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15:29-44

哥林多前書 15:29-44

哥林多教會有些信徒曾代表已死而沒來得及受洗的人受洗,保羅提出這事並非表示贊同,重點是藉這事提醒哥林多人,若沒有死人復活,他們做這事有何意義?保羅從哥林多信徒的行事(29節)轉到一般信徒的經歷,特別是使徒的經歷。如果人生到頭來一死了結,沒有死後復活,我們又何必[時時刻刻冒險](30節)堅持信仰,傳揚福音呢?(31節) [指著你們所稱讚的口]指保羅以哥林多信徒誇口。當時的文學作品常用[同野獸戰鬥](32節)來比喻遭遇敵對勢力,哥林多信徒應該知道[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32節)具體指什麼事,但我們已經不能確定。如果沒有復活,保羅整個人生,尤其是在以弗所這事件上,就全屬枉費了,而最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保羅引用的諺語[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賽22:13);但保羅遇見了復活的主,所以從極力逼迫教會,轉過來極力傳揚基督。保羅並不是無知,他有思想,有見識,不會為了要得著一件虛無的事犧牲自己的前途;他是真實地見到復活的基督,所以放棄了屬地的前途,一生甘願為主勞苦。保羅的改變,正是基督復活大能的明證。保羅在本信中再次警告[不要自欺](33節)指出哥林多信徒懷疑復活,是因為自以為剛強,所以沒有原則地與不信者交往,以致被他們影響。(33節) [濫交是敗壞善行]是一句希臘格言,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樣,信徒若交友不慎,就會偏離真道,敗壞我們的見證。[醒悟為善](34節)原文意思是[酒醒過來]。這些懷疑復活的人自以為思想清醒,保羅指出他們才應該醒悟過來。[不要犯罪](34節)提醒我們,復活不只是教義問題,否認復活必然會引致生活上的失敗和犯罪。[不認識](34節)不是指知識上的無知,而是在經歷上的無知。這裡卻特地強調[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34節)可見這事是何等嚴重,他們不能不醒悟迴轉。按照人的常識,死人的身體已經腐爛掉了,能復活出怎樣的身體來?反對者按著人的智慧,認為一提出這個問題就能駁倒復活的信仰(35節)。[無知的人哪](36節)原文是[蠢才]保羅毫不客氣地貶斥這樣自以為聰明的反駁:正如種子必須先落在地裡死了,然後才能長出生命來;人原有的肉體也必須先死了,然後才能長出新的形體。 [若不死就不能生](36節)並且死去的與生長出來的,完全不相同(37節)。正如植物並不是自己決定要復活的,也不是偶然如此,而是[神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38節)。人的復活也是一樣。神不喜歡單調,祂所創造的[地上的形體](40節)如花草樹木,都各有各的榮美;[天上的形體](40節)如日月星辰,也各有各的光輝,適合不同的環境和用途。神能給舊造這麼美好的形體,也就能給復活的人更奇妙,更榮耀的身體。因此,信徒不必為[帶著什麼身體來]操心(35節),只要相信神的話就是了。[朽壞](42節)是指今生的血肉之軀會腐爛,包括道德的朽壞。 [不朽壞](42節)指將來生命的品質。當時典型的希臘人反對身體復活最大的理由,就是因為身體是會朽壞的,所以靈魂需要另找歸宿在[不朽壞]的情況下存在,不再受腐朽身體所牽絆。而保羅指出,[復活的是不朽壞的](42節),能[脫離敗壞的轄制](羅八21)。終究會腐爛的身體是[羞辱的](43節),不管怎麼運動也是[軟弱的](43節),死亡正是軟弱的結局。但復活的身體卻是[榮耀的](43節),正如植物長出來遠比種子美麗,復活的身體也是[強壯的](43節),不像今生的身體那樣受到許多限制。[血氣的身體](44節)是我們的血肉之軀,並非邪惡或可恥,但只適合今生地上的生活。保羅的教導與猶太教思想迥然不同,當時法利賽人相信復活,但相信復活的身體與死去的身體完全一樣;撒都該人則受希臘思想的影響,不相信復活。 思想: 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這都是不信者對人生的體會,我們帶著基督復活盼望的信徒,又應如何面對我們的生活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榮耀的復活,使我們人生不再一樣,不只使我們有盼望,更能經歷復活主的同在,復活主的引導,願我們每日都讓復活的主引導帶領。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14:22-40哥林多前書 14:22-40

