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3:1-10

使徒行傳 3:1-10

初期教會的猶太信徒仍然到聖殿(2:46)和會堂(13:5)禱告,聚會,傳福音(2:46),因為他們首先要向猶太人講明:【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25節)。【申初】(1節),原文是【第九小時】,就是下午三點,是聖殿獻晚祭和猶太人晚禱的時間。猶太人每天三次定時禱告【巳初】是上午九點【午正】是中午十二點【申初】是下午三點。【美門】(2節)的位置不能確定,可能是從外邦人院進入婦女院的門,有十五級台階,上面有精美的哥林多式銅飾(《猶太戰記The Wars of The Jews》卷5第5章3節)。這位【殘疾人】(4:9)坐在美輪美奐的聖殿門口【要求進殿的人周濟】(2節)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乞討方法,也正是猶太教的真實寫照。這位殘障人士【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週濟】(3節),他一面竭力哀求,一面又因為經常失望而漫不經心。聖殿門口的乞丐不會只有這一個,但彼得,約翰卻【定睛看他】(4節)。因為這不是憐憫或同情,而是他們知道聖靈把自己領到這人面前,主耶穌要親自醫治(6,16節)聖殿門口的乞討和施捨,本來只是機械化的例行公事,但彼得卻說【你看我們】(4節)把這事變成了三個人之間的互相注視。【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5節),患得患失的心情一下變成了熱切的企盼。彼得是教會的領袖;此時許多信徒都變賣了田產家業,凡物公用,可供彼得支配的金銀很多(2:45),但他卻說【金銀我都沒有】(6節)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是【金銀】的管家。主並沒有讓彼得把【金銀】分給窮人,而是要他給人更好的-讓【生來是瘸腿的】(2節)人起來行走,從此不必倚靠【週濟】(2節)。彼得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6節)。今天,許多信徒和教會有了【金銀】,卻沒有了耶穌基督;有了扶貧濟困的本錢,卻失去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6節)的能力!【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這句話有兩層意義:1.這是一個福音的呼召,要喚起這位殘疾人對耶穌的信心(16節)。當時的猶太人都輕看【拿撒勒人】,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因此,人若要相信已經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活生生的【基督】只能倚靠主【所賜的信心】(16節)。2.這是一個信仰的宣言,宣告自己是根據主耶穌的旨意,倚靠祂的權能,讓祂自己來行事,所成就的事也當歸於祂的名下(16節)。這位殘障人士可能伸出右手,【指望得著什麼】(5節)。但彼得卻【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7節)。當彼得回答【金銀我都沒有】的時候,立刻把殘疾人燃起的希望熄滅了;但是,當彼得發出讓人難以置信,貌似玩笑的命令以後(6節),這位四十多年沒有走過路的殘障人士(四22)卻順服地站起來了。這個行動,正是顯示了他對【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的信心。主【所賜的信心】,使他伸出了一隻手,卻得到了一雙腿,【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7節)。【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8節),表明這位殘疾人已經活動自如,恢復了正常猶太人的敬拜資格。因為依照律法,有殘疾的人不能進入聖殿(利21:17),這位殘疾人若不痊癒,就不能被允許進殿。神的醫治是剎那完成的,無可辯駁的。百姓【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週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10節)。今天,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也是我們向世人最美好的見證。 思想: 一個有需要的人,若是只靠人的手,即使天天被人抬來,四十多年仍是瘸腿(4:22);一個幫助人的人,若是只給【金銀】即使每天都給,也不能滿足永遠的需要。只有讓聖靈的能力流過我們的手,才能讓殘缺的生命得著痊癒;只有把基督給人,才能讓永遠的需要得著滿足。 祈禱:親受主,感謝你讓我們有能力,生命的氣息為主作工,你讓我們能給予的不只是物質,金錢,更是能分享主你自己,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能見證你,分享主你美善的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1-11使徒行傳 1:1-11

1-11節是本書的序言,與路1:1-4的序言平行。【提阿非羅】(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他很可能是一位願意贊助刊行本書的人,住在猶太地之外。(1節)【前書】指《路加福音》。 (2節)【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他們是被主耶穌呼召,授權,差遣的代表,靠著聖靈的帶領和能力,在地上傳神國的福音,作復活的見證(8節)。【使徒】最初特別指耶和華耶穌所揀召的十二門徒(路6:13)後來保羅和巴拿巴(14:4,14)主的兄弟雅各(加1:19)也被稱為使徒。主耶穌復活以後表明使徒的經歷並非個別,少數幾次的幻覺或衝動,而是證據確鑿,無可置疑的。(3節)【神國】指神掌權作王的地方(申33:5)可以指有國土,人民,政權的有形國度(賽24:23)也可以指神施行權柄的無形國度(路17:20-21)。在這四十天裡,主耶穌教導的主題是【神國的事】(3節)。祂在地上三年半的事奉,目的就是宣講【神國的事】(路4:43);而祂復活之後【神國的事】就更加全備清晰。因此,聖靈帶領教會作主的見證(8節)主題也是【神國的事】(8:12)以【神國的事】(3節)開始,以【神國的道】(28:31)結束。(4節)【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這句話說出了傳福音的人當具備的兩大條件1.順服:主耶穌要門徒等候,卻沒有說要等候多久。此時,讓這些加利利的門徒(11節)【不要離開耶路撒冷】意味著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約20:19),需要完全的順服。2.等候:主耶穌一面吩咐【你們要去】(太28:19)一面吩咐【要等候】。因此,凡是不肯【等候】的人,就不配為主【去】。【去】是主的託付,【等候】是主的預備(賽41:31),兩個命令缺一不可。所以必須【等候】神的時間【等候】聖靈的能力【等候】主自己動工。【父所應許的】指舊約預言的聖靈澆灌(珥2:28-29;賽32:15;結36:27)目的是為了讓門徒們能【得著能力】(8節)作主的見證。 (5節)是引用施洗約翰的話:【我要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可1:8)。【不多幾日】指五旬節。從主耶穌復活的初熟節(利23:11)到聖靈降臨的五旬節,一共有五十日;現在已經過了【四十天之久】還要再等十日。【他們聚集的時候】(6節)顯示門徒們的問題,與主耶穌的囑咐(4-5節)有關。當主耶穌預告【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5節)時,門徒自然以為【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6節)了。主耶穌並沒有告訴門徒復興的日期,而是告訴他們復興的道路。門徒不必計算,推測 (7節)而應當等候【聖靈降臨】好【得著能力】(8節)靠著聖靈在全地作主復活的【見證】(8節),為國度在地上的顯現鋪路。 (8節),正是《使徒行傳》記錄歷史事件的順序:首先是聖靈降臨(2章)然後是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接著傳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8-9章),最後遍及羅馬帝國(10-28章)。主耶穌本來可以忽然消失(路24:31)但祂卻選擇在眾人的注視和見證下【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9節)。天使提醒門徒不要【站著望天】(11節)而應該回去等候聖靈。復活成就了救恩(路24:46)而升天是向萬民施行救恩的開始(路24:47)。 思想: 【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這是初期教會得勝的關鍵。國度的擴展,既不是因為人的宣教熱情,也不是由於人的組織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帶領和能力。這能力使門徒不但能用口來傳講神國的道,更是用生活【見證】基督的復活。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呼召使我們能為主你傳講神的道,為你作見證,但求主使我們不是從一份的熱情,也不是出於我們自以為的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帶領和能力。使我們順服你,等候你。阿們!

