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開頭的話是第一世紀羅馬書信的慣例:先是寫信人的名字,然後是收信人的名字,接著是禱告。保羅強調自己【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1節)的身份,因為他將使用使徒的權柄來糾正哥林多教會的屬靈錯誤。(1節)【兄弟所提尼】是管會堂的猶太人(徒18:17)他是這封信的共同作者。神在使用保羅的同時,也在使用其他的弟兄。【神的教會】(2節)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三次(徒二十28;林前一2;林後一1),保羅特地向哥林多信徒強調教會是【神的】因為他們正在誤把教會當作是【人的】根據人意分門結黨。在保羅書信的問安語中,只有本信加上了【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2節)以提醒那些分門結黨的人:基督不單是他們的主,也是【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2節)的主。雖然哥林多教會許多信徒的屬靈生命還很幼稚(3:1),道德標準也很低(5:1),保羅仍稱他們為【聖徒】(2節)。保羅的問安語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和希伯來式的【平安】。【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泉源。希伯來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6節)【堅固】原文常作為擔保的律法詞彙。信徒的屬靈生命是否成熟,不在於【口才、知識】(5節)是否全備。哥林多信徒有傳講真理的口才,又有全備的屬靈知識,但屬靈生命卻仍被保羅【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3:1-2)。因此,靈命成熟和恩賜充足乃是兩回事:有恩賜的人不一定靈命成熟,靈命成熟的人不一定有豐富的恩賜。聖靈豐富的屬靈恩賜(7節)本身就是主耶穌【堅固你們到底】的一種保證。【一同得分】就是我們都要進入基督,成為一體,讓基督替我們接受神賜給我們的一切,然後交給我們享用。而是聯結成基督的身體教會,在基督一同承受神的【分】。基督是教會的盼望(7節),基督負教會的責任(8節),基督為教會接受神的分(9節);因此,【神的教會】(2節)必須單單根據基督,【不可分黨】(10節)。雖然信徒被召是要與基督【一同得分】(9節),哥林多信徒不但沒有彼此相交,反而【分黨】、【紛爭】(10節)。保羅很柔和地【勸】他們合一,39次使用【弟兄們】這親密的稱呼,遠超過其他書信。保羅更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他們,這個名字遠超過所有黨派的名字。【說一樣的話】是合一的第一步。 【彼此相合】原文意思是恢復正確的狀態,也用在補網(太4:21),以及帖撒羅尼迦人信心不足的補足(帖前三10)。(11節)【紛爭】是【情慾的事】之一(加5:19-21)。(12節)亞歷山大的學者【亞波羅】在以弗所得了亞居拉,百基拉的幫助以後就到亞該亞去傳福音(徒18:26-27)亞該亞的首都就是哥林多。【紛爭】分門別類的本質就是高舉人,以人為中心,忽略神在教會裡的權柄和旨意。【保羅,亞波羅,磯法】(12節)的教導並無真理上的不同,因此,這些信徒高舉所追隨的師傅,分黨,紛爭,並不是為了堅持真理,而是出於肉體的私意。即使是那些自稱【屬基督的】(12節)實際上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屬基督】的名義拒絕順服基督在教會中所設立的權柄。基督是不能分開的,所有事奉的果效都是主自己做的,都應歸入主的名下,不歸入主名下的,就是分門別類。(14節)【基利司布】是管會堂的(徒18:8),【該猶】(14)是接待保羅的人(羅16:23)。當時一些哥林多信徒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傳福音講究哲學,修辭等【智慧的言語】(17節)卻忽略了【基督的十字架】(17節)。高舉【智慧的言語】或口才,技巧,只會把人帶向傳講的人,誇耀人所做的,而不是帶向基督,支取十字架的救贖功效。 思想:凡是屬靈的工作,誰做工不重要,工作的果效叫人歸入基督才最重要。因為只有釘十字架的基督,才能改變我們在神面前的地位。我們有否十字架真正的道理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主讓我們能在你的心意教會中,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明白你的旨意,更明白的十字架的道理。阿們!
