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10:1-16

使徒行傳 10:1-16

【使徒行傳】 (1節)【凱撒利亞】位於約帕北面6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是大希律為了討好凱撒建造的希臘化城市,擁有港口,圓形劇場和競技場,羅馬巡撫的總部即設在這裡。這裡是羅馬帝國統治猶太地的行政中心,居民大都是希臘化的外邦人。【哥尼流】(1節)的意思是【號角】是常見的羅馬名字。【百夫長Centurion】(1節)是羅馬軍隊中最重要的職業軍官,管轄一個百人隊(Centuria)平時負責訓練,戰時負責指揮。(2節)【虔誠人】常用來形容一個相信以色列的神,遵守聖經教導的外邦人,但可能還沒有接受割禮,遵守所有的猶太教規條。雖然哥尼流【全家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禱告神】(2節)但若沒有信主,還是不能得救。猶太教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上午九點【巳初】(2:15)中午十二點【午正】(9節)下午三點【申初】(3節)。(4節)【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顯示他看見異象的時候神智十分清醒。他沒有想到,天使竟願意向一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顯現,天使先向哥尼流確認了一件事:【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經蒙記念了】(4節)。但是,只有這些還不夠,哥尼流還【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5節)才能知道讓他【全家得救】(11:14)的真理。這位彼得很奇怪,他居然與不潔淨的人為伍【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6節)。更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居然都叫【西門】似乎代表神的兩耳都【聽見】(創29:33)了!【虔誠兵】(7節)也是敬畏神的人,比較容易和彼得溝通。天使雖然向哥尼流顯現,卻不直接向他傳福音,而是要他去約帕【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因為聖靈如此煞費苦心地帶領,最終的目的並非向哥尼流一家傳福音,而是為了向教會啟示福音的真理:一方面,主藉著彼得教導哥尼流,使他認識真理,受洗歸入基督的身體;另一方面,主也藉著哥尼流啟示彼得,讓他認識主的心意,接納未受割禮的外邦信徒。凱撒利亞離約帕60公里,大約需要走15個小時。哥尼流的三個代表從下午三點出發,必須連夜急行軍,只在途中短暫露宿,才能在第二天中午到達約帕。古時中東的房頂是平的,從屋外沿牆築有土梯,可以【上房頂去禱告】(9節)。【覺得餓了,想要吃】(10節)並不是午餐前的飢餓。因為古代的猶太人通常每天吃兩頓,不吃午餐:上午晚一點的時候(2:15)或在工間休息時吃早餐(得2:14)天黑以後吃晚餐。中午是【正預備飯的時候】(10節)並非正常的吃飯時間。(10節)【魂遊像外】指恍如做夢卻又沒睡的狀態。律法的食物條例將【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12節)分為潔淨的和不潔淨的,規定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潔淨的物(利11:1-47 )。(14節)【主啊,這是不可的】這不是彼得不順服神,而是因為此時彼得並不知道向他說話的是誰。聖靈一連三次把異象顯給彼得看,等於向彼得宣告,律法中潔淨和不潔淨的食物之間的區別,從此已經取消了,因為都已經被神分別為聖。既然【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15節)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28節)猶太門徒就可以放心與外邦人來往,把福音也傳給他們。【聖】和【俗】的分別,只在於是否被神潔淨過;無論是人,事,物,都適用這個原則。律法中的食物條例,是為了明顯地把神的百姓【分別出來】(利10:10):每當他們和外邦人接觸的時候,不同的生活習慣就會不住提醒他們,要【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同樣,屬靈的生命也應當被【分別出來】【成為聖潔】(利11:44)。 思想: 今天,神也沒有讓天使飛在空中,傳永遠的福音(啟14:6)而是把大使命交託給教會;因為大使命的目的,不但要讓我們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28:19)也要使我們在這過程中與主同在,成為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的門徒(太28:20)。因此,我們不能只顧給別人傳福音,卻不用福音每天更新自己,以致【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夠承受主你的大使命,不但讓我們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更能藉著主你的使命讓我們更學像你,更明白主你對我們每個人拯救的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7:16-34使徒行傳 17:16-34

