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2:1-16

使徒行傳 22:1-16

本書一共記錄了三篇保羅的【分訴】表面上是保羅的自辯詞,實際上是聖靈引導他向猶太人(22:3-21)羅馬巡撫(24:10-21)和猶太王(26:2-23)為主作見證(23:11)。因此,他在【分訴】(1節)中完全不提自己有沒有【帶著希臘人進殿】(22:28),而是抓緊機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見證主。(1節)【諸位父兄請聽】這個親切的稱呼,與二十四年前司提反所用的一樣(七2)。雖然保羅剛被這些【父兄】毒打了一頓,但話裡話外卻充滿了對【骨肉之親】(羅9:3)的愛心和體貼。保羅此時所用的【希伯來話】(2節)是猶太地通用的亞蘭話,這是猶太人從巴比倫被擄回歸之後的日常用語。當時散居外邦的猶太人通常只會說希臘話,既不會希伯來文,也不懂亞蘭文。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原來以為抓到了一個散居外邦的猶太人,現在卻聽到保羅說出一口流利的亞蘭話,所以就被他吸引了。【大數】(3節)是基利家行省的首府,也是羅馬帝國重要的學術教育中心。這裡的學校在希臘化的時代就與雅典和亞歷山大齊名,圖書館擁有二十萬冊藏書,包括大量古代的科學著作。大數是希臘【斯多亞】(17:18)哲學流派(Stoicism)的重鎮,凱撒奧古斯都的老師,斯多亞哲學家雅典諾多羅斯(Athenodorus Cananites)就畢業於此。因此【生在基利家的大數】(3節)代表保羅是個有教養的人。(3節)【迦瑪列】是希勒爾長老(Hillel the Elder)的孫子,五年前已經去世,曾任猶太公會的主席(Nasi)被尊稱為【拉班Rabban】。迦瑪列以敬虔寬容著稱,甚得百姓的尊敬。保羅上大馬士革捉拿門徒時的大祭司是該亞法(5節)但此時的大祭司是亞拿尼亞(23:2)。【正走的時候,約在晌午】(6節)顯示保羅比一般人為律法更熱心。因為中東的旅客通常會避開中午的太陽,但保羅卻在炎熱的中午趕路。【忽然從天上發大光】(6節)顯示這光比正午的烈日更猛烈,不是夜間的幻影,而是來自神的榮耀。保羅遇見主後,就像那些五旬節悔改的人(2:37)首先就問:【主啊,我當做甚麼】(10節)。因為他直到遇見了主,才知道從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不【當做】的。保羅提醒聽眾三思:幫助他認識耶穌的亞拿尼亞既不是一個外邦人,也不是一個不守律法的稅吏或罪人,而是【按著律法是虔誠人,為一切住在那裡的猶太人所稱讚】(12節)。保羅的視力立刻恢復(13節),證明亞拿尼亞的所言不虛、確實是從神來的。【我們祖宗的神揀選了你】(14節),這句話首先是強調保羅和猶太人所信的乃是同一位神;其次是因為猶太人都承認神的揀選是不能抗拒的,所以也當理解保羅傳福音【是不得已的】(林前9:16)。猶太人都知道【那義者】(14節)是指神的【義僕】(賽53:11)也就是彌賽亞。保羅強調自己所跟隨的,與猶太人所盼望的乃是同一位基督。基督親自向保羅啟示和顯現的目的,是要保羅【對著萬人為祂作見證】(15節)。因此,保羅的自辯,實際上是為基督作見證。【萬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9:15;22:21;26:17)。(16節)【洗去你的罪】指洗禮象徵罪得赦免,包括【多方攻擊拿撒勒人耶穌的名】(26:9)並且捉拿殘害信主的人(19-20節)。法利賽人掃羅成為使徒保羅的過程,是初期教會歷史上最關鍵的事件之一,所以《使徒行傳》重複敘述了三次(9:3-22;22:3-16;26:9-18)。因為掃羅生命的轉變,是耶穌復活最有力的證據;保羅一生的工作,也是聖靈帶領教會最重要的見證。 思想:保羅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傳道人,不但能得著能力講道,也能得著能力活出自己所講的道。我們有否願意在我們生命中活出基督的見證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能讓我們可以見證你,更能夠生命活出主你的見證,求主每日都充滿我們,能讓我們生活中活出主你,見證你。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0:17-38使徒行傳 20:17-38

