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2:1-25的主題是【耶路撒冷的使徒被逼迫】這是8:1-19:20交錯對稱結構的中心,表明這個事件是【教會經過猶大和撒馬利亞前往外邦】(8:1-19:20)的轉折點。【當時】(1節)大約是主後43年逾越節前。 1-23節所插敘的往事大約是在巴拿巴和掃羅上耶路撒冷之前(11:30)五年發生的。路加在【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11:19-30)和【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13:1-14:28)單元之間,先用這段插敘來顯示一個事實:儘管一個使徒被殺,另一個使徒被抓,卻無法攔阻【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24節)。因此,福音傳向地極(1:8)的過程既不是根據耶路撒冷教會和十二使徒的計劃,也不是由於安提阿教會和外邦人使徒的熱心;既不是憑藉人的禱告,也不是倚賴人的擺上,而是單單倚靠主所擁有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希律王】(1節)指猶太王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主後41-44年在位)。他是大希律的孫子,年輕時父親被祖父處死,自己被送到羅馬住了30年,期間與卡利古拉(Caligula,主後37年3月16日-41年1月24日在位)和克勞第(Claudius,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結交。主後37年後,這兩人先後作了羅馬皇帝,亞基帕也時來運轉,先於主後37年接管了希律·腓力二世的轄區,作了巴坦尼亞王(King of Batanaea )然後於主後40年接管了希律·安提帕的轄區,做了加利利王(King of Galilee)最後於主後41年接管了羅馬猶太巡撫的轄區,作了猶大王( King of Judaea)繼承了大希律的全部領土。因此,在亞基帕執政期間,羅馬並沒有委派巡撫,而是由亞基帕在猶大執政生殺大權。亞基帕的祖母馬利安妮(Mariamne)是馬加比王朝的公主,所以在猶太人眼中的合法性高於大希律。儘管他擁有血統優勢,但卻因著少年坎坷的經歷,雖然中年得以暴發,但仍缺乏安全感,所以一面盡力討好羅馬人,一面竭力籠絡猶太人。他熱心獻祭,謹守儀文,也勸阻卡利古拉在聖殿立皇帝像,贏得了法利賽人的歡心。當他發現逼迫教會可以換取撒都該人的支持時,他就毫不猶豫地殺害了雅各。因此,使徒雅各不像司提反是被公會用石頭打死的(7:58)而是和施洗約翰一樣被王用刀殺死的(2節)。這是教會最後一次被猶太官方迫害,而罪名實際上是政治性的。(2節)【約翰的哥哥雅各】就是使徒雅各。他在十二使徒中最早為主殉道,也是惟一在聖經中有記載的。在三位與主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中(路8:51)彼得用工作見證主,約翰用著作見證主,雅各卻是第一個用殉道來完成自己的見證。困難常常是神蹟的前夜,神的腳步常在深夜才臨近。【希律將要提他出來的前一夜】(6節)天使才來救彼得出監。彼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6節)居然沒有失眠,還要天使來拍醒他(7節)。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要年老才會殉道(約21:18-19);另一方面,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臨街的鐵門】(10節),可能指聖殿西北角安東尼亞營樓(Antonia Fortress;二十一34)的門。安東尼亞營樓有兩扇門,一扇通往聖殿,一扇通往大街。此時,睡眼惺忪的彼得才【醒悟過來】(11節),知道不是做夢,而是現實。主允許雅各被殺,卻不允許彼得受害,無論是【希律的手】(11節)或是【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11節)或是撒但在背後的挑動,都無法阻止神要彼得見證救恩真理的計劃(15:5-11)。天使救彼得出獄,指示彼得【束上帶子,穿上鞋】(8節)又指示他【披上外衣,跟著我來】(8節),無微不至地帶領他。但一出監獄,在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關頭,天使卻【離開他去了】(10節)留下彼得自己【想了一想】(12節)。彼得的判斷是:他應該趕緊離開險境,但必須讓教會的肢體知道事態的發展。神給我們機會學習做出正確的判斷,讓我們自己用自由意志【想一想】怎樣做才最合神的心意。(12節)【稱呼馬可的約翰】後來成為彼得的親密同工,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思想: 人若與世界妥協,就會抹殺自己的良知;人若決定順從神,就要準備犧牲自己。因此,一個順服神的人,不會期望神必來拯救,因為門徒早已選擇了捨己,殉道者絕不會因為神沒有拯救而失去信心。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捨命,讓我們明白面對苦難之先有主你先曾為我們面對,更與我們同在,求主使我們懂得仰望你,使我們有力量面對一切的艱難,一切的挑戰。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