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2:1-28

馬可福音 2:1-28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https://youtu.be/p2-9VOmKLR8?si=zIRhALVKK5P-Dmbk

【馬可福音】 主耶穌暫時離開,完成在加利利巡迴傳道後,又回到迦百農。這次【許多人聚集】【連門前都沒有空地】(2節)與上一章不同,他們不只是為了醫病趕鬼,也是為了要聽神的道。 (4節)【拆了房頂】古代猶太人的房子大都是為平頂,屋頂通常是用樹枝編成的席子橫排在木樑上,在上面舖一層很厚的黏土,用石輪壓過。這種房頂易於拆開。【他們的信心】包括抬癱子之人和癱子本人的信心,他們雖然沒有說甚麼話,但這信心是用行動表現出來的。【你的罪赦了】顯示這位癱子外面的症狀是不能行走,裡面的病因卻是罪,主耶穌首先醫治人裡面。(6節)這是第一次提到【文士】與主耶穌的對立。【僭妄的話】(7節)猶太人認為除了神自己之外,任何人都沒有赦罪的權柄,所以認為主耶穌說話越過本分,竊奪了神所專有的赦罪權柄。在人看【你的罪赦了】(9節)只是口裡說說而已,誰也看不見立刻的果效,而叫人【起來行走】(9節)則立竿見影,故前者較後者容易。主耶穌赦免人的罪,是祂與罪人之間的事,外人無從【知道】(10節),但主耶穌也願意藉著人們所認為比較難的事,即癱子能行走,來宣告神的兒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10節),祂要用這權柄服事人。【那人就起來】證明他已得著醫治,而他的得醫治,又證明他的罪已蒙赦免,所以主耶穌確實有赦罪的權柄,以致眾人都【歸榮耀與神】。主耶穌經常在露天場合講道,加利利海邊傾斜的海岸可以容納大量的聽眾,主耶穌也可以在離岸不遠的小船上向岸上的群眾講道。利未是使徒馬太(太9:9)是替羅馬政府徵收稅金的稅吏。當時的稅吏幫助羅馬帝國壓榨同族,被猶太人視為罪人。馬太在上班的時候蒙主呼召,立刻丟下了鐵飯碗來跟隨主,成為十二使徒之一。利未所能找到的陪客,都是和他有來往的,被一般猶太人所不齒的稅吏和罪人。耶穌雖然與罪人來往,但在罪上卻【遠離罪人】。主耶穌被差派到地上,是以醫生醫治病人的態度服事人。神救人的方法,是先賜下律法,使人知道自己是個有病的罪人,然後差遣恩典的醫生主耶穌,讓人得著醫治拯救。每週例常禁食並不是摩西律法的一部分,而是法利賽人的遺傳規條,施洗約翰的門徒也小心翼翼地遵守。門徒活在與主面對面的相交裡,就能盡情地享用與主的交通實際,而不必憑藉禁食的儀式。宗教的儀文不但不能帶來神國的顯現,相反還會產生對屬天權柄的抗拒。神國不是建立在律法上,乃是建立在屬天的權柄上。人所要做的不是顯出外表的虔誠,而是裡面真實地接受神國的權柄。新布因未縮過水,若用來【補在舊衣服上】(21節)當洗衣後晾乾時,新布會收縮,把舊衣服撕破。【新酒】(22節)指新近釀造的酒。【皮袋】(22節)是猶太人用來盛裝飲料的羊皮袋。【新酒】發酵的力量較大,【舊皮袋】因陳舊而缺乏彈性,經不住新酒發酵膨脹所產生的壓力,容易爆裂。根據摩西律法,在別人的田裡用手摘麥穗吃是可以的(申23:25),但並無明文規定在安息日是否可摘。法利賽人關於安息日的規定已經繁瑣到一個程度,沒有相當的學問就不知道安息日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心裡完全失去了安息。根據摩西律法的規定,神殿內的【陳設餅】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出29:32-33)。法利賽人都承認大衛的行為在聖經上並沒有受到責備,但他們也會認為這只是主耶穌為門徒開脫的辯解。所以主耶穌更進一步宣告,法利賽人眾多遺傳的規條,已經使安息日成為人的重擔。神設立安息日是為了叫人得安息,但死守安息日教條就叫人被捆綁。主耶穌是【安息日的主】,表示祂有權柄支配安息日,有權柄解釋安息日的律法。主耶穌要把人帶進神國,就是叫人到祂面前得著安息、在神國裡享用安息。祂喜歡賜人真安息,而不喜歡人受安息日規條的束縛。 思想:人們往往期待以儀式,制度,規條來換取神的恩典,耶穌來到要讓人們不是責備他們的獻上,而是痛心他們對信仰的誤解,我們有否以為能透過我們所謂的好行為,善行及功德去換取神的恩典,耶穌要我的是安息,不是作工換取。 祈禱:主耶穌,我們很多時期待祝福,更妄想用自我的行為來換取主祢的恩典,求主光照我們,使我好好安息在主祢的生命中。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1:1-11馬可福音1:1-11

