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5:1-11

路加福音 5:1-11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1-11節的主題是【耶穌揀選漁夫作門徒】呼召一般人跟隨祂。整體是交錯對稱的結構: (1節)【革尼撒勒湖】是【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海平面以下213公尺的裂谷中,是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淡水湖。另外三卷福音書的猶太作者都按猶太傳統把這個淡水湖稱為【海】,只有外邦人路加把它叫作【湖】。加利利海周圍群山環抱,來自黑門山的約旦河從北流入,向南流出,捕魚業非常發達。【眾人擁擠祂,要聽神的道】(1節)雖然他們的身體不需要醫治,但心靈卻需要。 (2節)顯示此時正是上午,漁夫們剛結束昨晚的工作不久。(3節)【西門】是使徒彼得,他是個漁夫,也是一位船主,船上有幾名僱工。他已經在約旦河附近見過主耶穌(約1:40-42)後來回到加利利繼續捕魚。【從船上教訓眾人】(3節)是可以避開人群的擁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聽見。主耶穌不只是講道,也沒有忘記彼得的工作;祂不但用話語教導人,也把人帶到【水深之處】(4節)經歷祂,讓我們在自以為最有把握的專業領域,脫離自己的學問,經驗和眼見,從裡面真正認識祂是主。【夫子ἐπιστάτης】(5節)意思是【師父,有權柄的人】原文只在《路加福音》中出現7次(5:5;8:24×2,45;9:33,49;17:13)專門用來稱呼主耶穌。而本書中的另一個【夫子 διδάσκαλος】(3:12)意思是【教師】(2:46)也就是猶太人所說的【拉比】(太23:8)。加利利湖捕魚的最好時機是晚上,而熟悉這片水域的捕魚專家彼得【整夜勞力】(5節)卻在最適合捕魚的時候一無所獲,有甚麼理由聽從一個木匠的外行人建議呢?但彼得仍願意【遵從】(5節)耶穌的話下網,表示他已經感受到主耶穌話語裡的權柄。順服就是可能不一定同意,但卻願意放下自己,聽從權柄。【他們下了網】(6節)指拖網或圍網;順服的結果大大出乎了漁夫們的意料,他們【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6節)最後【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7節) 。本書原來一直稱使徒彼得為【西門】(3節)現在卻稱他為【西門.彼得】(8節)代表他生命已經改變了。這個神蹟發生在彼得的專業領域,所以他立刻認出這是一個神蹟。因此,彼得在下網之前稱主耶穌為【夫子】(5節)如今他卻稱祂為【主】(8節)。所以彼得的反應不是為恩典和成功而興奮,而是戰兢【俯伏在耶穌膝前】(8節)。 (9節)原文是【都驚訝所打的魚】。主耶穌安慰彼得:【不要怕】【你要得人了】(10節)這是主在恩典裡的呼召。彼得看見了自己的不配,所以他的反應是【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8節)。但主來是為了呼召不配的罪人從事真正有意義的工作;為神得著祂所要得著的人。因此,主耶穌要把不敢靠近自己的西門(8節)帶成最親密的門徒,把屢屢失敗的彼得(9:33)帶成教會的領袖,將人帶進神的國度裡。這些人【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11節)因為他們已經真實地經歷了主,認識了主。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所見過最大的成功,與那成功恩典的源頭相比,已經無關緊要了;所以他們撇下了屬地的所有,為要得著屬天的豐富。 思想:每一個蒙召跟隨主的人,都是自覺不配的人。神要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軟弱無助,不是要讓我們停留在【自己責備自己】的消極光景裡,而是要領我們進入積極的恩典之中,從今以後不再指著自己誇口,而是單單【指著主誇口】為主作工。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的呼召,使我們能夠跟隨祢,更為祢作工;從前真沒有想到,或許只會為自我的生活拼搏,但主祢的出現要帶我們生命有真正的價值與意義。願我們一生都跟隨主祢。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路加福音 18:15-30路加福音 18:15-3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祂摸他們】(15節)指當時的猶太人請受尊敬的拉比為自己的嬰孩祝福。【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人】(15節)可能認為嬰孩年幼無知,不該為這些小事耽誤主耶穌上耶路撒冷,使國度顯現的大業。祂要向門徒啟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16節)。【像小孩子】(17節)嬰孩的謙卑,乃是誠實的謙卑,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只能倚靠父母。嬰孩的信心,乃是單純的信心,一點也不複雜。