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10:1-31

馬可福音 10:1-31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經文中【來到猶太的境界】是表示10-15章將記錄主耶穌在猶太地的服事。主耶穌現在正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祂正在走一條向著十字架的道路,經過【約旦河外】希律安提帕管轄的比利亞,終點在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南方的猶太地與北方的加利利截然不同。猶太地由羅馬巡撫直接管轄,中心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中心是聖殿,控制聖殿的是撒都該祭司貴族與公會,他們都是宗教和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3節)主耶穌詢問摩西的【吩咐】但法利賽人熟悉律法,不敢說摩西【吩咐】人離婚,所以他們退一步說摩西【准許】(4節)。摩西律法中休妻的條例(申24:1)並非【准許】連肯定都沒有,只不過是因為現實中不能避免休妻的事,需要保護被休妻子的權益。摩西准許人休妻,乃因人【心硬】並非神【起初】的心意,不是表示神喜悅人休妻,因為神絕不改變祂起初的心意。主耶穌的答話,是要把人帶回到【起初】的光景,回到神起初的定意(6節)。因為他們的婚姻背負著神的見證,不管人怎樣悖逆,神永遠不改變祂的心意,所以【人不可分開】(9節)。(13節)【摸】指按手禱告,為小孩子祝福。【門徒便責備那些人】可能因為他們認為小孩子微小,幼稚,無知,不應為此小事阻延主耶穌上耶路撒冷的行程。當耶穌知道時,祂【責備】這些門徒。主耶穌更表示要像小孩子【這樣的人】單純,謙卑,才是進神國的必要條件(15節),是主所喜愛的。小孩子的【謙卑】乃是誠實的【謙卑】人只有誠實地承認自己一無所是,一無所有,一無所能,才能單純地仰望神,接受神的權柄,所以【謙卑像這小孩子的】才有進神國的資格。17節【有一個人】跑過來,跪在耶穌的面前。他看待主耶穌不是救人的【主】而是教導人的【夫子】。他問【當做什麼事,才能得永生】說明他認識【永生】的重要性,也承認在自己裡面沒有【永生】但他以為永生可以靠作【事】換來,只是不知道還缺那些事。主耶穌是啟發這人認識自己並未真正明白聖經。這人真誠地聲稱【從小都遵守了】因為他只想到外面的行為,卻未想到裡面的思想。但他雖然對自己外面的行為很滿意,在心中仍知道自己缺少些甚麼。【你還缺少一件】表明即使少年人遵行了一切外面的行為,在主看仍是不完全的。如果他願意變賣所有【分給窮人】證明他確實能【愛人如己】而願意【跟從主】就是【愛主你的神】這兩條正是律法的總綱。【產業很多】反而使人不完全,因為他捨不得與人分享自己的富足,做不到【愛人如己】。【進神的國】也包括今生就要活出神國子民的實際,來接受神的權柄。【駱駝穿過針的眼】(25節)可能是當時的一句諺語,形容不可能的事【在人是不能】這是宣告人不能憑著自己的行為進入神國。【神凡事都能】是宣告神的恩典,不但得救是祂白白的恩賜。及後雖然彼得問了一個很功利的問題,但主耶穌還是要把神的心意啟示給門徒。(29節)【撇下】不是扔掉,而是把主權交到主的手裡,讓主來掌管,使用。(30節)【今世得百倍】形容活在神國實際裡的人今世就能得著在基督裡而得的豐富、平安和喜樂。(31節)【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是一句警告,我們若和彼得一樣滿足於目前光景,炫耀自己為主所擺上的,就必落到【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是一句鼓勵,雖然在起頭的時候落在人後,但並不就此決定一切,因此仍有可能變成超前。 思想:經文中法利賽人與小孩子產生出強烈的對比,一些自以為熟悉聖經的人卻令主耶穌失望,痛心,反而小孩子卻是神的王國屬於的人,原因不是知識,學問,而是信仰生命中以為自己已經成長了,達標了,但小孩子生命中每日期待的乃是成長,不怕跌倒,不怕失敗,不怕失去,而是繼續學習,我們信仰生命中有否像小孩子期待繼續成長,不只是期望達標,期待成功呢? 