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粵語)視像聖經-WorshipInHongKong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馬可福音】被早期教會公認為是馬可在羅馬寫成的,馬可是使徒彼得的親密同工(彼前5:13)馬可曾與保羅和巴拿巴同工(徒12:25,提後4:11)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馬可福音節奏明快,措辭生動,也反應了彼得的特徵。【馬可福音】的最初讀者是外邦基督徒,所以比較少提及摩西律法,需要經常解釋猶太人的各種習俗和猶太地的地名,植物,錢幣價值,亞蘭文等等,比其他福音更多地使用拉丁詞語。成書時間可能是主後60-65年。【馬可福音】挑選主題的目的是為了介紹神的兒子來作服事人,替人受苦的僕人,所以有人稱之為【附有大量引言的受難故事】,其中沒有提到主耶穌的降生、家譜、許多稱號,而是一開始就提到主耶穌的服事(一14),最後以十字架為服事的巔峰(十五章)。馬可福音的主題是啟示主耶穌是降卑自己來服事人的【神的兒子】所以一開始就談到【福音的起頭】不必提僕人的降生,家譜。馬可福音記載了許多主耶穌服事的行動,卻比較少記錄講道。【耶穌】是希伯來文【約書亞】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基督】是主耶穌的職分,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受膏者】祂被差遣來做神國度裡受膏的君王,祭司與先知。【福音】是【消息】但後來意思變成【好消息】。本書的實際名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而不是【馬可福音】。第2節引自瑪書3:1,下一節引自賽40:3,所以有的古卷並無【以賽亞】三個字。馬可福音最初的讀者是不太熟悉舊約的羅馬基督徒,所以引用舊約聖經沒有馬太福音那麼頻繁。第3節引自賽四十3。【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指明施洗約翰的任務就是替主鋪路,促使人的心思回轉歸向主,好讓主有平坦的道路能進到人的心中,掌權作王。以賽亞說【修平神的路】而馬可在這裡用【修直祂的路】。施洗約翰把猶太人認為只適用於不潔之外邦人的洗禮用在猶太人身上,打碎了猶太人的安全感。【曠野】是從猶太山區到死海的土地,施洗約翰所傳的信息非常簡單,所過的生活非常簡陋,卻能影響猶太全地的人,這都是神預備人心的結果。施洗約翰放棄人前的榮耀【穿駱駝毛的衣服】不仰賴人的供應【吃的是蝗蟲野蜜】。有這樣的心志,才能脫離人情的顧慮牽掛,單單做神話語的出口,自由地作基督的先鋒。【用水給你們施洗】是施洗約翰的服事,就是將悔改的人埋葬在水裡,終結其舊生命。【用聖靈給你們施洗】是神的兒子的服事,對於真實悔改信主的人,祂要把他們浸到聖靈裡,使他們得著神的生命【那時】就是施洗約翰在約旦河給人施浸的期間。耶穌並沒有像一般人一樣承認自己的罪(5節),因為祂並沒有罪。受洗是神的兒子久已預備的服事的開始。【天忽然為祂開了】顯明了神國的景象。聖靈降在主耶穌身上,為神的兒子顯出印證,證明祂就是神用聖靈所膏的基督(就是【受膏者】的意思)。父神自己為祂的兒子作見證,這位甘心降卑自己到地上為人的兒子,讓神在地上得著了祂在創世以來所要得著的那一個人,這一個人滿足父的心意,做成父所要做的榮耀的計劃。【這是我的愛子】是父神的宣告,表明主耶穌的神性,祂到地上來彰顯父神(約1:18)。【我所喜悅的】是承認在此之前主耶穌在地上三十年為人,完全滿足了父神心意中的完美人性。 思想: 福音就是好的信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用行動表明這個福音的實在,這個福音不是帶給人民生活的富裕,不是帶給世界物質上的改變,而是神的兒子的臨在,神的兒子的同在,更帶著天父的喜悅與愛分享在我們的生命中。 祈禱:主耶穌,感謝你的降生臨在,是祢一步一步的臨近,讓我們明白人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價值,多謝主祢要讓祢的一生活出天父的旨意,更活出人真正的意義,求主引導我們每天親近主,使更我們活出天父的旨意。活出人真正的意義!阿們!

