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19:16-30

馬太福音 19:16-3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有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年輕的財主(22節),也是一個官(路18:18)。他看待主耶穌不是救人的【主】而是教導人的【夫子】。他問【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說明他想得到【永生】意思是他希望永遠延續他今生所賺取的名與利,因此他以為永生可以靠作【善事】換來,只是不知道還缺哪些事。但耶穌回答他是【你若要進入永生】17節而不過【得生命】;因【永生】是神藉著耶穌基督賞給人的恩典,不是人憑著善行向神贏得的報償。【永生】更是與神建立的關係,不在乎物質與擁有,只在乎神在我們生命的活現。因此耶穌表示【只有一位是善的】在神之外並沒有善(羅3:10,主耶穌這是啟示祂自己就是神。真正的【善事】就是【遵守誡命】但人靠自己做不出神眼裡的【善事】。主耶穌是要提醒他,沒有人能憑自己完全遵行誡命,所以根本不可能靠做【善事】而得永生。而是與主建立信靠順服的生命進入與祂永遠的生命關係中。18-19節是十誡中關於人與人關係的第5-9條【誡命】(出20:12-16),都概括在【要愛人如己】裡(利19:18 )。這少年人以為第5-9誡只是外面看得見的行為,所以聲稱他【都遵守了】這暴露出他對【愛人如己】這條誡命的膚淺理解。他繼續問【還缺少甚麼呢】表明他已經感覺到單靠遵行那些外面的行為,還不等於是真正的【善事】他可能也注意到主耶穌未提第10條誡命,那條關於內心的誡命使他的內心不安。【你若願意作完全人】表示即使少年人遵行了一切外面的行為,在主看仍是不完全的。他的【所有】正是他不完全的明證,因為他不能【愛人如己】讓別人來分享自己的【所有】。如果他願意變賣所有【分給窮人】證明他確實能【愛人如己】而願意【跟隨主】就是【愛主你的神】這兩條正是律法的總綱(22:40 )。主耶穌並非要每一個基督徒變賣所有分給窮人,而是要叫那少年人知道他並不能完全遵守誡命,因此明白人並不能靠做善事換取永生(16節)。【產業很多】反而使少年人不完全,因為他捨不得與人分享自己的富足,做不到【愛人如己】。人若靠恩典,小孩子也能蒙主按手祝福(13-15節;人若靠行為,即使自以為遵守了一切的誡命,結果仍是【憂憂愁愁的走了】。【進天國】也包括今生就要活出天國子民的實際;【捨己】是撇下屬地的一切來接受天國之王的權柄。因為財主捨不得撇下他們的【錢財】,所以【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錢財】本身不是進天國的阻攔,【倚靠錢財】的心才是阻攔。即使是窮人,只要【倚靠錢財】照樣難以【進天國】。24節【駱駝穿過針的眼】是當時的一句諺語,形容不可能的事。【在人是不能】這是宣告人不能憑著自己的行為進入天國。【神凡事都能】是宣告神的恩典,不但得救是祂白白的恩賜,得救的人行善事也是聖靈在人裡面運行動工的結果。彼得不知道自己就是一個屬靈的【財主】一句【看哪】就說出他的【有】他還有可誇的地方。雖然彼得問了一個很功利的問題,但主耶穌還是要把神的心意啟示給門徒。凡不願【撇下】的東西,最後終究會失去。【必要得著百倍】形容活在天國實際裡的人今世就能得著基督裡的豐富,平安和喜樂。【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是一句警告,我們若和彼得一樣滿足於目前光景(27節),炫耀自誇自己為主所擺上的,就必落到【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是一句鼓勵,雖然在起頭的時候落在人後,但並不就此決定一切,因此仍有可能變成超前。 思想: 耶穌所走的路我們也一起跟著走,這是天國的道路,來成就天國的道路。我們或許沒有那麼多【金錢】可以撇下,但總有捨不得撇下的家庭,事業,學問,地位,驕傲,自義……,凡是自己還【有】的人,總是【還缺少一件】。我們要謹記倚靠任何基督以外的其它事物,也一樣難以【進天國】。我們只有先看見十字架要讓我們【得】的是基督裡的豐盛,才能有甘心的【撇下】。 祈禱: 親愛主,求祢幫助我們撇下我們的自我,對各樣生活的憂慮,使我們活出並建立與主祢美善的關係。更使我們緊緊跟隨祢,充滿喜樂進入與祢永遠的生命中。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太福音 24:1-25馬太福音 24:1-25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耶穌出了聖殿】正是大希律為了討好猶太人,把聖殿重建,富麗堂皇,宏偉壯觀。