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猶太人的曆法是一週七天,以第七天為安息日,就是今天的星期六。【七日的頭一日】是一個新的開始,就是現在的星期天,也就是基督徒所稱的【禮拜天,主日】。主耶穌在【七天的頭一日】復活,祂的復活帶來一個新的開始,【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這【七日的頭一日】正是逾越節後的【安息日的次日】初熟節(利23:11)。初熟節所獻的是第一天的收割,主耶穌是初熟節第一個復活【初熟的果子】(利23:9-14;林前15:20,23);五旬節所獻的是第一茬的收割(夏收)(利23:16)教會是五旬節第一批【初熟的果子】(利23:15-17;雅1:18)。逾越節叫我們看見羔羊的死,但是只有死去的羔羊復活了,那救恩才有把握;如果沒有初熟節的復活,逾越節的果效就沒有保證。主耶穌復活的第一批見證人都是婦女(可16:1)從反面證明這不是虛構的故事,因為在當時猶太人的社會裡,婦女是不可以作見證的。當時富貴人的墳墓是一個由巨岩鑿出來的石洞,有如一房間,內有石床,石桌,石椅;洞後方有一低矮長方形凹槽,供存放用香料熏過的屍體,石洞的入口處用圓石擋住,大石底部嵌放在軌槽內,身強力壯的人才能把大石滾開。門徒因怕猶太人,所以一直躲在房子裡面(19節)。第2節【那門徒】一般認為就是使徒約翰。【細麻布】就是那緊緊裹住主耶穌身體的裹屍布(19:40)。主耶穌的身體如果被人偷去了,通常會將細麻布和身體一起移走。所以放在那裡的細麻布,乃是主復活的見證。主復活後,身體不受任何物體的阻隔,可以自由進出行動(19節),即便是有細麻布的裹纏,也能自由離去。當拉撒路從墳墓裡走出來時【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需要別人替他解開(11:44),但主耶穌從死裡復活時,這些裹屍的細麻布和裹頭巾都留在背後了。【看見就信了】指相信主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墳墓是空的,並非相信主耶穌已經復活(9節)。【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活在自我生命裡的人,看見了復活的標誌,也不能領會復活的意義。因此他們並不是虛構一個故事,去迎合他們心中既有的一個觀念。 思想: 【石頭滾開了】門徒跑去要看的是甚麼呢?整章聖經很多次【看見】門徒看見【石頭滾開了】墓穴內只有細麻布和裹頭巾,耶穌的屍體不見了,約翰看見了就信。【石頭滾開】不是為了復活的主耶穌,方便祂離開,而是為了門徒能進入內,讓他們看見主復活了。或許復活的主已將我們生命的【石頭滾開了】,但我們又願意藉著信心去看見耶穌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復活除去了我們生命的障礙,除去我們生命的懼怕,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每日都藉著信心,看到榮耀復活的救主。阿們!