祈禱: 主耶穌,我們承認自己很害怕失去,好期望生命的擁有得以維持,不變,求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明白永生的亳義,不是達到,不是獲取,不是擁有,而是讓我們進入與主永遠的關係中。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馬可福音 9:1-29馬可福音 9:1-29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神的王國帶著能力來臨】指主耶穌在祂的國度裡掌權,這以2-8節的登山變像作為預表,更要預示在主耶穌復活後掌握的權柄。傳統認為這【高山】(2節)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六天】正好足夠從凱撒利亞腓立比走到此地,就是彼得承認主耶穌是基督的那日(8:29)。(2節)【暗暗地】是因為登山變像是在復活裡的榮耀的啟示,耶穌曾叮囑門徒【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9節)。門徒們在清醒狀態下看見主改變形象。是向他們展示出神的兒子在榮耀中顯明祂本來的面目。【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因為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基督正是按著律法和先知的預言顯現在人的眼前。因此彼得高興地要【搭三座棚】表示不但要留住基督,也要留住摩西和以利亞,表示門徒只願停留在山上榮耀,享受這光景中,而不願下山去面對苦難,忘了十字架是神國在地上顯明的道路。(7節)【我的愛子】在主耶穌受洗時,天父也說過同樣的話(1:11);此處是表明祂成為人子多年來的【事工】也滿足了天父的心意。正因神的兒子是神國裡唯一的權柄,眾人都要聽從祂。及後門徒問有關以利亞先來的問題(瑪4:5)是因為剛見過主耶穌登山形象,認定祂就是那要來的基督。他們剛才既然已經看見以利亞來了,為甚麼還不能宣布主耶穌就是基督呢?耶穌解釋到舊約聖經不單講到以利亞要再來的事,也提到【人子】彌賽亞的事(但7:13)施洗約翰和主耶穌將受苦的事都在聖經上預言了。他們下到山看到其他九位門徒趕鬼失敗,文士趁機質問門徒和他們拉比的神學資格。這些文士一心想給門徒難堪,卻不親自動手趕鬼來證明他們的正統神學。主耶穌下山後,也立即面對眾人的不信和門徒的小信。(16節)主耶穌的問題不是表明祂不知道所發生的事,而是要轉移眾人的注意力,將眾人的眼目轉到祂自己身上。門徒應該是有權柄去醫治這個病人的(3:15)。他們的失敗表明,雖然具有主耶穌所給的權柄,卻缺乏行使權柄所應有的信心,不能在信心裡支取主的權柄。及後主耶穌把正在受鬼折磨的孩子放在一邊,卻與這位父親談孩子的病史,用意是在幫助這位父親承認他的需要是多麼迫切,多麼無,要把他帶到有信心的地步(23-24節)。(22節)表明他對主的【能】還抱著懷疑的態度。【你若能信】許多古卷並無【信】字,而只有【你若能】意思是【問題不是主能不能,乃是人信不信】。信心不是【自信】不是人的主觀願望,乃是對神所要做的事有把握,看見了主的權柄,主的計劃,相信神的旨意必要如此。【信不足】不是真信,而是願意信,但承認自己還信不來,需要【求主幫助】。耶穌表示趕鬼不是人的所有所能做得到的,必須在信心中支取神的權柄去對付鬼。而【禱告禁食】就是認識自己的欠缺,因而捨棄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付上代價,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沒有】和【不能】專一地尋求主的【有】和【能】,讓主的【有】和【能】來蓋過我們的【沒有】和【不能】。【禁食】的功效並不是因為其行為,乃是因為其存心和態度。 思想: 我們有否在祈禱時,同樣一面懷疑主,一面求主的態度呢?我們是否常常好像是相信祂,卻又不能肯定祂【能】為我們做甚麼呢? 祈禱:主耶穌,我們承認祢是那位再來的君,國度權柄都是歸於祢,求主記念我們很多時只想經歷,停留在信仰精彩難忘的光景,忽略了每天好好地聽從主祢,求主祢光照我們,阿們。