聖殿的被毀顯示這殿從此與天國的進展無關了,對天國的顯現已經失去了作用。【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這預言應驗在主後70年第二聖殿被提多王子率領的羅馬軍隊徹底摧毀,甚至石頭也被撬開,以取得聖殿被燒毀時從屋頂上熔流其間的金箔。主耶穌離開聖殿【坐在橄欖山上】門徒其實問了3個問題:【這些事】(聖殿被毀)【祢降臨】【世界的末了】他們可能認為這三件事將同時發生。但主耶穌要他們明白,聖殿被毀還不是【世界的末了】末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到。【降臨】一詞在四福音中只在本章(3,27,37,39)裡出現,但在使徒書信中曾多次用來講主耶穌在榮耀中降臨。此字通常用來指達官貴人的探訪,君王的巡視,神的降臨。主耶穌在啟示【預兆】之前,先提出警告:小心被【迷惑】。是否清楚知道眼見的末世預兆不是最重要,不被【迷惑】警醒等候才最重要。首先耶穌表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在過去兩千年中,有許多猶太人曾起來自稱基督,並有許多跟隨者,但最後都被證明是假的。雖然將會有戰爭,但是【末期還沒有到】在神帶進天國的計劃中【是必須有的】但並不能據此確定【末期】何時到來。【不要驚慌】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驚慌】並無幫助。戰爭並非末期特有的現象。【民要攻打民】指民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國要攻打國】指國家間的戰爭。末期之前固然會有戰爭,飢荒,地震,但這些只是【災難的起頭】並不能憑它們來判斷末期的遠近。【災難的起頭】本意是【產前的陣痛】用來指末期到來之前的頻繁陣痛階段,真正厲害的【大災難】還在後面(21節)。主耶穌之前曾預言門徒將要被恨惡,遭殺害(10:17-22)這裡卻預言他們的使命將擴及【萬民】之中。這裡的【跌倒,陷害,恨惡】都是指門徒在遭受逼迫時會出現的情形。11節主耶穌一再地說,許多人要被【迷惑】可見被【迷惑】乃是教會歷史中很普遍的事。【不法的事】指不守規矩,違背神旨意的事,就使許多門徒對神、對人的【愛心】漸漸冷淡了。這裡的【得救】並不是指救恩,而是指脫離災難。靠著基督在【不法之事增多】許多人【漸漸冷淡了】的環境中【忍耐到底】持守祂的道和祂的名,也只有基督能拯救【忍耐到底】的人脫離災難。【天國的福音】原文是【國度的福音】是強調人的悖逆和神的權柄,目的是帶人悔改,服在神的權柄底下。【作見證】就是傳福音,不只是口頭的傳揚,更是生活的見證。15節主耶穌引用但11:31,預言大災難期間敵基督將高抬自己【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當敵基督進入聖殿,自封為神的時候(15節),就是末期【大災難】(21節)開始的信號,也是提示猶太人趕快逃走的信號,因為敵基督要大大逼迫猶太人。這場危機來得突然,在猶太地(即今日之以色列)的人應當立刻逃到山上,在屋頂上休息的人來不及進屋收拾行李(17節),在田裡耕作的人也來不及回家換上外套(18節)。通常在打仗的時候,鄉下人會進到有城牆的城巿裡面以求保護。【大災難】的程度是空前絕後的(但12:1),人無法憑想像來了解,只能用【大】來形容其可怕。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記載,主後70年聖殿被毀時,耶路撒冷有一百多萬猶太人被餓死或殺死,數萬人被賣作奴隸。大災難如果持續下去,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活得了,23節【基督在這裡…在那裡】都是指某一處地方,表示那些人所看見的再來的【基督】都是冒牌的假基督,只有少數人看見。因為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不會只向一小部分人顯現,而是要讓全以色列的人都看見(30節)。【假基督,假先知】原文都是複數,表示不只一個。【顯大神蹟,奇事】這些假基督,假先知照著撒但的運行,連【選民】猶太人也會被他們迷惑。 思想: 主耶穌預先將此事告訴我們,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對末世的好奇心,而是要我們格外小心謹慎,不要因為有人【顯大神蹟,大奇事】(24節),就以為他們必是從神來的。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祈禱: 親愛主,求祢主幫助我們謹慎,活出屬神的生命和生活方式,免得入了迷惑,預備我們的心迎接主祢的降臨。阿們!

