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向羅馬教會的信徒表示,他寫本信並非因為他們不夠成熟,而是要【提醒】(15節)他們一些事情。保羅客氣地自稱【稍微放膽】(15節)是因為保羅還沒去過羅馬教會,所以語氣不像寫信給哥林多,加拉太教會那麼直接。【我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17節)顯示這些其實是基督自己的工作。保羅在此向羅馬教會論到【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的事,是為了提醒那些外邦信徒,正是一個地道道的猶太人保羅,被神揀選【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16節),這證明外邦人在福音上欠了猶太人(27節)所以他們應當接納猶太弟兄。另一方面,當時有些猶太信徒認為外邦信徒是不潔淨的,因為他們沒有受割禮。所以保羅也指出,聖靈已經住在他們裡面,使外邦人【因聖靈成為聖潔】了(16節),可以被獻給神當作【活祭】(12:1)。15:14-16:27是信尾的附註和問安,目的也是向羅馬信徒顯明【彼此接納】(7節)的榜樣,讓他們也能操練【彼此接納】。我們的任何事奉,都是【基督藉我做的】(18節),因此成就歸功於神自己,挫折也由神自己負責,祂必有最好的計劃和安排。(19節)【以利哩古】是馬其頓北方,亞得里亞海東岸說拉丁文的省份,大約是近代前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一帶。【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19節)代表保羅已經把福音傳遍了地中海東部,下一步的目標是把福音傳往地中海西部。21節引自七十士譯本的賽52:15用來說明保羅從基督所領受的開荒佈道的呼召。(22節)【我因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你們那裡去】顯示之前攔阻保羅去羅馬的原因(1:13)是因為【以利哩古】(19節)以東的福音需要。現在福音在地中海的東部都已經傳遍了(23節)所以保羅可以前往羅馬了。地中海西面的西班牙是當時已知世界的西方地極,而羅馬是前往西班牙的必經之地。(24節)【送行】是含蓄的說法,包括提供物質和後勤的支持,顯示保羅希望以羅馬教會作為向西班牙傳道的根據地。保羅向羅馬信徒提起與他們並不相干的【供給聖徒】的事(林前16:1-4)是要提醒他們對猶太信徒【所欠的債】( 27節)。(26節)【馬其頓】和【亞該亞】是羅馬帝國的兩個省份,合起來相當於現代的希臘。這些捐款的教會都是保羅親自建立的。保羅清楚知道自己去羅馬是出於神的帶領,所以確信【必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29節)。【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30節)表明不但要靠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也要靠【聖靈的愛】來激勵他們禱告。【一同竭力】原文的意思很強烈,意思是一起爭戰,比賽,需要竭盡全力,這是我們禱告應有的態度。保羅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充滿危險和變數,所以保羅請求羅馬教會代禱三件事(31-32節),這三件事最後都蒙了神的應允:1.保羅還沒動身就聽到有【猶太人設計要害他】(徒20:3)但結果還是化險為夷,脫離了那些【在猶太不順服的人】(31節);2.保羅所帶的外邦教會【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31節)果然蒙了耶路撒冷教會領袖雅各和猶太眾長老的悅納(徒21:17-20);3.保羅後來被押送到羅馬受審(徒27:1)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順著神的旨意,歡歡喜喜地到你們那裡】( 32節),在羅馬放膽傳了兩年道(徒28:30-31)。使徒保羅有極大的屬靈恩賜和成就,但他在許多書信中都要求對方為自己代禱(羅15:30;弗6:19;西4:3-4;帖前5:25;帖後3:1 -2)。這不是因為對方的禱告【更靈】也不是因為沒有代禱神就不做工,更不是代禱的人越多神就越垂聽;而是要把自己擺進基督的身體裡,帶動所有的肢體藉著同心禱告,在靈裡合一配搭,【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因為神所要得著的是基督的身體,而不是幾個【超級肢體】。當羅馬教會與保羅【一同竭力】為這三件與猶太和外邦信徒都有關的事禱告時【聖靈的愛】就能充滿他們,讓他們能從心裡【彼此接納】。 思想:凡是神為我們所開的路,無論是鄉村或城市,無論是自由來往還是帶著鎖鏈,都是要我們【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去】在所到之處成為宣揚福音的使者,傳遞恩典的管道。願我們帶著主的恩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工作,你的旨意從來沒有停止,沒有後退,更著蒙恩的人能一同建立,成就你的旨意的工作,願主充滿你的教會,使我們【一同竭力】榮耀你。阿們!