保羅自知此去耶路撒冷面臨危險,所以爭取最後的機會向教會領袖們話別。他此刻最關心的,就是【教會的長老】(17節)。以弗所在米利都北面約63公里,往返路途需要三天,保羅的船要在米利都至少停留三天,等候以弗所的長老們前來。18-35節是保羅的臨別贈言,也是《使徒行傳》中惟一一段對教會的勉勵,整體用【知道】和【現在】作關鍵詞。18-21節是保羅把自己的事奉作為長老的榜樣, 22-24節是保羅現在的領受;聖靈並沒有向保羅啟示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所以他【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22節)。但聖靈已經在各城向他【指證】(23節),前面【有捆鎖與患難等待】(23節)他,所以保羅估計可能與以弗所的長老們沒有機會再見了(25節) 。到耶路撒冷以後,他果然被逮捕,輾轉送往羅馬,雖然曾獲短暫釋放,但還沒回到以弗所,就再次被捕殉道。真正被聖靈充滿的人,乃是明知前面【有捆鎖與患難】,仍然【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24節);保羅【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24節),就是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福音,這也是每個信徒所領受的職事。【神恩惠的福音】(24節),就是【神國的道】(25節)。福音不只是讓人得著平安喜樂和永生,更要領得救的人進入神國,服在神的權柄管理之下。保羅已經知道自己將不能與以弗所的長老們再見(25節)所欣慰的是自己已經盡責(26-27節)。表明保羅已經把神的旨意原原本本地轉達了( 27節)。28節是保羅叮嚀長老的責任。【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28節)表示長老的選立乃是出於聖靈,因此,長老必須先【為自己謹慎】(28節),然後才能【為全群謹慎】(28節);先自己接受神的牧養,然後才能【牧養神的教會】(28節)。29-31節是保羅所知道教會即將面臨的危機。包括外來的假教師:必有兇惡的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29節)任何扭曲,增添,減少或離棄真理的,都是假師傅;但長老若牢記使徒的【勸戒】(31節)【警醒】(31節)監督,教會就可以在防範異端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老練。32節是保羅現在的交託。教會是【神的教會】(28節)神是教會唯一的倚靠。因此,保羅雖然知道教會必有內憂外患,但卻放心地把長老們【交託神和祂恩寵的道】(32節)。33-35節是保羅把自己的捨己的愛(林前13:3)作為長老的榜樣,長老在物質生活上不該給撒但留下任何破口,不但不能貪圖別人的財物(33節),還要勞苦扶助別人(34-35節)。以弗所長老與保羅的送別場面,不能不令人動容。這是保羅與教會之間的彼此相愛,因為他們都領受了主的愛。雖然長老們必然都已看淡今生,單單望定永恆,知道將來會在天上重聚,但仍然會為生離死別而【傷心】(38節),因為他們的確在主裡【彼此相愛】。 思想:今天,雖然我們都知道受苦【不要以為奇怪】(彼前4:12)不必執著於今生的安逸,但如果我們在弟兄姊妹的需要和難處面前內心淡漠,缺乏憐憫同情(雅2:16),只會冷靜地用【永恆】來教;無論表面上怎樣屬靈,其實都沒有【彼此相愛】。沒有愛的真理,並不能讓世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約13:35)。 祈禱:親愛主,我們愛是因為主你先愛我們,更讓我們懂得愛;求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願意明白主的愛,更願意彰顯主的愛。阿們!

