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會違背基督的命令,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時,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來回應他們,讓高舉摩西律法的撒都該人啞口無言:1.【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19節)這是引用 (申13:4)。2.【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20節)這是引用 (利五1)。公會的領袖雖然學識淵博,但此時竟然無言以對。表面上,是因為彼得胸有成竹,應對自如:實際上,在聖靈充滿的彼得面前(8節),他們未必知道該說甚麼。【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法子刑罰他們】(21節)因為若是【這事越發傳揚在民間】(17節),可能會使更多的百姓信從;若是懲罰他們,更可能導致百姓的騷動。【原來是藉著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22節)病歷漫長,病情頑固,眾所周知是藥石無醫,現在卻痊癒了,這是無可辯駁的神蹟,所以【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21節)。因此,刑罰或不刑罰,兩者都會妨礙撒都該人的既得利益,讓他們進退為難,只好【恐嚇一番,把他們釋放了】(21節)。兩人只提到【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23節)可能因為公會裡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意見有所不同(5:34)。教會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發了教會的第一個禱告會。逼迫能使人認清世界的真相,難處能讓人發現地上無所倚靠。因此,當逼迫把教會逼到神面前的時候,難處就會成為教會的得勝,發出能使地面震動的禱告(31節)。【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神說】(24節)表明這是一個昂首挺胸,坦然無懼的禱告會,是靠著主向仇敵誇勝。24節引自詩146:6;25-26節引自詩2:1-2。(27節)【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被列在一起,表明他們都是25-26節所說的彌賽亞的敵人。猶太人因為拒絕耶穌,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樣成了基督的仇敵。23-30節是教會史上記錄的第一篇公禱那【聚會的地方震動】(31節)的禱告會。這禱告是同心合意的門徒 (24節)。門徒在五旬節第一次被聖靈充滿(2:1-4),彼得在公會第二次被聖靈充滿(4:8)現在門徒在禱告會後第三次被聖靈充滿。這次被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放膽講論神的道】。公會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聖靈卻讓他們不斷地放膽講論。4:32–5:11的主題是【堵住假冒為善的破口】與6:1-7【堵住事務分心的破口】前後呼應。當教會開始得勝,福音開始廣傳的時候,撒但也不會停止工作。耶路撒冷教會的門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節),這既不是人為的規條,也不是周圍的壓力,而是被聖靈充滿的結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財寶時間生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32節)。(33節)【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包括放膽講道和神蹟奇事。【眾人也都蒙大恩】(33節)包括【得眾民的喜愛】。耶路撒冷教會【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34節)教會中若不缺少愛,就不會缺乏物質。【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34節)並非賣掉了所有家業,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則初期教會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餅】(2:46)。【放在使徒的腳前】(34節)意思是請使徒決定如何分配。這些奉獻出來的錢財不是用來平均分配,實現共產,也不是用來扶貧濟困、施捨行善,而是由【被聖靈充滿】(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5節)。(36節)【巴拿巴】,意思是【勸慰之子】。他本名約瑟,因【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11:24),以良善忠厚聞名,所以使徒給他一個別名【勸慰子】(36節)。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樣,他並不是用溫馨的話語來安慰人,而是付出了愛心,包容、勉勵和錢財的真實代價(9:27;11:23;15:37)。後來被神使用呼召保羅(11:25)並且成為使徒保羅的宣教同工(13: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14:14)。 思想:公會領袖與官府政要都是知識淵博,經驗老到,大權在握的人。他們看彼得約翰竟在他們名言禁止的壓力下,不怕恐嚇,不怕苦難,不怕犧牲,仍舊壯膽宣揚耶穌的復活,就都很覺希奇,認明一定是因為他們都跟過耶穌的緣故。顯然,在主的眼中,在主的國裡,或許我們是那樣沒學問,沒地位的人,反而是更能憑藉聖靈而軟弱變剛強,愚拙化智慧,讓主名大得榮耀的人。 祈禱:親愛主,因著你的能力,你的慈愛讓我們生命得到力量,得到引導,儘管我們生命好渺少,我們沒有甚麼的地位,權勢,是好普通的人,但因著主你讓我們生命是多麼精彩,感謝你。阿們!
