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15:1-39

馬太福音 15:1-39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1-20節)古人遺傳與潔淨的問題, 【古人的遺傳】指歷代猶太拉比對摩西律法的詮釋與引伸,以口傳方式保存下來,被法利賽人所恪守。法利賽人所指的【洗手】不是為了清潔,而是一種宗教禮儀。摩西律法規定祭司進聖所供職前必須洗手洗腳(出30:19)但這些口傳的規條卻擴大到一般百姓的生活細節。耶穌用法利賽人的教導例子來回答他們違犯神的诫命:【當孝敬父母】是十誡中人際關係的第一條, 【供獻】是將財物作一種許願式的奉獻,又稱【各耳板】(可7:11)。凡指定為【各耳板】的財產,父母親都沒有權利動用。當時有些猶太人常常藉口許願將家產獻給神,逃避供養父母的責任,自己卻以財產監管人自居,照舊享用其金錢。8節神看人裡面的實際比外面的言行更重要。【入口的】指食物(17節)。【污穢人】指使人成為世俗的或不潔淨的。【出口的】指從人心裡發出來的言語。耶穌表示人內心的不潔,乃是一切邪惡和污穢的根源。(21-31節)天國臨到外邦;【推羅、西頓】是位於加利利以北腓尼基境內(今黎巴嫩)的地中海港口市鎮,是被神咒詛的外邦人地(賽23)。主耶穌離開假冒為善,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退到被神咒詛之地,工作轉向外邦人,天國的工作範圍要擴展了。這位迦南婦人效法其他猶太人,以為稱主耶穌【大衛的子孫】會取悅祂。但主向迦南婦人指明【大衛的子孫】這名稱是專門為【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保留的。【狗】是當時猶太人對外邦人的蔑視,但是耶穌所用的原文卻不是這個【狗】字,祂所用的是指在家中的寵物狗,而這個婦人抓緊這個字並作出回應:你說我是狗嗎,我接受!只要我成為你家中那隻寵物狗,即使他只讓狗兒吃從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這是一個極度謙卑信心,她俯伏下來對耶穌真正敬拜的心表現出來。因此從那時候,耶穌使她女兒就好了。30節羅列的主耶穌治好的病痛,說明先知所預言彌賽亞將帶給以色列人的福份,外邦人也有分享的權利(賽35:5-6)。(32-39節)天上的糧臨到外邦,這是第二次餵飽眾人的神蹟,對像是剛【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31節)的外邦人,顯明以色列人的彌賽亞所施予猶太人的恩惠,外邦人也可以享受。這次與上次不同(14:15)是主耶穌主動提議要幫這些人弄些吃的。儘管門徒們已有了上次的經驗,但還是只從提供食物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可能他們沒有期待主耶穌會為這群外邦人行使彌賽亞的權柄。37節七個籃子是外邦人常用的【籃子】是用燈芯草和藤條混織而成的貯物器具,比猶太人常用的【籃子】大(14:20)。與之前五餅二魚所餵飽的五千人不同,這四千人大部分正是被猶太人看似不潔淨的外邦人(31節)。 思想:經文要提醒我們,外表看來是好的,但裡面或是充滿污穢,因此,神要我們每日都要正視我們的心思意念,特別是心裡的不饒恕,埋怨,情慾等;但儘管是任何的身份背景只要我們向神敞開,神必幫助我們,潔淨我們。 祈禱:親愛主,求祢神幫助我們每日都保守自己的心,讓我們除去內心的黑暗,內心的不潔,更赦免我們人看似的好;赦免我們的虛假,讓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願意信靠祢,順服祢。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太福音 26:1-30馬太福音 26:1-3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馬太福音】 【這一切的話】指主耶穌在橄欖山上最後向門徒啟示天國的進展(24:3-25:46),逾越節本來是羔羊被交和被殺,現在變成了人子被交和被釘,表明主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過兩天】是【後天】的意思,逾越節從正月(尼散月)十四日傍晚宰殺羔羊開始,吃逾越節晚宴已經是正月十五日(猶太人以日落開始算第二天)。【該亞法】是主後18-36年在任的大祭司,他們商議要用詭計拿住耶穌,殺祂,。縱使他們【恐怕民間生亂】但人的【詭計】終究仍為神所用,成就祂的計劃,更表示主耶穌很得民心,逾越節期間各地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都上耶路撒冷來過節,不易維持秩序。【長大麻風的西門】早已被主耶穌治好了設宴待客.這【一個女人】就是伯大尼的馬利亞(約12:3)。【極貴的香膏】就是【真哪噠】一種由印度進口的甘松香油,價格昂貴。在宴席間以香膏塗抹貴賓是古代中東的習俗,不過使用如此昂貴的香膏顯得很奢侈。這香膏值三十兩銀子(約12:5)相當於普通人300天的工資,但人若被世俗價值的左右,就會將奉獻給基督這樣的【美事】視為【枉費】。但主耶穌不是否定【週濟窮人】的義務(申15:11),而是要門徒不要把人的需要看得高於主,只有做在主身上的【行善】才有永遠的價值。【真哪噠】可以用來膏抹尊貴的客人,也可以給死者膏身。伯大尼的馬利亞在主死之前,抓住機會膏了主。【這女人所行的】就是馬利亞因為被主的愛所摸著,不惜代價地愛主,【當下】是馬利亞膏抹主的時候,猶大卻出賣主。【三十塊】是指猶太銀子30舍客勒,相當於普通人120天的工資。馬利亞因為愛主,用300天工資的香膏來膏主,猶大因為愛錢,以120天工資的價格出賣了主,主耶穌在猶大和祭司長的眼中,不過如同一個【三十舍客勒】的奴隸(出21:32)。