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1:19-30的主題是【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與12:24–14:28 【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前後呼應。【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19節)他們都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因此,很自然地就分散到猶太地以外的地區。【塞浦路斯】(19節)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島塞浦路斯島,離安提阿的直線距離大約160公里。從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許多猶太人陸續移民到此。到了新約時代,島上已經建立了許多猶太會堂(13:5)。這裡是巴拿巴的家鄉(4:36)後來成為巴拿巴和保羅第一次出外宣教的第一站(13:4)。【安提阿】(19節)靠近奧龍特斯河(Orontes)的出海口,在耶路撒冷北方大約640公里,是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的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當時人口可能超過五十萬,居民包括希臘人,羅馬人,敘利亞人,腓尼基人,埃及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其中還有幾萬猶太人,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方,各種偶像也無所不在。在安提阿之前,門徒只向猶太人傳福音(19節)撒馬利亞人,衣索匹亞的太監,哥尼流都是主動尋求神,然後從門徒那裡聽到了福音。但在安提阿這個大都會,這些無名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20節)卻開始主動把福音傳給安提阿的希臘人,這是聖靈帶領教會主動向外邦人宣教的開始。門徒向安提阿的外邦人傳福音,不是【傳耶穌是基督】(5:42)而是【傳講主耶穌】(20)。因為這些外邦人對【基督】很陌生,對【主】的概念卻很熟悉;安提阿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大都市,人們從各種各樣的【主】那裡尋求安慰和幫助。因此,這些福音的使者就向他們宣講【主耶穌】才是獨一的【救主】(5:31)。【信而歸主】(21節)這兩個動詞的順序表明:人要先信主,然後才能迴轉歸向主;心思先被聖靈改變,然後行為才能轉變;生命先被聖靈改變,然後生活才能改變。【主與他們同在】(21節)可譯為【主的手與他們同在】顯示神手的工作(4:28-30)伴隨著這些無名的門徒。當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和猶太門徒對接納外邦人還心存疑慮的時候(2-3節)主已經藉著無名的門徒親自開始向外邦人宣教。安提阿教會不是某個人建立的,而是聖靈親自的工作。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的目的,是要證實腓尼基,塞浦路斯,安提阿等地教會的信仰是否真實,尤其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實,所以他向北一直【走到安提阿為止】(22節)。耶路撒冷教會差派巴拿巴,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決定,一方面【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24節)心胸也非常寬廣;另一方面,他是塞浦路斯人(4:36)最適合幫助從塞浦路斯來的猶太信徒(20節)應對安提阿多元文化的局面。巴拿巴看見安提阿教會的增長是神親手成就的,所以【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23節)不但沒有催逼他們遵行律法,反而【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23節)。巴拿巴知道掃羅是被主揀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22:21)所以就繼續【往大數去找掃羅】(25節)。這樣,掃羅離開了學術中心大數,來到了商業中心安提阿,進一步地累積向各種人宣教的經驗。掃羅被巴拿巴帶到安提阿以後,首先是做巴拿巴的助手 (25節)。在聖經的記錄中,這是保羅在一個教會裡事奉最長的一段時間。門徒的生活方式與敗壞的環境格格不入,所以被當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外邦人也很快看出他們高舉基督,和猶太教並不相同,所以把他們稱作【基督徒】(26節) 。猶太人不會拿基督的名字開玩笑,所以【基督徒】是外邦人給門徒的綽號(26:28),但門徒卻藉此勉勵自己跟隨基督。用他們的生活把這個名字變成了一個榮耀的稱號(彼前4:16)。【亞迦布】(28)曾經兩次藉著聖靈說預言,都完全應驗了(21:10)。他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主後39-41年,而饑荒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後46年。【克勞第】(28節)是羅馬帝國的第四任皇帝(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他在位期間發生了多次飢荒,其中耶路撒冷的飢荒有許多人餓死(《猶太古史》卷20第3章51節)。 【天下】(28節)指羅馬帝國,當時只要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出現災害,就會導致整個帝國出現糧食短缺,窮苦的百姓受害就更為嚴重。而信徒在財物的捐獻上,也沒有任何明文規定,都是由信徒各人自願自發【照各人的力量捐錢】(29節)。30節的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的【長老】。這是掃羅信主後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十四年】大約是主後48年。 思想:可能沒有一位教會領袖會期望透過飢荒或經濟危機來促使教會的成長,但是教會的元首基督卻會這麼做。當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在接納外邦人的問題上猶豫不定的時候(1-3節),主卻藉著飢荒,感動千里之外安提阿教會的猶太和外邦肢體,反過來關懷猶太的弟兄,實際地顯明了門徒的彼此相愛,促進了基督身體的合一,也讓耶路撒冷的使徒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對掃羅的託付。聖靈藉著這場飢荒,讓所有的人都體認到:【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 祈禱:親愛主,求你更新我們,除去我們的自我,更除去我們固有的意念,願主你引導我們行在你的心意中,活出你最心意的教會。阿們!
