巡撫,只要不牽涉到羅馬政權,通常不過問猶太人的宗教紛爭,因此公會沒有以宗教的罪名來控告主耶穌,而是以政治罪名誣陷祂。主耶穌如果承認是【猶太人的王】即表示與羅馬政權對抗。主耶穌的沉默(賽53:7)使巡撫不知如何判決,因為【無論什麼人,被告還沒有和原告對質,未得機會分訴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這不是羅馬人的條例】(徒25:16)。【巴拉巴】原文是【耶穌巴拉巴】和主耶穌同名,是當時作亂的殺人犯。百姓寧要罪犯巴拉巴,不要主耶穌基督,顯示救贖的基本律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彼前3:18)。【釘十字架】是當時羅馬帝國處決重大人犯的酷刑,只對強盜,殺人放火,叛國等罪大惡極的囚犯施此刑罰,羅馬的公民不受此刑。彼拉多說【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為了與【耶穌巴拉巴】(16,17節)區分開來。彼拉多為了【要叫眾人喜悅】(可15:15),寧可犧牲真理原則,但又想在良心上把自己摘清。他以【洗手】表清白是猶太人的宗教儀式(申21:6-7)而非羅馬人的習俗。【祂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只是在場【眾人】無知妄言,而不是神對猶太人世世代代的咒詛。羅馬人打罪犯的鞭子用皮帶做成,上面嵌有小塊骨頭或金屬,能令挨打的人皮開肉綻。【釘十字架】不但應驗了主耶穌自己的預言(20:19,26:2)也應驗了舊約的預言【為我們受了咒詛】(申21:23)。主耶穌經歷了猶太人的侮辱(26:67-68),又要經歷外邦人的侮辱。【巡撫的兵】不是羅馬的正規營隊,而是從周圍地區的腓尼基人,亞述人或撒馬利亞人中臨時抽調的後援隊伍。他們對猶太人絕無好感,把一個【猶太人的王】交給他們任意擺佈,正可藉此發洩他們的反猶太情緒。【全營的兵】約有六百人。【朱紅色袍子】本為羅馬士兵的外袍,褪色後顏色接近皇室所穿的紫色,用來將主耶穌打扮成猶太人的王來戲弄凌辱祂。【朱紅色】乃是罪的顏色(賽1:18)。以帶刺的冠冕取代王冠,以葦子取代國王的王節,將主耶穌打扮成猶太人的王,目的乃在戲弄祂。羅馬罪犯通常都是光著身子拉出去釘十字架的,這裡讓主耶穌【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是羅馬巡撫對猶太人傳統的讓步。十字架應該由囚犯本人背負,但主耶穌經過鞭打,此刻已經力不能支。古利奈人西門是魯孚的父親全家人竟因他【背著耶穌的十字架】(羅16:13)而得救。【各各他】是希伯來文,意思是【死人的頭骨】。據說這個小山丘的形狀像死人的頭顱,故有此名。 思想:作為地上的權柄者,往往會做些看上去很好的決定,甚至是人都覺得為人著想,只有神知道我們的動機;若不是耶穌甘心順服至死,沒有人能把祂釘上十字架;無罪的耶穌把自己交出來走上十字架。這是真的捨己! 祈禱: 親愛主,求祢讓我們經歷十字架的意義,讓耶穌的死在我們身上,以至我們明白如何活出基督的身量。幫助我們使我們願意每日領受十字架。阿們!

馬太福音 13:1-24馬太福音 13:1-24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13章主耶穌用八個比喻來解釋人們為甚麼會對天國有不同的態度,所以這些比喻被稱為【天國的比喻】。當主耶穌的家人來了以後(12:46),祂就【從房子裡出來】教導更多的人。【坐下】是當時猶太拉比教導人時的標準姿勢,這表明主耶穌的權柄已經被門徒以外的許多普通猶太人所承認。對眾人講比喻,包括:(1-9節)撒種的比喻;(10-17節)對門徒的解釋,包括:用比喻的目的;(18-23節)解釋撒種的比喻;(24-30節)對眾人講比喻,包括:稗子的比喻;(31-32節)芥菜種的比喻;(33節)面酵的比喻;(4-10節)這段對話是門徒和主耶穌在船上進行的,船已劃離了岸邊的群眾。聽眾中顯然有些人無法領悟比喻的意義。由於神的選民對天國的拒絕,天國進行的方式變了,起初主耶穌宣告【天國近了】現在卻成了【奧秘】。主耶穌從此對門徒和群眾採取不同的教導方式,只要有眾人跟著,祂就只用比喻的方式對他們說(34節)一直到馬太福音結束。此後主耶穌一切明明白白的教訓只說給門徒聽,而且內容的範圍也不斷擴大。【比喻】使無心追求天國的人【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4節),因為對於敵對者和僅僅出於好奇的人來說,這些比喻只不過是些故事罷了。而對於有心追求天國的人,【比喻】使他們容易記憶,容易明白,又隨時可以問(36,51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因存心正確,而在真理上有所領悟,有所得著的,還會繼續不斷的得著更多。【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凡因存心不正確,以致對真理似懂非懂的,則他所以為懂得的,也要歸於無有。13-15節引自賽六9-10。【因】表明【比喻】是眾人麻木不仁,全無反應的結果。17-19節表示【路旁】的心,無心接受天國的道理,聽了卻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奪去。21節是天國的道理若沒有進到我們心裡,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心裡就【沒有根】,一時的熱心也【不過是暫時的】。而【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可4:19)都會阻擋人活出天國的實際。人只有真正明白【領受】天國的道理,才能【結實】,讓神的話從我們身上活出來。主耶穌用撒種的比喻說明,為甚麼天國的好消息所得到的反應是如此不同(十一至十二章)。 思想: 經文讓我們明白耶穌的憐憫,祂提醒警告眾人,聽道時不要成為頭三種,使人聽後會反省,這就是聽了而明白。我們都要成為好土,把道聽得明白,以致我們結果子。我們更要知道縱然四種土壤仇敵都可以工作,但主耶穌必在當中保護我們,因我們是在耶穌基督裡面,天國的道理也在常我們裡面。 祈禱: 親愛主,求祢使用我們每日都樂意聽從祢的話,讓我們的內心成為好土,為主祢多結果子;求主保守我們時刻活在主祢裡面,讓神的道也栽種在我們心裡。阿們!Lam HungP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