人若誠實地承認自己一無所能,單單信靠神,領受神的權柄,才有進入神國的資格。(18節)這個【官】是一位年輕的財主(太19:22)。這個【官】既年輕,又有錢,又有地位,還追求永生,非常敬虔,更難得的是還主動尋找耶穌,實在是人中翹楚,傑出青年。但他卻有兩個問題:這位年輕人並沒有把主耶穌看作【救主】而是看作一位善於教導的【良善的夫子】(18)。這位年輕人問【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18節)表明他盼望【永生】也承認在自己裡面沒有【永生】。但他又以為【永生】可以靠做事換取,只是不知道還缺哪些事。【你為甚麼稱我為良善的】(19節)這句話是主耶穌在啟發這位年輕人,讓他認識自己並未真正明白聖經。人若是承認神是良善的,就該知道罪人不該問【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因為在真正良善的神眼裡【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詩14:3)。既然這位年輕人問自己【該做甚麼事】主耶穌就用十誡當作鏡子,幫助他認識人並不能靠行為贏得永生。主耶穌提到【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20節)這是十誡中的第5-9誡(申5:16-29)也就是【愛人如己】(利19:18)的部分。但主耶穌故意沒提最後一條誡命:【不可貪戀】(申5:21)。這位年輕人覺得這些誡命沒有甚麼新鮮的,所以膚淺地回答:【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21節)。但是,他一面滿意自己的行為,一面又缺乏自信,心中仍然覺得少了點甚麼,否則也不會來問【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因此,主耶穌立刻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挑戰,證明這位年輕人不但達不到律法的要求,而且根本不明白【從小都遵守】的誡命。祂說:【你還缺少一件】(22節)也就是最後一條誡命【不可貪戀】。【不可貪戀】的實質,不只是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也不可貪圖人的房屋,田地,奴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也包括【不可貪戀】自己的錢財。主耶穌接著提出了兩個要求,這兩條正是律法的總綱(10:27)【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22節)。一個人若是願意讓別人來分享自己的【所有】才是真正的【愛人如己】。【你還要來跟隨我】(22節)也就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10:27)。【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為他很富足】(23節)所以當他必須在神與錢財之間作出選擇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心中最愛的並不是神,而是財富;雖然他外表謹守律法,內心卻違反了律法的兩大總綱:愛神,愛人。主耶穌並非要每個基督徒都變賣所有分給窮人,而是要叫這人知道他並不能完全遵守誡命。【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24節)並不是因為窮人比富人更屬靈。但是,人若倚仗財富帶來的虛假安全感,就不會誠實倚靠神;【駱駝穿過針的眼】(25節)是當時的一句諺語, 比喻不可能的事。大家都聽懂了這個比喻,所以聽眾的回應是:【這樣,誰能得救】(26節)。雖然人不能勝過自己,但神卻可以拯救那些被祂揀選的人:【在人所不能的事】這是宣告人不能靠著自己得救,倚靠行為進入神國【在神卻能】這是宣告神能成就人所不能的事,只有神的恩典才能帶人進入神國。【看哪,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28節)這句話說明,彼得不知道自己就是一個屬靈的【財主】(25節)。一句【看哪】就說出他裡面的【有】;因為他覺得【撇下自己所有的】就是自己可誇口的地方;【撇下】(29節)不是丟掉,而是把主權交到主的手裡,讓主來掌管,使用。凡是不願【撇下】的東西,最後都會失去。【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30節)形容活在神國實際裡的人,現在就能得著基督裡的豐富,平安和喜樂。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歷史可分為現今的世代和彌賽亞來臨之後的未來的世代,即【今世,來世】(太12:32)但新約進一步教導;【來世】因主耶穌已經臨到了。因為,最終所得到的不是有限的恩典,而是基督自己。 思想:今天,我們或許沒有那麼多的【錢財】可以撇下,但內心卻常常把成就,名譽,感情當作自己的倚靠,用學十字架不是只讓我們【撇下】而是要叫我們【得】著基督。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為我們走上十字架,使我們明白何為愛的道路,更讓我們走左主你愛的旨意中,使我們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我們的神。阿們!

