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15:45-58

哥林多前書 15:45-58

(45節) [首先的人亞當]是[有靈的活人],但不是全是靈,有土的摻雜。[末後的亞當](45節)基督是[叫人活的靈](45節),沒有土的摻雜,因為祂是出於天的。[末後的](45節)顯示不再有其他的人類始祖和代表了。在神的眼中只有兩個人類的代表,一個是亞當,一個是基督,所有的人都分屬在這兩個不同的人裡面,這兩個人就是所有人的源頭和原型,屬亞當的舊造的人就像亞當一樣,屬基督的新造的人就像基督一樣。將來的身體復活不是回到亞當裡,得到亞當一樣[血氣的身體](44節),而是進入基督裡,得著基督一樣[靈性的身體](44節)。無論是基督,或是將來要復活的信徒,都是先領受一個會朽壞的[屬血氣的]身體,然後得著不會朽壞的[屬靈的]身體,所以說[屬血氣的先,以後才有屬靈的](46節)。猶太哲學家腓羅(Philo)認為神先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一個[屬天的人](創1:27),後來才造了[屬地的人](創2:7),可能保羅是要糾正猶太人的這種教訓。[頭一個人](47節)指亞當,他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的(創2:7),所以源頭[出於地,乃屬於土](47節)。 [第二個人](47節)指基督,祂是[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約3:13),所以源頭是[出於天](47節)。亞當是他所有後裔的代表,全人類都是[屬土的](48節)。亞當犯罪墮落,人類也犯罪墮落,亞當的結局是歸於塵土,人類的結局也是歸於塵土。在一般希臘人心中,所有人都是[屬土的],我們的身體是屬土的身體,必然會朽壞的。[屬天的](48節)指本性屬天。信徒不只是[屬土的],更是[屬天的](48節)。我們既從亞當的生命承受了[屬土的形狀](49節),將來必然從基督的生命承受[屬天的形狀](49節)。承受永生的不是我們今生這個[血肉之體],所以基督再來時仍存活的人,也不能以本來的樣式進入神的國,必須經過[改變](51節)才可以。主再來的時候,有些信徒不需要經過死亡,身體[都要改變](51節),成為[不朽壞的](52節)身體,好承受神的國。[奧祕](51)指舊約時代還沒有完全啟示出來的真理。 [睡覺](51節)指身體死亡。](52節) [一霎時,眨眼之間,指活著的人身體改變是一下子驟然出現的。[號筒末次吹響](52節),指神最後一次召聚祂的百姓(帖前4:16),這號召是為著召聚神的百姓(太24:30)。(53節) [變成]原文是[穿]比喻身體不是真正的本人,只是衣服而已。復活的靈性身體是神給我們生命的另一套衣服。[死被得勝吞滅](54節)表示死亡完全被打敗了。 54節引自賽二十五8。 [毒鉤](55節)可能指刺棒(徒26:14)或蜜蜂,蠍子的刺(啟9:10)。 [死](55節)是個惡毒的仇敵,但基督已經除去了它的刺,它已經不能傷害屬神的人了。死亡藉著罪在人身上獲得權柄,所以說[死的毒鉤就是罪](56節)。現在,主耶穌已經解決了罪的問題,死就沒有了傷害人的[毒鉤]。因此就把[死的毒鉤](56節)拔除了。我們也有分於基督的[得勝](57節),所以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得勝的生命。復活的真理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信徒只有相信復活,盼望復活,才有可能真正[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58節),[因為知道](58節)自己的勞苦在基督裡有永恆的價值。凡是對復活的真理沒有興趣的人,不管在人看來多麼熱心,積極,剛強,都只是出於肉體的暫時現象。 思想:從我們出生開始,身體就走向崩解,我們的牙齒,頭髮,皮膚,記性都在告訴我們:死亡,朽壞是必然的過程,無藥可救。然而,神要給我們穿上一個新的身體,不再有朽壞,死亡,那一刻死亡就被吞滅了,那一刻是死亡的終點。這正是我們真正的盼望。 祈禱:親愛主,有了你的救恩使我們經歷平安,有了復活的主使我們經歷不再懼怕罪,不再懼怕死亡,我們生命最喜樂的就是有了主你。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11:17-34哥林多前書 11:17-34

