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4節是從13:13之後,第一次把巴拿巴的名字列在保羅之前,可能是因為巴拿巴在外邦人眼中被看作眾神之王宙斯(12節)。這裡是《使徒行傳》原文第二次稱巴拿巴和保羅為【使徒】(14:4,14)。當外邦人要【向使徒獻祭】(13節)的時候,可能是宣教史上最危險的一刻,因為希律的覆轍就在前面(12:23)撒但的控告就在後面。群眾用當地【呂高尼的話】(11節)議論,所以使徒起初聽不懂他們說甚麼,一旦明白過來,就迅速【撕開衣裳】(14節)表示極其痛苦不安,迅速制止他們( 14節),以免被人當作神高舉;即使放棄這次宣道機會,也不給魔鬼留任何地步。雖然路司得人的行為是迷信的,保羅卻抓緊這機會向他們宣講神的本性。 15-17節是《使徒行傳》中保羅的第二篇講章,這篇講章的風格與安提阿的講道(13:16-41)完全不同,因為聽眾的背景不同。保羅總是因材施教地向人傳福音:1.對於熟悉聖經的安提阿人,保羅從聖經的歷史開始(13:17-41),證明主耶穌就是彌賽亞。2.對於迷信的路司得人,保羅從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證明有一位創造並管理大自然的神,勸他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15節)。3.對於驕傲的雅典哲學家,雖然他們的光景和路司得人相同,但保羅卻用更哲學化的表達方式,以適合那裡的聽眾水平。保羅還沒有完成神交託的使命,所以神不允許他被石頭打死(20節),主不僅將他從【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提後3:11)中救出來。【特庇 Derbe】(20節)位於路司得東南100公里,這裡是加拉太省的東界,也是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小亞細亞最東部的城市。特庇城的工作沒有遇到猶太教的反對,也十分順利。保羅和巴拿巴本來可以繼續向東,一路下坡200公里就可以到達大數,然後搭船回安提阿,這是最快,最安全的道路。但他們卻原路返回,走兩倍半的路程回訪曾遭逼迫的【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21節),這些教會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加拉太省南部。使徒在【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遭遇逼迫時並未氣餒,而是坦然離開(20節)把結果交在神的手中。雖然如此,他們並未以此當作自己懶惰的藉口。從特庇的順利中,他們會領受聖靈開門的信號,所以迅速地沿著原路回訪各教會。果然,這次聖靈沒有允許任何意外發生,而是讓使徒們從容地【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22節),並且【選立了長老】(23節)看守主的教會。整個宣教旅程都是在聖靈的管理和帶領之下,而使徒也以順服和忠心來配合,這是信徒與神同工的美好榜樣!使徒【堅固門徒的心】並非倚靠安慰,而是說出真相:【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22節)。21-23節說出了使徒宣教的四部曲:1.宣講福音(21節)照著不同人的背景,講清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2.堅固門徒(22節)新生嬰孩及時餵養,才能【因此漸長】抵擋仇敵。3.建立教會(23節):信徒若無教會,等於把羊丟給狼群;教會若無制度,只能倚賴個別領袖。4.交託給主(23節):宣教士若不肯放手,教會永遠無法成熟。【長老】(23節)原文為複數,指各教會的領袖。這是在耶路撒冷教會以外首次提及長老的地方,也是新約聖經首次提到長老的設立(23節) 。這些長老是由設立教會的使徒【選立】的,這些教會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選立】長老,獨立運作,既是因為聖靈的大能,也是因為使徒願意順服聖靈及時地【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23節)。因為這些長老並非對使徒負責,而是對主負責。這些教會都是基督的教會,而不是使徒的教會,所以聖靈自己會負責,用不著人過度操心。【亞大利Attalia】(25節)是旁非利亞的主要港口,位於別加附近,從這裡坐船到安提阿的距離大約是500公里。26節的【安提阿】(26節),指敘利亞的安提阿,他們回到了這次宣教旅程的出發點(13:1-3)。《使徒行傳》記錄了使徒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第一次記錄在13:4到14:26,時間大約是主後48至49年,陸地行程約1280公里,海上行程約1010公里。這次宣教以【禁食禱告】(13:3)開始,又以【禁食禱告】(23節)結束;從【被聖靈差遣】(13:4)開始,又以把教會【交託所信的主】(24節)結束。所以保羅和巴拿巴向安提阿教會報告的重點,不是自己如何不畏艱難,帶起多少人信主,而是【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頻道的門】(27節)【兩人就在那裡同門徒住了多日】(28節)但這只是暫時的停留,因為聖靈很快就要差遣他們開始新的工作。 思想: 今天,我們若只效法使徒的心志,卻沒有被聖靈差遣,只是憑血氣擺上,難免有點難處就會怨天尤人,放棄初心。我們願意將我們為主的心志,為主的事奉都交給聖靈引導,帶領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生命中能夠事奉你,更能夠為主擺上,你真我欣賞我們的心志,但願我們的生命都願意被聖靈的差遣,不再憑血氣去事奉你。阿們!
