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本來可以直接從安提阿坐船前往以弗所,航海距離大約是1000公里;但他卻特地【經過了內陸地區】翻越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登上安納托利亞高原,然後下到沿海平原的【以弗所】(1節),全程1150公里。保羅很可能看出這幾位門徒有點不同,所以才問他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2節)。他們可能是亞波羅帶信主的門徒,所以【單曉得約翰的洗禮】(18:24-26)。【約翰的洗】(3節)象徵人悔改歸向神【當信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19:4)所以又稱【悔改的洗】(4節)。【奉主耶穌的名受洗】(19:5)乃是【聖靈的洗】(1:5)象徵與基督同死,又與基督同活(羅6:3-5)。保羅一連三個月在會堂裡講道,辯論(8節)但一遭遇反對,就及時地【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9節)。聖靈帶領的宣教,必然是知所進退,不會沉溺於無謂的辯論。(9節)【推喇奴的學屋】是講學的場所,推喇奴可能是房主或教師。有些聖經古卷加上了【從第五時至第十一時】即上午11點至下午4點,這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可能保羅在早晨織帳棚(20:34),然後利用推喇奴學房休息的時間講道。保羅停留在以弗所的時間,可能是主後52年二月到54年五月。聖靈原來【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16:6)現在卻讓保羅常駐以弗所【叫一切住在亞細亞的】(10節)的猶太人和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 (10節)以弗所人流行拜偶像和行邪術,所以神特地【藉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11節),這些都是主自己的作為,有恩賜的人並不能隨心所欲地行神蹟,所以後來雖然保羅的同工病了,保羅也不能用神蹟醫治他們(腓2:27)。正如主耶穌允許血漏的婦人摸祂的衣裳穗子得醫治(路8:43-48),祂也允許【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惡鬼也出去了】(12節)目的是【藉著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林後12:12)。【手巾】可能是保羅做工時擦汗用的布,平常繫在手腕上。【圍裙】可能是織帳棚時所繫的皮質工作裙。表面上這【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13節)只是為了牟利而模仿保羅趕鬼【擅自稱主耶穌的名】(13節)。實際上,他們是被魔鬼利用,企圖把主耶穌降格成偶像,把禱告扭曲成念咒。【士基瓦】(14節)是羅馬名字,意思是【讀心者】。這個名字顯示他並非來自猶太地【猶太祭司長】(14節)只是自封的頭銜,用以抬高身價,招搖撞騙。惡鬼嘲笑這些妄稱主名的猶太人:【耶穌我認識,保羅我也知道;你們是誰呢?】(15節); (16節)【勝了其中二人】可能是主持趕鬼儀式的兩個人。【制伏他們】(16節)指制伏了所有趕鬼的猶太人。以弗所城流行各種邪術,而猶太趕鬼者更是花樣百出地發明了許多希伯來咒語。因此,聖靈藉著惡鬼制伏假冒者(13-16節),讓以弗所人都知道主耶穌與眾不同,並非可以操縱的偶像,而是應當【懼怕】(17節)的真神。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妄稱主名當作咒語【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17節)。(18節)因為看到屬靈爭戰如此真實,所以不敢再假冒,趕快認清還沒有認清的罪。他們不但認罪,而且付上代價潔淨自己(19節)這才是真正的悔改。(19節)【書】指寫有咒語,符錄的蒲草紙或羊皮卷,以弗所盛產行邪術的手冊,以致在希臘文學中,魔法咒語被稱為【以弗所文法Ephesia grammata 】。他們相信這些咒語的力量不在於內容、而在於發音,必須完美地背誦才能產生力量。現在,這些原來行邪術的人燒掉了這些魔法書,意味著砸掉了自己的飯碗。(19節)【五萬塊】大約是五萬個工人一日的工資,價值不斐。這些人一旦真心信了主,就願意付出真實代價,掙脫邪術和利益的捆綁。 思想:罪惡出去,活水才能進來;教會得潔淨,基督才能被顯明;信徒真實認罪悔改,主的道才能【大興旺】。被聖靈潔淨的教會,就成了滿有能力和得勝的教會。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慈愛,更感謝你的權能,能讓你的教會得潔淨,求主藉聖靈充滿潔淨你的教會讓你的教會成為滿有能力,合你心意的教會。阿們!
