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9:15-27

哥林多前書 9:15-27

保羅在別的教會曾行使這權柄,接受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腓4:15-16),惟獨在哥林多時以織帳棚維生(徒18:3)完全不接受哥林多教會的供養,以免【仍是屬肉體的】的哥林多信徒不能得造就。使用合理又合法的權利並沒有錯,但合理,合法並不表示就一定要使用。即使是合理,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如果不能叫肢體得造就,讓教會得建立,為了愛神,愛人的緣故,也寧可放棄。這是人在神面前所要接受的十字架的功課,是進入身體的見證的一個操練。】(15節)【我所稱讚的指不叫弟兄跌倒的原則(8:13)。傳福音對信徒來說並沒有甚麼可誇的,而是我們【不得已】(16節)當盡的責任(太28:19-20)。不甘心傳福音,就是無視主的託付,將來不能在主面前交帳,所以【便有禍了】(16節)。主的託付,我們【若甘心】(17)去做,便有基督裡的喜樂作為【賞賜】(17節)。【若不甘心】(17節)去做,主也會牽著我們的鼻子去做成,因為【責任已經託付】(17節)給我們了,主的話絕不會落空。但如果我們是被動地執行神的託付,就失去了基督裡的喜樂。傳福音的人只是神所使用的器皿,真正的工作都是神自己做的;但神卻樂意讓我們這些【無用的僕人】(路17:10)得著不配得的【賞賜】就是基督裡的喜樂。保羅是羅馬公民【是自由的】但卻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了福音的緣故,自由也可以放下;為了眾人能活在神的恩典裡,權利也可以放棄。【律法以下的人】(20節)指謹守猶太教規條的人,當保羅向猶太人傳福音的時候,就遵從他們行事的習慣,如吩咐提摩太受割禮(徒16:1- 3)與猶太人【一同行潔淨的禮】(徒21:24)。【沒有律法的人】(21節)指外邦人,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時候,就按著他們的文化習俗接觸他們【作沒有律法的人】(21節);在加拉太人中間像加拉太人(加4:12),在雅典城從他們的【未識之神】講起(徒17:22-31)對哥林多信徒則採用他們所熟悉的建築(3:10-15)體育(24-27節)和希臘詩人的詩句(15:33)。【軟弱的人】(22節)指那些拘泥於舊約飲食潔淨條例的信徒。保羅行事的包容性和彈性很大,似乎不受任何律法的約束,但實際上【不是沒有律法】(21節)而是根據真理的原則,就是【基督的律法】(加6:2)。在真理的範圍內,傳福音的人應盡量體恤,遷就對方的立場,使人易於接受福音。遷就不是看風轉舵,也不是同流合污,更不是被世俗同化,乃是【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並且【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拙】(羅16:19)。信徒不是教條主義者,若不涉及真理原則,我們都應當【為福音的緣故】(23節)盡量遷就別人,目的是【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23節)。古代哥林多城每兩年舉行一次哥林多地峽運動會,其重要性僅次於奧林匹克運動會,所以保羅以哥林多外邦信徒所熟悉的體育競賽來作比喻。【冠冕】(25節)原文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當時每位運動員都要受十個月的嚴格訓練,其間【諸事都有節制】(25節)。他們為了地上的會朽壞的榮耀,尚且肯付出代價去【節制】自己,信徒所追求的是不能壞的【冠冕】就是天上的喜樂,如果還不能【節制】自己,那就比不信的世人還不如了。【無定向的】(26節),指跑者不知終點何在。(26節)【打空氣的】指拳擊選手打不中目標。【攻克己身】(27節)原文是鬥拳的用語,意思是【給他一個黑眼】。 【叫身服我】(27節)即【使它成為我的奴僕】。【棄絕】(27節)原文指【經不過考驗】用來指運動會中落選的人。這裡不是指失去救恩,而是指無法滿足主的心,以致失去獎賞(17節)。 思想:保羅【攻克己身】(27節)不是視肉身為邪惡,而是【為福音的緣故】(23節),不被肉身轄制,不被肉身的需要牽著鼻子走;卻能節制自己,甘心走十字架的路,限制,放棄自己的自由與權利。我們有否願意同樣為福音原固,放下自我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捨已使我們得到真的生命,使我們不再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你是我們生命中最美的榜樣,求主使我們每日都注目你活出主美善的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16:10-24哥林多前書 16:10-24

