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37-47

使徒行傳 2:37-47

這些【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36節)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36節),瞬間就驚呆了,怎麼能不【覺得紮心】(37節)呢?他們已經成了神的【仇敵】(35節),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所以他們在絕望中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7節)?彼得並沒有停留在辨認真理的階段,而且立刻敦促聽眾把【紮心】的道理付諸實行。 (38節)這句話是實際地應用【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因為耶穌基督是【主】(36節)。【求告主名】包括兩部分:【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二十21)。那些五十天前高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23:21)或默認這罪惡的猶太人,第一個當有的悔改行動就是【受洗歸入基督】(加三27),公開脫離原來的立場、為主作見證。【就必得救】也包括兩個部分:【使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就領受所賜的聖靈】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受聖靈的洗】(路3:16)。 (39節)表明那些人之所以會【紮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40節)【也用許多話作見證】顯示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門徒對主耶穌的教訓緊記不忘,並且靠著聖靈特別清楚地背下了最重要的教導(約14:26)。傳福音就是邀請人跟隨耶穌基督,接受神的應許(37-38節)。(42節)【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總結了使徒時代教會聚會的四項主要內容【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遵守基督藉著使徒所傳的教訓,順服主,接受主的權柄,這是教會一切見證的基礎。【彼此交接】就是在靈裡【彼此相交】(約壹1:7),團契相交,彼此分享。【擘餅】就是在生活中【彼此相交】。在猶太人的文化【擘餅】是【吃飯】的同義詞(46節)指愛筵(46節)其中自然包括【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三千人不可能同時聚集在一處【擘餅】必然是分散在城裡城外的信徒家中,包括在朝聖者們臨時搭建的帳棚裡。【禱告】就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1:3)。他們除了平時的禱告,也依照猶太人的時間,每天到聖殿禱告三次(3:1)。【恆心】原文所修飾的不但是【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包括【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3節)並不是為了解決人的難處,彰顯人的本事,而是為了向不信者證明神的同在(3:9)讓信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42節)。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4節)有其特別的背景:五旬節增加的三千信徒,大都是從遠方來耶路撒冷守節的(9-11節)。他們信主以後,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學習【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1:1)謹記【使徒的教訓】(32節),才能再傳揚純正的福音,作主復活的見證(1:8)。這個過程沒有幾個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路費很快就消耗殆盡。因此,本地就有信徒主動【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5節)。即使是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強制要求【凡物公用】而是信徒自發自願的(5:4)。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凡物公用】既不是為了扶貧濟困,也不是為了搞平均主義,而是為了供應接受裝備的門徒,準備到各地去見證主(1:8)。雖然【凡物公用】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但【彼此相愛】(約13:34)的原則卻是所有的教會都當遵行的【他們天天合意恆切地在殿裡】(46節),顯示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46-47節)。 思想:人的道理可以說服人,但卻不能讓人感到【紮心】;只有聖靈才能使人【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只有禱告以後的信息才會使人【札心】讓人看見自己的敗壞,罪污,可憐和絕望,真實地認罪悔改,尋求救恩。但我們能夠為主作的就是彼此相愛,活出見證。 祈禱:親愛主,我們知道神你的工作並沒有停止,現在更要藉著聖靈讓人扎心悔改,求主藉聖靈使我們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罪,更使我們藉著聖靈活出彼此相愛的信仰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1-11使徒行傳 1:1-11