使徒行傳 19:1-20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3:16-35使徒行傳 23:16-35
羅馬是法治國家,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合法權利,沒有被定罪(29節),因此有權接見訪客(16節)也有權求見千夫長(17節)。百夫長向千夫長報告時,稱保羅為【被囚的保羅】(18節)。從此,這個稱呼就成了使徒保羅的榮耀標誌【千夫長就拉著他的手】(19節,表示親切,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事態嚴重。羅馬政府最重視的是社會能穩定,稅收有保障,這位好不容易獲得提拔(22:28)的千夫長最怕耶路撒冷在他管理的期間出亂子。千夫長心思縝密,吩咐少年【不要告訴人你將這事報給我了】(22節)是怕驚動猶太激進份子提前行動。千夫長的安排非常謹慎,要確保萬無一失。這支護送部隊共有四百七十人(23節)耶路撒冷軍營出動了一半以上,目的是要保持絕對優勢,嚇阻可能的埋伏者,不但保羅不能被殺,羅馬士兵也不能因此犧牲。但耶路撒冷軍營不能空虛太久,所以護送的步兵走完最危險的前半段路,就返回耶路撒冷了(32節)。【巡撫腓力斯】(24節)原來是羅馬皇帝克勞第母親的奴隸,因為哥哥被皇帝倚重,得以擔任猶太巡撫(Antonius Felix,主後52-59年在位)為人殘暴貪財,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主後56-120年)評論他說:【他以奴隸的心態來行使君尊的權力】。26節是當時一般公函的開頭格式,先列出寫信人,收信人和問候語。【克勞第】(26節)是千夫長成為公民時取的羅馬名字,【呂西亞】(26節)是他原來的希臘名字,顯示他來自希臘語地區。【我得知他是羅馬人,就帶兵丁下去救他出來】(27節)這是千夫長順便美化一下自己保衛羅馬公民的英勇形象,其實他是在準備動手拷問保羅時才知道他是羅馬人(22:25-29)。千夫長看到公會【大起爭吵】(10節)就知道他們對保羅的指控不實(29節),所以說【他被告是因他們律法的辯論,並沒有什麼該死該綁的罪名】(29節)。【安提帕第Antipatris】(31節)位於猶大與撒馬利亞的邊界,離耶路撒冷約60公里。從耶路撒冷到安提帕底,居民大都是猶太人,最有可能被伏擊。從安提帕底到凱撒利亞是平原地帶,居民大多為外邦人,相對較安全,不需要有那麼多兵力【讓馬兵護送】(32節)也會更快。【凱撒利亞】(33節)是羅馬管轄撒馬利亞與猶太地的總部,離安提帕底約50公里。巡撫腓力斯先按程序查明保羅是否在他的司法權限之內,按照當時的羅馬法律,犯人通常在犯事的省分受審,但也有可能被解返原籍受審。【希律的衙門】(35節)指大希律在凱撒利亞為自己建造的宮殿,現在被羅馬改為行政官邸。殘暴的腓力斯竟然沒有把保羅囚在監獄裡,而是將他看守在官邸中,可謂非常優待了。保羅在耶路撒冷備受毒打,在凱撒利亞卻安然無恙;猶太人偏執狂熱,知法犯法,羅馬人卻公平冷靜,依法審判。保羅在【希律的衙門裡】(35節),心中可能百感交集,但卻不會後悔來了耶路撒冷(20:22)因為他已經清楚地知道【主的旨意】(21:14 )乃是要帶領自己到羅馬作見證(11節)。 思想:在保羅被送往凱撒利亞的整個過程中,主一路保守他,千夫長尊重法律(29節),反應及時(30節)安排周密(23-24節),不但使惡人的計謀落空(12-15節)而且使保羅向羅馬(11節)更近了一步。人生在主的旨意不是無風無浪,而是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使徒行傳 7:9-43使徒行傳 7:9-43
【使徒行傳】 (9-16節)神藉著約瑟在埃及保存百姓:【全家七十五個人】(14節)與【創世記】中的【雅各家來到埃及的共有七十人】(創四十六27)不同,因為司提反使用的是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計算人數的方法不同。 (16節)這句話其實濃縮了幾段歷史,符合猶太人的敘述習慣:1.亞伯拉罕在希伯崙向赫人以弗崙買了麥比拉洞作家族墳地(創23:16-17,20)後來雅各被葬在那裡(創50:13);2.雅各在示劍向哈抹子孫買了田地(創33:19)後來約瑟被葬在那裡(書24:32);3.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約瑟的兄弟們都被葬在希伯崙。