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5:13-27

使徒行傳 25:13-27

【亞基帕王】(13節)指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主後27-92年)。【百妮基】(13節)是亞基帕王的妹妹,前任巡撫腓力斯之妻土西拉的姐姐,常以王后的姿態與亞基帕王一同出入。亞基帕王定都於凱撒利亞·腓立比,離凱撒利亞約145公里。他與猶太巡撫是平級的,之所以遠道前來拜訪,是為了與新任羅馬巡撫搞好關係。這時,巡撫卻意外地向他提到一個叫做保羅的人。非斯都諮詢亞基帕王的意見,是因為亞基帕王是猶太宗教問題專家,有權委任大祭司,管理耶路撒冷聖殿(《猶太古史記》卷20第9章213、222節)。【又為一個人名叫耶穌,是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19節)非斯都用這句話來介紹將來那位萬膝都當跪拜的耶穌(羅14:11)大概是歷史上最愚不可及的話,卻讓我們真實地看見保羅用生命所見證的到底是什麼。【皇上sebastos】(21節)原文意思是【值得崇敬的】是羅馬凱撒的頭銜之一,又被譯為【皇帝】(25節)。非斯都雷厲風行,立刻聆訊(22節)與前任腓力斯的故意拖延截然不同(24:22)一切節奏都在主的管理之中。保羅在亞基帕和百妮基面前的自辯,並非一場審判,因為不但亞基帕對他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放棄了對他的審判權。這是一場聽證會,為要給保羅擬定一份恰如其分的奏章(26節)。因此,這個聽證會一面顯出羅馬人的秉公執法,一面反襯出撒都該人的徇私枉法。無論是羅馬人的律法還是猶太人的律法,秉公執法都比徇私枉法好。人間的律法不能使人得救。羅馬巡撫非斯都三次宣告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律法(18,25節)。當初撒都該人指控保羅污穢聖殿的罪名已經站不住腳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對復活的爭議(23:6)。這在非斯都眼中並非可以立案的民事或刑事罪名(18節)但卻正是問題的核心。因為保羅被指控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觸犯了羅馬律法,也不是污穢了聖殿,而是傳講耶穌復活的真理(19節)。忽然有一天,有人對亞基帕和百妮基說:【你們願意幫我聽聽一個叫保羅的人所講的話嗎?】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離救恩最近的一刻,他們正在面對生命中最大的恩典,最好的機會。在五十多歲的保羅出場之前,三十二歲的亞基帕王【大張威勢而來】(23節)在座還有巡撫,軍方人士和社會名流,大都是外邦人。但他們無形中都成了跑龍套的配角,把那位渺小【被囚的保羅】(23:18)襯托成了這個大場面中的真正主角。【公廳】(23節)不是審判的公堂(6節)而是會客廳。這不是正式開庭審訊,而是為了評估案情(26-27節)而舉行的聽證會。【但我查明他沒有犯什麼該死的罪】(25節)這是非斯都當眾宣布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法律(18節)。一心想要殺害保羅的不是敬拜偶像的羅馬人,而是那些自稱事奉真神,裡面堅持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論到這人,我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主上】(25節)表明非斯都此時進退維谷,一方面,他要安撫撒都該人,所以不能釋放保羅(20節);另一方面,保羅堅持上訴凱撒,但非斯都又寫不出有確鑿事實的案情報告(26節)。【主上kurios】,原文意思就是【主】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之一。(26節)【特意帶他到你亞基帕王面前】並非因為亞基帕王有司法管轄權,而是因為他熟悉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歧、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分歧,以及猶太人的習俗,慣例,這也是希律家族對羅馬的價值。亞基帕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喪失了對保羅的審判權。但是【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27節)凡是向凱撒上訴的案件,省級官員不但要將涉案之人送去羅馬,並且也要附送一份案情報告( 27節)。在保羅的三篇自辯詞中(22:3-21;24:10-21;26:2-23)這篇最長,最深刻。 思想:保羅將向亞基帕王見證自己生命的改變,但是,亞基帕和百妮基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真相嗎?同樣我們又願望勇敢為主作我們生命的見證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捨已,使我們能夠從主你生命中得著改變,更得著見證主你的恩典,求主充滿我們,使我們勇敢為你主作生命的見證。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4:14-28使徒行傳 14:14-28

