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16節)顯示此處並非保羅的目的地。雅典已經沒落,保羅只是經過;他只是在此登陸,然後前往哥林多(18:1)。(17)【虔誠的人】指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市上agora】指集市。這是雅典的公共廣場,周圍有各種政府,商業和宗教建築,彼此之間透過柱廊連通,成了雅典人日常生活,工作,娛樂和集會的中心。雅典人聚集在這裡打聽新聞,討論各種話題,許多知識菁英,文人哲士和遊學教師也出沒於此。【伊比鳩魯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18節)指當時希臘最主要的兩大學派的哲學家:兩派哲學家都找不到人生的答案,但一聽到【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8節)卻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好奇(18-19節)。保羅確實有他們所需要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是從哲學裡找到的,而是從啟示來的。(19節)【亞略·巴古】的意思是【阿瑞斯山】阿瑞斯(Ares)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羅馬神話中稱為馬爾斯(Mars)拉丁文的火星源於他的羅馬名字。雅典卻有一群【只將新聞說說聽】(21節)的閒人。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站在【亞略·巴古】遭到激烈反對,最終被判死刑;如今保羅來到同一個地方,但雅典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他們禮貌地【帶他到亞略·巴古】(19節)心中只是充滿好奇(21節);因為這些人【都不顧別的事】(21節)只是在【玩哲學】。22-31節是《使徒行傳》中保羅的第三篇講章,這篇講章的風格與在安提阿(13:16-41)和在路司得(14:15-17)的講章風格都不相同,因為這次的聽眾既不是教條主義的猶太人,也不是迷信無知的外邦人,而是學富五車的哲學家。保羅的這番話並非闡明【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而是解釋自己為何【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8節);並非福音的宣傳冊,而是否定世上一切宗教哲學的判決書(29-31節)。【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22節)這句話並非恭維,而是一針見血。雖然在場的聽眾中有信奉唯物主義的伊壁鳩魯派,但保羅卻指出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有【敬畏鬼神】的傾向。尋找神,敬拜神的傾向是人與生俱來的(27節),與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無關。保羅以【未識之神】為切入點,說明他所傳講的不是某種新的【外邦鬼神】(18節),而是讓雅典人惴惴不安的【未識之神】其實那並不是甚麼【未識之神】而是創造世界的獨一真神。為了證明神【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引用了希臘詩人的兩句詩。這些詩中所說的神其實是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保羅並不是用這些詩來證明真神,而是證明雅典人的理性和實踐矛盾,對於神的認識和敬拜神的方法(29節)衝突:1.【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28節),引自克里特詩人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約主前6-7世紀)的《克里特卡Cretica》。2.【我們也是祂所生的】(28節)引自保羅的老鄉,基利家斯多亞派詩人阿拉托斯(Aratus,約主前315-240年)的長詩《物象Phenomena》。接著,保羅要求聽眾糾正過去自相矛盾的做法,悔改歸向神。(29節)用價值不如自己的東西代表【神的神性】。因為敬拜這些偶像,不但是詆毀神,也是貶低自己。(30節)這句話用【蒙昧無知】概括了世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學,人類對神和對自己的認識,從根本上就是錯的。所以保羅立刻宣告了恩典:神不計較世人過去的【蒙昧無知】【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30節),賜給他們得救的盼望。保羅宣告:神的憐憫是有期限的【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31節)倒數已經從宣講福音的時刻開始了( 31節)。【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34節),得著了救恩。【亞略·巴古的官】(34節),指議會的成員【丟尼修】(34節)後來可能成為了雅典教會的監督(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大馬哩】(34節)作為一個婦女能夠參與亞略·巴古的集會,可能屬於接納婦女的斯多亞派。 思想:信徒與非信徒當然也都活在當權者所允準的管治下,但他們兩者之間,不論聰明或愚昧,卻都因為信仰所帶出來生命的不同而在面對善惡是非的抉擇和行動上恰恰相反。我們每天又會否只選擇理性為我們屬靈的生命作出抉擇呢? 祈禱:親愛主,你是生命的主,惟有主你使我們知道生命,更只有你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每日都揀選你親近你。阿們!