馬可福音 14:1-31馬可福音 14:1-31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逾越節】是神拯救猶太人脫離埃及奴役的日子(出12:21-23)。是羔羊被交出和被殺,現在變成了人子被交出和被釘,表明主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 (1節)人的【詭計】終究仍為神所用成就祂的計劃。【純哪噠香膏】是一種昂貴的芬芳油膏,從產於印度的名叫哪噠的植物根莖提煉出來的香油製成。【打破玉瓶】裝香膏的長頸瓶子是密封的,用時須打破其瓶頸部分,讓封存在瓶裡的香膏能流出來。瓶頸一經打破,便不能再保存香膏。(5節)這香膏值【三百個銀幣】相當於普通人300天的工資,旁邊的好幾個人心想到香膏用在主身上就【枉費】【周濟窮人】就不枉費,事實上他們被一些看起來屬靈,善良的理由,奪取了主在人們心中該有的地位。在主耶穌的眼裡馬利亞值三百個銀幣的香膏,都是無價的奉獻,都是主所悅納的【一件美好的事】。主耶穌並不是否定【周濟窮人】(5節)的義務(申15:11),而是要門徒不要把人的需要看得高於主,只有做在主身上的【行善】(7節),才有永遠的價值。古時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體,並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起來。【純哪噠香膏】既可以用來膏抹尊貴的客人,也可以給死者膏身。伯大尼的馬利亞在主死之前,抓住機會膏了主。(9節)【這女人所作的】就是馬利亞全然接受主所說的,不惜代價地愛主。主耶穌要賦予【逾越節的筵席】他的【最後的晚餐】嶄新的意義。除酵節共有七天。猶太人在正月十四日傍晚宰殺逾越節的羊羔,晚上【吃逾越節的筵席】。【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13節)預備。【有人拿著一瓶水】(13節)【人】原文是指男人,按猶太人習俗,婦人才拿水瓶,所以男人拿著水瓶,比較容易辨認。當中耶穌表示【與我共餐的】的話是引用了詩4:41:9【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表明祂心中的傷痛。這一切事正如經上所寫的那樣發生,但又不能為猶大賣主開脫罪責。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按照上主的旨意進行(22節)【擘開】象徵祂的身體在十字架上裂開。【吃】象徵分享基督的所有。主在逾越節筵席上設立了新約主餐,表明祂是真正的逾越節羔羊。(23節)【杯】是猶太人逾越節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救恩之杯】(Cup of Redemption)主耶穌說明出這杯酒代表【立約的血】(24節)。但主耶穌沒有和門徒們一起喝這第四杯,而是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25節) 直到完成了真正的逾越節筵席【在神的國里,喝新的那日子】。(26節)【他們唱了詩】猶太人在逾越節筵席結束時要唱【哈利路篇】即詩篇115至118篇。【橄欖山】就在出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他們在橄欖山上過夜。(27節)耶穌表示門徒【都要跌倒】指門徒們離開主四散逃走(50節)和彼得三次否認主(66-72節)。帶出門徒們一直不認識自己的軟弱。耶穌更要帶出這是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引自亞13:7的預言表明這不是偶然,而是神一早安排的旨意。主不單啟示祂的死,也啟示祂的復活,不單啟示羊群的分散,也啟示羊群的聚集。(28節)【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是主耶穌在去客西馬尼園路上與十一門徒的私下談話。 彼得和眾門徒確實有與主同死的心志,有屬靈的知識及經歷,也有屬靈的熱情,但是他們並不認識自己的本相,也不知道這將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抉擇。耶穌基督因此明確地表明他不認主的預言,可惜彼得的故我無法讓他認清自己。更牽動了所有門徒作出情緒的表態! 思想:跟隨主多年的門徒,經歷過主的神蹟,經歷過與主的生活,彼得更多次經歷過主耶穌與他不同精彩的個人故事,卻是環境讓他們一一被摧毀,原因不是過往精彩的經歷,不是與主生活多久,而是對主在我們生命上旨意的信靠。我們有否願意明白配合上主在我們身上的旨意.還是仍然憑著自我的熱誠衝動去面對信仰呢? 祈禱:主耶穌,我們承認我們真的是軟弱的,我們會懼怕環境給予我們的沖擊,懼怕環境改變帶給我們的害怕,求主引導光照我們,願意我們的生命活在主祢的旨意中,而不活我們自我的理想當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