使徒行傳 15:1-21使徒行傳 15:1-21

【使徒行傳】 15:1-35的主題是【教會確定外邦門徒的守則】與9:1-11:18【教會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前後呼應。【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1節)其實是從耶路撒冷來的。他們可能是最近十年才信主的法利賽人(5節)沒有親身經歷過十年前哥尼流信主的事件(11:15)所以對耶路撒冷教會早有共識的救恩真理還比較糊塗,【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節)意味著先作猶太人,再做門徒。【使徒】(2節)指十二使徒【長老】(2節)指治理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三次去耶路撒冷(9:26-29)時間大約是主後49-50年的冬天。【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4節)顯示外邦人歸主是神親手的工作。離耶路撒冷越遠,對猶太教的傳統就越不執著,所以腓尼基和撒馬利亞教會的猶太門徒對外邦人歸主的事【都甚歡喜】(3節)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並長老】( 4節)也不反對。堅持【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5節)的,是耶路撒冷教會中一些信主的【法利賽教門的人】(5節)。7-11節是彼得在《使徒行傳》中最後一次出場,他的發言所強調的是聖靈的作為。彼得明智地讓這場辯論持續了一段時間,讓眾人充分相交,等【辯論已經多了】(7節)他再起來發言。因為在救恩的問題上,辯論並不能解決問題(7節)只有回到神的面前,從神的作為中尋求神的心意。這次會議的時間大約是主後49-50年的冬天,哥尼流全家已經信主大約十年。當時他們是憑信心接受了救恩,但【知道人心的神】(8節)卻預知將來猶太門徒會有疑惑,所以為了澄清救恩的真理,才在當時【賜聖靈給他們】(8節)【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9節),所以不用再接受外面的割禮。彼得嚴厲地責備這些人是【試探神】(10節)。因為十二使徒和耶路撒冷教會早就在救恩真理上有了共識【我們所不能負的軛】(10節)指摩西的律法加上猶太拉比的口頭遺傳,繁瑣的規條成為人的重擔,連猶太人也不能完全遵守。(11節)信徒【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既不是因為行割禮,也不是因為守律法【這是我們所信的】信仰根基。【主的兄弟雅各】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12:17)所以作為會議主席做最後的發言(13節)。雖然他自己謹守律法(加2:12)但他對救恩真理早有認識(11:18)並不認為守律法是外邦人得救的條件(19節)。他首先肯定了彼得的經歷(14節)然後引用聖經證明【眾先知的話也與此意思相合】(15節)。屬靈的經驗只有與聖經的教導吻合,才能成為最終的驗證。16-18節引自舊約七十士譯本的摩9:11-12。雅各的目的並非解釋這段聖經,而是藉著這段聖經提醒眾人:神早已預言將來會有【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17節)既然神稱這些新的百姓為【外邦人】(賽42:6)就表示他們沒有先變成猶太人,所以也沒有理由要求外邦門徒必須行割禮【遵守摩西的律法】(5節)。(19節)指不要讓外邦人先作猶太人,再作門徒。但是,為了讓外邦門徒可以與嚴謹的猶太門徒一同【聚會擘餅】(20:7)他們應當在生活中【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20節)。雅各之所以建議吩咐外邦門徒遵守這些禁戒,既不是因為救恩真理,也不是因為倫理道德,而是【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21節)所以外邦門徒必須限制自己的自由(羅14:21)照顧當地猶太門徒的基本感受,才能和他們彼此相交。 思想:經文中雅各的建議並不是在真理上的妥協,而是在非真理問題上的捨己;不但外邦門徒遵守這些禁戒要犧牲自由,猶太門徒不堅持其它禁戒也要放棄傳統。人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首先就要【捨己】(路9:23);同樣信徒若不堅持自己的自由和傳統,教會的合一才不會出現破口。 祈禱:親愛主,我們相信你一直引導你的教會,更要藉著環境,難處使我們更成長,更合一,求主使我們看到你的捨己,使我們更願意跟蹤主你的腳踪。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