使徒行傳 11:19-30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6:19-32使徒行傳 26:19-32
(19節)【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顯示保羅的堅持,不是因為自己的覺悟和努力,而是因為他看見並經歷了復活的主,知道【用腳踢刺是難的】(14節)。(20節)【悔改】的重點不是改善行為,而是心思迴轉【歸向神】(20節)順服神的旨意,行為才能【與悔改的心相稱】(20節)。人的心思若仍舊向著神之外的人事物,無論怎樣改善行為,都是暫時的,都不是真正的悔改。猶太人殺不成保羅(21-22節)表面上是羅馬人的干預,背後是主的手在保護他,因為主應許【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17); 要繼續使用保羅來【對著尊貴,卑賤,老幼作見證】(22節)。【眾先知和摩西所說】(22節)代表舊約聖經。保羅的見證與舊約先知的預言一樣(賽42:6)也應被猶太人所接納(16:26)。【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23節)這就是福音的核心(林前15:3-4)。非斯都從希臘文化的觀點來看,斷定耶穌復活是不可能的,但從保羅的言談中又看出他是個有學問的人,所以說:【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24節)。【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25節)意思是保羅頭腦清醒,並不是瘋了。【王也曉得這些事】(26節),意思是亞基帕也應當知道舊約聖經對復活的預言,並非保羅發明的瘋狂理論。【在背地裡做的】(26節),是一句古希臘諺語,比喻一個人離群索居,閉門造車地從事哲學思考。身為猶太人的王,亞基帕王是【信先知】(27節)的,也相信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27節)。【亞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嗎?我知道你是信的】(27節)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亞基帕王,你已經知道耶穌的事,你也相信先知和他們的預言;現在,請放下成見,把這兩件事擺在一起,找出合理的結論,作出正確的選擇吧!愛是一種決定,而不是一種反應(Love is a decision, not a reaction)並非根據對方是否會回應或有何種回應。亞基帕此時已經進退維谷。他知道身為猶太王,不能不【信先知】(27節),但如果他承認自己【信先知】保羅的下一個問題就會是:【那你就該相信耶穌復活了】?因此,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以進為退,拋出一個問題來擺脫困境,所說:【你想少微一勸,就叫我作基督徒啊】(28節)。但這句話,已經證明他了解甚麼叫【基督徒】已經沒有藉口說他沒聽過福音了。【無論是少勸是多勸,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我的,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像我有這些鎖鏈】(29節)這句話是保羅的總結,也是對在場眾人最後的呼召和祝福。衣衫襤褸,帶著鎖鏈的保羅,面對這些衣著光鮮.威風凜凜的大人物,心中充滿的都是愛。他知道這些人的未來毫無希望,所以渴望將靈魂的自由.而不是鎖鏈分給他們,盼望將自己的權利.而不是重擔交給他們。為了拯救他們的靈魂,他【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20:24)。羅馬巡撫和猶太人都承認【這人並沒有犯什麼該死該綁的罪】(31節)顯示保羅不但沒有違反羅馬的法律,也沒有違反猶太人的律法。亞基帕作為羅馬帝國關於猶太人問題的權威,給非斯都提供了最後的建議:【這人若沒有上告於凱撒,就可以釋放了】(32節)。從此,希律家族就從聖經裡消失了。
思想: 保羅放膽直言,說的當然是他為了達成自己屬天的目的而毫無顧慮,肆無忌憚,情詞迫切地當眾公開講論,知道他其實已經轉而以公廳里人人都歸信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為自己心裡所爭取最高的目的!