哥林多前書 1:1-17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7:17-40哥林多前書 7:17-40
神照著我們的本相選召我們,並沒有介意我們蒙召時配偶是否信主,是【已受割禮】(18節)還是【未受割禮】(18節)是【奴隸】(21節)還是【自由之人】(22節),因為各種身分和境況,都能成為神造就我們的環境與工具。因此,我們【只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17節)學習在各種身分和環境下事奉神,見證神,而不是追求改變地上暫時的身份和環境。因為我們不是憑外在的儀文,身分,地位作基督徒,而是憑內在心靈的實際作基督徒(羅2:28-29)因此最要緊的是讓聖靈改變我們的生命【守神的誡命】(19節)而不是改變在地上暫時的身分,環境。羅馬帝國的奴隸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但保羅卻吩咐蒙召時【作奴隸】的人【不要因此憂慮】(21節)因為神既在他為奴時選召他,必然會給他力量在為奴的生活中服事基督(西3:22-23)。【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21節)原文是【若能以自由,則盡量利用】。主的呼召不是為了改變我們外在的身份,而是改變我們裡面的實際。奴隸蒙召後,裡面就進入榮耀無比的真自由,從罪的奴僕變成【主所釋放的人】(22節);而自由人蒙召後,裡面卻變成【基督的奴僕】(22節),一生謙卑服事主。【不要作人的奴僕】(23節),不是鼓勵做奴隸的信徒不尊重主人,而是說要做【基督的奴僕】。【不要作人的奴僕】(23節)不只是不做別人的奴僕,也是不作自己的奴僕,凡事為著主的緣故。保羅兩次強調【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分】(24節)並不是指消極接受現狀,不努力改善自己,而是提醒蒙召者在現有的【身分】裡學習活在神的權柄之下。信徒最重要的不是改變自己的【身分】而是保守自己【在神面前】因為只要【在神面前】任何【身分】都可以事奉神。【這身分】包括蒙召者的婚姻狀態(1-16節)是否受割禮(18-20節)奴隸或自由人(21-23節)。【論到】(25節)指哥林多教會在信上詢問此事。【童身的人】(25節),指從未結婚的人。【沒有主的命令】(25節)指主耶穌在世時並沒有留下這類的教訓,25-28節是保羅的勸告。但保羅的話是在聖靈感動下說的(40節),被聖靈承認,作為神的話列入聖經。【現今的艱難】(26節)指寫本信時哥林多人面臨某種嚴重的困境,可能是克勞第時代的飢荒(徒11:28)。既在艱難之中,保羅認為最好就是不要改變現有的婚姻狀態,正如狂風暴雨中不宜更換船隻。因為在當時艱難的環境下,已婚的人會增加家庭的負擔,所以【肉身必受苦難】(28節)。 (29節)表示以下的話非常嚴肅;【時候減少了】是指當時哥林多人所面臨的【現今的艱難】(26節)將到達頂峰,而不是指主再來。因為保羅總是用主的再來鼓勵人要【無可指摘】(帖前5:1-11)卻沒有因主的再來而給予29-31節的勸告。保羅允許信徒獨身【是為主的事掛慮,想怎樣叫主喜悅】(32節)。已婚者【為世上的事掛慮】(33,34節)並非不屬靈,而是他們在今生的責任。未婚者只有把全身心都分別出來為主擺上,【身體,靈魂】(34節)才【都聖潔】否則很容易受試探。【牢籠你們】(35節)是藉用打獵的比喻,指【把獵網投罩你們】約束他們。保羅在這裡教導的重點並不是結婚或不結婚,而是希望未婚者的事奉不要因婚姻而受到中斷,【得以殷勤服事主,沒有分心的事】(35節)。 (36節)指沒有為女兒的婚姻安排。這父母原來認為女兒獨身比較好,現在卻猶豫自己做得對不對。 (36節)原文意思是【過了發育成熟的階段】即到達或過了應該結婚的年齡。【事又當行】(36節),指女兒沒有守獨身的恩賜;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叫女兒成親。(37節)【心裡堅定】即父母確信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不得已的事】如承諾,婚約,女兒沒有守獨身的恩賜等等。(37節)【由得自己作主】指父母不是奴隸,有自己作主的權柄。 【心裡又決定了】指當時父母有權替兒女決定婚姻。【不叫她出嫁更是好】(38節)前提是為了專心事奉主(33節),並且符合37節所列的4個條件。信徒的婚姻首要的對象是【在主裡面的人】(39節)。(40節)【常守節】指維持現況不嫁。 (40節)顯示保羅在25-40節的意見是在聖靈的感動下所說的。但保羅關於獨身的意見,有當時【現今的艱難】(26節)這個特殊的前提,不可隨便套用到一般的情形。 思想: 信徒最重視的應該是與基督的關係,外在轉瞬即過的身份,環境,並不是最重要的事。無論婚姻的關係,主僕的關係,我們有否願意先以主為首要呢? 祈禱:親愛主,你是我們的主,無論主是僕,是生是死,是情是愛,背後都有你美善的旨意,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真心順服主你管理的關係中。阿們!
