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明知在場的都是公會的尊貴人士,但卻不說【諸位父兄】(22:1)而是稱他們為【弟兄們】(1節)表明自己與他們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他【在神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著良心】(1節)所以才能在公會面前坦然分訴。【亞拿尼亞】(2節)於主後47至58年間作大祭司,他是個粗暴傲慢,貪婪成性的政治人物(《猶太古史》卷20第9章205-207節),雖然有許多擁護者,但有許多法利賽人認為他不配擔任【神的大祭司】(4節)。律法規定:【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利19:15)。大祭司亞拿尼亞還沒審問暴露,就吩咐人【打他的嘴】(2節)乃是公然【違反律法】(3節)。身為大祭司,亞拿尼亞知法犯法,所以保羅斥責他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粉飾的牆】(3節),表面道貌岸然,內心污穢不堪。【我不曉得他是大祭司;經上記著說:『不可毀謗你百姓的官長。』(4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還以為違背律法,未經審問就吩咐人打我的,不可能是大祭司;否則我怎麼會辱罵神的大祭司呢?雖然保羅確實不認識現任大祭司,但他已經【定睛看著公會的人】(1節)知道在場的都是【百姓的官長】能【坐堂】(5節)發號施令的更非尋常,怎麼可能罵錯人?保羅說【神要打你】(3節)原文與大祭司吩咐人【打他的嘴】(2節)是同一個【打】字,這是奉神之名宣告審判(申28:22)亞拿尼亞果然於九年後被奮銳黨所殺。猶太公會的成員主要分為【撒都該人】(6節)和【法利賽人】(6節)兩派,他們在政治及宗教上都有很大的分歧。【法利賽Pharisee】意思是【分別出來的人】法利賽人有六千多人(《猶太古史記》卷17第2章)是解釋律法的權威,掌控會堂,得到大多數猶太人的擁護,但並無政治權力。他們生活簡樸,嚴守摩西五經和口傳律法,相信靈魂不朽復活,文士,拉比大都是法利賽人。【撒都該Sadducee】意思是【正人君子】。撒都該人以猶太祭司長為中心,大都是貴族和祭司,掌控聖殿和政治事務。他們接受希臘化思想,與羅馬人妥協,只承認摩西五經,藐視口傳律法,不相信靈魂不滅,復活,天使和聖靈。但他們為了掌權,不得不尊重法利賽人的教導,否則就會失去大多數猶太人的支持。一個法利賽人可以同時也是門徒(15:5)但是一個撒都該人卻不可能既作門徒,又作撒都該人。因此【保羅看出大眾一半是撒都該人,一半是法利賽人】(6節)就抓緊機會向法利賽人作復活的見證。果然,這幾位文士認為,保羅的見證並無不妥(9節)。耶穌曾經站在公會面前受審,眾使徒也不例外,現在又輪到了保羅。這是教會在公會面前的最後見證,這個見證使否認復活和承認復活的猶太人分裂了。保羅被羅馬人【從眾人當中搶出來】(10節)以後,撒都該人就失去了主給他們的最後一次機會。主後70年聖殿被毀以後,撒都該人就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只有法利賽人倖存下來。這場爭論將讓歷代的法利賽人知道:愛律法不能叫人得救,承認復活也不能得著永生,唯有因信稱義,接受主耶穌,才是與神和好的唯一道路。23:11-28:31的主題是【保羅前往羅馬向外邦作見證】此時,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拯救保羅,主也沒有差天使(十二7-19)或用地震(十六25–27)打開監門,而是親自【站在保羅旁邊】(11節),宣告一切都在祂的計劃之中。保羅不必急著出獄,靠自己的雙腿走向羅馬作見證;主耶穌要藉著羅馬人的軍用牲口(24節)和運糧船27:2,6)把他一路護送到羅馬。無論保羅在公會面前受審,或是在君王面前受審,都不是在為自己申辯,而是為主作見證。(12節)【猶太人同謀起誓】指一小部分極端分子。這些人很可能不是法利賽人,所以來找公會裡更能支持他們的撒都該人【祭司長和長老】(14節)而不是法利賽人文士。這些【祭司長和長老】自詡是神的選民,想出來的主意(15節)卻和抵擋神的外邦人一樣詭詐(15節),不擇手段地用違背律法的方式來捍衛律法。但一切都在主的管理之下(16節),惡人暗中策劃的狂風,只不過是吹動保羅前往羅馬的東風。 思想:保羅因看出猶太公會中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之間存在信仰上尖銳的矛盾,所以用死人復活的話題分化並削弱他們聯合攻擊自己的勢力之事,無論他當時的做法是出於人的聰明或是主的指示,主的允許,更顯出的只是人性的放大,一切看似美好的計謀都會被識破。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我們的人生,許多危險,試煉網羅,靠著主你我們都能安然經過,願我們一生都樂意信靠你。阿們!
