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16節)顯示此處並非保羅的目的地。雅典已經沒落,保羅只是經過;他只是在此登陸,然後前往哥林多(18:1)。(17)【虔誠的人】指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市上agora】指集市。這是雅典的公共廣場,周圍有各種政府,商業和宗教建築,彼此之間透過柱廊連通,成了雅典人日常生活,工作,娛樂和集會的中心。雅典人聚集在這裡打聽新聞,討論各種話題,許多知識菁英,文人哲士和遊學教師也出沒於此。【伊比鳩魯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18節)指當時希臘最主要的兩大學派的哲學家:兩派哲學家都找不到人生的答案,但一聽到【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8節)卻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好奇(18-19節)。保羅確實有他們所需要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是從哲學裡找到的,而是從啟示來的。(19節)【亞略·巴古】的意思是【阿瑞斯山】阿瑞斯(Ares)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羅馬神話中稱為馬爾斯(Mars)拉丁文的火星源於他的羅馬名字。雅典卻有一群【只將新聞說說聽】(21節)的閒人。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站在【亞略·巴古】遭到激烈反對,最終被判死刑;如今保羅來到同一個地方,但雅典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他們禮貌地【帶他到亞略·巴古】(19節)心中只是充滿好奇(21節);因為這些人【都不顧別的事】(21節)只是在【玩哲學】。22-31節是《使徒行傳》中保羅的第三篇講章,這篇講章的風格與在安提阿(13:16-41)和在路司得(14:15-17)的講章風格都不相同,因為這次的聽眾既不是教條主義的猶太人,也不是迷信無知的外邦人,而是學富五車的哲學家。保羅的這番話並非闡明【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而是解釋自己為何【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8節);並非福音的宣傳冊,而是否定世上一切宗教哲學的判決書(29-31節)。【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22節)這句話並非恭維,而是一針見血。雖然在場的聽眾中有信奉唯物主義的伊壁鳩魯派,但保羅卻指出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有【敬畏鬼神】的傾向。尋找神,敬拜神的傾向是人與生俱來的(27節),與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無關。保羅以【未識之神】為切入點,說明他所傳講的不是某種新的【外邦鬼神】(18節),而是讓雅典人惴惴不安的【未識之神】其實那並不是甚麼【未識之神】而是創造世界的獨一真神。為了證明神【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引用了希臘詩人的兩句詩。這些詩中所說的神其實是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保羅並不是用這些詩來證明真神,而是證明雅典人的理性和實踐矛盾,對於神的認識和敬拜神的方法(29節)衝突:1.【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28節),引自克里特詩人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約主前6-7世紀)的《克里特卡Cretica》。2.【我們也是祂所生的】(28節)引自保羅的老鄉,基利家斯多亞派詩人阿拉托斯(Aratus,約主前315-240年)的長詩《物象Phenomena》。接著,保羅要求聽眾糾正過去自相矛盾的做法,悔改歸向神。(29節)用價值不如自己的東西代表【神的神性】。因為敬拜這些偶像,不但是詆毀神,也是貶低自己。(30節)這句話用【蒙昧無知】概括了世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學,人類對神和對自己的認識,從根本上就是錯的。所以保羅立刻宣告了恩典:神不計較世人過去的【蒙昧無知】【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30節),賜給他們得救的盼望。保羅宣告:神的憐憫是有期限的【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31節)倒數已經從宣講福音的時刻開始了( 31節)。【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34節),得著了救恩。【亞略·巴古的官】(34節),指議會的成員【丟尼修】(34節)後來可能成為了雅典教會的監督(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大馬哩】(34節)作為一個婦女能夠參與亞略·巴古的集會,可能屬於接納婦女的斯多亞派。 思想:信徒與非信徒當然也都活在當權者所允準的管治下,但他們兩者之間,不論聰明或愚昧,卻都因為信仰所帶出來生命的不同而在面對善惡是非的抉擇和行動上恰恰相反。我們每天又會否只選擇理性為我們屬靈的生命作出抉擇呢? 祈禱:親愛主,你是生命的主,惟有主你使我們知道生命,更只有你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每日都揀選你親近你。阿們!
