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8:1-10

使徒行傳 28:1-10

【馬耳他】(1節)是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南方約90公里的島嶼,當時隸屬於羅馬帝國的西西里省。【土人barbaros】(2節)原文意思是【不講希臘文的人,說外語的人】。這些居民並非不開化的蠻族,而是來自迦太基的腓尼基人後裔,說的是布匿語(Punic language)。古希臘人認為他們對陌生人並不友好,但神卻讓他們對這些落難者【有非常的情分】(2節)生火接待他們。十月底的馬耳他氣溫最低約攝氏十度,在雨中又濕又冷。這條蛇可能正在樹枝裡睡覺,被火焰趕了出來,條件反射地攻擊保羅【咬住他的手】(3節)。表面上,這是保羅在劫難逃;事實上,主讓萬事都為保羅效力,連咬住他手的毒蛇,也是主讓土人尊重保羅,聽他傳道的方法(7-10節)。(4節)【天理dike】原文是希臘神話中的正義女神狄刻(Dike)的名稱。兩千年後,毒蛇已經在現代的馬耳他島絕跡了,但當時的土人都認識那是一條毒蛇。因此,他們認定保羅是個兇手,正在遭受天理報應。但【保羅竟把那毒蛇甩在火裡,並沒有受傷】(5節)也沒有【腫起來】(6節)。結果他們又從一個極端轉為另一個極端,認為保羅【是個神】(6節)。【部百流】(7節)是羅馬名字,意思是【受歡迎的】。他可能是羅馬帝國派駐該島的代表。【島長protos】(7節)這個頭銜,後來在馬耳他附近島嶼(Gaulus)的碑刻中找到了印證。教會傳統認為,部百流(Saint Publius)後來成為馬耳他教會的第一任監督,又成為雅典教會的第一任監督。(8節)【熱病】可能是馬耳他島流行的馬耳他熱(Malta Fever)學名是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這種細菌寄宿在牛羊的身上,患者食用受到污染的肉或奶以後,發燒高達攝氏40度以上。保羅不但沒有被毒蛇傷害,反而被神使用,醫治了島上的病人(8-9節)不僅如此,信徒們也因著身上所彰顯出的基督的生命,贏得了島民【多方地尊敬】(10節)以致三個月後他們要離開的時候,島民供應了他們【所需用的】(10節)。事實上,這一切都在主的管理之下,祂要在自己僕人的身上顯出作為,供應他們。保羅在船上成了全船人的祝福27:24),在馬耳他島上又成了全島人的祝福(9節)。當我們與神同工,有主同在的時候,無論在何處,都能給四周的人帶來祝福。 思想:保羅一次又一次經歷禍患,但卻一次又一次經歷恩典,而讓他經歷神蹟,恩典不是讓他感到超然,或是尋靈的優越,而是要讓他使人同樣經歷主的恩典,主的大能,我們有否又願意為主成為別人的祝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恩典,你的大能,不但每日都樂意覆庇我們,更要讓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求主使我們每日都願意彰顯你,見證你。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6:19-32使徒行傳 26:19-32

(19節)【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顯示保羅的堅持,不是因為自己的覺悟和努力,而是因為他看見並經歷了復活的主,知道【用腳踢刺是難的】(14節)。(20節)【悔改】的重點不是改善行為,而是心思迴轉【歸向神】(20節)順服神的旨意,行為才能【與悔改的心相稱】(20節)。人的心思若仍舊向著神之外的人事物,無論怎樣改善行為,都是暫時的,都不是真正的悔改。猶太人殺不成保羅(21-22節)表面上是羅馬人的干預,背後是主的手在保護他,因為主應許【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17); 要繼續使用保羅來【對著尊貴,卑賤,老幼作見證】(22節)。【眾先知和摩西所說】(22節)代表舊約聖經。保羅的見證與舊約先知的預言一樣(賽42:6)也應被猶太人所接納(16:26)。【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23節)這就是福音的核心(林前15:3-4)。非斯都從希臘文化的觀點來看,斷定耶穌復活是不可能的,但從保羅的言談中又看出他是個有學問的人,所以說:【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24節)。【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25節)意思是保羅頭腦清醒,並不是瘋了。【王也曉得這些事】(26節),意思是亞基帕也應當知道舊約聖經對復活的預言,並非保羅發明的瘋狂理論。【在背地裡做的】(26節),是一句古希臘諺語,比喻一個人離群索居,閉門造車地從事哲學思考。身為猶太人的王,亞基帕王是【信先知】(27節)的,也相信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27節)。【亞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嗎?我知道你是信的】(27節)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亞基帕王,你已經知道耶穌的事,你也相信先知和他們的預言;現在,請放下成見,把這兩件事擺在一起,找出合理的結論,作出正確的選擇吧!愛是一種決定,而不是一種反應(Love is a decision, not a reaction)並非根據對方是否會回應或有何種回應。亞基帕此時已經進退維谷。他知道身為猶太王,不能不【信先知】(27節),但如果他承認自己【信先知】保羅的下一個問題就會是:【那你就該相信耶穌復活了】?因此,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以進為退,拋出一個問題來擺脫困境,所說:【你想少微一勸,就叫我作基督徒啊】(28節)。但這句話,已經證明他了解甚麼叫【基督徒】已經沒有藉口說他沒聽過福音了。【無論是少勸是多勸,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我的,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像我有這些鎖鏈】(29節)這句話是保羅的總結,也是對在場眾人最後的呼召和祝福。衣衫襤褸,帶著鎖鏈的保羅,面對這些衣著光鮮.威風凜凜的大人物,心中充滿的都是愛。他知道這些人的未來毫無希望,所以渴望將靈魂的自由.而不是鎖鏈分給他們,盼望將自己的權利.而不是重擔交給他們。為了拯救他們的靈魂,他【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20:24)。羅馬巡撫和猶太人都承認【這人並沒有犯什麼該死該綁的罪】(31節)顯示保羅不但沒有違反羅馬的法律,也沒有違反猶太人的律法。亞基帕作為羅馬帝國關於猶太人問題的權威,給非斯都提供了最後的建議:【這人若沒有上告於凱撒,就可以釋放了】(32節)。從此,希律家族就從聖經裡消失了。
思想: 保羅放膽直言,說的當然是他為了達成自己屬天的目的而毫無顧慮,肆無忌憚,情詞迫切地當眾公開講論,知道他其實已經轉而以公廳里人人都歸信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為自己心裡所爭取最高的目的!
祈禱:親愛主,能夠為你作見證是主的恩典,更是能夠參與主的榮耀的旨意,求主引導我們一生走在你榮耀的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2:37-47使徒行傳 2:37-47