(17-30節)【逾越節的筵席】正是主耶穌【最後的晚餐】主耶穌要賦予【逾越節的筵席】嶄新的意義。除酵節共有七天,【除酵節的第一天】指正月十四日日落至十五日日落,也就是逾越節(出121:15-20)。猶太人在正月十四日傍晚宰殺逾越節的羊羔,晚上【吃逾越節的筵席】。20節【坐席】原意【斜倚】這是猶太人在逾越節筵席上的落座方式,表示從埃及被釋放得自由。主耶穌的話引用了詩41:9,表明祂心中的傷痛應驗了【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同我沾手在盤子裡的】猶太人的逾越節筵席是大家共享羊肉,餅,苦菜等食物,各人拿一小塊餅蘸著盤裡的調味醬吃。25節猶大稱呼耶穌【拉比】並沒有像其他門徒那樣稱耶穌為【主】。這段對話很可能是私下進行的。主耶穌以【你說的是】表示利用對方問題中隱含的答案來答覆對方,肯定並接受其答案。【擘開】象徵祂的身體在十字架上裂開。【吃】象徵分享基督的所是。這【杯】是猶太人逾越節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救恩之杯】(Cup of Redemption)主耶穌自己很可能並沒有喝這第三杯,而是用這杯酒代表【立約的血】(28節)。馬太特別提到【使罪得赦】呼應一開始天使宣告的【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1:21)。西乃之約以祭【立約的血】新約則以主耶穌流的寶血作為立約的憑據。主耶穌並沒有和門徒們一起喝這第四杯,而是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因為祂的第四杯不是【葡萄汁】而是十字架的痛苦(39節),最後,主耶穌獨自在十字架上喝完了這第四杯發酸的酒,就是【醋】(27:48)完成了真正的逾越節筵席。【他們唱了詩】猶太人在逾越節筵席結束時要唱【哈利路篇】即詩篇115至118篇。 思想:馬利亞在耶穌身上做了一件美事,就是為耶穌獻上香膏。為何她這樣做會得著耶穌的稱讚?因為是出於一份很大的愛,很深情的奉獻。猶大以三十舍客勒出賣了主, 當主耶穌藉逾越節的筵席主餐說明祂為我們付上的代價,期待我們與神立約,重新與主建立美善的關係的同時;我們對主的估價是多少呢? 祈禱: 親愛主,求祢幫助我們能夠看清生命中的價值,幫助我們明白神的話語和心意,並為神話語上代價,真心獻上,讓主的名在我們生命中得著最美的香氣。阿們!

馬太福音 3:1-6馬太福音 3:1-6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施洗約翰不是在城市裡傳道,也不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傳道,而是在沒有多少人的【猶太的曠野】傳道,因為他的使命不是要在人群中製造熱鬧,乃是要叫人悔改,為主預備道路,吸引那些真心等候彌賽亞基督的人前來。約翰是為基督預備百姓,。【那時】指主耶穌年約三十歲(路3:23)準備正式傳道之前不久的日子。【猶太的曠野】是從猶太山區到死海的一片土地,約翰在這一帶傳道,可能與附近的昆蘭愛色尼派集體苦修社團有關係。約翰在猶太曠野高聲宣告說【天國近了】。猶太人所盼望的是彌賽亞的國,是一個獨立的猶太人的國家,他們盼望大衛子孫的彌賽亞來帶領他們脫離羅馬政權的轄制。但這【天國】不是猶太人心中的彌賽亞國,而是神掌權的範圍,是神的權柄在全地顯明,用天的樣式來管理全地。馬太福音最初的讀者是猶太基督徒,猶太人習慣避免直接用【神】字,所以用【天】來代指【神】所以馬太使用希伯來詞組【天國】。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則常用希臘詞組【神國】。但馬太也使用【神國】一詞(12:28;19:24;21:31,43)用來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你們要悔改】是為了預備進入天國,首先要在神面前有悔改的心,然後才能從心裡歸向神,接受,順服神的權柄。【悔改】就是人的心裡接受神的權柄。施洗約翰的任務就是替主鋪路,促使人的心思迴轉歸向主,好讓主有平坦的道路能進到人的心中,掌權作王。第3節【先知以賽亞所說的】引自賽40:3,熟悉以賽亞書的猶太讀者立刻就能聯想到,主耶穌就是神。施洗約翰的父親是祭司(路1:8-13),但約翰卻身在曠野,裝束和食物完全不是祭司的,卻與先知以利亞相同(王下1:8),施洗約翰甘心過簡樸生活,住在【曠野】;放棄人前的榮耀【穿駱駝毛的衣服】;不倚賴人的供應【吃的是蝗蟲野蜜】。約翰所傳的信息非常簡單,所過的生活非常簡陋,卻能影響猶太全地的人,這都是神預備人心的結果。約翰的影響非常大,他的門徒在猶太教內組織起一個獨立的團體,一直到新約以後的時期,主後一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對施洗約翰的記載比對主耶穌的記載還要多。施洗約翰的洗又被稱作【悔改的洗】(徒19:3-4),表明人有悔改的心,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有罪,宣告自己只配死,藉著被浸入水中,將已往離棄神的罪行作個結束。【悔改的洗】不是歸入基督。施洗約翰把猶太人認為只適用於不潔之外邦人的洗禮用在猶太人身上,打碎了猶太人的安全感。 思想: 施洗約翰為神的旨意願意放棄祭司傳統的職務,更作出以利亞的心志,脫離人情的顧慮牽掛,單單做神話語的出口,神讓他作基督的先鋒。我們有否願意放下自我的生活態度,去接受踏上活出上主旨意的道路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為我們生命的預備,使我們生命能遇到主祢在我們人,事,物的安排,讓我們明白一切生命都不是偶然,而是主祢每一天最美善的安排。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