馬可福音 15:33-47馬可福音 15:33-47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馬可福音電影-創世電視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馬可福音】 【正午】原文是【第六小時】即中午12點。主耶穌是在【巳初】上午9點被釘(可15:25)到下午三時一共有6個鐘頭,前3個鐘頭受盡人的譏誚,後3個鐘頭【遍地都黑暗了】是因為神轉臉不顧,。【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是亞蘭文。【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是詩22:1,這是主耶穌在對觀福音中唯一一次沒有稱神為【父】。【大聲喊】原文是個表達強烈感情的字,主耶穌一生時刻都與神同在,只有這3個鐘頭不得不與神疏遠,這是神兒子極度痛苦的【大聲喊】。此刻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前2:24),因為【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53:6)讓祂【捨命作多人的贖價】(20:28)所以公義的神不能不離棄祂(詩22:1)。(35節)提及【以利亞】是因在場的人聽見主耶穌喊叫【以羅伊】(34節)誤以為祂在呼叫以利亞。36節是第二次應驗詩69:21。這【醋】就是發酸的酒,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喝完了逾越節的第四杯酒(14:25)完成了真正的逾越節筵席。(37節)【氣就斷了】原文的寫法表明主耶穌的死不同於被殺或自然的死。主耶穌斷氣的時刻是下午三時,正是猶太人宰殺逾越節羔羊的時刻。38節【聖所裡的帳幔從上到下裂成兩半】表明這是神的作為,象徵主耶穌的肉身為世人裂開,打開了天國的道路(來10:20)因此【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來10:19)。(39節)百夫長見慣了受十字架刑罰的一般人斷氣時的情形,現在見到主耶穌獨一無二的斷氣,認定祂必不是平常的人。百夫長是外邦人,猶太人諷刺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太27:40,43節),外邦人卻因看見主死所發生的功效,承認【這真是神的兒子】。最後記述,當其他的門徒棄主而逃的時候,這些卑微,軟弱的婦女卻從加利利一直跟隨主到十字架下,跟隨主不論人的學識地位,而是像這些婦人,這是何等的美! (43節)【亞利馬太】是以法蓮山地的一個小鎮,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30公里。他原是暗暗的作主門徒的,但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以後,卻大膽表明自己的身份。這裡特別指明他是個【尊貴的議士】,表明他是公會的成員(路23:50-51)。一般人被釘在十字架上,通常要兩,三天才斷氣。主耶穌可能因為受過鞭傷,身體虛弱,所以當日未經打斷腿就已經死了(約19:33),事非尋常,因此【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在耶路撒冷仍可見在山壁磐石裡鑿的墳墓,有的墳墓裡有不止一個室,室壁上各有數個壁龕,可安放多具屍體,不過入口只有一個,外面有一個凹槽,可以滾過一塊大石擋在墓口。(47節)【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就是主耶穌的母親。 思想:亞利馬太的約瑟若非在耶穌斷氣後不久出現,我們根本無從知道他也是信耶穌。以約瑟當時的身份和處境來說,暴露自己與耶穌的關係就等於自斷前程,不但要放摘去烏紗帽,可能要他的頸上人頭。之前暴露自己固然也會麻煩多多,吃不了兜著走,但還可以理解。可是現在群情激動洶湧,反對耶穌的浪潮已來到全城轟動的時刻,連一向跟隨擁護耶穌的人都轉入避風港去了,怎麼他卻竟還挺身而出?因為,他真明白唯獨放下自我,跟隨替人贖罪的耶穌,才有造物主永生的應許。 祈禱:主耶穌祢被人埋葬,表明主祢為人徹底的死,感謝主祢失去的生命,使我們得著生命,能使以為擁有的放下,能使以為尊貴的降卑,願主祢的死,祢的埋葬讓我們更願意跟隨主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