羅馬書 15:14-33
Related Post
羅馬書 15:1-13羅馬書 15:1-13
(1節)【堅固的人】有把握做或不做某些事,特指那些【信百物都可吃】的人(14:2);【不堅固的人】(1節)沒有把握做或不做某些事,特別指那些謹守律法的人(14:1)。【堅固的人】和【不堅固的人】都是基督身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為肢體,所以不應該挑剔,論斷弟兄,而應當【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1節)。保羅並沒有教導【不堅固的人】去效法【堅固的人】的剛強,卻教導【堅固的人要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1節),讓【堅固的人】調整自己的做法,去遷就【不堅固的人】。人的【堅固】若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自然有資格叫別人效法;但【堅固】既是出於神,就不是肉體所能模仿的。神賜給【堅固的人】更強的信心,不是讓別人去模仿,更不是讓他論斷弟兄,輕看弟兄;而是讓【堅固的人】有更強的信心去效法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悅】(3節)用愛心和耐心【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等候神賜給【不堅固的人】信心。基督裡的自由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喜悅】(1節)、【做人開心就好】,而是【不求自己的喜悅】(1節),不以自己為中心,自由地尋求神的喜悅和基督身體的益處。我們在教會裡學習肢體之間的生活,首先需要對付的是【自己的喜悅】。如果我們體貼肉體,只求自己的喜悅,就會彼此敗壞,彼此論斷,互相絆跌;如果我們【效法基督】(5節)【不求自己的喜悅】才能【彼此建立】(14:19)【彼此同心】(5節)【彼此接納】(7節)。【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2節)不是放棄原則去討好人,而是為了【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2節)目的是為了討神喜悅。3節引自詩69:9意思是基督為了神的喜悅【不求自己的喜悅】(3節),願意讓辱罵神的辱罵歸到自己身上。(4節)【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特別是第3節;神藉著聖經【安慰】我們,讓我們能生出【忍耐】和【盼望】效法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悅】(3節)。保羅勸勉羅馬教會裡的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彼此同心】(5節)並不是讓他們不要思想,沒有主見;而是要他們同心【效法基督耶穌】(5節)用合一的見證來【一心一口榮耀神】(6節)。保羅勸勉信徒【效法基督耶穌】(5節)不是要他們模仿基督的作為;而是要他們像基督那樣捨己,【不求自己的喜悅】(3節)單單求神的喜悅,因此能【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7節)。無論是【彼此同心】或【效法基督耶穌】都不是靠著我們自己的努力或別人的說教能做到的,而是靠著神所賜的【忍耐安慰】(5節)。【彼此接納】(7節),是14:1-15:13教導的中心。只有自以為【配】的人,才不願接納那些被認為【不配】的人。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本相都不配接納,但基督卻無條件地接納了他們,甚至捨己【已經替他死】(14:15)。所以,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彼此接納】就是承認自己不配,完全【使榮耀歸與神】(7節)。(8節)【受割禮人】指猶太人。 【執事】(8節)的意思是僕人。【主的百姓】(10)指以色列人。【耶西】(12節)是大衛的父親【耶西的根】是彌賽亞的代名詞,基督在肉身上是耶西的後裔。基督在地上不但服事猶太人【證實】(8節)神對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應許;也惠及【外邦人】(9節),顯明神的憐憫。神【應許列祖的話】(8節)也包括【多國】的計劃。因此,在基督的工作裡沒有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區別,他們都同樣在基督裡蒙了恩典,所以應【彼此接納】。9節引自撒下22:50和詩18:49,10節引自申32:43摩西之歌,11節引自詩117:1,12節引自賽11:10。這些經文分別來自希伯來聖經的三大部分:律法,聖卷與先知書,證明神應許外邦人將與猶太人一樣在神面前蒙恩,神的計劃是把眾人都帶進基督裡的合一裡,讓我們在基督的身體裡學習【彼此接納】。因著【彼此接納】的合一實際,神必然【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13節)。 思想:今天,我們只有承認自己的得救和成長都是單單因著神的恩典,而不是自己配得的,才能無條件地【彼此接納】不願意【彼此接納】的人,就是在竊取神的榮耀。我們願意因著神的恩典活出【彼此接納】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我們成為何等樣的人都是蒙你的恩才成,沒有你的恩典,我們仍然是可憐的罪人,求主光照我們,使我們因你的恩惠活出【彼此接納】的生命。阿們!
