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12:1-12

使徒行傳 12:1-12

【使徒行傳】 12:1-25的主題是【耶路撒冷的使徒被逼迫】這是8:1-19:20交錯對稱結構的中心,表明這個事件是【教會經過猶大和撒馬利亞前往外邦】(8:1-19:20)的轉折點。【當時】(1節)大約是主後43年逾越節前。 1-23節所插敘的往事大約是在巴拿巴和掃羅上耶路撒冷之前(11:30)五年發生的。路加在【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11:19-30)和【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13:1-14:28)單元之間,先用這段插敘來顯示一個事實:儘管一個使徒被殺,另一個使徒被抓,卻無法攔阻【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24節)。因此,福音傳向地極(1:8)的過程既不是根據耶路撒冷教會和十二使徒的計劃,也不是由於安提阿教會和外邦人使徒的熱心;既不是憑藉人的禱告,也不是倚賴人的擺上,而是單單倚靠主所擁有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希律王】(1節)指猶太王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主後41-44年在位)。他是大希律的孫子,年輕時父親被祖父處死,自己被送到羅馬住了30年,期間與卡利古拉(Caligula,主後37年3月16日-41年1月24日在位)和克勞第(Claudius,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結交。主後37年後,這兩人先後作了羅馬皇帝,亞基帕也時來運轉,先於主後37年接管了希律·腓力二世的轄區,作了巴坦尼亞王(King of Batanaea )然後於主後40年接管了希律·安提帕的轄區,做了加利利王(King of Galilee)最後於主後41年接管了羅馬猶太巡撫的轄區,作了猶大王( King of Judaea)繼承了大希律的全部領土。因此,在亞基帕執政期間,羅馬並沒有委派巡撫,而是由亞基帕在猶大執政生殺大權。亞基帕的祖母馬利安妮(Mariamne)是馬加比王朝的公主,所以在猶太人眼中的合法性高於大希律。儘管他擁有血統優勢,但卻因著少年坎坷的經歷,雖然中年得以暴發,但仍缺乏安全感,所以一面盡力討好羅馬人,一面竭力籠絡猶太人。他熱心獻祭,謹守儀文,也勸阻卡利古拉在聖殿立皇帝像,贏得了法利賽人的歡心。當他發現逼迫教會可以換取撒都該人的支持時,他就毫不猶豫地殺害了雅各。因此,使徒雅各不像司提反是被公會用石頭打死的(7:58)而是和施洗約翰一樣被王用刀殺死的(2節)。這是教會最後一次被猶太官方迫害,而罪名實際上是政治性的。(2節)【約翰的哥哥雅各】就是使徒雅各。他在十二使徒中最早為主殉道,也是惟一在聖經中有記載的。在三位與主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中(路8:51)彼得用工作見證主,約翰用著作見證主,雅各卻是第一個用殉道來完成自己的見證。困難常常是神蹟的前夜,神的腳步常在深夜才臨近。【希律將要提他出來的前一夜】(6節)天使才來救彼得出監。彼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6節)居然沒有失眠,還要天使來拍醒他(7節)。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要年老才會殉道(約21:18-19);另一方面,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臨街的鐵門】(10節),可能指聖殿西北角安東尼亞營樓(Antonia Fortress;二十一34)的門。安東尼亞營樓有兩扇門,一扇通往聖殿,一扇通往大街。此時,睡眼惺忪的彼得才【醒悟過來】(11節),知道不是做夢,而是現實。主允許雅各被殺,卻不允許彼得受害,無論是【希律的手】(11節)或是【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11節)或是撒但在背後的挑動,都無法阻止神要彼得見證救恩真理的計劃(15:5-11)。天使救彼得出獄,指示彼得【束上帶子,穿上鞋】(8節)又指示他【披上外衣,跟著我來】(8節),無微不至地帶領他。但一出監獄,在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關頭,天使卻【離開他去了】(10節)留下彼得自己【想了一想】(12節)。彼得的判斷是:他應該趕緊離開險境,但必須讓教會的肢體知道事態的發展。神給我們機會學習做出正確的判斷,讓我們自己用自由意志【想一想】怎樣做才最合神的心意。(12節)【稱呼馬可的約翰】後來成為彼得的親密同工,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思想: 人若與世界妥協,就會抹殺自己的良知;人若決定順從神,就要準備犧牲自己。因此,一個順服神的人,不會期望神必來拯救,因為門徒早已選擇了捨己,殉道者絕不會因為神沒有拯救而失去信心。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捨命,讓我們明白面對苦難之先有主你先曾為我們面對,更與我們同在,求主使我們懂得仰望你,使我們有力量面對一切的艱難,一切的挑戰。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14-36使徒行傳 2:14-36