【使徒行傳】 14節是從13:13之後,第一次把巴拿巴的名字列在保羅之前,可能是因為巴拿巴在外邦人眼中被看作眾神之王宙斯(12節)。這裡是《使徒行傳》原文第二次稱巴拿巴和保羅為【使徒】(14:4,14)。當外邦人要【向使徒獻祭】(13節)的時候,可能是宣教史上最危險的一刻,因為希律的覆轍就在前面(12:23)撒但的控告就在後面。群眾用當地【呂高尼的話】(11節)議論,所以使徒起初聽不懂他們說甚麼,一旦明白過來,就迅速【撕開衣裳】(14節)表示極其痛苦不安,迅速制止他們( 14節),以免被人當作神高舉;即使放棄這次宣道機會,也不給魔鬼留任何地步。雖然路司得人的行為是迷信的,保羅卻抓緊這機會向他們宣講神的本性。 15-17節是《使徒行傳》中保羅的第二篇講章,這篇講章的風格與安提阿的講道(13:16-41)完全不同,因為聽眾的背景不同。保羅總是因材施教地向人傳福音:1.對於熟悉聖經的安提阿人,保羅從聖經的歷史開始(13:17-41),證明主耶穌就是彌賽亞。2.對於迷信的路司得人,保羅從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證明有一位創造並管理大自然的神,勸他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15節)。3.對於驕傲的雅典哲學家,雖然他們的光景和路司得人相同,但保羅卻用更哲學化的表達方式,以適合那裡的聽眾水平。保羅還沒有完成神交託的使命,所以神不允許他被石頭打死(20節),主不僅將他從【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提後3:11)中救出來。【特庇 Derbe】(20節)位於路司得東南100公里,這裡是加拉太省的東界,也是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小亞細亞最東部的城市。特庇城的工作沒有遇到猶太教的反對,也十分順利。保羅和巴拿巴本來可以繼續向東,一路下坡200公里就可以到達大數,然後搭船回安提阿,這是最快,最安全的道路。但他們卻原路返回,走兩倍半的路程回訪曾遭逼迫的【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21節),這些教會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加拉太省南部。使徒在【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遭遇逼迫時並未氣餒,而是坦然離開(20節)把結果交在神的手中。雖然如此,他們並未以此當作自己懶惰的藉口。從特庇的順利中,他們會領受聖靈開門的信號,所以迅速地沿著原路回訪各教會。果然,這次聖靈沒有允許任何意外發生,而是讓使徒們從容地【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22節),並且【選立了長老】(23節)看守主的教會。整個宣教旅程都是在聖靈的管理和帶領之下,而使徒也以順服和忠心來配合,這是信徒與神同工的美好榜樣!使徒【堅固門徒的心】並非倚靠安慰,而是說出真相:【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22節)。21-23節說出了使徒宣教的四部曲:1.宣講福音(21節)照著不同人的背景,講清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2.堅固門徒(22節)新生嬰孩及時餵養,才能【因此漸長】抵擋仇敵。3.建立教會(23節):信徒若無教會,等於把羊丟給狼群;教會若無制度,只能倚賴個別領袖。4.交託給主(23節):宣教士若不肯放手,教會永遠無法成熟。【長老】(23節)原文為複數,指各教會的領袖。這是在耶路撒冷教會以外首次提及長老的地方,也是新約聖經首次提到長老的設立(23節) 。這些長老是由設立教會的使徒【選立】的,這些教會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選立】長老,獨立運作,既是因為聖靈的大能,也是因為使徒願意順服聖靈及時地【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23節)。因為這些長老並非對使徒負責,而是對主負責。這些教會都是基督的教會,而不是使徒的教會,所以聖靈自己會負責,用不著人過度操心。【亞大利Attalia】(25節)是旁非利亞的主要港口,位於別加附近,從這裡坐船到安提阿的距離大約是500公里。26節的【安提阿】(26節),指敘利亞的安提阿,他們回到了這次宣教旅程的出發點(13:1-3)。《使徒行傳》記錄了使徒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第一次記錄在13:4到14:26,時間大約是主後48至49年,陸地行程約1280公里,海上行程約1010公里。這次宣教以【禁食禱告】(13:3)開始,又以【禁食禱告】(23節)結束;從【被聖靈差遣】(13:4)開始,又以把教會【交託所信的主】(24節)結束。所以保羅和巴拿巴向安提阿教會報告的重點,不是自己如何不畏艱難,帶起多少人信主,而是【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頻道的門】(27節)【兩人就在那裡同門徒住了多日】(28節)但這只是暫時的停留,因為聖靈很快就要差遣他們開始新的工作。 思想: 今天,我們若只效法使徒的心志,卻沒有被聖靈差遣,只是憑血氣擺上,難免有點難處就會怨天尤人,放棄初心。我們願意將我們為主的心志,為主的事奉都交給聖靈引導,帶領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生命中能夠事奉你,更能夠為主擺上,你真我欣賞我們的心志,但願我們的生命都願意被聖靈的差遣,不再憑血氣去事奉你。阿們!

使徒行傳 10:17-48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