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11:1-33

馬可福音 11:1-33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 【伯法其】意思是【初熟無花果之家】(2節);【驢】是溫馴的動物,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騎包括所羅門王登基的時間(撒下16:2)表示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更要應驗(亞9:9-10)那要來的彌賽亞謙和,溫柔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正是主耶穌。(2節)【對面村子】指伯大尼。主耶穌和門徒當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11節),可以順便把驢駒歸還主人。主能騎一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主也能降服一個從來未曾順服過的人。伯法其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公里,其實並不需要騎驢,而是【主要用它】(3節)因為主耶穌要特意安排一個謙卑的神國之王的入城儀式。【許多人】因逾越節將至,有極多的人從各地前來耶路撒冷過節。【把衣服鋪在路上】和【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都是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舉動(王下9:13)。【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個頌詞原是向朝聖者祝福的話(詩118:26)此處指那要來的彌賽亞。(10節)群眾向主耶穌歡呼稱頌,是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將解放以色列民族,率領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要因彌賽亞的來臨而將榮耀歸給天上的神,願那些天使天軍也從天上高唱【和散那】。無花果樹在陽曆二月份開始結果,然後發芽長葉,四、五月份綠蔭茂密,葉子下面有果子,大多數果子必須等到六月份才成熟。此時那棵無花果樹不應該只有葉子沒有果子。【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是預示徒有儀文外表,沒有敬虔實際的猶太教將被棄絕。15節是天國的君王入城儀式的結局和高潮,主耶穌在猶太人視為最神聖的聖殿顯明祂天國的君王的權柄。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又因聖殿不收希臘和羅馬的錢幣,猶太人繳納丁稅或奉獻必須用指定的貨幣,所以有兌換銀錢的人提供方便。這類【買賣】表面似乎並無不妥,實際已成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玷污了聖殿。主耶穌進殿和潔淨聖殿之間有一夜的間隔,表明祂的行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事先計劃要潔淨聖殿。主耶穌稱【我的殿】(17節)是以天國的君王的身份來潔淨聖殿,因祂就是神自己。18節這裡把【眾祭司長和經學家】放在一起所提及是不尋常的。過去反對主耶穌的人主要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現在主耶穌潔淨聖殿,使作為撒都該人的祭司長們也和文士聯合起來了。現在卻因要除掉耶穌而站在同一的陣線。咒詛無花果樹看似是負面的,叫活的變成了死的。耶穌特別透過這個神蹟來提醒門徒,這些活著的不管是以色列人還是門徒,若受盡恩典卻結不出果子,遲早會被咒詛,因而枯乾。有信心,死的可以變成活的;沒有信心,活的將變成死的。當中為了強調信心的功效,耶穌誇張地舉了投山入海的例子,說你若不疑惑,信就必成。有人因此就以為信心是一種自我欲望展現,只要足夠強烈信心,就能被神滿足。投山入海要在神的應許下實現,不是在人的願望中實現,耶穌這裡是用修辭手法強調憑應許、靠信心能行看似不可能的事,並非真的叫人把山弄到海裡去。神聽禱告是因為照祂旨意求的。很難想像經文中,耶穌緊接著竟然講饒恕人。明顯地耶穌要借助這段教導是在向當時彼此爭大的門徒說出他們認為饒恕別人的難度,不少於,不到時候收果子或將山投進入海。當時門徒彼此認為別人得罪自己,要想結出饒恕的果子是非常困難的。門徒認為饒恕人,愛人,至多因為那人藉得饒恕;其他人得罪自己,是萬不難地饒恕更不可能去愛的。可是主耶穌卻要求【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事實上要他們,把那山一樣的仇恨丟在海裡,相信神背後在他們生命的應許。當耶穌與門徒又來到耶路撒冷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即當時共同組成猶太最高公會,掌管民事和宗教事務的權貴。來質問主【憑甚麼權柄】(28節)潔淨聖殿,表明他們並不承認主耶穌的身份,也不尊重祂的權柄,反而要來抵擋祂。