馬太福音 24:26-51馬太福音 24:26-51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主耶穌親自啟示祂【降臨】的時候一定不會在暗中(26節),不會在有些人根本辨識不出的情況下再來,而是有如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至少讓全以色列的人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見。當人看見鷹群盤旋的時候,那兒必有可供它們掠食的屍首。這諺語(伯39:30)比喻【人子降臨】(27節)也必同樣明顯準確,沒有必要到處尋找,猜來猜去。當主耶穌降臨時,天象可能會有極大的變異(亞14:5-6;珥2:31)。但主耶穌使用的話來自賽13:10和34:4,前者是形容神對巴比倫的審判,後者是形容神對以東的審判,因此不一定能按字面解釋為自然界的災難。【人子的兆頭】必然是一種叫所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主耶穌親自來臨的記號。【地上的萬族】原文指在以色列的以色列各族,不是指全世界的人。主耶穌再來時是【駕著天上的雲降臨】而不是在地上出現,祂是要用【駕著天雲】作為【人子】身分的標誌(但7:13-14)。預兆的目的是指著主的自己,從留意預兆轉而注意主自己【祂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把【祂的選民】猶太人從全世界【招聚】回以色列,恢復他們祭司國度的地位,在地上建立天上國度。32-35節是談到聖殿的被毀。無花果樹不到晚春不長葉子,所以一見有葉子出現,便知【夏天近了】。【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指以上所預言的事逐一應驗的時候。【這些事】指門徒所問的第一個問題:【甚麼時候有這些事】(3節)即聖殿被毀(2節)。【這世代】指實際的一個【世代】即40年。主耶穌預言後不到40年,猶太人於主後66年發動起義,遭到羅馬帝國鎮壓,主後70年聖殿被羅馬軍隊徹底摧毀。【那日子,那時辰】指門徒所問的第二個問題:【祢降臨與世界的末了】(3節)。雖然種種預兆都顯示這世代的末日已迫近,主即將再來,但決定【那日子,那時辰】的權柄在父神,主耶穌站在人子順服的地位上,也寧願有所不知。主耶穌所教導的不是猜測,計算祂何時再來,而是要信徒一生時刻預備好,警醒等待。36-41節是談到基督的再來【挪亞的日子】的特徵是:1) 世人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6:5);2) 世人照常生活,吃喝嫁娶(38節);3) 世人挪亞的警告毫不在意,不相信洪水會突然臨到,毫無準備;4) 世人不信從方舟的救法(彼前3:20)。主耶穌要在人們【不知不覺】時突然降臨,施行審判。當主再來的時候,兩個男人在田裡同樣在工作,兩個女人在磨坊同樣在推磨(41節),主卻是【取一個,撇下一個】。表示【取去】或【撇下】的依據,乃在於是否【警醒】。信徒不要以為得救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真正得救的人必然會照著主耶穌的吩咐,從信主的第一天開始就保持【警醒】。主耶穌用這個比喻教導門徒,祂將像這竊賊一般,並不告知祂來的時辰,所以只有隨時【警醒】。不但要【警醒】在主裡敬虔度日,也要【預備】自己,這個比喻繼續說明信徒當怎樣【警醒】【預備】不是靜坐幹等,而是要透過事奉人來準備迎接主的再來。【忠心】是對主,以主的心為心,不辜負主的託付。【派祂來管理一切的】就是得勝的信徒在國度裡, 妥善【管理家裡的人】(45節),就不能指望那日可以【管理一切所有的】。【那惡僕】並非指沒有得救的人,因為他的心裡承認主耶穌是【我的主人】。他是對主的再來沒有正確認識的門徒。沒有警醒,預備等候主的人,就是【假冒為善的人】在主耶穌再來的時候必然要哀哭切齒。 思想: 神沒有啟示主耶穌降臨的日子,目的就是要我們警醒等候,照著祂給我們的託付,實習,操練和預備,好在將來得著更大的託付,信徒最容易的失敗不是不信有神,也不是不信地獄,而是不【警醒】總是自欺還有明天。 祈禱: 親愛主,求主祢幫助我們時刻儆醒,每日活出屬神的生命和生活方式,勇敢傳福音,預備自己迎接主祢的降臨,作主祢忠心有見識的僕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