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過了好些日子】(23節)可能過了三年(加1:18)。在這三年中,掃羅可能先去了大馬士革東邊的阿拉伯曠野,在那裡與主獨處,接受啟示,過了兩三年才回到大馬士革(加1:17)。掃羅不逼迫主耶穌了,就成了為主耶穌受逼迫的人,最終導致【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23節)。此時,大馬士革已經有了一群追隨掃羅的【門徒】(25節)。古代中東很多房子就建在城牆上,住家的窗戶下就是城牆外的空地(書2:15)。所以【他的門徒在夜間用籃子把他從城牆上縹下去】(25節)。(26節)這是他信主後的第一次耶路撒冷之行(加1:18-20)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三年】 (加一18)。【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26節)是因為掃羅過去三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阿拉伯,在大馬士革傳道的時間並不長,所以雖然掃羅戲劇悔改的消息應該早已傳回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的門徒對他真實的光景並不了解,所以對這位過去的逼迫者非常謹慎。然而,神不但在教會賜下了警醒看守教會的門徒(26節)也賜下了擅於用愛心接納人,鼓勵人的【勸慰子】(4:36)巴拿巴,藉著他的威望把掃羅帶到眾使徒面前(27節)。掃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21:39)擅長希臘話,所以他在耶路撒冷的傳道是【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29節)因此【猶太信基督的各教會都沒見過】他(加1:22)。掃羅是羅馬公民,即使猶太人【想法要殺他】(29節)也不太容易。掃羅的退場,表面上是因為猶太人的逼迫,其實是因為主耶穌要差派他【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裡去】22:21)。【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31節)。【教會】原文是單數,表示他們是合一的基督身體,既沒有猶太教會和撒馬利亞教會之分,也沒有大小,體制之爭,而是【在基督耶穌裡神的各教會】(帖前2:14)。當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31節)之後,聖靈就會繼續帶領教會向外邦人宣教【直到地極】 (1:8)。彼得【周流四方】(32節)就是在【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31節)教導門徒和傳福音。【居住呂大的聖徒】(32節)可能是腓利一路傳福音所結的果子(8:40)。(36節)【約帕】是現代的雅法(Jaffa)是位於呂大西北大約20公里的海港,也屬於猶太地。【大比大】(36節)是亞蘭文【多加】(36節)是希臘文,意思都是【母鹿、母羚羊】。主耶穌稱呼睚魯的女兒為【閨女】(可5:41),亞蘭文是【大利大ταλιθά】(可五41),與【大比大Ταβιθά】原文只差一個字母。依照猶太人的習俗,死人埋葬前須洗身。但這些人並沒有把大比大膏抹埋葬,而是停在沒有人幹擾的樓上,表示他們指望彼得會使【大比大】復活,就像主耶穌使【大利大】復活一樣。猶太人知道舊約的先知以利亞(王上17:19)和以利沙都是在樓上(王下4:21)使人復活的。【大比大,起來】(40節)這句話的亞蘭文【Tabitha Cumi】與主耶穌叫睚魯女兒復活的【大利大,古米Talitha Cumi】(可5:41)只差一個字母。聖靈賜給使徒行神蹟的恩賜是為了見證主(1:8)彼得對一男(32-35節)、一女(36-42節)施行的兩個神蹟,叫人看見了不是跟隨使徒,而是【歸服主】(35節)【信了主】(42節)。信心並非倚靠神蹟,神蹟也未必能讓人信主,但神蹟奇事也是聖靈在人心播撒真實信心的方式之一。(43節)【硝皮匠】就是製造皮革的工匠,工作對像是動物的屍體,所以經常不潔淨(民19:11-13)是猶太人避猶不及的。他住在海邊(10:6)是因為職業被社會邊緣化的緣故。但彼得願意在他家住宿,顯示他已經消除了許多猶太人的偏見,只注重一個人是否在基督裡。彼得【周流四方】(32節)自己未必有明確的計劃,但聖靈卻有。聖靈一步步地把彼得從耶路撒冷帶到呂大(32節),又從呂大帶到約帕(38節),最後帶進不潔淨的硝皮匠家裡(43節),不是為了讓他一路行神蹟,傳福音,而是要他在這裡等候主的命令。 思想: 掃羅對猶太教信的真心實意,所以照祭司的意思,視基督門徒為眼中釘,急欲除之而後快。門徒對基督信的真心實意,所以照上主的意思,視世人為需要拯救的對象,天天務必廣傳福音! 人若全然委身,就要委身於神自己的計劃,讓神更寬闊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人若為主擺上,也當擺上自己的等候,專心等候主最好的時間到來。 祈禱:主耶穌,感謝你的旨意計劃是偉人,更是奇妙的,不是按照人的熱誠,更不是按照人的智慧,而是按照主你美善的旨意,因你來不是要人滅亡,而是要拯救我們!愛我們!阿們!
