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0:17-38

使徒行傳 20:17-38

保羅自知此去耶路撒冷面臨危險,所以爭取最後的機會向教會領袖們話別。他此刻最關心的,就是【教會的長老】(17節)。以弗所在米利都北面約63公里,往返路途需要三天,保羅的船要在米利都至少停留三天,等候以弗所的長老們前來。18-35節是保羅的臨別贈言,也是《使徒行傳》中惟一一段對教會的勉勵,整體用【知道】和【現在】作關鍵詞。18-21節是保羅把自己的事奉作為長老的榜樣, 22-24節是保羅現在的領受;聖靈並沒有向保羅啟示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所以他【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22節)。但聖靈已經在各城向他【指證】(23節),前面【有捆鎖與患難等待】(23節)他,所以保羅估計可能與以弗所的長老們沒有機會再見了(25節) 。到耶路撒冷以後,他果然被逮捕,輾轉送往羅馬,雖然曾獲短暫釋放,但還沒回到以弗所,就再次被捕殉道。真正被聖靈充滿的人,乃是明知前面【有捆鎖與患難】,仍然【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24節);保羅【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24節),就是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福音,這也是每個信徒所領受的職事。【神恩惠的福音】(24節),就是【神國的道】(25節)。福音不只是讓人得著平安喜樂和永生,更要領得救的人進入神國,服在神的權柄管理之下。保羅已經知道自己將不能與以弗所的長老們再見(25節)所欣慰的是自己已經盡責(26-27節)。表明保羅已經把神的旨意原原本本地轉達了( 27節)。28節是保羅叮嚀長老的責任。【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28節)表示長老的選立乃是出於聖靈,因此,長老必須先【為自己謹慎】(28節),然後才能【為全群謹慎】(28節);先自己接受神的牧養,然後才能【牧養神的教會】(28節)。29-31節是保羅所知道教會即將面臨的危機。包括外來的假教師:必有兇惡的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29節)任何扭曲,增添,減少或離棄真理的,都是假師傅;但長老若牢記使徒的【勸戒】(31節)【警醒】(31節)監督,教會就可以在防範異端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老練。32節是保羅現在的交託。教會是【神的教會】(28節)神是教會唯一的倚靠。因此,保羅雖然知道教會必有內憂外患,但卻放心地把長老們【交託神和祂恩寵的道】(32節)。33-35節是保羅把自己的捨己的愛(林前13:3)作為長老的榜樣,長老在物質生活上不該給撒但留下任何破口,不但不能貪圖別人的財物(33節),還要勞苦扶助別人(34-35節)。以弗所長老與保羅的送別場面,不能不令人動容。這是保羅與教會之間的彼此相愛,因為他們都領受了主的愛。雖然長老們必然都已看淡今生,單單望定永恆,知道將來會在天上重聚,但仍然會為生離死別而【傷心】(38節),因為他們的確在主裡【彼此相愛】。 思想:今天,雖然我們都知道受苦【不要以為奇怪】(彼前4:12)不必執著於今生的安逸,但如果我們在弟兄姊妹的需要和難處面前內心淡漠,缺乏憐憫同情(雅2:16),只會冷靜地用【永恆】來教;無論表面上怎樣屬靈,其實都沒有【彼此相愛】。沒有愛的真理,並不能讓世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約13:35)。 祈禱:親愛主,我們愛是因為主你先愛我們,更讓我們懂得愛;求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願意明白主的愛,更願意彰顯主的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4:1-17使徒行傳 4:1-17