使徒行傳 17:16-34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0:17-48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
使徒行傳 15:22-41使徒行傳 15:22-41
【使徒行傳】 雅各的意見得到了【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22節)的贊同,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投票,而是聖靈裡的合一(28節)。他們【同心定意】(25)派代表與保羅,巴拿巴同回安提阿,正式澄清使徒的立場。23-29節這封信是典型的第一世紀的信件格式,但其中許多細節仍可以作為信徒今天的榜樣:這封信以【使徒】(23節)開頭,帶著屬靈的權柄(15:4)但口氣卻不是命令,而是語調溫和地說 (28節)。1.雖然到安提阿進行錯誤教導的猶太人並非耶路撒冷教會的代表(24節),但耶路撒冷教會還是鄭重地派出代表澄清(24,27節)為別人做的事情善後,目的是不給魔鬼留地步。【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23節)都是受影響的教會【安提阿】是敘利亞省的首府。2.信中在提到耶路撒冷代表的名字之前(27節)先稱讚安提阿教會的兩位代表(25-26節)表達對安提阿宣教事工的肯定。這是從13:13之後,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把巴拿巴的名字列在保羅之前,可能是因為巴拿巴與收信的教會比較熟(11:22-24)。3.耶路撒冷教會不但用書面聲明,而且派人【親口訴說這些事】(27節)免得收信人誤解,也可以補充說明細節。這封信的決議,是【聖靈和我們定意】(28節)的,也就是耶路撒冷的【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23節)以聖靈的心意為自己的心意。安提阿教會的眾人【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31節)顯示使徒們在聖靈裡所做的決議(28節)不但堵住了仇敵對救恩真理的扭曲,也維護了基督身體的合一。從此,初期教會向地極宣教再也沒有障礙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會議,聖靈卻沒有親自發話,而是讓教會學習在聖靈的引導下作出決議,也給信徒示範了教會解決屬靈難題的幾個原則:1.不用權柄壓人,主內暢所欲言(6-7a);2.不靠人意決議,仰望聖靈帶領(28節);3.神學解釋實踐,不能削足適履(7b-14節);4.經驗歸納真理,要有聖經根據(15-18節);5.有事當面交通,不給魔鬼地步(24-27節);6.信徒自我約束,身體才能合一(28-29節);7.有理不在言高,謙卑方顯權柄(23,29節)。巴拿巴和保羅在安提阿停留的時間可能是冬天。冬末春初,海陸交通再度開放,外邦人是否要行割禮的爭論也得到了妥善解決,此時非常適合回訪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經過的塞浦路斯和小亞細亞各教會(36節)。巴拿巴帶上馬可,可能是想再給這位青年一次機會。但保羅可能擔心馬可再次在崇山峻嶺面前退縮(13:13),所以不願帶一個不可靠的同工。是優先考慮造就同工,還是先保證完成使命,自古都是一個難題,甚至連兩位使徒也被惹動了血氣【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39節)。但是,人若被聖靈充滿,連【彼此分開】也會成為好事,結果是一個宣教團變成了兩支佈道隊,並且將加給保羅更多的同工(16:3)。被聖靈充滿的同工,即使彼此之間【起了爭論】也會順服聖靈的帶領,不再堅持自己,最終成就神的美意。巴拿巴帶上馬可,把他造就成了合格的工人。保羅雖然此時與巴拿巴的看法不同,之後卻沒有造成偏見,不但尊重巴拿巴(林前9:6)而且稱讚馬可(西4:10),成為主裡合一的見證。保羅挑選的同工【西拉】(40)是羅馬公民(16:21)又是來自耶路撒冷教會,這兩個身分對他對外邦人宣教都大有裨益。 (40節)表明安提阿教會沒有在保羅和巴拿巴的爭論中選邊站,而是為他們禱告,把他們的工作都交在主的帶領中。保羅和西拉則是先向北【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41節)把耶路撒冷教會的正式意見通報給他們(23-24節);然後穿過基利家門(Cilician Gates)再次用五天時間翻越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登上冰雪初融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從東向西回訪小亞細亞的各教會(36節)。但是,聖靈很快就改變了保羅的計劃,把回訪變成了向歐洲宣教。 思想:今天雖然有各種方便快速的網路通訊手段,但還是無法取代主內弟兄姊妹面對面,心對心的屬靈相交。縱使面對分岐,不同的意見,我們能否順服聖靈的帶領,不再堅持自己,最終成就神的美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成為教會主你的身體,求主讓我們明白要連於主你, 順服聖靈的帶領,不再堅持自己才能真正的合一,願我們同心成就神的美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