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主耶穌在14:31對門徒說了【起來,我們走吧】之後,就出了最後晚餐的樓房,路上講了15至16章的話,又在聖殿山上做了17章的禱告,此時才離開聖殿山。【汲淪溪】是耶路撒冷東城牆和橄欖山之間小山谷裡的旱溪。這【園子】是一個橄欖園,名叫【客西馬尼】位於汲淪溪對面的橄欖山畔,離耶路撒冷城牆約一點二公里,是主耶穌和門徒常去之處(2節)。猶大帶來捉拿主耶穌的人包括祭司長,守殿官並長老(路22:52)法利賽人的差役,千夫長和一隊兵(12節),大祭司的僕人(10節),一些閒雜人(26節)。主耶穌主動【出來】見他們,表示祂上十字架是甘願捨命。主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所以臨事不會驚慌失措;【我就是】原文是【我是egō eimi】猶太人都知道,這是神向摩西宣示祂自己時所用的稱號(出3:14-15)。主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從這戲劇性的反應看來,主耶穌使用【我是(egō eimi)】不只說祂就是他們要找的人,也是宣告祂與神原為一。無論那些人是否明白這意思,都感受到從主身上發出的力量,令他們在祂面前站立不住。若不是主耶穌甘心樂意把自己交在這些人的手中,他們是毫無能力捉拿祂的。8節主耶穌再次主動用【我是(egō eimi)】表明祂的身份,並且對來捉拿祂的人下命令,顯明是祂在掌控局勢。在四福音中,只有約翰福音指出砍人的是西門彼得,而他所砍的那人叫馬勒古,只有路加福音記錄主耶穌醫好了那人(路22:51)。不認識十字架意義的人,常伸出肉體的手,拔出血氣的【刀】憑血氣替神出頭,替神出主意,動機雖然是為了保護主和屬主的事物,其實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有害。彼得以為自己在護衛主耶穌,其實情勢完全在主耶穌的掌控之下,祂不需要門徒憑血氣為祂的榮耀爭戰(36節)。人所關心的是事情的平安順利,主所關心的是事情照神的旨意成就。從外面看,是人把主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主卻說這是【我父給我的那杯】。任何十字架的苦難,我們若能認識這是天父量給我們的,就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樂於接受。【亞那】是在主後5-15年任大祭司,後來被羅馬巡撫革職,但猶太人認為大祭司是終身職,所以他能在幕後繼續行使大祭司的職權。【該亞法】在主後18-36年任大祭司,是羅馬政府所認可的大祭司。對於一位曾經說過要把主耶穌處死是恰當的人(11:49-52),不要期望從他那裡得到公平的審訊。 思想: 面對十字架的如此苦難,主耶穌因信靠天父安然面對,我們若能認識生命中的苦難是天父量給我們的,就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樂於面對。還是像彼得藉助自我的方法去處理生活中的困境呢? 祈禱:主耶穌,我們感謝祢為我們面對人的出賣,面對十字架都全然信靠天父,活出天父的旨意,求主教導我們面對困苦都願意信靠祢,與主祢一同面對。阿們!
約翰福音 18:1-14
Related Post
約翰福音 13:21-38約翰福音 13:21-38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經文【心裡憂愁】表示主為猶大而心裡傷痛。主耶穌不但實際地洗猶大的腳,而且還再三用暗示的言語提醒猶大(10,18節)。古時猶太人坐席的姿勢是圍著馬蹄型桌子斜躺著用餐,左手肘支撐著身體,頭部靠近桌子,腳部伸向後邊。使徒約翰原就斜臥在主耶穌的右邊,他將身子稍向後挪移,便有如挨近主的懷裡。 本書四次提到【耶穌所愛的門徒】(23節,19:26,21:7,21:20)一般認為這門徒就是使徒約翰。(26節)【沾了一點餅】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是大家共享羊肉,餅,苦菜等食物,吃時有一盤用水果,醋等熬成的調味醬,各人拿一小塊餅蘸著盤裡的調味醬吃,沾餅遞給別人是友善的表示。主耶穌早已知道猶大蓄意賣主,但祂直到最後,仍是對敵對祂的人滿了慈愛,為他洗腳(12節)並且蘸餅給他。【耶穌回答說】(26節)可能只是悄悄地告訴了身旁的使徒約翰。猶大接受了主耶穌遞給他的餅,卻沒接受主耶穌的愛,從此他便完全受制於撒但。先是撒但把賣主的意思放在猶大的心裡(2節),如今是撒但自己進入了他的心。此時正值逾越節期,當夜開始長達七天的無酵節(利23:5-6)。拉比律法允許只要不用現款,人們可以在逾越節晚上掛帳購買食物,等過完節後再付帳。猶太人在逾越節也有周濟窮人的習俗。30節【夜間】在此也有像徵的意義,猶大離開主耶穌進入了屬靈黑暗。主耶穌必須經過十字架才進入榮耀,所以猶大出去賣主會引出【如今人子得了榮耀】這句話。猶大賣主是主耶穌接受人間羞辱的開始,但主的眼睛並沒有看在人間的羞辱上,只是看見在神面前的榮耀。【快快的榮耀祂】(32節)指主耶穌的復活和升天。