使徒行傳 14:14-28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3:11-26使徒行傳 3:11-26
11節表示他們已經從聖殿出來,到來了外邦人院。這裡有男人,女人和外邦人,最適合向眾人講道。12-26節是彼得的第二篇講道:第1篇講道對主耶穌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教導:祂不但是【主,基督】(2:36)也是神受苦的僕人(13節)【聖潔公義者】(14) 【生命的主】(15節)像摩西的先知(22節)神的兒子(26節)。第2篇講道對罪進行了更猛烈的攻擊:第一篇講道兩次指出了百姓的罪2:23,36)第二篇講道卻四次指出【你們卻把祂交給彼拉多】(13)【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13節)【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14節)【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 (15節)。這是使徒彼得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但他卻沒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悅裡,而是立刻澄清不是「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12節)把眾人的注意力量從殘疾人和自己轉移到復活的耶穌(13節)。(13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是提醒在場的猶太人明白自己是承受神聖約的子孫(25-26節)。(16節)【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1.這是高舉生命之主,彼得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6節)施行醫治,既不是倚靠法術,也不能自己隨心所欲。2.這是對罪毫不妥協,因為這句話的背景,是彼得四次指控百姓的罪(13,14,15節)。(16節)【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這【信心】既包括彼得的信心,也包括這位殘疾人的信心,因為他願意被彼得扶起來(7節)顯示了他相信【拿撒勒人耶穌】(6節)是基督。百姓【做這事是出於不知】(17節)不但不知耶穌是基督,反而把釘死祂當作事奉神。當時,許多猶太人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申21:23)所以不是彌賽亞。因此,彼得向他們澄清,眾先知早已【預言基督將要受害】(賽53:7-8;詩2:1-2)。(19節)【歸正】原文又被譯為【轉身】(9:40)【歸向】(14:15)【迴轉】(28:27)也就是【歸向神】(26:20)心思的【悔改】一定會伴隨著行動的【歸正】。雖然猶太人是因無知而釘死了自己的彌賽亞,也【應驗了】(18節)神的計劃,但他們必須在知道後立刻悔改,這是神的恩典呼召、更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19節)【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比喻赦罪。古人用蒲草紙書寫,所用的墨中沒有酸質,不會蝕進紙裡,只是留在表面,若用濕海綿擦拭,就可以【塗抹】所寫的字。公義之神的判決書,居然可以被【塗抹】這對罪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安舒的日子】(19節)指基督再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日子,也就是猶太人盼望的彌賽亞時代。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要等到神預定的時候才會再來建立國度,使萬物恢復神起初創造的光景。22節引自申18:15,23節引自申18:19,顯示主耶穌是新約的摩西,應驗了摩西對彌賽亞的預言。 (24節)顯示摩西吩咐百姓【都要聽從】【撒母耳】是摩西之後的第一位先知(撒上3:19-21)是眾先知的代表(來11:32)。(25節)【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這是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2:3;18:18)。【地上萬族】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你的後裔】原文是單數,特別指基督(加3:16)。猶太人是【先知的子孫】(25節)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理當先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但是,選民的特權也伴隨著特殊的義務,特殊的榮譽是為了特殊的事奉。 (26節)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指出福音要【先】傳給猶太人。 思想:事奉神的人只是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更不能用自己的【虔誠】來操縱神,催逼神做事。我們若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就不敢自誇【能力】和【虔誠】,因為一切的事奉都只是讓人到我們的主的面前。 祈禱:親愛主,我們感謝你的大能,更感謝你的同在,讓我們生命能帶著你的同在去事奉你,見證,求主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是你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每日都需要歸到我們的源頭,就是主你的同在中。阿們!