【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16節)顯示此處並非保羅的目的地。雅典已經沒落,保羅只是經過;他只是在此登陸,然後前往哥林多(18:1)。(17)【虔誠的人】指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市上agora】指集市。這是雅典的公共廣場,周圍有各種政府,商業和宗教建築,彼此之間透過柱廊連通,成了雅典人日常生活,工作,娛樂和集會的中心。雅典人聚集在這裡打聽新聞,討論各種話題,許多知識菁英,文人哲士和遊學教師也出沒於此。【伊比鳩魯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18節)指當時希臘最主要的兩大學派的哲學家:兩派哲學家都找不到人生的答案,但一聽到【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8節)卻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好奇(18-19節)。保羅確實有他們所需要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是從哲學裡找到的,而是從啟示來的。(19節)【亞略·巴古】的意思是【阿瑞斯山】阿瑞斯(Ares)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羅馬神話中稱為馬爾斯(Mars)拉丁文的火星源於他的羅馬名字。雅典卻有一群【只將新聞說說聽】(21節)的閒人。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站在【亞略·巴古】遭到激烈反對,最終被判死刑;如今保羅來到同一個地方,但雅典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他們禮貌地【帶他到亞略·巴古】(19節)心中只是充滿好奇(21節);因為這些人【都不顧別的事】(21節)只是在【玩哲學】。22-31節是《使徒行傳》中保羅的第三篇講章,這篇講章的風格與在安提阿(13:16-41)和在路司得(14:15-17)的講章風格都不相同,因為這次的聽眾既不是教條主義的猶太人,也不是迷信無知的外邦人,而是學富五車的哲學家。保羅的這番話並非闡明【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而是解釋自己為何【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8節);並非福音的宣傳冊,而是否定世上一切宗教哲學的判決書(29-31節)。【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22節)這句話並非恭維,而是一針見血。雖然在場的聽眾中有信奉唯物主義的伊壁鳩魯派,但保羅卻指出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有【敬畏鬼神】的傾向。尋找神,敬拜神的傾向是人與生俱來的(27節),與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無關。保羅以【未識之神】為切入點,說明他所傳講的不是某種新的【外邦鬼神】(18節),而是讓雅典人惴惴不安的【未識之神】其實那並不是甚麼【未識之神】而是創造世界的獨一真神。為了證明神【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引用了希臘詩人的兩句詩。這些詩中所說的神其實是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保羅並不是用這些詩來證明真神,而是證明雅典人的理性和實踐矛盾,對於神的認識和敬拜神的方法(29節)衝突:1.【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28節),引自克里特詩人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約主前6-7世紀)的《克里特卡Cretica》。2.【我們也是祂所生的】(28節)引自保羅的老鄉,基利家斯多亞派詩人阿拉托斯(Aratus,約主前315-240年)的長詩《物象Phenomena》。接著,保羅要求聽眾糾正過去自相矛盾的做法,悔改歸向神。(29節)用價值不如自己的東西代表【神的神性】。因為敬拜這些偶像,不但是詆毀神,也是貶低自己。(30節)這句話用【蒙昧無知】概括了世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學,人類對神和對自己的認識,從根本上就是錯的。所以保羅立刻宣告了恩典:神不計較世人過去的【蒙昧無知】【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30節),賜給他們得救的盼望。保羅宣告:神的憐憫是有期限的【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31節)倒數已經從宣講福音的時刻開始了( 31節)。【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34節),得著了救恩。【亞略·巴古的官】(34節),指議會的成員【丟尼修】(34節)後來可能成為了雅典教會的監督(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大馬哩】(34節)作為一個婦女能夠參與亞略·巴古的集會,可能屬於接納婦女的斯多亞派。 思想:信徒與非信徒當然也都活在當權者所允準的管治下,但他們兩者之間,不論聰明或愚昧,卻都因為信仰所帶出來生命的不同而在面對善惡是非的抉擇和行動上恰恰相反。我們每天又會否只選擇理性為我們屬靈的生命作出抉擇呢? 祈禱:親愛主,你是生命的主,惟有主你使我們知道生命,更只有你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每日都揀選你親近你。阿們!

使徒行傳 10:17-48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