使徒行傳 23:1-15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7:13-26使徒行傳 27:13-26
(13節)可譯為【他們以為對目的地已有了把握】。從佳澳向西北到菲尼基只需要航行一天【貼近克里特】(13節)海岸航行也很謹慎。船長和眾水手憑著自己的航海經驗,加上【微微起了南風】(13節)的誘惑,開始了一場後果慘痛的冒險。【友拉革羅eurokludōn】(14節)原文可能由希臘文【東風Euros】與希臘文【北風akulōn】組合而成,意思是【東北風】。當低壓中心在北方時,會吹西南風;低壓中心移到南方以後,會吹東北風。我們的人生也常遭遇這種風暴──當我們自以為穩、把各種風險都計算妥當的時候(13節),突然就有【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人生的小船立刻【被風抓住,敵不住風】(15節),只能【任風刮去】(15節)。【高大Cauda】(16節)島(即現代的Gavdos)位於佳澳西南方約60公里。【在那裡【小船】(16節)是大船泊岸時的短程交通工具,平時用繩索繫於船尾拖行,在風浪中要把小船拉上來收在大船上,免得彼此相撞。【捆綁船底】(17節),指用纜繩把船底和船身繞著捆綁幾圈,顯示此時船體有被風浪撞擊而解體的危險。【賽耳底Syrtis】(17節)意思是【流沙】位於高大島西南約600公里,但此時東北風很大,可能兩天以後就會到達,所以水手們【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17節),以減慢船速。當這艘船【被風浪逼得甚急】(18節)的時候,首先被拋棄的就是船上的【貨物】(18節)也就是糧食。然後被拋棄的是【船上的器具】(19節)包括維持航行的主帆和桅杆。 (20節)可譯為【我們獲救的指望都放棄了】。現在【太陽和星星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20節)既不知船在何方,也不知離岸多遠,更不知道何時觸礁或擱淺,賽耳底沙灘的恐怖籠罩在這些專業人士的心頭,以致最後一線希望都破滅了。在風暴來臨之前,保羅只是這艘船上的一個普通囚徒,三個孤獨的基督徒之一,圍繞著他們的是273個不信主的士兵,囚犯,商人和船員,有大權在握的百夫長,有經驗豐富的船長。但是,當【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以後,一切都改變了。全船都陷入絕望之中【眾人多日沒有吃什麼】(21節)萎靡不振。這時,神讓保羅讓他【出來站在他們中間】(21節)成為這艘船的領袖,讓他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惟獨失喪這艘船】(22節)。保羅先前的警告只是個人的經驗(10節),現在的預言則是來自他【所屬所事奉的神】(23節):【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24節),不一定直接站在羅馬皇帝面前,而是交給皇帝指定的法庭審問。【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4節)這句話表明,保羅一直在為同船的人禱告,這些就是他的宣教對象。【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22節)【所以眾位可以放心】(25節),這兩個【放心】是保羅在蒙神安慰之後,對眾人的安慰 (林後1:4)。保羅不是趁機對眾人進行長篇說教,而是說:【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只是我們必要撞在一個島上】(25-26節)讓大家拭目以待。
思想:在我們的人生航程中,會不會因為著暫時的順境而自信爆棚,偏行己路呢?對未來的一無所知,是人心的最大恐懼;對未來的自以為是,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祈禱:親愛主,讓我們知道人生中失了有很多,但最大痛苦的失去,就是失去主你;願主開我們心靈眼睛,使我們一生得著你,一生抓緊主你。阿們!