保羅已差遣提摩太前往哥林多(4:17)提摩太與以拉都先到了馬其頓(徒19:22)。 (10節) [若是]顯示保羅不確定此時提摩太有沒有到達哥林多。提摩太可能比較內向,膽怯(提前4:12;提後1:7)哥林多教會有些人相當自大,可能不會尊重年輕的提摩太。保羅提醒哥林多信徒,年輕的工人雖然年輕,但他[勞力作主的工](10節)不是出於自己的熱心,乃是出於主的選召。 [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11節)顯示哥林多教會既敢輕看保羅這創建教會的使徒,更有可能藐視他所差遣的年輕同工。[至於]指以下內容是針對哥林多教會來信中所提的事(七1)。亞波羅在哥林多教會備受推崇,他們在信上可能表示很希望他來探望他們。但亞波羅不願意在此時去哥林多,可能是不願意助長哥林多教會高舉領袖的風氣(1:10-12)。[警醒](13節)指保持清醒的決心。[作大丈夫](13節)指在屬靈生命上長大成人,不再做屬靈的嬰孩。[要剛強](13節)原文是[被剛強],信徒不能靠自己剛強,而是順服聖靈的工作,被聖靈剛強。我們在真道上[要作大丈夫,要剛強](13節),但對人卻要柔和謙卑,凡事[要憑愛心做](14節)。羅馬帝國的[亞該亞](15節)省包括雅典,保羅在哥林多傳道之前曾在雅典領一些人信主(徒17:34)包括司提反一家。司提反一家人信主雖早,但不高舉自己,乃是[專以服事聖徒為念](15節)甘心隱藏自己,謙卑服事弟兄。他們身上帶著主的見證,也帶著主的權柄(16節)是那些分門結黨的信徒的榜樣。只有順服主的權柄,隱藏自己的人,身上才能帶著主的權柄;只有謙卑事奉肢體的人,才是基督身體裡[為大,為首]的:[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20:26-27)。這三個人是被哥林多教會來送信給保羅的弟兄(7:1)保羅也可能託他們攜帶本信回哥林多。他們對保羅的熱情,彌補了哥林多教會對保羅的冷淡,也彌補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思念(17節)。[心裡都快活](18節)原文是[靈裡快活]。能叫肢體得益處,[靈裡快活]的,是能夠建立基督身體的人,聖靈要我們[務要敬重](18節)這樣的人。羅馬帝國的[亞細亞](19節)省位於今日小亞細亞西部。 [亞居拉和百基拉](19節)是一對忠心的猶太夫婦,原籍本都(黑海南岸),定居於羅馬。當羅馬皇帝克勞第把猶太人驅逐出羅馬時,他們搬到哥林多城。保羅初到哥林多時便與他們同住同工(徒18:1-3),後來他們與保羅同往以弗所(徒18:18)曾經在真理上指導過亞波羅(徒18:26)。[他們家裡的教會](19節)指這對夫婦用自己的住所服事主,後來搬到羅馬時,教會也在他們家聚集(羅16:3)。當時中等富裕人家的住宅最多可容納30-50人聚會。[親嘴問安](20節)通常是男人對男人,女人對女人,並且只限於親臉頰。新約時代的親嘴是主人向客人問安的方式(路7:45)。信徒也以此表示彼此間的相交(羅16:16;林前16:20;林後13:12;彼前5:14),現今希臘東正教會在特殊場合仍沿用[親嘴]禮節。保羅要求哥林多信徒[親嘴問安]正是對他們分門結黨的糾正。保羅習慣口述書信,由人代筆,然後在結束時親筆寫幾句,等於他在信上的簽印(加6:11;西4:18;門19;帖後3:17)。保羅親筆寫了[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22節)這樣強烈的話,顯示聖靈何等重視我們對主的正確態度。保羅沒有說[屬肉體](三1),[嫉妒,紛爭](三3),[分門結黨](十一19)的信徒[可詛可咒],卻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人若[不愛主]對主不冷不熱,恐怕連[在基督裡為嬰孩的]都算不上,根本就是還沒得救,所以一生都活在咒詛之下。 [主必要來](22節)是對歷代教會的殷切渴望。保羅在本信開始時願[恩惠](1:3)歸與他們,結束時又願[主耶穌基督的恩](23)常與他們同在,對哥林多信徒的批評也被恩典包圍。24節的[愛]原文是通常用來指神聖的愛agape。
思想:雖然保羅在信中批評了哥林多信徒,哥林多也有不少信徒反對他,但保羅始終愛他們。這種不受對方光景影響的[愛]不是出於肉體,而是來自神聖的愛,是[在基督耶穌裡的愛](24節)。
祈禱:親愛主,你是我們最要愛的一位,因為你愛我們為我捨已,伙是我們最值得愛的一位,因是主你先愛我們,求主使我們愛你,更懂得如何去愛你。阿們!