使徒行傳 4:18-37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37-47使徒行傳 2:37-47
這些【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36節)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36節),瞬間就驚呆了,怎麼能不【覺得紮心】(37節)呢?他們已經成了神的【仇敵】(35節),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所以他們在絕望中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7節)?彼得並沒有停留在辨認真理的階段,而且立刻敦促聽眾把【紮心】的道理付諸實行。 (38節)這句話是實際地應用【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因為耶穌基督是【主】(36節)。【求告主名】包括兩部分:【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二十21)。那些五十天前高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23:21)或默認這罪惡的猶太人,第一個當有的悔改行動就是【受洗歸入基督】(加三27),公開脫離原來的立場、為主作見證。【就必得救】也包括兩個部分:【使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就領受所賜的聖靈】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受聖靈的洗】(路3:16)。 (39節)表明那些人之所以會【紮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40節)【也用許多話作見證】顯示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門徒對主耶穌的教訓緊記不忘,並且靠著聖靈特別清楚地背下了最重要的教導(約14:26)。傳福音就是邀請人跟隨耶穌基督,接受神的應許(37-38節)。(42節)【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總結了使徒時代教會聚會的四項主要內容【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遵守基督藉著使徒所傳的教訓,順服主,接受主的權柄,這是教會一切見證的基礎。【彼此交接】就是在靈裡【彼此相交】(約壹1:7),團契相交,彼此分享。【擘餅】就是在生活中【彼此相交】。在猶太人的文化【擘餅】是【吃飯】的同義詞(46節)指愛筵(46節)其中自然包括【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三千人不可能同時聚集在一處【擘餅】必然是分散在城裡城外的信徒家中,包括在朝聖者們臨時搭建的帳棚裡。【禱告】就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1:3)。他們除了平時的禱告,也依照猶太人的時間,每天到聖殿禱告三次(3:1)。【恆心】原文所修飾的不但是【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包括【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3節)並不是為了解決人的難處,彰顯人的本事,而是為了向不信者證明神的同在(3:9)讓信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42節)。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4節)有其特別的背景:五旬節增加的三千信徒,大都是從遠方來耶路撒冷守節的(9-11節)。他們信主以後,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學習【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1:1)謹記【使徒的教訓】(32節),才能再傳揚純正的福音,作主復活的見證(1:8)。這個過程沒有幾個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路費很快就消耗殆盡。因此,本地就有信徒主動【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5節)。即使是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強制要求【凡物公用】而是信徒自發自願的(5:4)。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凡物公用】既不是為了扶貧濟困,也不是為了搞平均主義,而是為了供應接受裝備的門徒,準備到各地去見證主(1:8)。雖然【凡物公用】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但【彼此相愛】(約13:34)的原則卻是所有的教會都當遵行的【他們天天合意恆切地在殿裡】(46節),顯示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46-47節)。 思想:人的道理可以說服人,但卻不能讓人感到【紮心】;只有聖靈才能使人【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只有禱告以後的信息才會使人【札心】讓人看見自己的敗壞,罪污,可憐和絕望,真實地認罪悔改,尋求救恩。但我們能夠為主作的就是彼此相愛,活出見證。 祈禱:親愛主,我們知道神你的工作並沒有停止,現在更要藉著聖靈讓人扎心悔改,求主藉聖靈使我們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罪,更使我們藉著聖靈活出彼此相愛的信仰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2:1-13使徒行傳 2:1-13
1-13節的主題是【教會被聖靈充滿】【五旬節】(1節),就是【七七節Shavuot】(出34:22)意思又是【第五十天】。(2節)【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代表聖靈的出現(約3:8)。【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2節)【火焰】代表神的同在(出19:18;路3:16)。【舌頭】是複數原文與別國的【話】(4節)【鄉談】(6,11節)和【方言】(10:46;林前12:10)是同一個字;每個人都得到了一條舌頭,代表得著了一種方言的恩賜。五旬節大約是陽曆五至六月,是猶太人每年三大節期中(出23:14-17)天氣最適合航海旅行的季節(27:9)。所以,那些散居在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各地的猶太人,通常都在五旬節期間從【天下各國】(5節)來到耶路撒冷朝聖。而在這個特別的五旬節,他們也將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帶回【天下各國】。五旬節是安息日,耶路撒冷街上去聖殿敬拜的人特別多。聖靈降臨之後,門徒可能立刻衝出門前往聖殿,一路興奮地用各地的方言【講神的大作為】(11節)。所以【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6節)圍觀他們。(6節)【眾人的鄉談】原文是【自己的語言】也就是【別國的話】(4節)。當時羅馬帝國通用希臘語,猶太地通用亞蘭語,而出生在寄居之地的猶太人則說當地的方言,也就是【生來所用的鄉談】(8節)。這表明,五旬節的方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舌音,也不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而是當時的聽眾能聽懂的家鄉話。聖靈在五旬節賜下方言恩賜的目的,就是為了向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天下各國】的人見證耶穌基督(36節)。【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7節),顯示這些門徒大都是加利利人,帶著加利利的口音(太26:73)。應該只會說亞蘭文。9-11節所列的地方涵蓋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從東方波斯的帕提亞,瑪代,以攔,到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地,接著是北方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各省份,然後是南方的埃及和利比亞,最後用帝國的中心羅馬,西方海島的克里特和東方曠野的阿拉伯來代表所有的地方。從這些地方都來了不少散居的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就是【進猶太教的人】(10節)。在場的人都看出這些門徒在用各自的鄉談【講神的大作為】。聖靈賜下說方言的恩賜,是要用有意義的話語來傳福音,而不是讓人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自娛自樂;聖靈充滿的目的,是要讓人得著見證主的能力,而不是滿足人的感覺和驕傲。各地的方言未必人人都聽得懂,如果有人聽見別人興奮地發出自己聽不懂的聲音,很可能會以為【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13節)。 思想: 五旬節就像巴別塔審判的逆轉。過去,神在巴別變亂了人的口音(創11:9)免得悖逆的世人高舉自我,共同滅亡(創11:6);現在,神卻在五旬節賜下方言,使蒙召的門徒能夠同心讚美神,廣傳福音。過去,神要阻止罪人合力建造巴別塔和巴別城(創11:8);現在,神卻要使用蒙恩的罪人同心建立基督合一的身體(弗4:12)。 祈禱:親愛主,你的旨意與救贖的計劃都是偉大,更是浩大的,但在你手中並沒有難成就的事,是你能使無可能變成有可能,願我們每日因著聖靈都經歷神的作為,更傳揚神的作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