使徒行傳 9:1-22使徒行傳 9:1-22
【使徒行傳】 年輕的掃羅拿著大祭司的文書【給大馬士革的各會堂】(2節)顯示他已經深得猶太公會的信任,從此可以獨當一面,前途無量。(3節)大約是在中午(22:6)天空突然出現了閃電和雷聲(7節)。此時是適合長途旅行的旱季,打雷是很不尋常的(箴26:1)。在先知撒母耳的時代,神用【打雷雨】(撒上12:17)作為記號,讓以色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肯以神為王(撒上12:12)是【罪上加罪】 (撒上12:19)。現在,主耶穌也用晴天霹靂作記號,讓掃羅清楚知道自己拒絕基督,也是【罪上加罪】。掃羅所逼迫的是門徒,但主耶穌卻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4節)?顯示逼迫【主的門徒】就是逼迫主。這是主耶穌復活以後最後一次向人顯現(17節;林前9:1;15:8)。【主啊,你是誰】(5節)這個【主】只是尊稱(10:4)因為掃羅雖然知道那是一個超自然的力量,但此時還不認識主耶穌。主耶穌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5節)這句話真是晴天霹靂。(6節)引導掃羅接受別人的引導和幫助;聖靈總是把人帶進基督的身體教會,讓肢體之間彼此印證,互相配搭,而不是讓人孤芳自賞,憑著個人的感覺獨來獨往。雖然他們【聽見聲音】(7節)卻沒有聽明聲音裡的意思(22:9)也沒有看見主的顯現,只是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裡,說不出話來】(7節)。掃羅僕倒在大光面前,不由自主地閉上了眼睛,等到【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什麼】(8節)。保羅開始傳道之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也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13:11)。(8節)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好像咆哮的獅子一樣出了耶路撒冷,卻像溫順的綿羊一樣進入了大馬士革,很快,主還要把牧人的性情加給他。【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9節)指掃羅在黑暗中禁食禱告(11節)憂傷謙卑地反省自己的一生; (10節)【亞拿尼亞】意思是【耶和華已賜恩給他們】。(11節)【猶大的家】本來是接待大祭司的代表的,如今竟有門徒主動上門探訪。亞拿尼亞對掃羅的顧慮乃是人之常情,他害怕被大祭司的人捉拿,也擔心給掃羅【按手】(12節)會被誤認為與惡人聯合。主所引導我們去做的事,有時似乎是違反常理;但門徒【信奉這道】(2節)並不是按照人的常理,乃是根據有無主清楚的指示。逼迫教會的人不但【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14節)而且還將成為主所【揀選的器皿】(15節,所以【你只管去】(15節)。(15節)【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是掃羅一生作見證的三類對象。【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16節)這將成為掃羅一生的寫照。主耶穌打發亞拿尼亞是要叫掃羅能看見(17節)並且向他發布命令(22:10,15)但並未透過他把真理傳授給掃羅。亞拿尼亞不再猶豫,勇敢地去了,並且【把手按在掃羅身上】(17節)。掃羅信主後從門徒口中聽見的頭幾個字,就是被亞拿尼亞親切地稱為【兄弟掃羅】(17)。這個溫暖的稱呼,使他不再為基督的身體能否接納自己而忐忑不安;這個溫暖的城市,也證明了基督對人生命的改變;因為只有在基督裡,掃羅與亞拿尼亞這兩個仇敵才能變成弟兄。亞拿尼亞既不是使徒,也不是長老,只不過是一個寂寂無名的門徒,但他卻能受主差遣為未來的外邦人使徒保羅施洗(18節)。【掃羅和大馬士革的門徒同住了些日子】(19節),並且從迫害者變成了宣教士。掃羅來大馬士革的目的是為了追捕門徒(2節),現在卻要叫人成為門徒。他【在各會堂裡宣傳耶穌】(20節)滿有勇氣地向了解自己過去的人(21節)宣告。掃羅在大馬士革各會堂傳福音的中心內容,是宣講耶穌【是神的兒子】(20節)【證明耶穌是基督】(22節),這兩點是猶太人信主的關鍵。 思想:掃羅悔改的經驗表明,人之所以能降服於主,並非因著人的聰明智慧,宗教知識或心志熱忱,而是主主動的恩典和帶領。因此,每一個為主作【亞拿尼亞】的人,也應守住自己的本位,只要忠心作主話語的出口、不要用自己來代替主。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夠認識你的旨意,縱使行在你的旨意中或許不是我們能夠完全的理解,更不是能夠完全勇敢的接受或踏上,但願你的話一直要在我們生命中作我們的勇氣作我們的力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