使徒行傳 9:23-43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1:18-40使徒行傳 21:18-40
【雅各】(18節)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加2:9)。保羅每到一地,總是先在會堂開始傳道,但大部分歸信的人都是外邦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許多猶太信徒仍然繼續按照傳統謹守律法(加2:12)【都為律法熱心】(20節)。(21節)這些門徒誤會保羅可能是聽到了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所傳的謠言(28節)。【有願在身】(23節)指拿細耳人的願(24節)是為了向神感恩而許的。沒錢買這些祭物的窮人,就沒有辦法【行潔淨的禮】(24節)而替窮人【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24節)就成了公認的敬虔行為(《猶太古史記》卷19第6章294節)。雅各重申了外邦門徒的守則(25節)可能有兩層意義;長老們早已決定不把律法的軛加在外邦弟兄的身上,保羅是否也該為猶太弟兄做點甚麼呢?這個建議與救恩無關,並不適用於信主的外邦人(25節)因為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並沒有改變。正如當天彼得順服了保羅(加2:14)如今保羅也順服了雅各(26節)。保羅的困擾不是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而是來自【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27節)他們可能是從以弗所上耶路撒冷過五旬節的。這些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認出了【以弗所人特羅非摩】(29節)所以推論保羅【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28節)。外邦人只被允許進入聖殿的外邦人院,猶太人若帶外邦人越過【中間隔斷的牆】(弗2:14)兩者都要被處死(31節)這是羅馬法律允許的。保羅誠心來行【潔淨的禮】(25節)卻被指控【污穢了這聖地】沒有比這一幕更適合被稱為【悲劇】了。這是保羅第九次遭受被煽動的群眾的反對(13:50;14:5,19;16:22;17:5,13;18:12;19:29)。【殿門立刻都關了】(30節)表面上,這是為了防止聖殿受到褻瀆。實際上,這是猶太教把自己關在了救恩的門外。【營樓】(34節)指羅馬兵營,位於聖殿的西北角,居高臨下,防範暴亂,有階梯(35節)通往外邦人院。【兩條鐵鍊】(33節)將保羅的雙手連鎖於兩個兵丁,一邊一個,應驗了亞迦布的預言(11節)。猶太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34節)不清楚控告的對像到底是誰。猶太人和外邦人都酷愛自己的聖殿,沒有真理的愛是鬧劇,沒有愛的真理是悲劇。更糟的是猶太人高喊的卻是殺人口號【除掉他】(36節)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希伯來話】(40節)也就是亞蘭話(22:6)說【希臘話】(37節)時有口音。但此時保羅所說的兩句話(37,39節)都是優美的古典希臘語,並非各地的通俗希臘語。所以千夫長聽出保羅並非本地人,以為他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38節),因為希臘化的埃及說流利的希臘語。【大數】(39節)是基利家行省的首府,也是羅馬帝國重要的學術教育中心。因此,保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39節)代表他【不是無名小城的人】(39節)絕非沒有教養的暴徒。保羅剛剛被同胞暴打了一頓(32節)根本不適合辯解;他此時自身難保,也沒有時間預備講章。但是,當他被兵丁高高舉起,抬上階梯的時候(35節),俯瞰下面攢動的人頭(36節)心中卻湧出了對【骨肉之親】(羅九3)厚厚的愛。因此,他請求千夫長允許自己【對百姓說話】(39節),而千夫長居然也批准了。當保羅【站在階梯上,向百姓擺手】(40節)的時候,這些咆哮的暴民奇蹟般地安靜下來【靜默無聲】(40節)。 思想: 保羅因為心意已定,所以堅持要趕在五旬節之前到耶路撒冷去受綁受苦。有人對他憑著主裡的愛心勸說,但他覺得那是婦人之慈,令他心碎。有人對他奉聖靈之名講說,但他認為那是偏頗之言,不予理會。有人對他以腰帶捆綁的表演解說,但他早已動察主的旨意,因此能夠甘心樂意為主殉道!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受苦受死,全因是你的大愛,因著主你我們能夠明白何謂苦,何謂愛,求主教導我們因著你的愛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的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6:1-15使徒行傳 6:1-15