【小子們】這個稱呼含有親切,體卹,憐憫,掛懷的意思。這是主耶穌兩次(13:34,15:12)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的第一次。舊約命令以色列人要【愛人如己】(利19:18),但主耶穌的【新命令】裡所要求的是【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不是以愛自己的標準去愛別人,而是以主耶穌愛我們的捨己之愛去彼此相愛(約壹3:16)。若沒有彼此相愛,或沒有用捨己之愛去彼此相愛,都是違背了主的命令。基督的捨己之愛與世人的愛完全不同,乃是基督徒的獨特標記(約壹3:23;4:7-8,11-12,19-21)。彼得太過度自信,往往是失敗的根源(36節),因此,主耶穌要預言彼得【雞叫以先】即今晚三更以前三次不認主。 思想: 【彼此相愛】是主給我們的【命令】命令不需要我們贊成、擁護,也不需要我們研究、分析,只需要我們絕對順服接受。因愛使我們明白在一些黑暗的環境,容許我們經歷一些挫折、跌倒,使我們不敢再自我,而是要主的愛並信徒【彼此的相愛】。 祈禱:親愛主,感謝主祢愛我們,更藉著身邊的信徒使我們經歷愛,求主除去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的自我,在生活中不再不自量力,使我們知道需要祢的愛,更需要身邊彼此的相愛。阿們!
約翰福音 8:1-20約翰福音 8:1-2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橄欖山】是耶路撒冷城東的山脊。主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的最後一周,每天夜裡就在那裡住宿(路21:37),又於被捕之前赴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禱告(18:2)。經文表示黎明時份,經學家和法利賽人帶了一個通姦時被抓到的婦人來,因著律法要求把姦夫淫婦一併處死(利20:10;申22:22-24),這婦人若是當場被抓姦,為何只有婦人一人被帶來呢?此處不見那個犯罪的男人,可看出整個事件可能是故意設計來陷害主耶穌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想使主耶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祂建議饒恕這婦人,他們就會指控祂觸犯了摩西的律法。但如果祂主張遵照摩西律法把婦人處死,他們也會指控祂觸犯了羅馬帝國的法律未有授的權柄(18:31)。主耶穌卻在地上畫字,可能是表示祂拒絕以文士所定的條件來辯論,所以他們窮追不捨地追問(7節)。事實上摩西的律法規定,用石頭打死犯罪的人時,要由見證人【先】下手(申17:6-7)。神頒布律法的主要用意,是要幫助人看見自己無力遵守律法,從而轉向神的救恩。對於人們所提的問題,主耶穌常常不直接回答是或非(四20;九3),而是把人的注意力轉到生命,人只要得著基督所賜的生命,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8節主耶穌的動作是表示不願意再繼續辯論下去。年紀老的人最先了解到自己不符合主耶穌所設定的條件,因此知難而退。主耶穌給那婦人悔改的機會,但表明祂並非對罪採取隨便的態度,祂絕不縱容罪,或與罪妥協。【不要再犯】指不要再習慣性地犯罪。在住棚節期間,除安息日之外,每天晚上在聖殿的婦女院裡要點燃四支巨大的燈檯。主耶穌宣告【我是世界的光】是以當時住棚節的習俗為背景發出的。【我是世界的光】是主耶穌用七個【我是】來啟示自己的第二次,表明祂就是【我是】(出3:14)的神。更是以賽亞預示彌賽亞是外邦人的光(賽42:6)。使主耶穌的見證有效的,是祂的對頭全然不知的事:他們不曉得祂是父神差來人間的,不久之後又會回到神那裡去,神子的見證用不著人來證實。主說祂的見證是真的,因為有父與祂同在(16節),與祂同作見證;同樣的,當我們為主作見證時,也有主親自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作見證。認識了基督,也就認識了神。法利賽人以為主耶穌是以祂的肉身父親作為祂的第二個證人。因此受到法利賽人對他作見證的質疑,主卻說祂的見證是真的,因為有父與祂同在,更因這【時候】由神決定,並非那些想抓住主耶穌的人決定。 思想:作為信徒常會發問這樣可以嗎?那樣可以做嗎?主耶穌看似常常不直接回答是或非,而是把人的注意力轉到生命,人只要得著基督所賜的生命,才是問題真的答案。我們有否願意這【世上的光】光照,明白的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進入主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祢是世上的光,祢不但要光照我們的黑暗,更要帶給我們溫暖同在,求主讓我們明白接受主祢每天的光照,引導,除去我們內心的黑暗。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