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16:19-40

使徒行傳 16:19-40

【使徒行傳】 保羅恢復了使女的理智【使女的主人們】(19節)卻瘋狂了;他們利用使女的不幸去發財,現在【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19節)就群起報復,提出的理由卻是冠冕堂皇:1.指控保羅和西拉破壞社會穩定,利用當時羅馬殖民地的反猶太情緒(20節)。所以這些人只【揪住保羅和西拉】(19節)卻沒有揪住半個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2.指控保羅和西拉傳不合羅馬人的規矩的福音(21節)將趕鬼事件擴大為反對大使命。【官長strategos】(20節)原文為複數,指羅馬殖民地的兩位執政官。依照羅馬懲罰犯人的規矩,要先【剝了他們的衣裳】(22節)再用棍打。但這兩位執政官卻順從了群眾的反猶情緒,未經審判,當場執法(22-23節)。這是保羅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後11:25)。(24節)【內監】指監牢最內部及最嚴密的地方,通常用來關重罪犯。【木狗】(24節)是一種木製的刑具,上面有許多可以開合的孔,用來銬住囚犯的雙腳,腕部或頸項,通常用鐵鍊牢牢釘在牆上,以防囚犯逃脫。保羅和西拉在歐洲第一個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傷(33節)和腳上的木狗(24節),所以一夜難眠。但他們都確信這是聖靈的帶領(10節)自己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門1)所以能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 25節)。地震震開了監門,內監裡暗外明,若不掌燈就看不清(29節)所以禁卒從外面看不清裡面的情形,而保羅卻可以從裡面看清監外禁卒【拔刀要自殺】(27節)。依照羅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償命(12:18-19)所以禁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27節),所以神智混亂,手足無措。保羅此時不認為即刻越獄是聖靈的帶領,因此放棄了逃跑的機會,不僅沒有趁人之危,等禁卒自殺再逃走,反而是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 28節)。一個被聖靈差遣傳福音的人,不但要給親朋好友傳福音,也要給仇敵傳福音,因為他們的靈魂在主的眼中同樣寶貴。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29節)求問【救人的道】。禁卒的問題是【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30節)保羅的回答卻是甚麼都不用行,而是【當信主耶穌】(31節)。不管禁卒提問的動機是甚麼,保羅抓住機會引導他真正【得救】。使徒並沒有隻讓禁卒念一句信仰告白,而是【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32節),讓他們能清楚地因信稱義。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監房的樓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去】(34節)不等於釋放他們(36節)。執政官們不想把事鬧大,可能覺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頓,關了一夜,已經可以安撫群眾了,所以說【釋放那兩個人吧】(35節)。【平平安安地去吧】(36節)這是一句猶太人祝福的話,現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語,顯示禁卒對這個意外的結果非常滿意。但保羅卻不肯善罷甘休。保羅和西拉雖然是猶太人,但都是羅馬公民(37節),受到羅馬法律的保障,未經審判,不可定罪,沒有定罪,不可用刑(22:25)。保羅在入獄時沒有表明身分,出獄時卻宣布自己是羅馬公民,堅持【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37節),這讓執政官們非常尷尬。因為羅馬是法治社會,羅馬公民可以【上告於凱撒】(26:32)讓違法的執政官們官位難保。保羅的目的不是要討回公道,而是為了對付仇敵所指控的【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21節)。執政官們被迫妥協,親自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39節),此後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門徒。保羅和西拉出獄以後,不是先接受勸慰,而是先勸慰別人(40)。此時在腓立比已經有了一群門徒,並且在呂底亞家裡開始了聚會(40節),路加可能先留在這裡,幾年後再次與保羅會合(20:5)。 思想: 保羅的事奉讓我們明白一個倚靠肉體事奉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體貼肉體。一個【被聖靈充滿】(13:9)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榮耀神;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造就人。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放棄天上的榮耀,來到世間為要榮耀天父的旨意,更彰顯你對我們的大愛,以致我們懂得去愛。求主使我們樂意傳揚主的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8:25-40使徒行傳 8:25-40

