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書 以弗所書 4:20-32

以弗所書 4:20-32

20-24節是新人的樣式,這是信徒屬靈地位上的轉變。20-21表示我們只有先經歷了基督[在祂裡面受教導]才能真正認識基督,活出基督的生命。人若站在基督之外,學到的只是一些[基督教倫理]可能會努力表現出一些好行為,但卻不能改變生命。22-24節原文是與21節相連的補充不定式(complementary infinitives)具體說明信徒從基督學到的真理;信徒在重生得救的那一刻,已經發生了以下三件事(西3:9- 10):一.[脫去你們那屬於從前生活方式的舊人](22a)。 [舊人]指未重生之前的自我。神不是改善我們的[舊人]揚長補短,而是像脫舊衣服那樣完全[脫去],把[舊人]裡的缺點和優點,惡行和美德全部否定。因為這[舊人]已經徹底變壞了,就像爛蘋果,一旦開始腐爛,就會完全腐爛。 [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22b)以自我為中心的慾望是迷惑人,欺騙人的,它承諾的是快樂和幸福,提供的卻是痛苦和虛空。二.[你們的心志被更新](23節)不再剛硬無知,與神隔絕,心地不再昏昧(18節)人生不再漫無目的(17節)。這種心意更新是聖靈持續的工作(3:16)。三.[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在真理的公義和聖潔裡造的](24節)。[新人]就是重生得救以後的自我(林後5:17)。[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的新造,具有從真理而來的公義和聖潔。4:255:14是對信徒的生活提出的七個勸勉,勉勵他們活出新人的實際。每個勸勉都包括正反兩面的命令,以及正面命令的原因。(25) [棄絕apotithemi]原文和談論舊人的(22) [脫去apotithemi]是同一個字; (25) [實話aletheia]原文和談論新人的[(24)真理aletheia]是同一個字。而[所以](25節)這個字更是在邏輯上清楚地說明,既然重生得救的信徒已經脫去舊人,穿上新人(西3:9-10)就應該實際地在活出新人的樣式。舊人沒有能力活出來(17-19節),新人卻可以倚靠聖靈的大能(三16-17)。第一個勸勉,是[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25節)原因是我們在基督的身體[是互相為肢體](25節)。同一個身體裡的肢體既然彼此相連(羅12:5),就應當彼此誠實,否則只會傷害自己。第二個勸勉,是[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6節)原因是我們[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7節)。[生氣]不是犯罪但要當心變成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意味著順服聖靈的管理,不被情緒轄制。人的肉體十分容易被撒但挑動,所以應當格外謹慎,[不可給魔鬼留地步]。第三個勸勉,是[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28節),原因是這樣[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28)。每個信徒都不能佔肢體的便宜,更不能偷竊,而應當有一份誠實,有益的工作,在供應自己和家人之外,還[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在身體裡互相供應。信徒的工作不是為了放縱私慾,而是承受神祝福的管道,可以把從神而來的恩典與有需要的肢體分享,做神恩典的好管家。第四個勸勉,是[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29節)原因是[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30節)。[污穢的言語]直譯是[腐敗的言語]就像腐敗的水果,不但自己腐爛,又會在教會裡擴散腐爛。人的言語是裡面生命的表達,從敗壞的生命裡出來的,必然是[腐敗的言語]。真正能衡量一個人屬靈程度的,不是我們的屬靈知識、恩賜或事奉,而是我們的言語。[腐敗的言語]會危害我們的靈命,所以會[叫神的聖靈擔憂]。我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30節),所以更加不能忘恩,應當在說話之前留意聖靈的提醒,謹慎自己的言語,聖靈在我們裡面才能有安息。[叫神的聖靈擔憂]引自賽63:10。第五個勸勉是[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31-32a),原因是[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32b)。信徒必須[靠聖靈行事](加5:25)除掉自己身上妨礙合一的六種惡習,代之以促進合一的三項美德[恩慈,憐憫,饒恕]。這些美德是神的性情(2:7)也是新人的性情(24節)。我們常常不願意用[恩慈、憐憫]來饒恕人,是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受到傷害、受了委屈。聖靈提醒我們:我們不需要饒恕別人太多,只需要[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32b)。這種[饒恕]不是出於人的修養,過後仍耿耿於懷;而是像神那樣無條件的釋放,。不同背景的肢體要在基督的身體保守合一,就必須凡事[用愛心互相寬容](2節)[彼此饒恕]。 思想: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信徒因著基督得著救恩,更得著新的生命,不是重頭開始的生命,而是讓主進入我們生命一同活出主的生命。不是自我更新新的生命,而是讓主成為我們生命力量的生命。縱使看似不可能的改變,就是讓主彰顯生命大能的生命,我們有否願意讓主進入活出祂榮美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你是賜我們盼望的神,我們很多不可能,很多軟弱,很多藉口,但主你要主動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你要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不再軟弱,不再懼怕,因主你是我們的力量,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以弗所書 6:10-24以弗所書 6:10-24