司提反可能是刻意強調猶太人的祖宗被葬在【示劍】也就是被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所以地方本身並沒有特殊的神聖意義。9-16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創37:1-50:26裡。在這段約瑟的歷史中,司提反指出了兩個重點:1.猶太人的【先祖嫉妒約瑟,把他賣到埃及去】(9節)現在他們也嫉妒來拯救自己的耶穌,把祂【賣了,殺了】(52節)。神給了他們的先祖第二次與約瑟相認的機會(13節),現在也給了他們第二次接受耶穌的機會。因此,起初犯罪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二次機會悔改。2.約瑟被賣到埃及,【神卻與他同在】(9節)。約瑟的弟兄們身在應許之地,反而【大受艱難】(11節)。因此,人在哪裡,有沒有聖殿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神的同在。約瑟任職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 【不曉得約瑟的新王】(18節)地上的君王會改朝換代,天上的神卻永遠都是信守應許的【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32節)。主耶穌曾經引用這句話證明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路20:37)。17-34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1:1-4:17裡。在這段神揀選摩西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神藉著摩西的手搭救猶太人的祖宗,他們卻【不明白】(25節)。正如猶太人把基督釘上十字架,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3:17)。2.神在埃及拯救和預備摩西(19-22節),在米甸賜給摩西兩個兒子(29節)。因此,神的拯救和賜福並不限於應許之地(34節)。3.神在米甸自我顯現,差遣摩西(30-34節)。(37節)這預言已經應驗在主耶穌身上(3:22)。摩西是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作救贖的】(35節)卻被百姓所【棄絕】(35,39節)。耶穌也被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但也被百姓【棄絕】(3:14)。42-43節引自摩五25-27的七十士譯本。 【摩洛】(43節)可能是迦南各種假神的通稱,獻祭儀式包括焚燒嬰兒(利18:21)。在35-43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4:18-32:35裡。在這段出埃及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摩西和神(6:11)但正是他們的祖宗【棄絕】了神所差派的拯救者摩西。現在,他們也拒絕主耶穌為救主,與他們的祖宗拒絕摩西如出一轍(52節)。2.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聖殿,但正是他們的祖先從一開頭就敬拜各種偶像(40-43節)。現在,他們也把聖殿當作偶像來代替神。3.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律法,但正是他們的祖宗從一開頭就不肯聽從中保摩西所傳達的神的聖言(38-39節)。現在,他們也把傳統的教條當作律法來取代神的話。 思想: 神的顯現並不限於耶路撒冷或聖殿。只要有神的同在,無論是在家中,在辦公室裡,還是在牧羊的野外,哪裡都是【聖地】(33節);若是失去了神的榮耀,無論是神聖的聖殿,還是莊嚴的教堂,都與俗地毫無兩樣。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同在,你的榮耀,使我們能夠經歷你,能夠見證你,你的同在真的不在於地方,時間,而是我們對主你的敬畏,對主的渴望的態度,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懂得敬畏你,每日都渴望你的榮耀的同在;無論任何的時間,空間中都經歷你,愛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