哥林多前書 3:1-8哥林多前書 3:1-8
剛剛信主的人雖然已經重生得救了,但屬靈的生命還不成熟,無論是思想還是言行都是更多地【隨從肉體】【體貼肉體的事】(羅8:5)而不是【隨從聖靈】【體貼聖靈的事】(羅8:5)因此被稱為【屬肉體】的【在基督裡為嬰孩的】但他們還是在主裡的【弟兄】。屬靈【嬰孩】的第一個特徵,是不愛讀聖經,只滿足於一些安慰,鼓勵,興奮,快速,簡易的信息,對於深度的屬靈造就沒有興趣。【奶】比喻比較淺易,初步的福音道理,適合初信者(來5:13);【飯】比喻需要用屬靈的悟性去領會的聖經真理,適合靈命比較成熟的人(來5:14)。【如今還是不能】指哥林多在初信時做【嬰孩】是合理的,但他們早該脫離這個階段了,因為神的國裡不是一堆老嬰孩,而是許多有基督成熟身量的兒子,神的計畫是【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得以完全】(來2:10)。屬靈【嬰孩】的第二個特徵,是不明白人在神面前沒有自誇的餘地(1:29)不是【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2:2)反而效法世界,看重【人的智慧】(2:5)人的所有,人的所能,因此自視甚高,各不相讓,以致【分黨】(1:10)【嫉妒,紛爭】。哥林多信徒真理的【口才,知識全備】(1:5),事奉的【恩賜】也充足(1:7)但人還沒有受過十字架的對付,因此屬靈的生命仍是【嬰孩】遠未成熟到像基督的地步。屬靈的知識,才幹,恩賜,成就都不能取代屬靈的生命的成長,也不能增加人屬靈的程度。要做一個屬靈的人,必須服在基督的權柄底下,單單【隨從聖靈】【體貼聖靈的事】(羅8:5)。【屬肉體的】【屬乎肉體】比喻信徒的思想言行受天然肉體的控制與支配,而不在聖靈的管理之下。【世人】指沒有被聖靈觸摸,改變,沒有接受十字架對付的人。神的僕人無論有多大的恩賜、多大的成就,都算不得甚麼,因為真正的工作是神做成的,做工乃是【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工作和工人都是神的。【執事】原文是【僕役】【執行他人命令的人】保羅在這裡用這個字來強調事奉主的人在神面前的卑微。(6節)【栽種】指保羅的事工偏重於開荒佈道,到沒有傳講的地方傳福音(羅15:19-20)。【澆灌】(6節)指亞波羅的事工重在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生命成長(徒18:27)。保羅和亞波羅都是被神用來做外面的工作,只有神自己能在裡面能做上實際有效的【生長】(6節)工作。因此,神的僕人努力工作,不一定能保證果效,所以沒有理由自高,也沒有理由自卑,只需要忠心【栽種,澆灌】。【栽種,澆灌】原文是簡單過去式,表示保羅和亞波羅的工作已完成。【生長】原文是過去未完成式,神的工作是不住進行著。神的僕人的謙卑不是禮貌,客氣,裝假,而是因為真正看見工作的主人是神,工作的能力出於主,工作的果效【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7節)所以才真心承認【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7節)承認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可以誇口的地方。合神心意的事奉總是彼此配搭的,神的工人不可彼此輕看,以為自己的事奉才是最重要,因為【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因此,我們應為別人的工作感謝主、為自己的工作求主賜下夠用的恩典來與神同工【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神的賞賜不是各人【照自己的果效】而是各人【照自己的工夫】。 思想:經文讓我們明白神的僕人不必擔心自己工作的果效,而要關心自己是否與神同工,忠心地付出,我們有否願意為神作忠心的僕人呢? 祈禱:親愛天父,感謝你要我們生命成長,你是我們生命的栽培者,感謝天父給予我們生命供應,生命的養份,生命的保護;願我們生命信靠你,經歷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