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3:1-6

馬太福音 3:1-6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施洗約翰不是在城市裡傳道,也不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傳道,而是在沒有多少人的【猶太的曠野】傳道,因為他的使命不是要在人群中製造熱鬧,乃是要叫人悔改,為主預備道路,吸引那些真心等候彌賽亞基督的人前來。約翰是為基督預備百姓,。【那時】指主耶穌年約三十歲(路3:23)準備正式傳道之前不久的日子。【猶太的曠野】是從猶太山區到死海的一片土地,約翰在這一帶傳道,可能與附近的昆蘭愛色尼派集體苦修社團有關係。約翰在猶太曠野高聲宣告說【天國近了】。猶太人所盼望的是彌賽亞的國,是一個獨立的猶太人的國家,他們盼望大衛子孫的彌賽亞來帶領他們脫離羅馬政權的轄制。但這【天國】不是猶太人心中的彌賽亞國,而是神掌權的範圍,是神的權柄在全地顯明,用天的樣式來管理全地。馬太福音最初的讀者是猶太基督徒,猶太人習慣避免直接用【神】字,所以用【天】來代指【神】所以馬太使用希伯來詞組【天國】。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則常用希臘詞組【神國】。但馬太也使用【神國】一詞(12:28;19:24;21:31,43)用來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你們要悔改】是為了預備進入天國,首先要在神面前有悔改的心,然後才能從心裡歸向神,接受,順服神的權柄。【悔改】就是人的心裡接受神的權柄。施洗約翰的任務就是替主鋪路,促使人的心思迴轉歸向主,好讓主有平坦的道路能進到人的心中,掌權作王。第3節【先知以賽亞所說的】引自賽40:3,熟悉以賽亞書的猶太讀者立刻就能聯想到,主耶穌就是神。施洗約翰的父親是祭司(路1:8-13),但約翰卻身在曠野,裝束和食物完全不是祭司的,卻與先知以利亞相同(王下1:8),施洗約翰甘心過簡樸生活,住在【曠野】;放棄人前的榮耀【穿駱駝毛的衣服】;不倚賴人的供應【吃的是蝗蟲野蜜】。約翰所傳的信息非常簡單,所過的生活非常簡陋,卻能影響猶太全地的人,這都是神預備人心的結果。約翰的影響非常大,他的門徒在猶太教內組織起一個獨立的團體,一直到新約以後的時期,主後一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對施洗約翰的記載比對主耶穌的記載還要多。施洗約翰的洗又被稱作【悔改的洗】(徒19:3-4),表明人有悔改的心,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有罪,宣告自己只配死,藉著被浸入水中,將已往離棄神的罪行作個結束。【悔改的洗】不是歸入基督。施洗約翰把猶太人認為只適用於不潔之外邦人的洗禮用在猶太人身上,打碎了猶太人的安全感。 思想: 施洗約翰為神的旨意願意放棄祭司傳統的職務,更作出以利亞的心志,脫離人情的顧慮牽掛,單單做神話語的出口,神讓他作基督的先鋒。我們有否願意放下自我的生活態度,去接受踏上活出上主旨意的道路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為我們生命的預備,使我們生命能遇到主祢在我們人,事,物的安排,讓我們明白一切生命都不是偶然,而是主祢每一天最美善的安排。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太福音 24:1-25馬太福音 24:1-25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耶穌出了聖殿】正是大希律為了討好猶太人,把聖殿重建,富麗堂皇,宏偉壯觀。聖殿的被毀顯示這殿從此與天國的進展無關了,對天國的顯現已經失去了作用。【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這預言應驗在主後70年第二聖殿被提多王子率領的羅馬軍隊徹底摧毀,甚至石頭也被撬開,以取得聖殿被燒毀時從屋頂上熔流其間的金箔。主耶穌離開聖殿【坐在橄欖山上】門徒其實問了3個問題:【這些事】(聖殿被毀)【祢降臨】【世界的末了】他們可能認為這三件事將同時發生。