使徒行傳 7:9-43使徒行傳 7:9-43
【使徒行傳】 (9-16節)神藉著約瑟在埃及保存百姓:【全家七十五個人】(14節)與【創世記】中的【雅各家來到埃及的共有七十人】(創四十六27)不同,因為司提反使用的是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計算人數的方法不同。 (16節)這句話其實濃縮了幾段歷史,符合猶太人的敘述習慣:1.亞伯拉罕在希伯崙向赫人以弗崙買了麥比拉洞作家族墳地(創23:16-17,20)後來雅各被葬在那裡(創50:13);2.雅各在示劍向哈抹子孫買了田地(創33:19)後來約瑟被葬在那裡(書24:32);3.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約瑟的兄弟們都被葬在希伯崙。司提反可能是刻意強調猶太人的祖宗被葬在【示劍】也就是被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所以地方本身並沒有特殊的神聖意義。9-16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創37:1-50:26裡。在這段約瑟的歷史中,司提反指出了兩個重點:1.猶太人的【先祖嫉妒約瑟,把他賣到埃及去】(9節)現在他們也嫉妒來拯救自己的耶穌,把祂【賣了,殺了】(52節)。神給了他們的先祖第二次與約瑟相認的機會(13節),現在也給了他們第二次接受耶穌的機會。因此,起初犯罪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二次機會悔改。2.約瑟被賣到埃及,【神卻與他同在】(9節)。約瑟的弟兄們身在應許之地,反而【大受艱難】(11節)。因此,人在哪裡,有沒有聖殿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神的同在。約瑟任職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 【不曉得約瑟的新王】(18節)地上的君王會改朝換代,天上的神卻永遠都是信守應許的【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32節)。主耶穌曾經引用這句話證明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路20:37)。17-34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1:1-4:17裡。在這段神揀選摩西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神藉著摩西的手搭救猶太人的祖宗,他們卻【不明白】(25節)。正如猶太人把基督釘上十字架,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3:17)。2.神在埃及拯救和預備摩西(19-22節),在米甸賜給摩西兩個兒子(29節)。因此,神的拯救和賜福並不限於應許之地(34節)。3.神在米甸自我顯現,差遣摩西(30-34節)。(37節)這預言已經應驗在主耶穌身上(3:22)。摩西是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作救贖的】(35節)卻被百姓所【棄絕】(35,39節)。耶穌也被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但也被百姓【棄絕】(3:14)。42-43節引自摩五25-27的七十士譯本。 【摩洛】(43節)可能是迦南各種假神的通稱,獻祭儀式包括焚燒嬰兒(利18:21)。在35-43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4:18-32:35裡。在這段出埃及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摩西和神(6:11)但正是他們的祖宗【棄絕】了神所差派的拯救者摩西。現在,他們也拒絕主耶穌為救主,與他們的祖宗拒絕摩西如出一轍(52節)。2.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聖殿,但正是他們的祖先從一開頭就敬拜各種偶像(40-43節)。現在,他們也把聖殿當作偶像來代替神。3.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律法,但正是他們的祖宗從一開頭就不肯聽從中保摩西所傳達的神的聖言(38-39節)。現在,他們也把傳統的教條當作律法來取代神的話。 思想: 神的顯現並不限於耶路撒冷或聖殿。只要有神的同在,無論是在家中,在辦公室裡,還是在牧羊的野外,哪裡都是【聖地】(33節);若是失去了神的榮耀,無論是神聖的聖殿,還是莊嚴的教堂,都與俗地毫無兩樣。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同在,你的榮耀,使我們能夠經歷你,能夠見證你,你的同在真的不在於地方,時間,而是我們對主你的敬畏,對主的渴望的態度,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懂得敬畏你,每日都渴望你的榮耀的同在;無論任何的時間,空間中都經歷你,愛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