保羅是先稱讚(2節)後批判(17節);先從正面造就人,再從反面挽回人。(18節)所提的【分門別類】,是以貧富階層而分。保羅並不是完全相信,因為所傳聞的可能有誇大渲染。教會中那些【分門結黨】(19節)的人,目的是要顯明自己是神特別賞識、特別驗證的人。【主的晚餐】(20節)又稱【主的桌子】(10:21原文)不但包括現代教會的擘餅聚會或主餐,也包括愛筵(彼後2:13;猶12)。【吃的時候】(21節)指吃愛筵的時候,而不是指主餐。(21節)指信徒按貧富分成不同的群體各自吃喝,貧窮者沒有甚麼食物可吃,以致飢餓;富有者吃飽喝足,甚至酒醉。這樣的聚會沒有愛心合一的見證,失去了愛筵的意義,其實是【藐視神的教會】(22節)。【主的晚餐】(20)帶給信徒何等的能力與安慰,但竟然是始於因人性的醜惡使【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23節),因此,我們更應該在愛筵上省察自己的罪(28節)。【餅】(23),指猶太人逾越節筵席第一杯酒之後藏起來的半塊無酵餅,象徵主耶穌無罪的身體,只有聖潔無罪的主才能代替我們贖罪。【擘開】(24)象徵基督的身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裂開,成就代贖的工作。(24節)【這是我的身體】關於這句話在教會史上有以下不同的理解;杯本身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表記,信徒藉著吃餅喝杯記念主,以激發他們裡面所原有的信心,愛心和盼望。【如此行】(24節)原文是現在進行式,表示不住地如此行。【記念】(24節) 原文是來10:3中的【想】就是思念,我們擘餅,吃餅,喝杯,都是為了思念基督為我們流血,受死。【杯】指猶太人逾越節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救恩之杯】。主耶穌用這杯設立主餐,杯裡的葡萄酒代表【立約的血】(太26:28)杯本身代表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新約】(耶31:31-34);【血】是立約的方法【杯】代表所立的新約。【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表明聖餐的杯裡面所裝的葡萄酒代表主立約的血,也是主耶穌為人的罪所流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太26:28)。因為【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來9:22)。【表明主的死】指餅和杯把基督的死【表明】在人面前,提醒我們,主耶穌基督已經徹底解決了我們的罪。【直等到祂來】指餅和杯不單提醒我們主為我們受死,也提醒我們預備向祂交帳;不單記念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也等候與主一起在神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因此【主的晚餐】(20節)不是一場宴樂大餐,而是信徒省察自己,承認信仰的機會。既然主餐有如此神聖和重要的意義,如果信徒在主餐中態度隨意輕慢,不【自己省察】(28節)【不分辨是主的身體】(29節),不但不能,表明主的死(26節),反而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必然會【被主懲罰】(32節)!【省察】(28節)原文是【試驗】,常用在試驗金屬上。【吃喝自己的罪】(29節)指對主餐的輕慢態度,會使我們陷自己於罪中。並非所有的疾病都是神的管教,但哥林多教會有些信徒軟弱,,患病甚至死亡,是【被主懲罰】(32節)的結果。【分辨】(31節)原文是過去未完成式,表示習慣的動作,即時常省察自己,分辨自己的光景與神的心意的差距,調整我們的生活為人,以致能通過基督台前的審判 【就不至於受審】(31節)。雖然有時主對信徒的懲治很重,甚至是疾病,死亡,但仍然能叫我們脫離永遠的死亡,免得我們在末日審判的時候【和世人一同定罪】(32節)。【主的晚餐】(20節)雖然形式上是吃飯,但目的卻不是為了解決肉身的飢餓。若有人已經飢腸轆轆,【可以在家裡先吃】(34節),這樣聚會的時候就可以【彼此等待】(33節),免得【自己取罪】(34節)了。 思想: 主餐是主所設立的嚴肅的儀式,我們在領受主餐之前,必須【自己省察】是否真正明白了主餐的意義(24-26節)。藉著在基督身體裡的交通,連結成靈裡合一的【一個身體】(10:17)。我們若看見了基督的身體,肢體之間就不會【分門結黨】(19節)【嫉妒,,紛爭】(3:3)高舉人,破壞基督的身體教會。 祈禱:親愛主,你設立主餐為的是記念你,因我們都是善忘的人,求主使我們每次藉著餅和杯,都提醒我們,光照我們,更不忘主的深恩厚愛。阿們!