14-47節的主題是【教會的第一篇講道】【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14節),顯示雖然只有彼得主講,但卻是十二使徒共同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也許還用不同的方言作同聲翻譯。補選使徒(1:15-24)的意義,在此就全然顯明了。完整的十二使徒在聖靈的帶領下,一起向天下各國的代表作完整的見證,這是他們履行大使命的第一個行動。【巳初】(15節)就是上午九點鐘,這是猶太人早禱的時間。猶太人在節期中,通常早禱之前不吃飯,更不用說喝酒了,所以說他們【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15節)。17-21節引自舊約的珥2:28-32,顯示五旬節的聖靈充滿,開始應驗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澆灌(39節)。【末後的日子】又稱為【末世】,指現在正處於的世代(林前10:11)即從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來之間的新約時代(來9:26)。彼得把珥2:28的【以後】改為【末後的日子】是宣告現在已經處於【末後的日子】神最後的拯救計畫已經開始了,祂要把聖靈澆灌在各種各樣的人身上,而不像舊約時代只限於先知,君王和祭司。【說預言/propheteuo】(17,18節)原文既用來指預告將要發生的事(21:9;路1:61)也用來指傳講神的信息,所以也被譯為【講道】(19:6;林前11:4-5),傳道(太7:22;啟11:3)。(18節)【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表明聖靈只充滿被神使用的【僕人和使女】而不是隨便甚麼人都可以求來。彼得把珥2:30的【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得出奇事】改為【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蹟】(19節)這是世界末日之前的徵兆,五旬節的神蹟奇事只是起頭。【有血,有火,有煙霧。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19-20節)這些都是審判之日的預兆。(20節)【主大而明顯的日子】就是【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珥2:31)。這些虔誠的猶太人都清楚知道,那是神介入歷史,施行審判和毀滅的日子,也是他們所盼望的神的百姓得贖的日子。先知約珥,以賽亞,以西結,阿摩司,俄巴底亞,西番雅,撒迦利亞和瑪拉基都是一再提到【耶和華的日子】(珥1:15;2:1, 11,31;三14;賽13:6,9;結13:5;;摩5:18;俄一15;番1:7;亞14:1)【耶和華的大日】(番1:14)或【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 瑪4:5)。【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就是【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珥2:32)。在彼得所引用的希用【主】來代指【耶和華】。而在新約聖經中【主】這個字也用來指耶穌基督(36節)。在舊約裡,悔改的罪人當求告神的名;在新約裡,悔改的罪人當【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林前1:2)。【凡求告主名的】不但能從罪惡裡得救,也將從神的審判中得救。過去那位曾經三次不認主的彼得(路22:34)已經與主【一同埋葬】(西2:12)了;現在站起來的,乃是與主【一同復活】(西2:12)的彼得。他的心竅已經被主開啟,可以明白聖經(路24:45),聖靈已經賜給他一切口才,智慧和能力(路21:15)。22-36節是彼得向眾人證明耶穌是基督,他的論證邏輯非常縝密:1. (22節)耶穌的工作證明祂是基督;2. (23-32節)耶穌的復活證明祂是基督;3. (33節)聖靈的澆灌證明祂是基督;4. (34-35節)大衛的預言證明基督是主。 思想:彼得經過嚴謹的論證,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知道】(36節)那位被他們釘十字架的耶穌,已經登上了【主】和【基督】的寶座。那麼,那些親手釘死自己的【主】和【基督】的人,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20節)裡將會面臨何種結局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最愛我們,更願意興起我們,使用我們作主的旨意,我們感謝你能使我們見證神,願我們一生都見證主你耶穌是主。阿們!

使徒行傳 25:1-12使徒行傳 25:1-12

猶太人關係緊張,所以非斯都一上任就前往耶路撒冷安撫猶太領袖,撒都該人就趁機告發保羅(2節)。此時保羅被囚已經兩年,大祭司也換了人,但撒都該人對保羅的仇恨竟然絲毫未減(3節)。世上存續的最久的兩種情感,一樣是神的慈愛(出20:6)另一樣是人的仇恨;而存續的時間最短的,一樣是神的怒氣(詩30:5)另一樣是人的愛情(撒下13:15)。凱撒利亞和耶路撒冷,都是羅馬巡撫可以開庭的地方(9節)。但非斯都可能是新官員上任,不願顯示自己可以任憑猶太人擺佈,所以堅持回凱撒利亞開庭(4-5節)。【坐堂】(6節)意思是正式審理案件。由於案子已經拖了兩年,當年的目擊證人都不在,撒都該人就只好泛泛地【將許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證實的】(7節)。他們明知勝訴機會渺茫,但還是十分執著。非斯都當著撒都該人的面,問保羅是否願意上耶路撒冷受審(9節),只是為了安撫撒都該人,內心卻顧慮重重(20節)。因為他可能從文件中已經知道保羅被送到凱撒利亞的原因(23:25-30)如果保羅被送回耶路撒冷受審,很有可能會再度發生騷亂。保羅此時所說的話,正是聖靈所指示的一個莊嚴的宣告,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凱撒的堂】指羅馬帝國的法庭。此時在位的凱撒是尼祿(Nero,主後54-68年在位)。身為羅馬公民,保羅有權選擇受審的地方。【我要上告於凱撒】這是正式的法律要求。羅馬公民享有公平受審的權利,除了現場被捉拿的殺人犯或盜匪,任何人都可上訴到凱撒皇帝面前。保羅堅持要【上告於凱撒】並非為了維權,而是他早已定意【必須往羅馬去看看】(19:21)而且主也早已應許【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23:11)。主藉著保羅【上告於凱撒】成就祂引導保羅到羅馬的旨意(19:21)。(12節)【非斯都和議會商量了】指非斯都和他的顧問們商議【你既上告於凱撒,可以往凱撒那裡去】(12節)表示非斯都放棄了對保羅的審判權,這是兩年來最重大的轉折。表面上,是保羅的要求正中非斯都的下懷(12節)他順水推舟地甩開了燙手的山芋;實際上,是主在管理一切,保羅前往羅馬的時候到了。保羅好像又聽到了主耶穌的應許:【放心!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23:11)。 思想:信徒不但不可虧負人,反而要甘願吃虧(太5:38-42)但也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善用合法權利保護自己。信徒無論是默然無聲(太27:14)或是為自己辯護,都是為了給主作見證(太10:18)都應當根據聖靈的帶領,因為我們無論是生是死都要基督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 祈禱:親愛主,我們深信是你帶領我們的人生,每日面對的,每日經歷的都有你美好的安排,精心的設計,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無論是生是死都要基督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