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三章與一至九章相比,內容和語氣都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許多解經家推測,十至十三章很可能是保羅稍後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另外一封書信,為他即將訪問哥林多鋪路(13:1)而初期教會把兩封信抄在同一捲軸上。[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可能是引用某些哥林多人諷刺保羅的話,保羅在第二次訪問哥林多時並沒有像他先前所所說的[帶著刑杖](林前4:21)去,因此反對者攻擊他與哥林多人面對面時懦弱,只有保持安全距離時才顯出[勇敢](10-11節)。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保羅[憑血氣行事]只是個貌不揚的普通人,不夠屬靈,可能包括:沒有以權威行事(11:20)沒有經歷過異象和啟示(12:1)沒有行過大能的奇事(12:12)沒有基督在他裡面說話(13:3)用詭詐佔人便宜(12:16-18)。[我也以為必須用勇敢待這等人]指保羅認為他們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因此必須以勇敢的態度面對他們。[求你們不要叫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敢]指盼望哥林多信徒不再受那些假使徒的欺騙,好讓他訪問他們的時候,不必以對待敵人的勇敢來對待他們。[在血氣中行事]指保羅活在血肉之軀中,行事為人也受肉身的限制,生活起居一如常人。[憑血氣爭戰]指單靠人的方法和手段來傳福音,事奉神,而不是倚靠神的能力。在3-6節中,保羅使用了許多軍事術語來比喻屬靈爭戰的實際:[爭戰][兵器](4節)[攻破堅固的營壘](4節)[自高的事] (塔台)(5節)、[心意奪回](俘虜)(5節)[預備責罰一切不順服的人](軍事審判)(6節)。[在神面前有能力](4節)的[爭戰的兵器](4節),指十字架的福音(林前1:18)。[堅固的營壘](4節)指人心中對福音的抗拒。要[攻破堅固的營壘][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2:4)[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5)。當時的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用[營壘]來比喻心靈的營壘,即用人的理論,詭辯來抵擋神的榮耀。當時的斯多亞派哲學家辛尼加(Seneca)用[營壘]來比喻以[理性的論證]所架構起來的靈魂的營壘,能使靈魂在不利命運的攻擊下,仍然牢不可破。而保羅的工作就是攻破所謂理性的論證,即一切攔阻人認識神的[各樣的計謀](5節)。[各樣的計謀]指人用各種似是而非的學問道理,辯論技巧來裝備自己,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構築了心靈的營壘來抵擋福音。[自高之事](5節)原文指古代戰場上建在高地上的塔台,比喻智慧的論證,即人所發明的各種反對福音[攔阻人認識神](5節)的理論。但神卻定意透過福音的傳講,彰顯祂的能力[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1:19)攻破一切人所發明的理論,使被選召的人信而得救。[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5節)指營壘被攻破,躲在其中的人被俘虜。保羅屬靈爭戰的目的不是為了駁倒各種人的道理,而是為了把人帶回基督的權柄之下。[已經預備好了]原文是軍事上準備就緒的用語。[那一切不順服的人]混淆了福音的真理(11:4)背後的假宗師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教會的紀律行為是為著建立基督的身體(8節)而不是為了就事論事,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必須在基督的身體裡一致行動,應該等到哥林多信徒[十分順服的時候]再進行。[你們是看眼前的嗎]原文動詞可以譯為命令式(看…)直述式(你們是看…)和疑問式(你們是看…嗎?),其他保羅書信中基本上都是命令式(林前8:9,10:12,18,16:10;加5:15;弗5:15;腓3:2;西2:8)因此這裡可能也是命令式:[你們看吧!事實擺在眼前]。[倘若有人]指欺騙哥林多信徒的假使徒(11:13)。[他如何屬基督,我們也是如何屬基督的],意思是如果是屬基督的,必然會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他們一樣(羅15:7)。但那班人不但不接納保羅,甚至攻擊他,缺乏屬基督的人所應有的表現。[屬基督的]可以指信徒或[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在十至十三章中為自己的使徒職分辯護,所以這裡應該是指[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使用屬靈的權柄採取紀律行動,是經過謹慎禱告後才決定的,目的是為了造就人,把軟弱的弟兄帶回神的心意裡。既然[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並不是為敗壞人](13:10),所以保羅[就是為這權柄稍微誇口,也不至於慚愧]。 思想:屬地的權柄是轄管人,驅使人,支配人,甚至是對付人和踐踏人,但基督在教會中所賜的屬靈權柄,目的卻是[要造就你們,並不是要敗壞你們]。我們有否願意將教會成為只對付人的組織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光照我們,除去我們世俗的心思,世俗的手段,面對主你心意的教會,使我們明白身邊信徒的生命,我們彼此的一家人的身份,使我們彼此造就,活出基督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