哥林多前書 15:12-28哥林多前書 15:12-28

哥林多外邦信徒是希臘文化背景,當時希臘哲學有三個主要學派:伊比鳩魯派的享樂主義,斯多亞派的禁慾主義和柏拉圖主義。因此,當時希臘人對待自己的身體有三種做法:第一是放縱身體,反正不管身體做了什麼,都不會影響到靈魂;第二是漠視身體,就是設法除掉生活中的慾望;第三是崇拜自己的身體,打造一些身材完美的雕像,希臘雕像都是裸體,運動員也是裸體比賽。在哥林多教會中傳異端的假師傅不敢否認基督的復活,因為當時還有很多目擊的見證人。但他們藉著否認[死人復活的事]拐彎抹角地把人帶離真理,其實是要否認基督復活。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也就沒有審判,更沒有永遠的滅亡,這樣,人就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神,永遠伏在撒但的手下。哥林多信徒可能受柏拉圖主義影響,相信靈魂不滅,否認身體復活,認為肉身復活只會讓靈魂再一次受到囚禁,要永生就必須拋棄身體。所有否認復活的理論,都是人的智慧的產物;人的智慧若不是向著神,就成了撒但所使用的工具,替撒但來抵擋神。 [復活]是福音的關鍵,[若基督沒有復活](14節),福音就沒有真實的內容,傳的,信的都是白忙乎,並且所有使徒都成了說謊的。(14節) [枉然]意思是空洞無物,沒有實質內容。(15節) [明顯我們]意思是[我們被發現]。 [為神妄作見證](15節)意思是[作見證與神敵對]。如果基督沒有復活,表示祂自己在死亡中不能自救,怎麼能救別人呢?怎麼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呢?這樣信耶穌就成了信道德說教,實際上都是[徒然](17節)沒有功效的。因為不能復活的基督並沒有資格為全人類贖罪,所以信徒[仍在罪裡](17節)。對世人而言,死亡是一切的完結;對信徒而言,死亡只不過是[在基督裡睡了](18節)。但[基督若沒有復活](17節)信徒的死亡就和世人一樣,也是[滅亡](18節),與神永遠隔絕。[滅亡](18節)原義不是指不再存在,而是指不再妥當地存在,完全喪失了被造的目的。世人不必考慮永生,只管今生盡情享樂;但信徒要為著永生的緣故,忍受今生各樣的逼迫和苦難(林後六4)。因此,信徒若沒有復活的盼望,[只在今生有指望](19節),就成了一班可憐的夢幻者,不但最終和世人一樣只是一場空,並且[比眾人更可憐](19節) 。(20節) [但]字表明,信徒絕非人間的可憐蟲,復活的事實改變了一切。 [初熟的果子]是以後眾果子的保證和標本,初熟的果子熟了,就保證其餘的果子即將成熟;[初熟的果子]形色和質地如何,就表明以後也必更多地結出同樣的果子。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0節)祂已復活進入豐滿榮耀,就保證所有的信徒也必隨祂進入豐滿榮耀,和祂完全一樣。 [死既因一人而來](21節)指亞當的犯罪所帶來的刑罰(創2:17),包括靈性的立即死亡和隨之而來的身體死亡。 [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1節),指如果亞當的犯罪有這樣長遠的後果,基督的復活就更該如此了。死從亞當進入世界,同樣,生命透過基督來到世界。[因一人](21節)這句話,強調了基督道成肉身的真實,祂不但是神,也是和亞當一樣的人。基督是第二個亞當,在亞當裡,身體也遲早會死,所以說[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22節)。在基督裡,我們的靈性都被重生,成了新造的人,將來身體也要復活,所以說[在基督裡眾人也要復活](22節)。兩個亞當分別是舊造和新造的總代表。 (23節) [次序]原文是軍事用詞,指一隊軍人。當時凱旋誇勝的軍隊的次序是:前面是官長,其次是軍兵,最後是俘虜。同樣復活的次序是:首先是基督,其次是永恆國度的信徒。[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24)指撒但和他的使者(弗1:21)。 [基督必作王](25節),顯示這是神的定意,絕無改變的空間。世上的權勢不管有多威猛,惡勢力不管有多囂張,最終基督必然掌權。(26節) [死]是我們最後的仇敵,因為魔鬼是掌死權的。死亡倚賴撒但和罪惡而存在,當撒但和罪惡被對付盡了,死亡這最後的仇敵也必然消失。 ](27節) [祂]指基督[那叫萬物服祂的](27,28節)指父神。聖子的復活,使祂在聖父的手中得了高舉,進入永恆的國度。 [萬物](27節)包括神的一切仇敵,連死也包括在內,將來都要服在基督的腳下。復活是為了叫聖子升高,讓父神的榮耀與權柄得以彰顯:[使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28節)。 思想: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主的復活不只成就,更帶給我們生命的盼望,我們每日有否深信主復活,帶給我們真正的盼望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救恩,不只使我們罪得赦免,更使我們經歷復活的救主,每日都帶給我們活潑可誇的盼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