對於這些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領袖,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拉比在論戰時常常使用的反問法來回覆他們。當中主耶穌要向他們表示出,施洗約翰的權柄來源就是祂的權柄來源。主的回答已經清楚地宣告:祂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30節)這個屬天的權柄是為了建立神的國度。施洗約翰憑著這權柄宣告神國近了(太3:2)主耶穌憑著這權柄使【神的國臨到】地上(路11:20)。可是這群領袖的【不信】(31節)和【害怕群眾】(32節)正是不敬畏神的人的兩大特點。人若存心拒絕天上的權柄,主就不再向他們說話。祭司長、文士和長老明知答案,卻推說【我們不知道】(33節)明顯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告訴】(33節)這是誠實。因為他們對屬天權柄的態度,已經使他們在神的計劃中被棄絕了。 思想:當人身處地上受人景仰的身份地位的時候,不但沒有願意分享權力,更害怕失去權力地位,不管事實,真理都在他們的眼前,都只是用謊話,不信來面對信仰,面對自己,敬畏神不在於害怕失去多少,而在於害怕失去了神多少;敬畏神不在於重視別人的重視多少,而在於重視神有多少。 祈禱:主耶穌,感謝祢讓我們生命中經歷得著,經歷擁有,求主教導我們,讓我們好好地敬畏主祢,因我們很多時候,好害怕失去自我的擁有,更會不信任祢的應許同在,求主赦免,讓我們敬畏主祢。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5:22-43馬可福音 5:22-43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管會堂的】(22節)是在猶太會堂裡主持崇拜秩序的人,在猶太人中有相當高的地位。管會堂的睚魯不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眾人面前俯伏拜主,表明他的謙卑與信心。這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那個死了的女孩剛好是十二歲(42節)這兩個神蹟都指向生命的喪失。血漏【花盡了她所有的】(26節)她是一個裡裡外外都枯乾的人。按照律法【血漏】是不潔淨的,凡接觸患血漏的女人的,也會成為不潔(利15:25-30)可能因此這女人不想讓人知道,而偷偷來摸主耶穌的衣裳。【摸祂的衣裳】(28節)是她信心的行動,但是這個信心是在暗中的。主耶穌是全知的,祂並非不知道誰摸祂的衣裳,祂之所以問這句話,乃是要這女人不要在暗中蒙恩,而要勇敢地在光明中做蒙恩的見證。【你的信救了你】說明她摸主衣裳的行動,乃是出於裡面的信,是【信】而不是【摸】救了她。【女兒】這是四福音所記載唯一被主耶穌如此稱呼的女人(路8:48;太9:22)。主耶穌所說的【痊癒】與其他人說的【痊癒】(23,28節;太9:21-22)並不是同一個字,意思是【健全的,正確的】。那女人原來只想她的疾病能【得醫治】但主耶穌不僅要叫她肉身生命的枯乾停止,也要讓她屬靈的生命【健全,正確】。主的醫治不只是肉身的【痊癒】更是屬靈生命的【健全,正確】。當人絕望的時候,在眼見裡已經沒有可能的時候,主耶穌說:【不要怕,只要信】(36節)。這【信】不是自信,也不是相信自己的意願一定能實現,而是單單信靠主耶穌自己。主耶穌服事人不是根據人的意願,人的信心,而是根據父神的旨意,祂應允人的請求不是因為人的要求迫切,而是因為神本來就要做那件事。所以有時人帶著意願來尋求主,主反而離開(1:38)有時人根本沒有意願,主卻主動給他們解決難處(8節)。睚魯的女兒在人看已經絕望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35節)沒有必要再尋求主。但主耶穌在地上所有的服事都是根據祂自己的方式,祂自己的時間,為要顯明祂生命的權柄,能力和豐富,顯明祂是誰。血漏婦人的神蹟發生的時候沒有人注意到,但主耶穌卻堅持要使它變得眾所周知。叫人死裡復活是件大事,但主耶穌卻【不許】看熱鬧的人來看復活的大能。可能這三個門徒將承受更多的託付,所以需要領受更進一步的啟示(9:2)。眼見的事實是真實的,但主耶穌說【不要怕,只要信】(36節)叫人只要認定主是誰,就不要再看眼見的環境。因為在神兒子生命的大能裡,只有【睡著】沒有【死】(39節)。管會堂的請主耶穌為他女兒按手(23節)主卻直接拉著孩子的手叫她起來了。神的兒子不必按照人既定的方法行事,我們的禱告不應限制主一定要怎麼做。【不要叫人知道這事】【不要把所作的事告訴人】神不單是要人用口傳來作見證,祂更需要人活出祂的見證。這位從死裡復活的女孩不必多說話,她活在人面前就是神的見證。【又吩咐給她東西吃】這是生命力恢復的表現。 思想: 主耶穌不僅來傳生命的道.也讓人享用祂生命的服事.祂是用生命來服事人的主。神蹟中【擁擠】主的有許多人,但【摸】祂的只有一個。【擁擠】只是熱情的衝動,但【摸】必須用信心的手。我們有否每日願意用信心的手親近神呢,還是只按照群眾的熱情【擁擠】主呢? 祈禱:主耶穌感謝祢生命的大能,讓人經歷何為生命,我們期待很多自我的生活模式,也以為這就是我們的生命,是主祢的旨意讓人明白何為生命,不在乎環境,限制甚至是絕望,只是在乎主祢。阿們!

