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21:1-46

馬太福音 21:1-46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伯法其意思是【初熟無花果之家】位於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之東南.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公里,其實並不需要騎驢,而是【主要用它】因為主耶穌要特意安排一個謙卑的天國之王的入城儀式。【驢】是溫馴的動物,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騎(撒下16:2)。四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提到有兩匹驢。主耶穌在伯法其打發門徒去對面的村子(1節),所以【對面村子】指伯大尼。主耶穌和門徒當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可以順便把驢駒歸還主人。主耶穌第一次來的時候是謙卑地騎著驢駒引自賽62:11和亞9:9。民眾【把衣服鋪在路上】和【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都是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舉動(王下9:13)。【和散那】是希臘文對希伯來文的音譯,意思是【求祢立刻拯救】(詩118:25)亦可轉用作稱頌的話; 群眾如此向主耶穌歡呼稱頌,是因為他們心中的彌賽亞將解放以色列民族,率領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天國之王即將上十字架【合城都驚動了】,耶路撒冷的居民們始終不認識主,不知道如何應對天國之王的造訪。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販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又因聖殿不收希臘和羅馬的錢幣,猶太人繳納丁稅或奉獻必須用指定的推羅舍客勒,所以有兌換銀錢的人提供方便。這類【買賣】表面似乎並無不妥,實際上已成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6:5)玷污了聖殿。主耶穌進殿和潔淨聖殿之間有一夜的間隔,表示祂的行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事先計劃的,讓人看到。天國之王一進入聖殿,就驅趕了在聖殿中不該有的,又把在聖殿中該有的顯明出來,醫治瞎子瘸子,使聖殿裡再有向神讚美的聲音。【伯大尼】意思是【無花果之家,苦難之家】位於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之東南。主耶穌在受難周裡,每天晚上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18-22節耶穌藉著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的事件,預言徒有儀文外表,沒有敬虔實際的的百姓將被棄絕;但門徒的注意力沒有在咒詛無花果樹的警告意義上,他們驚訝的是主耶穌話語的力量。主耶穌咒詛無花果樹並不是根據祂自己,乃是根據神的定意。因此禱告是要禱告進神的旨意裡去,而不是用禱告改變神的旨意。如果對神的旨意【有信心,不疑惑】連移山填海這樣不可能的事也會成為可能。23-27節是對於這些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領袖對主的質疑,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拉比在論戰時常常使用的反問法來回應他們。主耶穌反問他們施洗約翰的權柄來源;主的回答已經清楚地宣告:祂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這個屬天的權柄是為了建立天國。28-44節耶穌說出葡萄園的比喻; 比喻猶太教的領袖,他們認出了神兒子的身份,卻拒絕祂,起意要殺祂。根據猶太律法,當地主不住在產權所在地時,園戶可以要求他們所耕種之地的所有權(他勒目Talmu, Baba Bathra, 35b, 40b )。如果土地的所有權不清楚,凡是曾經使用那塊地三年的人,可以在繼承人不在的情況下自行擁有它; 主耶穌被猶太教的領袖棄絕,且被釘在十字架上,神卻叫祂復活,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118:22-23)。【比喻】原文是複數詞,指上述兩個比喻。猶太教領袖明白了主的話語,卻沒有悔改的心。撒都該人與法利賽人平時彼此敵對,現在則是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第一次合謀除掉主耶穌。
思想:主耶穌為神殿心裡焦急而採取潔淨的行動,以施洗約翰所仗之權柄點出自己權柄的根源,用兩個比喻說明在主眼裡誰是遵行主道,忠於所託的人。因我們要向神交賬,神給我們恩賜,生命,我們有否結出果子來歸給神呢?還是將主推出園外呢?