【使徒行傳】 腓利所開始的撒馬利亞宣教工作,現在由使徒們進一步開展,從此撒馬利亞教會就成為了合一的教會的一部分(9:31)。(26節)是先從耶路撒冷向南到希伯崙,再往西南到迦薩,一路都在猶太地的範圍內。【迦薩】位於撒馬利亞西南一百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平原上,原來是非利士五城之一(申2:23)也是古代國際貿易大路【沿海大道Via Maris】前往埃及的必經之路。過了【迦薩】下一站就是埃及。【那路是曠野】(26節)一路只有來往的客旅,沒有常住的居民,並不適合傳福音。腓利剛剛在耶路撒冷北方的撒馬利亞打開局面,又得到了使徒的認可,本來應該留在那裡拯救更多的靈魂,但聖靈卻讓他【起來!向南走】(26節)。腓利是被聖靈充滿的人(6:3)被聖靈充滿的特徵就是順服聖靈:合理的命令固然順服,貌似不合理的命令也要順服,所以他【就起身去了】(27節) 。【不料】(27節)他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見了一位【有大權的太監】(27節)福音從此傳向了南方的地極。這位太監【上耶路撒冷禮拜】(27節)表示他是個敬畏神的人,可能已經歸化了猶太教,所以不遠千里來到耶路撒冷守節,現在正在回途之中。【衣索匹亞】(27節)是【古實】(賽18:1)即埃及南方尼羅河沿岸的努比亞(Nubia),位於現代蘇丹的北部。當時古實的習俗是由王太后攝政,被稱為【女王甘大基】(27節),透過母系世襲;王太后去世後再由國王親政。女王的財政總管出國朝聖,顯然是經過女王批准的。(28節)【念先知以賽亞的書】指朗讀《以賽亞書》。《以賽亞書》很長一卷文士抄寫的《以賽亞書》價值不斐。這位太監可能剛從耶路撒冷買到一卷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以賽亞書》所以在路上迫不及待地研讀起來。(30節)【你所念的,你明白嗎?】這是當時猶太拉比的問法,意思是在字面之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義。若【沒有人指教】(31節)就不能完全明了。32-33節引自七十士譯本的賽53:7-8這是預言彌賽亞的經文,是向猶太教背景的人傳福音最理想的開場白。賽53:7-8預言神的僕人忍受各種凌辱,擔當別人的罪,成為贖價,最後被神高舉。當時的猶太拉比對誰是神的僕人意見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是指以色列民族(賽44:1-2)有的認為是指先知自己(耶11:18-20)有的認為是指彌賽亞。因此,這位渴慕真道的太監也糊塗了(34節)。經過腓利的講解,太監相信主耶穌是基督,所以他沒有理由不受洗了。真正信主的人,必然會渴望按著主耶穌的吩咐,受洗歸入祂的身體。 【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36節)這是《使徒行傳》中的第一份洗禮申請書。太監雖然不見了腓利,但卻仍【歡歡喜喜地走路】(39節)把福音傳向南方的地極,應驗了【埃及的公侯要出來朝見神;古實人要急忙舉手禱告】(詩68:31)。他不再需要到耶路撒冷朝聖,也不必和腓利發展更深的友誼,因為他已經與基督建立了直接關係,找到了開啟聖經的鑰匙。腓利一邊走一邊傳道,把福音傳遍了猶太地的各城。【凱撒利亞】(40)是猶太行省羅馬巡撫的總部,居民大都是希臘人。凱撒利亞可能是腓利的家鄉,此後他一直定居在那裡,向外邦人傳福音。二十多年後,當路加和保羅在腓利家借宿的時候(21:8),腓利可能親口講述了本章的故事。 思想:在我們的生命中,神也常常意外地改變我們的方向;但我們可以確信,每一條曠野之路都有事奉的機會,因為每一個曠野都有聖靈的同在。今天,我們對聖靈的感動和引領也常常難以理解,只有完全順服的人,才能讓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因我們都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經歷,我們能夠深信每一步都有主你的引導,都有主你的旨意,願我們一生都信任主你的引導。阿們!

使徒行傳 28:23-31使徒行傳 28:23-31

保羅雖然被軟禁了,但仍利用每一個環境和機會向猶太人傳福音【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23節)。即使是使徒保羅親自講道,人們對他所傳的福音也是【有信的,有不信的】(24節)甚至【彼此不合】(25節)。因此,信徒的責任是盡力傳福音,至於效果如何,則應當交託給主:【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2:16)。【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先所說的話是不錯的】(25節)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們的後裔都是頑梗的。 26-27節是神對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預言(賽6:9-10)【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28節)不是說猶太人已經不可能聽到福音,而是說保羅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在羅馬基本上是向外邦人傳福音。此時保羅早已寫完《羅馬書》對猶太人和外邦人在救恩上的次序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了(羅9-11)。此時,保羅已經不可能靠著製造帳棚賺取生活所需,只能倚靠各地教會的供應維持生活(腓2:25;4:18)。在這兩年裡,保羅並不孤獨,不但有主同在,還有路加(提後4:11)亞裡達古(西4:10)提摩太(腓1:1)推基古(弗6:21)以巴弗(門23)馬可(西4:10)等同工的陪伴。在這兩年中,保羅不但繼續接待訪客【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31節)而且寫了四卷重要的【監獄書信】:《以弗所書》(弗3:1)《腓立比書》(腓1:7)《歌羅西書》(西4:38)和《腓利門書》(門1、9)。同行的路加也在這兩年中寫完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這些文字工作在救贖計畫中的價值,比當時帶起萬人信主還要重要千萬倍。控告保羅的撒都該人可能知道勝訴無望,所以沒有出庭指證。主後62年保羅被釋放後,相繼探訪了西班牙(羅15:28)克里特(多1:5)以弗所(提前1:3)歌羅西(門22)米利都(提後4:20)馬其頓(提前1:3)哥林多(提後4:20)尼哥坡里(多3:12)等地。主後64年7月羅馬大火以後,尼祿發起羅馬帝國對教會的第一次逼迫,保羅於特羅亞再次被捕(提後4:13)。教會傳統認為,保羅於主後67年6月29日在羅馬殉道(優西比烏《編年史Chronicon》)。(31節)【沒有人禁止】,原文直譯是【毫無妨礙】)。傳道人可以被捆鎖,福音卻無法被攔阻,保羅【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1:12)。從此,初期教會踏上了成長的第七個階梯(2:47;6:7;9:31;12:24;16:5;19:20;28:31)。《使徒行傳》開始於【神的國】(1:3)結束於【神國的道】(31節);路加的故事開始於耶路撒冷(路1:5),結束於羅馬(31節) 。 思想:羅馬不是福音故事的終點,而是主所預備的【毫無妨礙】的起點,好叫教會放膽續寫那最後的得勝結局。接在【沒有人禁止】後面的,不是句號,而是感嘆號!也是一個省略號…盼望每個愛慕主顯現的人在見祂的時候,也能和保羅一樣坦然地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後4:7-8)。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建立你的教會,更願意我們一同參與你的旨意,讓教會榮耀你,見證你,更使教會成為世人的祝福,願你每日光照我們,使我們成為世上的鹽,世上的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