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羅馬書 11:17-36

羅馬書 11:17-36

(17節)【枝子】比喻那些拒絕接受福音的猶太人。【野橄欖】(17節)比喻外邦人信徒。野橄欖樹的果子很不好,幾乎沒有油,而栽培的橄欖樹在正常狀況下會結好果子,通常農夫不會將野橄欖接枝於栽培的橄欖樹上,所以將野橄欖的枝子接到好橄欖樹上是【逆著性】(24節)。【橄欖根】比喻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野橄欖本來是結不出好果子的,能結好果子是因為接上了好橄欖樹的根。農夫將好橄欖樹上的枝子折下來,不是因為野橄欖能結果,所以特地給野橄欖的枝子騰地方,而是為了讓好橄欖樹恢復生命力。保羅用這個比喻提醒外邦信徒:外邦人之所以蒙恩,不是因為行為或信心比猶太人強,而是神要藉著外邦人的蒙恩來【激動他們發憤】(11節)【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卹,現在也就蒙憐恤】(31節)。舊枝子被【折下】是【因為不信】(20節)野橄欖被【接上】是【因為信】(20節)。外邦信徒若【自高】實際上以為自己的信心比猶太人強,這就成了【不信】。所以【不可自高,反要懼怕】(20節),恐怕自己的被【接續】是假的。神所賜的真實信心必然會使我們【長久在祂的恩慈裡】但用理性,情感或意志來冒充的假信必然會【被砍下來】。【逆著性】顯示把【野橄欖】接在【好橄欖】上的接枝法是不同尋常的(17節),外邦人得以成為神家裡的人,乃是一件不同凡常的事。(25)【這奧祕】指以色列人在神救恩計畫中的奧祕。以色列人中只是【有幾分是硬心的】初期教會的成員起初大部分都是猶太人。神也只是暫時允許這種【硬心】等到外邦信徒的【數目添滿了】(25節)之後,緊接著便是猶太人的【豐滿】(12節)。【以色列全家】(26節)的得救與外邦信徒的【數目添滿了】有關,以色列人和外邦信徒的命運息息相關,不能彼此代替。我們若以為外邦教會已經以【真以色列人】取代了猶太人在神救恩計畫中的地位,恐怕就落入了這種【自以為聰明】(25節)裡。【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6節)指基督再來時,存留的猶太餘民都要信主,並非說現在不信的猶太人都會得救。 (26節)引自賽59:20指基督的再來。 27節引自賽59:21 【約】就是神與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約(耶31:31-34)。【仇敵】(28節)指【神的仇敵】。猶太人目前與神隔絕,是為了讓外邦人接受福音的祝福,與神和好。【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28節)並非指祖先的功德可以讓子孫支取,而是說神是信實的,祂向列祖的應許必然會實現雖然現在大部分猶太人還沒有接受福音,但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是沒有後悔的】以色列必然會全家信主得救,神要以色列成為【祭司的國度】(出19:6)的計畫必將實現(賽56:7)。因為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賜和選召】既不是取決於猶太人自己的行為,也不是取決於外邦教會【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運動。所有的人都是【不順服】(30,31節)的罪人,都必須靠著神在基督裡施給我們的憐憫而【蒙憐恤】 (31節)。這是特別針對羅馬教會中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的衝突而說的。外邦人【從前不順服神】(30節),但神【憐恤】我們,讓我們在聖靈的光照中認識自己不順服的本相,因此悔改迴轉。猶太人現在【也是不順服】,但神也要將施給外邦信徒的【憐恤】同樣施給他們,讓他們藉著同樣的恩典得救。因此除了神的【憐憫】以外,再沒有其它的出路,這就是福音的信息。在神面前,外邦人和猶太人都被圈在不順服之中,都沒有資格憑著行為要求神的憐卹,但神卻要將人所不配得的恩典同樣豐盛地傾倒在猶太人和外邦人身上。 (33節)【豐富】是神憐卹人的根源; (34節),引自賽40:13,顯示神奇妙的救贖計劃完全是根據祂自己。誰都不能替神做什麼,一切都是神自己去做,祂自己計劃、自己執行、自己去成全。(35節)引自伯41:11,表明神不欠任何人,祂給人的一切憐卹都是出於祂的恩典。33-36節的頌讚是第9至11章的總結,也是第1至11章的總結。保羅已經盡力地解釋了救恩的真理,最後他滿意地把一切【奧祕】(25節)交給神:我們的頭腦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神的【奧祕】,最重要的是藉著信心去接受與讚美。 思想:一個人越是為神發熱心,越是要提醒自己體貼神,特意要憐恤眾人的心意,無論我們教會外還沒有信主的朋友還是教會裡那些暫時軟弱的信徒,我們有否應該多一些恩典像神憐憫他們呢(太18:33)? 祈禱:親愛主,是的恩典與憐憫使我們能活在你的愛,更能活在你的旨意中,求主使我們每日都進到你的憐憫與慈愛中,使我們都像你,懂得你所愛所憐憫的。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羅馬書 16:16-27羅馬書 16:16-27