祈禱:親愛主,求祢幫助我們懂得摸著主祢的心意,更滿足我們的王,願意謙卑為主所用;幫助我們每日都調整生命的優次,因著信心為祢結出果子。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太福音 2:1-23馬太福音 2:1-23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希律王】即以東人後裔大希律,希律為人殘暴,約在主前37年左右被羅馬封為治理猶太地的小王。【伯利恆】意思是【糧食之家,麵包之屋】是距耶路撒冷東南約10公里的小鎮,是大衛王的故鄉(撒上16:18)被猶太人視為【大衛的城】。四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記載了博士來拜,因為馬太要向猶太讀者宣告,主耶穌與希律不同,祂才是真正的王,是【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是神所應許的那位繼承國度寶座的大衛後裔(詩89:3-4)。這些【博士】可能是波斯的星象家。他們可能是散居波斯,巴比倫一代的猶太人後裔,所以知道關於大衛後裔的應許。神通過博士們的星象學知識來帶領他們,並非聖經對占星術的肯定。【在東方看見祂的星】猶太讀者立刻就會聯想到神曾經藉著巴蘭預言【有星要出於雅各】(民24:17),這星沒有直接帶博士們去伯利恆(9節)卻是停在耶路撒冷上方,因為神特意要引導博士們先到耶路撒冷,到處詢問。希律王的不安是怕一位真正的大衛後裔威脅自己的王位,因他是以東人後裔,猶太人並不服他。【祭司長】是複數,指較高級的祭司。兩約時期政教合一,祭司因為貪戀政治的權利,常常與羅馬政權妥協。當時的大祭司不再是亞倫的後裔,而是從祭司長中選出,或被羅馬政府任命。【民間的文士】是專門研究聖經,教導律法的人,大都屬於虔誠的法利賽人團體。【在猶太的伯利恆】本節引自彌5:2。東方的博士們有了天上的星,但還需要聖經的印證。希律既想除去主耶穌,又不想得罪盼望彌賽亞的猶太人,導致社會動盪,得罪羅馬帝國,所以【暗暗地】地召見博士。【細問那星是甚麼時候出現的】希律是要藉此估計那小孩究竟有多大。祭司長和文士們卻沒有跟博士們前去尋訪基督,這些屬靈的領袖口中有彌賽亞,心裡卻沒有彌賽亞,好像彌賽亞的降生與他們無關。博士們【進了房子】因為此時距主耶穌降生已經有一年多時間(16節)【小孩子】已經不在【馬槽】裡了。三樣禮物都是當時獻給君王的禮物(詩72:15,賽60:6,詩45:五8)。之前神允許博士們被希律召見(7節),現在卻在夢中指示他們【不要回去見希律】。神或允許,或阻止博士們見希律,都是按著祂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時間。神在至高之處完全掌管一切,祂不是除滅希律,卻是叫約瑟逃亡, 約瑟當夜就走,這是立即的順服。【兩歲以裡】表明博士們是在將近兩年前看到那顆星的,主耶穌此時已經快兩歲了。當時的伯利恆城很小,兩歲以內的孩子可能不到20個,【拉結】是雅各的妻子,在此代表伯利恆所有被殺男孩的母親。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是指著猶大被擄巴比倫說的(耶32:15),但卻被馬太用來描述嬰孩被希律慘殺的情形,借馬太引用先知耶利米的預言,宣告【你末後必有指望,你的兒女必回到自己的境界】(耶31:17)讓人們看見這些被殺的孩童在國度裡是有指望的!約瑟的【怕】表示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順服神的旨意,並不是就作一個沒有思想的人,相反更要作一個有思想的人,並要用神的指示來印證自己的思想。大希律請羅馬帝國把其轄地分給他的三個兒子統治:【亞基老】繼承了猶太地,但因他暴虐無道,主後6年被羅馬帝國廢黜。舊約裡面從未提及【拿撒勒】本節的【先知】原文是複數詞,所以馬太可能是概括了眾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在世時會【被人藐視】,因為加利利的【拿撒勒人】正是被當時猶太人所藐視的(約1:46;約7:52)。 思想: 在特殊的情況下,上主為了特殊必要的目的,偶爾也插手自然規律,給人提供一次性的特殊啟示,就像東方博士們所看到救主降生的【那星】一樣。上主何時何地以別人所不在意的【那星】從遠方將我們領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來?我們又是以甚麼貴重的禮物和虔敬的態度來朝拜祂呢? 祈禱:親愛主,祢是掌管宇宙萬物的神,每日祢都樂意藉著環境事物,使我們能察覺祢,更能藉著神的話引證讓我們明白主祢的旨意。願我們生命每日都順服祢,獻於主祢。阿們!