1-11節是本書的序言,與路1:1-4的序言平行。【提阿非羅】(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他很可能是一位願意贊助刊行本書的人,住在猶太地之外。(1節)【前書】指《路加福音》。 (2節)【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他們是被主耶穌呼召,授權,差遣的代表,靠著聖靈的帶領和能力,在地上傳神國的福音,作復活的見證(8節)。【使徒】最初特別指耶和華耶穌所揀召的十二門徒(路6:13)後來保羅和巴拿巴(14:4,14)主的兄弟雅各(加1:19)也被稱為使徒。主耶穌復活以後表明使徒的經歷並非個別,少數幾次的幻覺或衝動,而是證據確鑿,無可置疑的。(3節)【神國】指神掌權作王的地方(申33:5)可以指有國土,人民,政權的有形國度(賽24:23)也可以指神施行權柄的無形國度(路17:20-21)。在這四十天裡,主耶穌教導的主題是【神國的事】(3節)。祂在地上三年半的事奉,目的就是宣講【神國的事】(路4:43);而祂復活之後【神國的事】就更加全備清晰。因此,聖靈帶領教會作主的見證(8節)主題也是【神國的事】(8:12)以【神國的事】(3節)開始,以【神國的道】(28:31)結束。(4節)【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這句話說出了傳福音的人當具備的兩大條件1.順服:主耶穌要門徒等候,卻沒有說要等候多久。此時,讓這些加利利的門徒(11節)【不要離開耶路撒冷】意味著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約20:19),需要完全的順服。2.等候:主耶穌一面吩咐【你們要去】(太28:19)一面吩咐【要等候】。因此,凡是不肯【等候】的人,就不配為主【去】。【去】是主的託付,【等候】是主的預備(賽41:31),兩個命令缺一不可。所以必須【等候】神的時間【等候】聖靈的能力【等候】主自己動工。【父所應許的】指舊約預言的聖靈澆灌(珥2:28-29;賽32:15;結36:27)目的是為了讓門徒們能【得著能力】(8節)作主的見證。 (5節)是引用施洗約翰的話:【我要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可1:8)。【不多幾日】指五旬節。從主耶穌復活的初熟節(利23:11)到聖靈降臨的五旬節,一共有五十日;現在已經過了【四十天之久】還要再等十日。【他們聚集的時候】(6節)顯示門徒們的問題,與主耶穌的囑咐(4-5節)有關。當主耶穌預告【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5節)時,門徒自然以為【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6節)了。主耶穌並沒有告訴門徒復興的日期,而是告訴他們復興的道路。門徒不必計算,推測 (7節)而應當等候【聖靈降臨】好【得著能力】(8節)靠著聖靈在全地作主復活的【見證】(8節),為國度在地上的顯現鋪路。 (8節),正是《使徒行傳》記錄歷史事件的順序:首先是聖靈降臨(2章)然後是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接著傳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8-9章),最後遍及羅馬帝國(10-28章)。主耶穌本來可以忽然消失(路24:31)但祂卻選擇在眾人的注視和見證下【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9節)。天使提醒門徒不要【站著望天】(11節)而應該回去等候聖靈。復活成就了救恩(路24:46)而升天是向萬民施行救恩的開始(路24:47)。 思想: 【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這是初期教會得勝的關鍵。國度的擴展,既不是因為人的宣教熱情,也不是由於人的組織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帶領和能力。這能力使門徒不但能用口來傳講神國的道,更是用生活【見證】基督的復活。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呼召使我們能為主你傳講神的道,為你作見證,但求主使我們不是從一份的熱情,也不是出於我們自以為的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帶領和能力。使我們順服你,等候你。阿們!

使徒行傳 11:1-18使徒行傳 11:1-18

【使徒行傳】 這些猶太門徒並沒有反對彼得向外邦人傳道,所以主張【你們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3節)。他們一面做主門徒,一面謹守律法,有些人也認為外邦人信徒必須受過割禮才能得救(15:1)也要遵守律法的食物條例(加2:12)。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吃不潔淨的食物(利11:2-47)所以猶太人為避免誤食不潔之物,從來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飯、更不會進入外邦人的家。對猶太人來說,這並非簡單的文化差異,也不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在歷史上,猶太人多次激烈反抗希臘羅馬人的統治,就是為了獲得保持潔淨的權力,所以連羅馬帝國也不得不有所顧忌。現在,彼得竟然輕易放棄了前輩抗爭了幾百年所得的尊重,不能不讓猶太門徒震驚。5-17節是彼得簡略重述10:1-47的事件。古代的書記寫在笨重的蒲草紙書卷上,最長大約三十五尺,差不多正是整捲《使徒行傳》所需的長度。因此,路加必須非常小心地在有限的篇幅中放進最重要的資料,但他竟然奢侈地把哥尼流的事件記錄了兩次,表明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彼得加上【六位弟兄】(12節)共七個人,代表完全的見證。按照當時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而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個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啟5:1)。因此,彼得其實不是在講理,爭辯,而是用七個見證人來見證聖靈自己的工作。【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14節)表明即使哥尼流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10:2)仍然需要接受福音才能得救。因為天然人的行為都是不可靠的,時間會改變一切,環境會改變內心。【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15節)表明這是聖靈主動的揀選,也證明這些外邦人所領受的聖靈恩賜,與猶太門徒在五旬節所領受的完全相同(17節)。因此,外邦人在聖靈面前和猶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樣的。既然這些外邦人已經受了主耶穌應許的【受聖靈的洗】(16節)聖靈的恩賜已經印證了他們的信心,當然也可以接受水洗(10:47)當眾承認信仰。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聖靈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既不能要求他們行割禮,再受洗禮,也不敢要求他們先做猶太人,再做門徒,只能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眾人【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18節)面對聖靈的作為無話可說。對其他猶太門徒來說,這個觀念實在太令人震驚了,所以還是有人並沒有完全放棄猶太教的傳統,以後還會要求外邦人信徒【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5:1)【遵守摩西的律法】(15:5)認為否則就【不能得救】(15:1)。這並非文化的差異,而是對真理還不夠認識。所以聖靈還要繼續在教會工作,顯明基督已經【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6)。【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18節)這句話表明,門徒們都很清楚一個真理:不但救恩是恩典,悔改也是恩典,信心是神藉著聖道和聖靈賜下的禮物。不是外邦人主動要求悔改,而是神主動【賜恩給外邦人】所以他們才能【悔改得生命】。 思想: 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不一定在真理上沒有疑問,在配搭中沒有分歧,但卻會完全順服聖靈的管理。我們有否願意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生命每日都被聖靈充滿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開我們眼睛,使我們不單只明白你的旨意,更明白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都必須被主你,被聖靈充滿,,更願意順服聖靈每日的管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