約翰福音 20:1-10
Related Post
約翰福音 7:40-53約翰福音 7:40-53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 經文中表示在住棚節期間,猶太人緬懷摩西在曠野擊打磐石流出水給他們喝的經歷,他們也知道摩西預言神會為他們興起一位像他一樣的先知(申18:15),並相信這位先知會像摩西一樣將水供應給他們。主耶穌在這節期的最後一天宣告祂將把活水江河供給口渴的人,所以有人認為主耶穌就是摩西預言的那位先知。群眾中【基督豈是從加利利出來的嗎】這問話的方式,在原文含有強烈的詫異成分和否定的意味。他們對有關彌賽亞的聖經知識並沒有錯誤,但卻不了解主耶穌的身世,主耶穌降生在伯利恆(太2:1;路2:4-7)。【其中有人要捉拿祂,只是無人下手。】這些差役是利未人,他們對主耶穌的教導十分佩服,所以無法下手捉拿主耶穌。49節法利賽人所用的【百姓】這字是個專門用語,是對不謹慎遵行摩西律法和法利賽人傳統之猶太人的蔑稱。內中有尼哥德慕引用律法表示(申1:16-17,17:2-5和19:15-19)以色列的法官必須先徹底調查清楚後才可下判決,需得到兩三個證人的支持後才可定人有罪。反映出法利賽人瞧不起不懂律法的群眾,自己卻做違反律法的事,對主耶穌妄下斷語。所以法利賽人帶著侮辱的口氣質問他【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嗎】? 事實上【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並不准確,因為先知約拿、何西阿、那鴻乃出自加利利,但按照原文66節有不同的寫法,不是【先知】而是【那位先知】,因此,法利賽人能指摩西在申18:15所預言的那位先知。 思想: 【群眾因為耶穌的緣故,就起了紛爭】(43節),經文中的爭論都充滿各有表面的觀點,更有人們對聖經的理解或故有的認識,但帶出的並不是讓人認識基督,讓神得不著榮耀,更要借助權力成為打壓真理的工具,我們有否同樣利用聖經成就我們的自我的意願呢? 祈禱:親愛主耶穌,我們或許願意去認識祢,但未有好好藉著聖經謙卑地放下故有的自我去認識主祢,求主光照我們,使我們每日謙卑地放下自我的驕傲去藉著聖經更深去認識祢,愛祢。阿們!
約翰福音 18:15-27約翰福音 18:15-27
【約翰福音】 【那門徒】可能就是【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20:2)也就是使徒約翰。使徒約翰的父親西庇太的捕魚事業相當興隆,除了兩個兒子做幫手外,還請了僱工(可1:20),表示這個家庭相當富有,可能與大祭司家很熟。【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這使女知道約翰是主耶穌的門徒,所以順便問彼得是不是也是,未必懷有惡意,卻使彼得變得手足無措。這是應驗主耶穌預言彼得將不認祂三次(13:38)中的第一次(17,2,27節)。耶路撒冷城海拔750米,逾越節是陽曆三,四月間,晚上還很冷。差役無權過問公會審案的事,他出手摑打主耶穌的臉是不合律法的。這些人只看大祭司代表神,卻不關心自己在神面前是否活得對。有人以為主耶穌這問話,與祂教導別人【有人打你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的話有矛盾。那裡的教訓是說,天國子民憑著神的生命可以超越羞辱,而主在這裡的抗辯是為真理作見證,祂並不是為受羞辱而不平,乃是為真理而申述。基督是【逾越節的羔羊】(林前5:7)。主耶穌的受審,正如逾越節的羔羊在被殺獻祭之前,必須先送到祭司那裡被察看,驗明確無殘疾,方可作神的祭物(出12:5;申17:1)。25節【有人】原文是複數,當時有一班僕婢圍著火堆談話,極可能有幾個人同時發出同樣的疑問,所以馬太說是另一個使女問這個問題(太26:71),馬可說是同一個使女(可14:69),而路加則說是另一個男人(路22:58)。這是應驗主耶穌預言彼得將不認祂三次(13:38)中的第二次(17,25,27節)。彼得憑著一時血氣之勇,拔刀削掉了馬勒古的耳朵(10節)卻在馬勒古親屬的質問下跌倒。可見血氣之勇不能持久,也絕無屬靈的功效,憑血氣行事的,必會自食血氣之果。這是應驗主耶穌預言彼得將不認祂三次(13:38)中的第三次(17,25,27節)。神安排環境,叫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試驗,而且越來越厲害,直到我們完全認識自己的軟弱而不再信靠自己為止。主允許彼得跌倒,但卻不允許彼得失落,所以安排了環境來挽回他,藉著雞叫來喚醒他。今天,主耶穌也常常藉著我們的遭遇和環境,提醒我們對祂的不忠和虧欠。 思想: 或許神安排環境,叫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試驗,而且越來越厲害,是為要直到我們完全認識自己的軟弱而不再信靠自己為止。今天,我們有否察驗主耶穌藉著我們的遭遇和環境提醒我們呢? 祈禱:親愛主耶穌,我們明白到不可單靠自己,單靠承諾去跟隨祢,而是要明白好好倚靠祢,使我們每日都好好察驗主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