馬太福音 20:1-34馬太福音 20:1-34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 第一節的【因為】顯示這裡的比喻是延續19:27-29關於國度獎賞的教導。當時猶太人的工作時間從早上6點日出開始,到下午6點日落時分算一天,【清早】是早上6點。僱主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該請的人在清早就已經僱請齊全, 在【巳初】即上午9點額外僱請這些失業的人是出自主人的憐憫。主人並沒有跟後僱的人說好工價,只是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午正】即中午12點;【申初】即下午3點。【酉初】即下午5點。第8節【到了晚上】指工作時間結束以後,約在下午6點。在酉初僱的人只做了一個小時的工,卻得了一天的工資。【各得一錢】對清早被雇用的人而言,這是公義的;對後僱的人而言,這是逾格的恩典。這些人只看見自己的賣力,卻沒有看見主人的公義和憐憫。因此,他們【紅了眼】指因嫉妒而心生怨恨。主【作好人】是憑祂的主權,隨祂自己的意思向人施恩。主的恩典並不違反祂的公義,卻超過祂的公義。國度的獎賞標準不是根據律法,而是出於恩典,不是按勞付酬,按資排輩,而是根據事奉的態度和忠心。17節這是主耶穌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第三次嚴肅地最詳盡對門徒們宣告十字架的道路。門徒以為主耶穌上耶路撒冷去是要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在那裡作王,所以引起他們之間的地位之爭(20-24節)。但主卻說祂此去耶路撒冷乃是要受死,門徒並沒有把這話聽進去。猶太教高層棄絕彌賽亞,竟然將祂交給外邦人。【釘在十字架上】不是猶太人的刑罰,而是羅馬帝國用以對付重大罪犯的刑罰。主耶穌正在忍受十字架陰影的重壓,祂最親近的門徒卻在為自己求榮耀,可見當時是因門徒們都以為主耶穌此次上耶路撒冷是要趕逐羅馬人,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在榮耀中作王,因此要求坐在主的左右座位,指在彌賽亞國度裡僅次於主的地位。主耶穌表示【我要喝的杯】即將在十字架上擔當罪人所該受的刑罰,因此祂所要喝的【杯】是指神忿怒的杯,祂所要受的【洗】是指十字架的受死。【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果然後來他們都為主受苦殉道(徒12:1)。【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主耶穌站在人子的地位上,甘願降卑自己做僕人,絕對尊重父神的主權,把一切都交在父神的手中。24節顯示十二個門徒沒有一個例外,彼此爭論誰為大,互不相讓,以致嫉妒,惱怒。但主耶穌要他們明白【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誰能降卑自己,甘心作服事弟兄的【用人】。在天國裡,越【為首】就越沒有自由;越是自己卑微,受苦,越是放棄自己的自由和權利,就越顯出為大。【僕人】指失去主權的奴隸。【服事人,捨命】是主耶穌作天國之王的方式。要效法祂,走十字架的捨己道路來服事人。【贖價】原文通常是指買回奴隸的贖價,基督以祂自己的生命為贖價,把我們從罪的奴役中釋放出來。(29-34節)記載此時主耶穌即將進入耶路撒冷了,主耶穌在進耶路撒冷前的傳道以醫治瞎子的神蹟結束。【極多的人跟隨祂】包括許多去耶路撒冷守逾越節的猶太人。馬太福音為了見證主耶穌是【大衛的子孫】特地提到【兩個】瞎子,因為【二】在聖經裡是見證人的最少數目。【大衛的子孫】是猶太人對彌賽亞基督的稱呼,只有猶太人有權力這樣叫祂,以這個名字來求告主耶穌,本身就是信心的表現。主耶穌再一次改變了門徒對彌賽亞使命的觀念。主耶穌已經接近十字架,卻對別人動了慈心,祂即將面臨的極大苦難並不阻礙祂去服事人。這兩個瞎子甚麼都不要,單單要【我們的眼睛看得到】。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 思想: 經文讓我們明白跟從主的動機不是要期待從主得著甚麼,而是要因信心看見主,跟隨主,看見祂是我們天國的主,我們的王,我們同樣要走在天國的路上, 不是斤斤計較天國裡的地位(12、21節),而是回應天國的呼召,緊緊地跟隨祂,甘心跟隨主走十字架的道路。 祈禱: 親愛主,求祢讓祢的慈愛觸摸我們的心靈眼睛,幫助我們看見,認識神的心意;幫助我們放下自我的驕傲,自義,謙卑跟從主祢,願意作眾人的僕人,好我們能與主祢同工,作祢真正的門徒。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