路加福音 20:45-21:1-4路加福音 20:45-21:1-4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20:45-21:4是【文士與寡婦】,偽善的文士和單純的寡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士侵吞寡婦家產(45-47節);寡婦奉獻一切所有(21:1-4)。【長衣】(46節)是文士執行職務時才穿的衣服。【他們好穿長衣遊行】(46節)指文士們平時也念念不忘炫耀自己的屬靈身分。【喜愛人在街市問他們安】(46節)指喜歡在人前被奉承,被尊重。【喜愛會堂裡的高位】(46節)指喜歡屬靈的地位。喜愛【筵席上的首座】(46節)指喜歡屬世的地位。【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47節)指當時聖殿裡有照顧敬虔寡婦的製度(提前5:3-16)而她們原有的財產則交給文士管理;也可能指文士運用手段,鼓勵寡婦作出超越能力的奉獻。(47節)【假意作很長的禱告】指文士一面陷別人於困境,一面維持敬虔的外表。這些文士在天堂講道,在地獄生活,表裡不一、,教導和行為是矛盾的。因此,主耶穌教導門徒要【防備文士】(46節)也不要淪為假冒為善的【文士】。主耶穌剛剛提醒門徒【要防備文士】(20:46)譴責假冒為善的文士【侵吞寡婦的家產】20:47),馬上就有【一個窮寡婦】(2節)成為活生生的教材,讓門徒看到,甚麼樣的人在主的眼中才是寶貴的。當時聖殿的最外圍是外邦人院,外邦人只能到此為止;從那裡經過石級可進入婦女院,猶太婦女只能到此為止;再進一層就是內院,只有猶太男人可以進去。在婦女院的柱廊上,有十三個喇叭形的奉獻箱(shopharoth),前來敬拜的百姓投入銀幣或銅幣,旁邊的人可以根據響聲判斷奉獻了多少。【耶穌抬頭觀看】(1節)表示祂對奉獻很重視;但祂不是在那裡數算奉獻的金額,而是鑑察奉獻的心志。在耶穌的耳中,投入奉獻箱的聲音是不符合物理學規律的:【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裡】(1節)在地上聽到嘩啦啦一片,傳到天上卻是微乎其微;【窮寡婦投了兩小錢】(2節)在地上只聽到兩聲叮咚,傳到天上卻是驚天動地。【小錢Lepton】(2節)是當時面額最小的猶太銅幣,也就是【半文錢】(路12:59)。寡婦的【兩個小錢】是【她一切養生的】(4節);在主的眼中,【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3節)也就是比眾人的總數加起來還多。人所看重的是一個人捐出了多少,主所注意的卻是一個人剩下了多少。因為神要得著的是人,而不是人的所有。人若把一切所有的都給了神,但卻留下了自己,神對這個人還是一無所有。這位寡婦並沒有為自己留下一個小錢,也沒考慮祭司會不會看中,或者濫用她的奉獻,而是憑信心【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4節)。因為她的奉獻,乃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了神,不但相信神會使用她的【小錢】也相信神會供應她的【不足】(4節)。 思想: 今天,我們若不天天警醒【防備】常常自省悔改,領受的責任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也越容易重蹈文士假冒為善的覆轍【要受更重的刑罰】(47節)!今天,有些人常常謙稱自己的奉獻只是寡婦的【兩個小錢】其實是大大高估了自己。真正的奉獻,乃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教導,更感謝你的知道,你知道我們的生活行為,更知道我們為你的擺上,求主藉著經文更讓我們深信你的知道,活出你的旨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