祈禱:親愛主,能夠為你作見證是主的恩典,更是能夠參與主的榮耀的旨意,求主引導我們一生走在你榮耀的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24:17-27使徒行傳 24:17-27
【我帶著週濟本國的捐項】(17節)指保羅此次耶路撒冷之行,負有把捐資送到耶路撒冷的任務(林前16:3-46)。【供獻的物】(17節)指保羅為那四個人(21:23-26)所付的款項。【惟有幾個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18節)意思是保羅並沒有在聖殿【聳動眾人】(12節)那些指控他的人才是捏造謊言並引發聖殿暴動的人(21:27-28)。(19節)【他們若有告我的事,就當到你面前來告我。】意思是最初誣告保羅的【幾個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18節)並沒有出庭作證,顯然是自知理虧。【這些人若看出我站在公會前,有妄為的地方,他們自己也可以說明】(20節),意思是公會沒有定他有罪(23:9)所以帖土羅的指控只是代表撒都該人,並不代表公會。最後,保羅再次強調自己被指控不是因為違反了羅馬法律,而是為了【為死人復活的道理】(21節)。這不但是結辯詞,更是在法庭上公開為主作見證。腓力斯治理猶太多年,早就了解猶太教對耶穌門徒的逼迫,所以知道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律法。但他若宣判保羅無罪,就得罪撒都該人,所以就【支吾他們】(22節)。當權者在公義中行不義的拿手好戲,就是無限期地拖延;不但拖延了判決,也拖延了自己得救的時機。但是,這卻使保羅不斷有機會見證【死人復活的道理】(25:19;26:23)。保羅得到【寬待】(23節)是依法享有羅馬公民的權利(23節)。【也不攔阻他的親友來供給他】(23節)顯示在保羅被關押期間,教會和弟兄一直在陪伴他,供給他。【土西拉】(24節)是猶太王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主後41-44年在位)的女兒,此時只有19歲,腓力斯是她的第二任丈夫,而她是腓力斯的第三任妻子,雙方都為結婚而離了婚(《猶太古史記》卷20第7章141-144節)。腓力斯【本是詳細曉得這道】(22節),在又主動要聽保羅【講論信基督耶穌的道】(24節)。面對這樣難得的傳道機會,保羅不但沒有降低福音的門檻,先用好言好語籠絡住他,反而向他們【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25)。腓力斯素以不仁不義著稱,並且貪戀美色,拋棄前妻另娶新歡,毫無節制可言。但他並無悔改之意,所以聽到【將來的審判】只是【甚覺恐懼】(25節),但卻不【紮心】(2:37)。今天,許多人也是明白福音的道理,找不出不信的理由,只是因為不願改變生活的方式,所以對福音的態度也是:【你暫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來】(25節)。腓力斯是個貪財的人,可能因為保羅提到帶著【週濟本國的捐項】(17節)就等候保羅的朋友用錢行賄,【指望保羅送他銀錢,所以屢次叫他來,和他談論】(26節)。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聽福音,一次又一次地與救恩擦肩而過。【腓力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快樂的】但他很快就會失去快樂,回羅馬後就要面對凱撒利亞猶太領袖的指控(《猶太古史記》卷20第8章182節),所以【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就留保羅在監裡】(27節)。保羅無辜被囚的兩年,是腓力斯離救恩最近的兩年。 思想: 腓力斯與世上最會傳福音的使徒近在咫尺,但卻沒有像腓立比的禁卒一樣得救(16:33);他想賺得全世界,但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太16:26)。今天,我們有否因著錯失聽從神而成為這樣不快樂的腓力斯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福音,你的話語最樂意人去認識,更期待讓人去聽從,求主光照我們,使我們每日聽從主你的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