【使徒行傳】 (1節)【說希臘話的猶太人】指生長於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他們講希臘話,使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生活習俗都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希伯來人】(1節)指生長於猶太行省和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說亞蘭話,使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保存猶太習俗。【寡婦】(1節)是古代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但《使徒行傳》並沒有介紹這些寡婦的來歷,也沒有提到具體的問題。並非【門徒增多】(1節)才會【發怨言】有兩三個人就會【起了爭論】(路22:24);並非【凡物公用】(2:44)才會【發怨言】各人【吃自己的飯】也會【這個飢餓,那個酒醉】(林前11:21);並非飯食分配不均才會【發怨言】。【神的道】(2節)是為了拓展神國【管理飯食】(2節)是為了造就教會,兩樣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十二使徒並不打算兼顧【神的道】和【管理飯食】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神給自己的恩賜和託付是【神的道】而不是【管理飯食】。這七位候選人都是由【眾門徒】(2節)提名的,他們的名字都是希臘名字(5節)。顯示他們都是生長於外邦的【說希臘話的猶太人】(1節)其中【尼哥拉】(5節)還是一位外邦人。因為當時滯留在耶路撒冷,需要教會供應飯食的門徒,大部分都來自羅馬帝國各地(2:9-11)。【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6節)代表接受聖靈的管理和委派。耶路撒冷教會所有的事奉,無論是【禱告,傳道】(4節)或【管理飯食】(2節)都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同工都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5節)。委派這七人的結果,不但解決了【發怨言】(1節)更堵住了使徒事務分心的破口,使肢體能按著各自的恩賜和託付。(7節)【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也是初期教會的又一個突破,表明這些祭司承認自己所世襲委身的各樣獻祭制度,都不足以與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相比,因而悔改重生,成為真正【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7節)聖靈沒有讓我們去學習這七人【管理飯食】(2節)的智慧,處理【怨言】(1節)的技巧,而是讓我們看見主管理;初期教會的原則祂並沒有讓門徒和教會一步到位,成為完全,而是藉著環境的變化,仇敵的逼迫和內部的破口,讓門徒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反省,成長,成熟,學習順從聖靈,連於元首基督; 只有在屬靈爭戰中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8節)【司提反】是希臘名字意思是【戴冠冕的】祂的恩惠,能力(8節))來自【被聖靈充滿】(5節)。【利百地拿會堂】(9節)意思是【自由人會堂】。羅馬將軍龐貝(Pompey)曾經俘虜了不少猶太人,後來又在羅馬釋放了他,【利百地拿會堂】由這些獲得自由的羅馬囚犯的後代建立的。司提反可能帶著說希臘話的門徒到這幾個會堂,向各地來守節的猶太人傳福音,所以激怒了他們【起來和司提反辯論】(9節)。信徒為主作見證的秘訣,乃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10節,主耶穌應許門徒,當他們因真理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祂就會賜下聖靈(路12:12)和智慧(路21:15)使【眾人敵擋不住】(10節)。在《使徒行傳》中,門徒曾四次被猶太議會審訊,司提反的受審是其中的第三次,這次興起逼迫的不是掌管聖殿的的猶太教領袖,而是掌管各會堂的猶太人;不是說希伯來話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而是說希臘話的外邦猶太人。他們把司提反帶到猶太公會那裡控告他(12節)。【這個人說話,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13節)這個罪名非常嚴重,但主卻讓司提反裡面滿有安息,所以眾人【看見祂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15節)。 思想:從歷史來看,當教會在信仰,宣教等事上失敗時,問題通常是源自於在上的帶領者追求名利權位,還是在下的信徒不夠委身於信仰,生命,服事呢?我們又有否學像司提反願意天天定睛歸主為聖,求主榮耀,討主喜悅,被聖靈充滿跟隨耶穌委身使命?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主,縱使教會在歷世以來都面對不少的沖擊,不少的挑戰,但你仍然為我們掌權帶領,更能夠藉著我們的軟弱使我們更成長,求主教導我們更討主你喜悅。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