22節是保羅假設有人爭辯:【方言是不信的人證實神在作工,而先知講道不過是向信徒傳一篇信息而已。】然後保羅反問:【這樣,難道方言不是為信徒作證據,只是為不信者嗎?聖靈賜下說方言的恩賜,是為了叫門徒說出他們原來不會說的【別國的話】(徒2:4),向說【別國的話】的人證明神的作為(徒2:1-12 )使他們迴轉歸向神。如果這方言讓人聽不懂,不但不能【為不信的人】(22節)作證據,反而會讓人【說你們癲狂了】(23節)。【作先知講道】(24)的結果,是把人領向神,敬拜神,承認神真在教會中(25節)。當聽者【心裡的隱情】(25節)因先知所傳講的神的話語而被【顯露出來】(25節)的時候,就像神在直接對他說話,這就是讓他在聚會中遇見神了。聖靈在聚會中工作的目的,是讓人遇見神,敬拜神,而不是用方言來炫耀自己。【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26節)意思是【我們該怎麼做呢】?教會聚會的內容和程序雖然沒有外面的規條,但卻有裡面的約束,原則是【凡事都當造就人】(26節)。即使是真正的方言【若沒有人翻】(27節)就沒有人懂得方言的意思,當然不能造就別人,因此不可在聚會中說。即使是【作先知講道】(29節)也要有規矩,一次聚會【兩個人或三個人】講道就足夠了,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29節)。【其餘的】(29節)可能指其他有【作先知講道】恩賜的人,也可能指有辨別諸靈恩賜的人(12:10)或全會眾。【旁邊坐著的】(30節)先知必須真正【得了啟示】有聖靈的感動,才可以示意有話要講。若真是出於聖靈的啟示,聖靈必然會感動【先說話的】(30節)先知【閉口不言】(30節)並讓前後兩位先知的話語銜接一致。當時猶太拉比一般是坐著教導,而門徒是站著受教,讀聖經的人則站著;而在愛色尼教派中,大家會輪流發言,說話的人通常站著,其餘的人都坐著。【你們】(31節)指那些有先知講道恩賜的人,並非指所有的信徒,在聖經沒有完成之前,一位先知說得越長,就越容易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聖靈的啟示來說話,時間長了,會從【講道】變成自說自話,所以聖靈會隨時介入(30節),讓有先知講道恩賜的人【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31節)。而全本聖經啟示完成之後,講道的人應該緊緊圍繞聖經,不可以隨意發揮,用人的說教來代替聖經的【道理】(31節)。哥林多教會可能有人認為,一個人越受聖靈支配,就越少自製能力,講道時會情緒極度高漲,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語和長短。但只有邪靈會叫人失去自製的能力,聖靈卻尊重人的自由意志,越是屬靈的人,越能自我節制,因為【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32節)。先知更要學習順服神的權柄,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33節)。【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34節),並不是禁止婦女禱告或講道,是不准她們在崇拜中插嘴提問(35節)。古代婦女的教育程度普遍比較低,哥林多教會的外邦婦女又不像猶太婦女熟悉聖經,可能常常在聚會時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影響了聚會的秩序。【正如律法所說的】(34節)指舊約一貫要求人在神面前安靜順服:【惟耶和華在祂的聖殿中;全地的人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哈二20)。這個要求不只是針對婦女,所以保羅不但要求婦女在聚會時不准說話,也要求先知在別人講道時保持【安靜】(33節)。【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35節)是當時的社會習俗。【你們】(36節)指一些自大的哥林多信徒,他們自以為【是先知,或是屬靈的】(37節),所以不同意保羅的教導,以為【神的道理】(36節)單臨到他們。保羅的信是受聖靈感動所寫的【主的命令】(37節),凡是【先知】或是【屬靈的】人(37節),都應該能看出來。而那些自稱【先知】或【屬靈的】人,【就由他不知道吧】(38節)。39-40節是關於在聚會中如何運用屬靈恩賜的結論。保羅第三次指出,對【屬靈的恩賜】應該【切慕】(39節),而不是【追求】(1節;12節)。神的教會不是只講愛心,只要火熱,只傳福音就可以了,還必須有規矩,【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40節)【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33節)。 思想: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教會,規矩可能都不太一樣,但原則都是為了【造就教會】(12節)【造就別人】(17節)【叫全體得益處】。我們有否願意因主愛的賜予作出【造就教會】【造就別人】的人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捨己使我們明白愛,更能放下自我,是主你使我們不再為己而活, 求主引導我們能作【造就教會】【造就別人】的人。阿們