使徒行傳 3:1-10使徒行傳 3:1-10

初期教會的猶太信徒仍然到聖殿(2:46)和會堂(13:5)禱告,聚會,傳福音(2:46),因為他們首先要向猶太人講明:【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25節)。【申初】(1節),原文是【第九小時】,就是下午三點,是聖殿獻晚祭和猶太人晚禱的時間。猶太人每天三次定時禱告【巳初】是上午九點【午正】是中午十二點【申初】是下午三點。【美門】(2節)的位置不能確定,可能是從外邦人院進入婦女院的門,有十五級台階,上面有精美的哥林多式銅飾(《猶太戰記The Wars of The Jews》卷5第5章3節)。這位【殘疾人】(4:9)坐在美輪美奐的聖殿門口【要求進殿的人周濟】(2節)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乞討方法,也正是猶太教的真實寫照。這位殘障人士【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週濟】(3節),他一面竭力哀求,一面又因為經常失望而漫不經心。聖殿門口的乞丐不會只有這一個,但彼得,約翰卻【定睛看他】(4節)。因為這不是憐憫或同情,而是他們知道聖靈把自己領到這人面前,主耶穌要親自醫治(6,16節)聖殿門口的乞討和施捨,本來只是機械化的例行公事,但彼得卻說【你看我們】(4節)把這事變成了三個人之間的互相注視。【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5節),患得患失的心情一下變成了熱切的企盼。彼得是教會的領袖;此時許多信徒都變賣了田產家業,凡物公用,可供彼得支配的金銀很多(2:45),但他卻說【金銀我都沒有】(6節)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是【金銀】的管家。主並沒有讓彼得把【金銀】分給窮人,而是要他給人更好的-讓【生來是瘸腿的】(2節)人起來行走,從此不必倚靠【週濟】(2節)。彼得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6節)。今天,許多信徒和教會有了【金銀】,卻沒有了耶穌基督;有了扶貧濟困的本錢,卻失去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6節)的能力!【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這句話有兩層意義:1.這是一個福音的呼召,要喚起這位殘疾人對耶穌的信心(16節)。當時的猶太人都輕看【拿撒勒人】,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因此,人若要相信已經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活生生的【基督】只能倚靠主【所賜的信心】(16節)。2.這是一個信仰的宣言,宣告自己是根據主耶穌的旨意,倚靠祂的權能,讓祂自己來行事,所成就的事也當歸於祂的名下(16節)。這位殘障人士可能伸出右手,【指望得著什麼】(5節)。但彼得卻【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7節)。當彼得回答【金銀我都沒有】的時候,立刻把殘疾人燃起的希望熄滅了;但是,當彼得發出讓人難以置信,貌似玩笑的命令以後(6節),這位四十多年沒有走過路的殘障人士(四22)卻順服地站起來了。這個行動,正是顯示了他對【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的信心。主【所賜的信心】,使他伸出了一隻手,卻得到了一雙腿,【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7節)。【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8節),表明這位殘疾人已經活動自如,恢復了正常猶太人的敬拜資格。因為依照律法,有殘疾的人不能進入聖殿(利21:17),這位殘疾人若不痊癒,就不能被允許進殿。神的醫治是剎那完成的,無可辯駁的。百姓【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週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10節)。今天,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也是我們向世人最美好的見證。 思想: 一個有需要的人,若是只靠人的手,即使天天被人抬來,四十多年仍是瘸腿(4:22);一個幫助人的人,若是只給【金銀】即使每天都給,也不能滿足永遠的需要。只有讓聖靈的能力流過我們的手,才能讓殘缺的生命得著痊癒;只有把基督給人,才能讓永遠的需要得著滿足。 祈禱:親受主,感謝你讓我們有能力,生命的氣息為主作工,你讓我們能給予的不只是物質,金錢,更是能分享主你自己,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能見證你,分享主你美善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