馬可福音 9:1-29馬可福音 9:1-29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神的王國帶著能力來臨】指主耶穌在祂的國度裡掌權,這以2-8節的登山變像作為預表,更要預示在主耶穌復活後掌握的權柄。傳統認為這【高山】(2節)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六天】正好足夠從凱撒利亞腓立比走到此地,就是彼得承認主耶穌是基督的那日(8:29)。(2節)【暗暗地】是因為登山變像是在復活裡的榮耀的啟示,耶穌曾叮囑門徒【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9節)。門徒們在清醒狀態下看見主改變形象。是向他們展示出神的兒子在榮耀中顯明祂本來的面目。【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因為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基督正是按著律法和先知的預言顯現在人的眼前。因此彼得高興地要【搭三座棚】表示不但要留住基督,也要留住摩西和以利亞,表示門徒只願停留在山上榮耀,享受這光景中,而不願下山去面對苦難,忘了十字架是神國在地上顯明的道路。(7節)【我的愛子】在主耶穌受洗時,天父也說過同樣的話(1:11);此處是表明祂成為人子多年來的【事工】也滿足了天父的心意。正因神的兒子是神國裡唯一的權柄,眾人都要聽從祂。及後門徒問有關以利亞先來的問題(瑪4:5)是因為剛見過主耶穌登山形象,認定祂就是那要來的基督。他們剛才既然已經看見以利亞來了,為甚麼還不能宣布主耶穌就是基督呢?耶穌解釋到舊約聖經不單講到以利亞要再來的事,也提到【人子】彌賽亞的事(但7:13)施洗約翰和主耶穌將受苦的事都在聖經上預言了。他們下到山看到其他九位門徒趕鬼失敗,文士趁機質問門徒和他們拉比的神學資格。這些文士一心想給門徒難堪,卻不親自動手趕鬼來證明他們的正統神學。主耶穌下山後,也立即面對眾人的不信和門徒的小信。(16節)主耶穌的問題不是表明祂不知道所發生的事,而是要轉移眾人的注意力,將眾人的眼目轉到祂自己身上。門徒應該是有權柄去醫治這個病人的(3:15)。他們的失敗表明,雖然具有主耶穌所給的權柄,卻缺乏行使權柄所應有的信心,不能在信心裡支取主的權柄。及後主耶穌把正在受鬼折磨的孩子放在一邊,卻與這位父親談孩子的病史,用意是在幫助這位父親承認他的需要是多麼迫切,多麼無,要把他帶到有信心的地步(23-24節)。(22節)表明他對主的【能】還抱著懷疑的態度。【你若能信】許多古卷並無【信】字,而只有【你若能】意思是【問題不是主能不能,乃是人信不信】。信心不是【自信】不是人的主觀願望,乃是對神所要做的事有把握,看見了主的權柄,主的計劃,相信神的旨意必要如此。【信不足】不是真信,而是願意信,但承認自己還信不來,需要【求主幫助】。耶穌表示趕鬼不是人的所有所能做得到的,必須在信心中支取神的權柄去對付鬼。而【禱告禁食】就是認識自己的欠缺,因而捨棄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付上代價,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沒有】和【不能】專一地尋求主的【有】和【能】,讓主的【有】和【能】來蓋過我們的【沒有】和【不能】。【禁食】的功效並不是因為其行為,乃是因為其存心和態度。 思想: 我們有否在祈禱時,同樣一面懷疑主,一面求主的態度呢?我們是否常常好像是相信祂,卻又不能肯定祂【能】為我們做甚麼呢? 祈禱:主耶穌,我們承認祢是那位再來的君,國度權柄都是歸於祢,求主記念我們很多時只想經歷,停留在信仰精彩難忘的光景,忽略了每天好好地聽從主祢,求主祢光照我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