哥林多前書 8:1-13哥林多前書 8:1-13

【印證】(2節)指在泥土,蠟上壓下的印記,是歸屬的記號,證實的憑據。哥林多信徒原本是保羅帶領信主的,因此,他們就是保羅【作使徒的印證】(2節)。保羅以自己為例,說明怎樣持守第八章所說的原則。保羅有基督徒的自由,有使徒的權柄,在大馬士革的路上見過復活的主耶穌,又建立了哥林多教會。但為了別人得恩典,保羅不但甘心限制自己身為基督徒的自由和權利,連使徒特有的權利也放棄了。【捨己】(太16:24)是教會生活的根基,教會是由得救的罪人組成的,只有堅持主,不堅持自己,才是得救的見證;如果只強調肢體的自由,只堅持個人的權利,教會就會淪為罪人爭名奪利的場所,失去基督的身體的見證。當時哥林多教會分門結黨,四派中有三派聲稱他們不是屬保羅的(1:12)也有人對保羅的使徒身份持懷疑的態度,以致【盤問】(3節)他。(5節)【娶信主的姊妹為妻,帶著一同往來】這句話的重點不是強調使徒有權結婚,而是強調已婚的使徒有權帶信主的妻子同行,接受教會的供養(11節)。【主的弟兄】(5節)原文是複數,指主耶穌肉身的弟兄們,包括雅各書的作者雅各和猶大書的作者猶大。【磯法】(5節)是西門.彼得。5-6節表明,當時只有保羅和巴拿巴兩位使徒(徒14:4,14)是帶職事奉,其他的使徒都是接受教會的供養。當時羅馬帝國的士兵都由國家提供糧餉【栽種葡萄園】和【牧養牛羊】也都是靠職業維生(7節)。保羅用世上的各種職業作比喻(7節)但他不只是【照人的意見】(8節)來說話,也用律法中的條例來證明;使徒有權接受教會的供養。第9節引自申25:4,指牛可以一邊踹谷一邊吃身邊的穀物。古時以色列人用牛來打穀,牲畜踹踏在谷堆上,使穀殼從穀粒上脫去,然後迎風向空揚起,糠秕被風吹去,穀粒就落下來。申25:4的上下文都是關於人,所以猶太拉比們認為這節經文的原則不但適用於牛,更適用於人(《他勒目》BM88b)。保羅也是如此應用這個解經原則,把【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路10”7)的這項原則應用在牛身上,也應用在使徒身上(10節)。神既顧念牛,自然更顧念祂的僕人;神的工人必然是一邊事奉,一邊享受基督的供應。保羅雖然擁有合法的【權柄】(12節),但為了【基督的福音】(12節)不被阻隔,卻寧願放棄自己的權柄。因為我們裡面基督的生命叫我們能順服更高的【權柄】,所以才能活出捨己的愛。【為聖事勞碌的就吃殿中的物】、【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13節),指舊約律法中規定,祭司有權按照規矩吃一些特定的祭物(利7:6,8-10,14,、28-36)。這些祭物是以色列人先奉獻給神,然後神再賜給祭司及其家人。這個原則也可以應用到新約;信徒供養傳道人,不是對傳道人的施捨,而是先奉獻給神,然後神再賜給為祂勞苦的工人,【叫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14節)。因此,主耶穌說:【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10:10)【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路10:7)。 思想:我們若是在事奉中只覺勞苦,不覺享受;只有工作,沒有摸著基督的豐滿;只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卻沒有享受福音的實際,這樣的事奉恐怕只是出於自己,而不是出於主的呼召。 祈禱:親愛主,感謝使我們的人生能夠事奉主你,事奉主你是我們的榮耀,更是主你的恩典,求主引導我們使我們懂享受福音的實際, 摸著基督的豐富。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