但主耶穌要他們明白,聖殿被毀還不是【世界的末了】末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到。【降臨】一詞在四福音中只在本章(3,27,37,39)裡出現,但在使徒書信中曾多次用來講主耶穌在榮耀中降臨。此字通常用來指達官貴人的探訪,君王的巡視,神的降臨。主耶穌在啟示【預兆】之前,先提出警告:小心被【迷惑】。是否清楚知道眼見的末世預兆不是最重要,不被【迷惑】警醒等候才最重要。首先耶穌表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在過去兩千年中,有許多猶太人曾起來自稱基督,並有許多跟隨者,但最後都被證明是假的。雖然將會有戰爭,但是【末期還沒有到】在神帶進天國的計劃中【是必須有的】但並不能據此確定【末期】何時到來。【不要驚慌】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驚慌】並無幫助。戰爭並非末期特有的現象。【民要攻打民】指民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國要攻打國】指國家間的戰爭。末期之前固然會有戰爭,飢荒,地震,但這些只是【災難的起頭】並不能憑它們來判斷末期的遠近。【災難的起頭】本意是【產前的陣痛】用來指末期到來之前的頻繁陣痛階段,真正厲害的【大災難】還在後面(21節)。主耶穌之前曾預言門徒將要被恨惡,遭殺害(10:17-22)這裡卻預言他們的使命將擴及【萬民】之中。這裡的【跌倒,陷害,恨惡】都是指門徒在遭受逼迫時會出現的情形。11節主耶穌一再地說,許多人要被【迷惑】可見被【迷惑】乃是教會歷史中很普遍的事。【不法的事】指不守規矩,違背神旨意的事,就使許多門徒對神、對人的【愛心】漸漸冷淡了。這裡的【得救】並不是指救恩,而是指脫離災難。靠著基督在【不法之事增多】許多人【漸漸冷淡了】的環境中【忍耐到底】持守祂的道和祂的名,也只有基督能拯救【忍耐到底】的人脫離災難。【天國的福音】原文是【國度的福音】是強調人的悖逆和神的權柄,目的是帶人悔改,服在神的權柄底下。【作見證】就是傳福音,不只是口頭的傳揚,更是生活的見證。15節主耶穌引用但11:31,預言大災難期間敵基督將高抬自己【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當敵基督進入聖殿,自封為神的時候(15節),就是末期【大災難】(21節)開始的信號,也是提示猶太人趕快逃走的信號,因為敵基督要大大逼迫猶太人。這場危機來得突然,在猶太地(即今日之以色列)的人應當立刻逃到山上,在屋頂上休息的人來不及進屋收拾行李(17節),在田裡耕作的人也來不及回家換上外套(18節)。通常在打仗的時候,鄉下人會進到有城牆的城巿裡面以求保護。【大災難】的程度是空前絕後的(但12:1),人無法憑想像來了解,只能用【大】來形容其可怕。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記載,主後70年聖殿被毀時,耶路撒冷有一百多萬猶太人被餓死或殺死,數萬人被賣作奴隸。大災難如果持續下去,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活得了,23節【基督在這裡…在那裡】都是指某一處地方,表示那些人所看見的再來的【基督】都是冒牌的假基督,只有少數人看見。因為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不會只向一小部分人顯現,而是要讓全以色列的人都看見(30節)。【假基督,假先知】原文都是複數,表示不只一個。【顯大神蹟,奇事】這些假基督,假先知照著撒但的運行,連【選民】猶太人也會被他們迷惑。 思想: 主耶穌預先將此事告訴我們,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對末世的好奇心,而是要我們格外小心謹慎,不要因為有人【顯大神蹟,大奇事】(24節),就以為他們必是從神來的。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祈禱: 親愛主,求祢主幫助我們謹慎,活出屬神的生命和生活方式,免得入了迷惑,預備我們的心迎接主祢的降臨。阿們!