(1節)【使徒】指彼得和約翰;【祭司們】指當時在聖殿值班的祭司,他們剛剛獻過晚祭。【守殿官】原文是單數,意思是【看管聖殿的官長】在聖殿中的地位僅次於大祭司。 (2節)表示撒都該人不相信死人復活(路20:27-40)所以聽到有人【傳說死人復活,就很煩惱】。復活是教會信仰的根基,也是撒都該人的軟肋。彼得和約翰在下午三點到聖殿禱告(3:1)在所羅門門廊的講道可能花了兩個多個小時(3:11-26)所以現在【天已經晚了】(3節)。根據猶太口傳律法,猶太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密西拿Mishnah》 Sanhedrin 4 : 1)所以守殿官拿住他們以後【就把他們押到第二天】(3節)。神的工作在甚麼地方開始,仇敵的破壞也會接踵而來;但仇敵的攻擊和地上的權勢都不能攔阻神國的拓展,雙腿痊癒的只有一位,靈魂得救的卻有【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加上婦孺可能超過一萬。主耶穌的醫治,從來都不是為了暫時解決身體的病痛,而是為了吸引萬人歸向祂;既不是按照人的需要,也不是根據人的【能力和虔誠】(3:12)而是照著祂自己的主權。【官府,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會】(5節),指召開猶太公會。(6節)【亞那】是敘利亞巡撫居里扭任命的猶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於主後6-15年在位,後來被羅馬巡撫革職。【該亞法】(6節)是亞那的女婿(約18:13)於主後18-36年任大祭司。但亞那得到兒子和女婿的擁戴,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視為合法的大祭司(路3:2)。實際上,這兩位大祭司都是羅馬帝國任命的政治工具。路加列出了到會的公會領袖及其親族的名字(6節),甚至比審判耶穌的那次會議還要詳細(路22:66)表明這次聚會非常鄭重。猶太教高層對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小小的漁夫如此重視,是因為彼得的講道在耶路撒冷造成了巨大的震動。當時,猶太全地的法利賽人只有六千多,而這次信主【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加上五旬節已經信主的三千人(2:41),門徒的人數已經大大超過了法利賽人。在審問的時候,他們卻明知故問:【你們用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7節)?因為他們無法否認已經發生的神蹟(16節)只想施加壓力,誘使彼得承認自己是能行神蹟的假先知(申13:1-3)從而定他死罪(申13:5 )。彼得在五旬節已經【被聖靈充滿】(2:4)了,現在又【被聖靈充滿】(8節)可見聖靈的充滿可以是多次的。這次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得著了向公會領袖見證基督的口才和膽量(9-12節)。句話的語氣帶著諷刺,顯示彼得在公會面前坦然無懼(13節)。(9節)【痊癒】與(12節)【得救】原文是同一個詞,是雙關語。這位身體有【殘疾】(9節)的人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10節)得了【痊癒】也像徵一切信靠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將在靈性的殘疾上【得救】。 (10節)這個回答使撒都該人非常尷尬,儘管他們不相信復活,卻又無法反駁,因為這個人確實【得痊癒】了。【祂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是直接引用詩118:22。古代中東人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時,先在最外角安置【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作為建築物底部轉角處的基石,用以連接牆垣,支持和穩定整個建築物。【除祂以外,別無拯救】(12節)是間接引用詩118:25;宣告耶穌基督是那塊唯一能施行拯救的【房角石】。(13節)【沒有學問】指沒有受過抄寫妥拉的訓練。(13節)【小民】指沒有資格抄寫妥拉的普通人。彼得滿有智慧的應對(9-12節),可能使猶太領袖想起了五十多天前與耶穌屢辯屢敗的尷尬場面。公會不否認【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16節)也不會因此而【悔改歸正】。因為他們既不關心耶穌是不是基督,也不關心耶穌有沒有復活,只關心維持社會穩定,維護既得利益。 思想:傳福音不能只傳拯救,不傳建造,不但要傳天梯(12節)也要傳房角石(11節)。因為神拯救我們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叫個人得著永生,更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讓【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弗3:21)。今天,我們信徒在世上最大的榮幸,就是被世人認明是【是跟過耶穌的】;而最大的羞恥,就是別人看不出自己【是跟過耶穌的】甚至在人前否認是【跟過耶穌的】。我們有否因跟隨耶穌而得著榮幸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拯救,更感謝你的選召,能讓我們生命去事奉你,見證你,更能夠為主你建造你心意的教會,求主引導我們生命都走在你的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2:1-13使徒行傳 2:1-13

1-13節的主題是【教會被聖靈充滿】【五旬節】(1節),就是【七七節Shavuot】(出34:22)意思又是【第五十天】。(2節)【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代表聖靈的出現(約3:8)。【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2節)【火焰】代表神的同在(出19:18;路3:16)。【舌頭】是複數原文與別國的【話】(4節)【鄉談】(6,11節)和【方言】(10:46;林前12:10)是同一個字;每個人都得到了一條舌頭,代表得著了一種方言的恩賜。五旬節大約是陽曆五至六月,是猶太人每年三大節期中(出23:14-17)天氣最適合航海旅行的季節(27:9)。所以,那些散居在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各地的猶太人,通常都在五旬節期間從【天下各國】(5節)來到耶路撒冷朝聖。而在這個特別的五旬節,他們也將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帶回【天下各國】。五旬節是安息日,耶路撒冷街上去聖殿敬拜的人特別多。聖靈降臨之後,門徒可能立刻衝出門前往聖殿,一路興奮地用各地的方言【講神的大作為】(11節)。所以【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6節)圍觀他們。(6節)【眾人的鄉談】原文是【自己的語言】也就是【別國的話】(4節)。當時羅馬帝國通用希臘語,猶太地通用亞蘭語,而出生在寄居之地的猶太人則說當地的方言,也就是【生來所用的鄉談】(8節)。這表明,五旬節的方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舌音,也不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而是當時的聽眾能聽懂的家鄉話。聖靈在五旬節賜下方言恩賜的目的,就是為了向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天下各國】的人見證耶穌基督(36節)。【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7節),顯示這些門徒大都是加利利人,帶著加利利的口音(太26:73)。應該只會說亞蘭文。9-11節所列的地方涵蓋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從東方波斯的帕提亞,瑪代,以攔,到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地,接著是北方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各省份,然後是南方的埃及和利比亞,最後用帝國的中心羅馬,西方海島的克里特和東方曠野的阿拉伯來代表所有的地方。從這些地方都來了不少散居的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就是【進猶太教的人】(10節)。在場的人都看出這些門徒在用各自的鄉談【講神的大作為】。聖靈賜下說方言的恩賜,是要用有意義的話語來傳福音,而不是讓人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自娛自樂;聖靈充滿的目的,是要讓人得著見證主的能力,而不是滿足人的感覺和驕傲。各地的方言未必人人都聽得懂,如果有人聽見別人興奮地發出自己聽不懂的聲音,很可能會以為【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13節)。 思想: 五旬節就像巴別塔審判的逆轉。過去,神在巴別變亂了人的口音(創11:9)免得悖逆的世人高舉自我,共同滅亡(創11:6);現在,神卻在五旬節賜下方言,使蒙召的門徒能夠同心讚美神,廣傳福音。過去,神要阻止罪人合力建造巴別塔和巴別城(創11:8);現在,神卻要使用蒙恩的罪人同心建立基督合一的身體(弗4:12)。 祈禱:親愛主,你的旨意與救贖的計劃都是偉大,更是浩大的,但在你手中並沒有難成就的事,是你能使無可能變成有可能,願我們每日因著聖靈都經歷神的作為,更傳揚神的作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