羅馬書 1:18-32羅馬書 1:18-32
【原來】指下文為何【神的義】需要【本於信,以致於信】(17節)的原因。人在神面前的本相是【不虔不義】裡面沒有神的地位,心思的【不虔】導致了行為的【不義】以致【行不義阻擋真理】在神面前已經全然敗壞,無法憑自己得著拯救,必然走向滅亡,所以只能回到福音的大能【本於信,以致於信】(17節)。【人心】有認識神的本能,即使自稱無神論的人,在重大災難面前也會【祈福】。因為人裡面的靈是神專門為了使人能認識,敬拜祂而創造的【人心】的本能證明有神。【神的永能】是指神無限的能力,從萬物的存在就可見【神的永能】。【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徵,從萬物的美好就可以領悟到神的本性。許多人不以神為神,理由是他們不知道有神,不知道哪個宗教的神才是真神,但【所造之物】證明有神,神手所做一切的工【叫人無可推諉】不致於錯將受造物當作偶像來崇拜。人雖看不見造物主,卻可從宇宙萬物認識祂的本性。人的【不虔】(18節)首先是不承認神,明明看見神手裡所作一切的工,卻不承認有神(20節)。其次是【雖然知道神】卻不把神【當作神】而是用受造之物代替神,拒絕承認真神。我們的【知道】若不能使我們對真理有正確的態度,則這個【知道】也不過是【無知】。人裡面的靈既有敬拜神的本能,如果不敬拜真神,必然會製造偶像來代替真神。無神論者的假神比較多:金錢,事業,學問,權力,名譽,地位,愛,偉人,自己等……都會成為他們的偶像,並且因為裡面沒有敬畏之心,追求偶像時毫無底線。【神任憑】這句判語重複出現了三次(24,26,28節)當人用自由意志揀選離開神,追求【自由】時,神就任憑他們自行其是,偏行己路,結果是成為罪的奴隸,走向滅亡,這是神對人最可怕的處置。信徒寧願落在神管教的手中而受苦,也不願被神【任憑】。人雖然落在【虛謊】裡,不承認神,用別的來代替神,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神的真實,也不能動搖造物主的地位。因此保羅情不自禁地稱頌【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人離開神,追求【自由】結果必然是【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順性的用處】指神所設立正常的婚姻,家庭的功用【逆性的用處】指成為娼妓或同性戀行為。人若不肯承認神應有的地位,必然也不會承認人應有的地位,一切事情都會失去正常的次序,產生許多混亂。羅馬帝國的同性戀文化十分流行,許多皇帝都是同性戀,包括當時在位的尼祿;【妄為】必會招致【當得的報應】。人不是不能認識神,乃是【故意不認識神】。因此神就不勉強他們,任憑他們淪入自己所選的結局中,讓【惡】成為對惡人最大的懲罰【神的忿怒】(18節)就在此顯明出來。但神的任憑是有原則的,祂只是在一段時間內任憑,因為神是公義的,不能任憑【惡】永遠存留。【邪僻的心】就是19-27節所描述的【不虔】(18節)【不合理的事】就是28-32節所描述的【不義】(18節),心思的【不虔”必然帶出行為的【不義】。不是神的任憑產生人的【不虔不義】而是人的【不虔不義】在先,然後神就任憑這個事實。29-31節所列舉的【不義】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著自己的快樂和滿足,將神和別人排擠一邊。這些【不義】不是外面學來的,而是因為【不虔】的人裡面失去了神的生命,反而有了【邪僻的心】(28節),裡面【充滿了各樣不義】一旦環境合適,自然就流露出【不義】【無知的】指沒有道德和屬靈的分辨力。行不義之事的人有兩個特點:1.他們是明知故犯,昧著良心做了再說,因此教育不能減少人犯罪的傾向;2.他們喜歡結伴做壞事(彌7:3)拉人一起下水,彼此壯膽,以為可以【法不責眾】甚至以罪為榮。 思想:當時羅馬帝國的社會寫照,也是今日世界的現實,兩千年來世人的道德毫無進步。遇到比自己強一點的,裡面的嫉妒就出來了;到比自己弱一點的,裡面的驕傲就出來了;到得罪自己的,裡面的苦毒也出來了。我們是否願意繼續過著被神【任憑】,還是保守自己,遠離罪惡呢? 祈禱:親愛主,你讓我們知道你愛每一個罪人,但卻最恨惡罪惡,因為主你最清楚罪的後果,罪的可怕,求主光照我們活在主你聖潔中,使我們遠離罪惡。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