馬太福音 26:31-75馬太福音 26:31-75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太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太福音】 耶穌預言門徒【都要跌倒】離開主四散逃走(56節)和彼得三次否認主(69-75節)是引自亞13:7的預言。主不單啟示祂的死,也啟示祂的復活,不單啟示羊群的分散,也啟示羊群的聚集。但彼得說:我卻永不跌倒;自以為剛強的人往往跌倒得最厲害。耶穌卻告訴彼得,今夜雞叫以先,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和眾門徒確實有與主同死的心志,有屬靈的知識,也有屬靈的熱情,但是他們並不認識自己的本相,也不知道這將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抉擇。【客西馬尼】是希臘文,意思是【榨油之處】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裡的禱告,就像祂在那裡獨自被壓榨。主耶穌在此【憂愁起來,極度難過】並不是怕死,而是因為祂站在人子的地位上,背起了人一切的重擔。難處重到一個地步,連主也好像擔不起來。但主耶穌看神的旨意比難處更重,祂不求父同意祂逃避難處,只求父幫助祂接受神的旨意(39節)。主耶穌並不是指望門徒【一同警醒】的扶持(40節),而是希望他們【免得入了迷惑】(41節)。主耶穌的話引自詩42:5,11。【這杯】是主耶穌還沒喝過的逾越節筵席的第四杯,祂要喝的第四杯不是【葡萄汁】(29節)而是盛滿神忿怒的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完全順從父的旨意,這是主耶穌屬天生命的流露。這是聖經記載中主耶穌唯一的一次【俯伏在地】表示祂強烈需要向父神禱告。彼得願意與主同死(35節),卻不能與主一同【警醒片時】。【迷惑】指留給敵人趁隙而入的機會。要免受撒但的迷惑,惟一的辦法就是【警醒禱告】主耶穌第一次是求問【倘若可行】(39節)第二次是堅定的【願祢的旨意成全】。主耶穌三次禱告,與彼得三次不認主的事(69-75節)相呼應。在關鍵時刻跌倒,正是門徒們未能與主耶穌一同警醒禱告的結果。主耶穌三次禱告完了,每次都回到門徒那裡。此刻正是祂受煎熬最痛苦的時候,但祂仍記掛門徒。47節這【許多人】是聖殿的猶太警衛,並非羅馬士兵。照猶太人的習俗【親嘴】乃是親密和尊敬的表示,它竟被當作出賣主的【暗號】。當時天黑人多,必須要一個【暗號】才能確保抓住主耶穌。猶大再次稱主耶穌為【拉比】。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主仍然稱呼猶大為【朋友】從祂的口中找不出一句苦毒的話。【十二營天使】表示許多天使,也可能用來與十二個門徒作對比。主耶穌不是個可憐無助的受害者,需要門徒的保護。祂之所以被捕是出於自願,為要成就父神的旨意。主耶穌坦坦蕩蕩,【天天坐在殿裡教訓人】但猶太宗教領袖們卻不敢公開抓祂是光明與黑暗的對比。眾門徒誓死忠心的話說猶在耳(35節),但試驗一到便顯明了人的真相。主是逾越節的羊羔,所以在被殺獻祭之前,必須先送到祭司那裡察看,驗明確無殘疾,才可作為祭物(出12:5)。【尋找假見證】判處死刑依律法需要兩個證人(民35:30)。主在公會面前不為自己告白,正應驗了【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祂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大祭司清楚重建聖殿和彌賽亞有關,所以訥【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主耶穌用【你說的是】肯定了大祭司的話,表明祂是由大祭司察驗過的逾越節的羔羊(出12:5 1)。主更宣告祂正是預言中的那位【人子】要在人性裡受苦,也站在人子的身份地位上得勝,死而復活,升天,並且要【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但7:13)。大祭司【撕開衣服】是猶太人在哀慟或悲憤時聽到【僭妄的話】即誹謗,褻瀆神的話的一種表示,按照律法,褻瀆神名的要用石頭打死(利24:10- 23 )。【祂是該死的】猶太人當時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並無執行死刑的權利,所以公會宣判主耶穌該死,還需要由羅馬巡撫來做最後的判決和執行。69節這使女可能見過彼得之前在大庭廣眾之下當首席門徒的風光情形。自認剛強,愛主的彼得(35節)竟被弱小使女的一句話嚇倒了,彼得第一次只是【不承認】現在又加上【起誓】這個【起誓】指一般的立誓。彼得第三次否認主,比第二次更嚴重。【發咒】指咒詛這個【起誓】指極力的發誓,程度比第二次的【起誓】更嚴重(72節)。在【雞叫】中【想起耶穌所說的話】被主的話摸著,從心裡憂傷痛悔,【出去痛哭】。 思想: 當我們面對困局,黑暗,沉重壓力時,我們對周圍的人,是怨恨,苦毒,還是愛呢?在這些情況下是否懂得學像主耶穌的禱告?十字架顯明了人的軟弱,彼得的自信被打碎了,自尊也維持不下去了,他完全被拆毀了。因主藉著【雞叫】提醒彼得對祂的虧欠,主是否也已經藉著遭遇和環境提醒了我們? 祈禱:親愛主,在爭戰中,求主饒恕我們的軟弱,我們裡面的無知,不明白;求主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願意時刻與主祢儆醒禱告,願意行在主祢的意思,不行自我的意思。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