希臘史家希羅多德說【在古代一個人向尊長問安,是用嘴親手,胸,膝或腳,向朋友則親他的臉頰】通常是男人對男人,女人對女人,且只限於親臉頰。新約時代的親嘴是主人向客人問安的方式(路7:45)。信徒也以此表示彼此間的相交(羅16:16)當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彼此出現隔閡的時候,保羅特別吩咐他們【親嘴問安】(16節)正是要鼓勵他們操練【彼此接納】(15:7)。【基督的眾教會】是指差派代表準備與保羅同往耶路撒冷的外邦教會(徒20:4)保羅寫信時正與這些代表們在一起。保羅在14到16章都強調要【彼此接納】(15:7)但對於【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17節)不但不能【接納】反而要【留意躲避他們】(17節)。因為【彼此接納】的前提是【在基督裡】(9節)而假弟兄,假教師並不是【在基督裡】的肢體。【彼此接納】的界線是【在基督裡】同樣,愛心的界線是在真理裡。神的愛不是沒有原則的溺愛,濫愛,而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13:6)。對於各種異端,我們應該【在惡上愚拙】(19節)不必特意去詳細研究,只需要【在善上聰明】(19節),熟讀聖經,自然就能分辨真假。【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20節)引用了創3:15。【提摩太】(21節)是保羅所揀選的助手(徒16:1-3)當保羅最後前往耶路撒冷時,他也隨行(徒20:4)。(21節)【我的親屬】指猶太人【路求,耶孫,所西巴德】(21節)都是猶太人,其中【路求】是羅馬名字,【耶孫,所西巴德】是希臘名字。當時的人大都沒有能力書寫,通常都是口述書信,請人代筆。而保羅可能視力不好,所以也常請人代筆,最後親筆簽名作為結束(林前16:21;加6:11;西4:18;帖後3:17)。羅馬書由保羅口述,德提執筆。【德提】是羅馬名字,代筆者通常不會加上自己的話,但【代筆寫信的德提】(22節)是與羅馬教會有關的信徒,所以在此加了一句自己的問安。【該猶】(23節)就是【提多猶士都】。古羅馬公民以第一個名字和第二名字表國籍及姓氏,作為羅馬籍的猶太人,他的全名應該是【該猶提多.猶士都】。當保羅被哥林多會堂趕出來的時候,提多猶士都接待了他們(徒18:7)。他的家能【接待全教會】(23節)顯示房子非常大。【以拉都】(24節)這個名字十分普遍,不一定就是徒19:2或提後4:20的以拉都。羅馬書從神的【榮耀】被虧缺說起(1:21)啟示神要藉著福音恢復人的【榮耀】(2:10)使我們能今生【歡喜盼望神的榮耀】5:2)來世與基督【一同得榮耀】(8:17),讓神的【榮耀】彰顯在被祂恢復的人身上(8:30;9:23)最終【使榮耀歸與神】(11:36;15:7-9;16:27)。因此,保羅【所傳的福音】(25節)乃是【榮耀】的福音。【永生神】(26節)是超越時間的,祂按著自己命定的時候和方式,將這榮耀的救恩奧秘【顯明出來】(26節)。雖然【萬國的民】(26節)都還在愚昧和黑暗之中,但是神自己會負責叫祂所揀選的人認識救恩,【使他們信服真道】(26節)。人不能改變人心,【惟有神能】(25節),因為【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一16)。【獨一全智的神】(27節)知道該做什麼,也知道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因此,信徒傳福音不必擔太多的重擔,凡是神要做成的事,祂必能按著自己的美意和智慧,照著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做成。 思想:我們若真明白【惟有神能】就能在一切屬靈的工作上專心盡自己的本分,不為一時的得失所捆綁,甘心將榮耀【歸於獨一全智的神】愛神愛人,以愛奉獻!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是你的恩典使我們不再迷失,使我們重新,更使我們歸家,經歷愛,分享愛,願我們一生不住明白認識神的愛,以愛奉獻。送給我所愛的羅以團契。保重!