這些【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36節)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36節),瞬間就驚呆了,怎麼能不【覺得紮心】(37節)呢?他們已經成了神的【仇敵】(35節),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所以他們在絕望中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7節)?彼得並沒有停留在辨認真理的階段,而且立刻敦促聽眾把【紮心】的道理付諸實行。 (38節)這句話是實際地應用【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因為耶穌基督是【主】(36節)。【求告主名】包括兩部分:【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二十21)。那些五十天前高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23:21)或默認這罪惡的猶太人,第一個當有的悔改行動就是【受洗歸入基督】(加三27),公開脫離原來的立場、為主作見證。【就必得救】也包括兩個部分:【使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就領受所賜的聖靈】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受聖靈的洗】(路3:16)。 (39節)表明那些人之所以會【紮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40節)【也用許多話作見證】顯示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門徒對主耶穌的教訓緊記不忘,並且靠著聖靈特別清楚地背下了最重要的教導(約14:26)。傳福音就是邀請人跟隨耶穌基督,接受神的應許(37-38節)。(42節)【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總結了使徒時代教會聚會的四項主要內容【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遵守基督藉著使徒所傳的教訓,順服主,接受主的權柄,這是教會一切見證的基礎。【彼此交接】就是在靈裡【彼此相交】(約壹1:7),團契相交,彼此分享。【擘餅】就是在生活中【彼此相交】。在猶太人的文化【擘餅】是【吃飯】的同義詞(46節)指愛筵(46節)其中自然包括【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三千人不可能同時聚集在一處【擘餅】必然是分散在城裡城外的信徒家中,包括在朝聖者們臨時搭建的帳棚裡。【禱告】就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1:3)。他們除了平時的禱告,也依照猶太人的時間,每天到聖殿禱告三次(3:1)。【恆心】原文所修飾的不但是【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包括【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3節)並不是為了解決人的難處,彰顯人的本事,而是為了向不信者證明神的同在(3:9)讓信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42節)。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4節)有其特別的背景:五旬節增加的三千信徒,大都是從遠方來耶路撒冷守節的(9-11節)。他們信主以後,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學習【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1:1)謹記【使徒的教訓】(32節),才能再傳揚純正的福音,作主復活的見證(1:8)。這個過程沒有幾個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路費很快就消耗殆盡。因此,本地就有信徒主動【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5節)。即使是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強制要求【凡物公用】而是信徒自發自願的(5:4)。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凡物公用】既不是為了扶貧濟困,也不是為了搞平均主義,而是為了供應接受裝備的門徒,準備到各地去見證主(1:8)。雖然【凡物公用】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但【彼此相愛】(約13:34)的原則卻是所有的教會都當遵行的【他們天天合意恆切地在殿裡】(46節),顯示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46-47節)。 思想:人的道理可以說服人,但卻不能讓人感到【紮心】;只有聖靈才能使人【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只有禱告以後的信息才會使人【札心】讓人看見自己的敗壞,罪污,可憐和絕望,真實地認罪悔改,尋求救恩。但我們能夠為主作的就是彼此相愛,活出見證。 祈禱:親愛主,我們知道神你的工作並沒有停止,現在更要藉著聖靈讓人扎心悔改,求主藉聖靈使我們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罪,更使我們藉著聖靈活出彼此相愛的信仰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