哥林多前書 15:29-44哥林多前書 15:29-44

哥林多教會有些信徒曾代表已死而沒來得及受洗的人受洗,保羅提出這事並非表示贊同,重點是藉這事提醒哥林多人,若沒有死人復活,他們做這事有何意義?保羅從哥林多信徒的行事(29節)轉到一般信徒的經歷,特別是使徒的經歷。如果人生到頭來一死了結,沒有死後復活,我們又何必[時時刻刻冒險](30節)堅持信仰,傳揚福音呢?(31節) [指著你們所稱讚的口]指保羅以哥林多信徒誇口。當時的文學作品常用[同野獸戰鬥](32節)來比喻遭遇敵對勢力,哥林多信徒應該知道[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32節)具體指什麼事,但我們已經不能確定。如果沒有復活,保羅整個人生,尤其是在以弗所這事件上,就全屬枉費了,而最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保羅引用的諺語[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賽22:13);但保羅遇見了復活的主,所以從極力逼迫教會,轉過來極力傳揚基督。保羅並不是無知,他有思想,有見識,不會為了要得著一件虛無的事犧牲自己的前途;他是真實地見到復活的基督,所以放棄了屬地的前途,一生甘願為主勞苦。保羅的改變,正是基督復活大能的明證。保羅在本信中再次警告[不要自欺](33節)指出哥林多信徒懷疑復活,是因為自以為剛強,所以沒有原則地與不信者交往,以致被他們影響。(33節) [濫交是敗壞善行]是一句希臘格言,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樣,信徒若交友不慎,就會偏離真道,敗壞我們的見證。[醒悟為善](34節)原文意思是[酒醒過來]。這些懷疑復活的人自以為思想清醒,保羅指出他們才應該醒悟過來。[不要犯罪](34節)提醒我們,復活不只是教義問題,否認復活必然會引致生活上的失敗和犯罪。[不認識](34節)不是指知識上的無知,而是在經歷上的無知。這裡卻特地強調[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34節)可見這事是何等嚴重,他們不能不醒悟迴轉。按照人的常識,死人的身體已經腐爛掉了,能復活出怎樣的身體來?反對者按著人的智慧,認為一提出這個問題就能駁倒復活的信仰(35節)。[無知的人哪](36節)原文是[蠢才]保羅毫不客氣地貶斥這樣自以為聰明的反駁:正如種子必須先落在地裡死了,然後才能長出生命來;人原有的肉體也必須先死了,然後才能長出新的形體。 [若不死就不能生](36節)並且死去的與生長出來的,完全不相同(37節)。正如植物並不是自己決定要復活的,也不是偶然如此,而是[神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38節)。人的復活也是一樣。神不喜歡單調,祂所創造的[地上的形體](40節)如花草樹木,都各有各的榮美;[天上的形體](40節)如日月星辰,也各有各的光輝,適合不同的環境和用途。神能給舊造這麼美好的形體,也就能給復活的人更奇妙,更榮耀的身體。因此,信徒不必為[帶著什麼身體來]操心(35節),只要相信神的話就是了。[朽壞](42節)是指今生的血肉之軀會腐爛,包括道德的朽壞。 [不朽壞](42節)指將來生命的品質。當時典型的希臘人反對身體復活最大的理由,就是因為身體是會朽壞的,所以靈魂需要另找歸宿在[不朽壞]的情況下存在,不再受腐朽身體所牽絆。而保羅指出,[復活的是不朽壞的](42節),能[脫離敗壞的轄制](羅八21)。終究會腐爛的身體是[羞辱的](43節),不管怎麼運動也是[軟弱的](43節),死亡正是軟弱的結局。但復活的身體卻是[榮耀的](43節),正如植物長出來遠比種子美麗,復活的身體也是[強壯的](43節),不像今生的身體那樣受到許多限制。[血氣的身體](44節)是我們的血肉之軀,並非邪惡或可恥,但只適合今生地上的生活。保羅的教導與猶太教思想迥然不同,當時法利賽人相信復活,但相信復活的身體與死去的身體完全一樣;撒都該人則受希臘思想的影響,不相信復活。 思想: 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這都是不信者對人生的體會,我們帶著基督復活盼望的信徒,又應如何面對我們的生活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榮耀的復活,使我們人生不再一樣,不只使我們有盼望,更能經歷復活主的同在,復活主的引導,願我們每日都讓復活的主引導帶領。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