羅馬書 14:7-23羅馬書 14:7-23

(7節)【為自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為了自己的榮耀; (8節)【為主】就是按照主的意思,為了主的榮耀。信徒【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8節),因此,凡事都應當【意見堅定】(5節)清楚認定是【為主】去行。既是【為主】就應當體諒基督身體裡的其他肢體,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只顧自己的想法。保羅不是說【要為主而活】而是說【是為主而活】(8節)。這不是人的選擇,而是因著基督的受死與復活,祂已經得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成為一切【死人並活人的主】(9節),每個信徒已經在祂的管理之下【為主而活】也【為主而死】(8節),將來都要在【神的台前】向祂交帳。(10節)【神的台前】就是我們將來向主交帳的【基督台前】(林後5:10)。當我們【站在神的台前】交帳的時候,我們怎樣【論斷弟兄】【輕看弟兄】(10節)神也要怎樣按著我們【論斷】【輕看】別人所根據的道理來追討我們。因為神的審判不是看我們知道多少道理,而是看我們是否遵行這些道理。因此,人越被聖靈光照,就越認識自己,也就越不敢用道理【論斷】人,而越肯用恩典去接納人。當我們【站在神的台前】交帳的時候,【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12節)。軟弱的弟兄是向神交帳,而不是向剛強的弟兄交帳;剛強的弟兄也是向神交帳,而不是向其他更剛強的弟兄交帳。因此,我們若從神那裡對某件事領受了信心【就當在神面前守著】(22節)自己照著去行,而不是用來勉強別人。11節引自賽45:23。我們今日【不可再彼此論斷】(13節)免得將來基督用我們論斷別人的標準來追討我們(太7:1-2)。(13節)【放下絆腳跌人之物】就是勉強別人效法自己,結果卻有意無意地導致別人犯罪。剛強的信徒應幫助軟弱的弟兄進一步蒙光照,但過程卻急不得,應該多體諒弟兄,因為真正改變人心的是聖靈。除非是真理原則問題,否則即使是勉強別人去做一件【對】的事情,也可能絆倒人(21節)。在新約時代,食物的本身並不分潔淨或不潔淨(徒15:28-29),但信心軟弱的人仍舊持守律法對食物的規定,如果他們的觀念沒有改變,卻勉強吃他們【以為不潔淨的】(14節)就是存心不順服神,成為影響他與神關係的罪。既然【基督已經替他死】(15節)為甚麼神允許他繼續【信心軟弱】(1節)?而神允許這些【信心軟弱】的弟兄活在我們周圍,正是要我們學習【按著愛人的道理行】(15節),【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19節),而不是堅持自己【敗壞】弟兄(15節)。既然【基督已經替他死】我們為甚麼還要叫他因信心動搖而【憂慮】(15節)?即使是正確的【善】事,也不可成為【被人毀謗】(16節)的話柄。即使是傳福音,關愛人,勸勉人,如果只為著完成任務,卻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是按著愛人的道理行】也不能榮神益人。當時猶太人認為,將來【神的國】(17節)降臨時,神會與人同在,所有的人都能和平共處。但主耶穌卻指出,祂所成就的工作已經引進了【神的國】【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17: 1)。因此,已經活在【神的國】(17節)裡,接受神管理的信徒,外面【吃喝】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裡面追求神的性情:【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17節)。(20節)【神的工程】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真信徒是最自由的人,不在任何人之下;但真信徒也是眾人的僕人,要服事所有的人(加5:13)。因此,神給我們操練真自由的機會:人越是自由,就越應當體諒別人,自由地放下自己的堅持,為了不【毀壞神的工程】(20節)不【叫弟兄跌倒】(21節),寧可限制自己,絆倒人的事【一概不做才好】(21節)。本章的【信心】(1,22,23節),是指在神面前堅信自己所行的是正確的,所以可以【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22節),這信心沒有【強】和【弱】的區別,只有【有信心】(22節)和【沒信心】的區別。我們若【不是出於信心】(23節),在神面前勉強去做甚麼,實質不是存心不順服神,就是在神面前裝假。因此,【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23節)。 思想:神對每個人的帶領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事上賜給各人的信心也不同。但神所賜的信心不是用來要求別人,論斷弟兄的,而是讓我們自己【在神面前守著】的(22節),順服聖靈去做有把握的事,避免沒有把握是否正確的事。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讓我們知道對自己的認識有限,對別人的認識更有限,唯有主你是全知的,誰人愛你?誰人為你?你一一都知道,求主使我們深信你的知道。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