使徒行傳 17:16-34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6:1-18使徒行傳 26:1-18
這是一場非正式的聽證會,保羅並非接受審判,而是辨認情況,讓羅馬巡撫能向凱撒寫一篇恰如其分的報告(25:27)所以非斯都請亞基帕王來主持( 1節)。【亞基帕對保羅說】(1節),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戲劇化的場面:一個是坐著的君王,另一個是站著的囚犯;一個是精通猶太宗教的君王,另一個是深諳屬靈真意的使徒;一個高坐寶座,卻仍受罪惡奴役,另一個為主被囚,卻滿有君尊地位。2-23節是保羅的第三篇自辯詞(22:3-21;24:10-21)。保羅已經在非斯都面前自辯過了(25:8-11)所以這篇自辯詞的對像是猶太王,整體是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實為萬幸】(2節)這既是禮貌,也是保羅對主的由衷感謝,因為他果然按照主的應許【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9:15)作見證了。保羅先前在巡撫非斯都面前分訴的重點,是他在羅馬法律上的無辜(25:8-11),但在【熟悉猶太人的規矩和他們的辯論】(3節)的亞基帕王面前,則重在見證他的得救經驗(9-18節)和復活的信仰(19-23節)。保羅自幼即有不凡的表現(加1:14),因此許多同胞都知道他(4-5節)。(6節)【指望神向我們祖宗所應許的】既是指望彌賽亞,也是指望復活。因為神不但向亞伯拉罕應許【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創18:18)。主耶穌的死而復活,證明祂是猶太人所指望的彌賽亞。雖然新約時代的猶太人主要是被擄回歸的南國猶大,便雅憫兩個支派,但還有移居南國的利未人(代下11:13-14)。北國北方十個支派被擄後,可能還剩下餘民(代下34:33)所以保羅說【十二支派】(7節)。【神叫死人復活,你們為什麼看作不可信的呢】(8節)這句話是對自稱信神的亞基帕王說的。法利賽人相信死人復活,但撒都該人不相信。這在邏輯上並不合理,因為神是全能的,既然相信神,為什麼會認為神不能使死人復活呢?保羅是個虔誠的法利賽人,所以從前【自己以為要當多方攻擊拿撒勒人耶穌的名】(9節)。【我也出名定案】(10節)原文直譯是【我也投圓石反對他們】。古人用石子投票,有罪投黑石,無罪則投白石(啟2:17)。(11節)【強逼他們說褻瀆的話】指逼迫基督徒咒詛主耶穌,拋棄信仰(林前12:3)。正午是中東太陽最猛烈的時刻,但保羅於【晌午的時候,看見從天發光,比日頭還亮】(13節)顯然是超自然現象。【用腳踢刺】(14節)是一句古希臘諺語,比喻自不量力,螳螂當車,不但徒勞無功,反而深受其害。【刺】原文是複數,指末端尖銳的長棒,用來在耕田時趕牛。一隻牛被刺弄痛以後,若是用腳踢刺,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抵擋神,就是典型的【用腳踢刺】。【你用腳踢刺是難的】(14節)若是被神揀選了,無論如何固執頑梗,悖謬不服,總歸逃得不過神的管理,不如趁早馴服,可免許多刺痛之苦。每個信徒蒙恩得救以後,也像保羅一樣,從主那裡得著了三個領受:1.祂要我們為祂【作執事,作見證】(16節)傳福音,見證主(16節)。2.祂應許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17節)直到行完我們當行的路程(20:24)。3.祂賜給我們的使命(18節)乃是祂自己從父所領受的(賽42:6-16)。 思想:法利賽人掃羅成為使徒保羅的過程,是初期教會歷史上最關鍵的事件之一,所以《使徒行傳》重複敘述了三次(9:3-22;22:3-16;26:9-18)。因為掃羅生命的轉變,是耶穌復活最有力的證據;保羅一生的工作,也是聖靈帶領教會最重要的見證。 祈禱:親愛主,你是生命的主,更滿有生命的大能,因著主使我們得著生命的改變,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被你生命的大能充滿,使我們見證生命的大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