6:10-20的主題是[屬靈的爭戰]與1:3-14的[屬靈的福氣]前後呼應。第10節這句話總結了前面所有的道德議題。4:1-6:9所有關於信徒行事為人的勸勉,表面上是關於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實際上是屬靈的爭戰;並非保羅個人的道德偏好,而是靈界戰爭的一部分。我們無法靠著自己與撒但對抗,只能[靠主的大能大力,在祂裡面剛強]方法就是[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11節)。這些軍裝就是神自己的性情(賽11:5)是[祂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1:3)。[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是[穿上新人](4:24)[效法神](5:1)。14-17節列出的[全副軍裝]與主後50-60年代羅馬重裝步兵的個人裝備相同,全部是用來防禦的。同樣,[神所賜的全副軍裝]不是為了主動進攻,而是為了守住陣地。神從來沒有讓我們主動攻擊撒但,那是基督自己的工作(啟19:11);我們的責任是[抵擋魔鬼的詭計](11b),在那些敗軍之將的反撲中[站立得住] (13節)。既然真正的仇敵是超自然的惡魔,我們就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缺少一件都會留下破口;13節表示 [作完了一切]指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穿戴了神所賜的全副軍裝之後。14-20節原文是一個整句;[要站穩了](14a)這就是信徒屬靈爭戰的全部。基督[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所以屬靈的爭戰是防禦戰,而不是進攻戰。信徒不需要進攻,只需要站立在基督的得勝中,站穩基督已經佔領的光明國度裡(5:8)。[魔鬼的詭計](11節)無非是要引誘我們離開基督,離開天上(2:6),倚靠自己的努力和世界的方法來應對各種問題,進入了[這幽暗世界](12節)敗在了仇敵的手下。14-16節原文用四個分詞說明了[站穩]的方法:.一.[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14b)。當時羅馬士兵的軍用腰帶(Cingulum militare)是一種裝飾著金屬配件的厚重皮帶,上面掛著匕首(Pugio)和短劍(Gladius),前面垂下一塊保護片(Pensilium),是軍人身分的標誌,代表在軍中的等級。正如軍用腰帶代表軍人的身分,真理也是新人的標誌(4:24);正如軍用腰帶上掛著士兵的短劍,真理也連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17節),因為神的道就是真理(約17:17)。二.[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14c)。[護心鏡]是當時羅馬士兵用來保護胸部和背部的金屬盔甲(Lorica Segmentata)。神自己[以公義為護心鏡](賽59:17)信徒也要效法神的公義(4:24)保護自己的心靈免受魔鬼的攻擊(雅4:7)。三.15節表示當時羅馬士兵的軍鞋(Caligae)是一種重型厚底的鏤空靴子,經過精心設計,可以長時間站立,行軍而不疼痛。鞋底有平釘,不但可以在崎嶇不平的地面上保護雙腳,還可以在步兵方陣前進時踐踏倒下的敵軍。福音不是只向非信徒講的,信徒只有穩固地紮根在平安的福音裡(賽52:7)不斷向自己宣講福音,才能在爭戰中站穩得勝的地位。四.[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盾牌](16a);當時羅馬士兵的長盾(Scutum)是木製的,蒙上帆布和皮革,不但可以保護身體,還可以保護其他的盔甲,所以說是[此外]。信徒靠著神所賜的信心,[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16b),[抵擋魔鬼的詭計](11節);若是倚靠自信站立,必然抵擋不住仇敵的各種試探和攻擊。新約時代的箭通常綁著麻絲,可以用火點燃。而包裹盾牌的皮革浸透了水,可以熄滅火箭。(17節)頭盔與寶劍是羅馬士兵在爭戰前最後拿起的兩樣裝備。[戴上]原文和[站穩](14)一樣是祈使詞,並非分詞,與[站穩]並列,顯示17-20節是最後的勸勉。一.當時羅馬士兵的頭盔(Galea)可以有效地保護頭部,對於生存至關重要,戴上頭盔代表戰前的最後準備。信徒已經穿上軍裝的其他部分,臨戰前還需要最後戴上[救恩的頭盔]。信徒也要[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帖前5:8)對爭戰的結局確信不疑。二.[聖靈的寶劍]意思是聖靈所賜的[神的道]。當時羅馬士兵的主要攻擊武器是重標槍,短劍(Gladius)是用來近身防守,格鬥的。 [神的道]的主要功用也不是用來攻擊仇敵,教育別人,而是在面對試探時保守自己(太4:1-10)。18節的 [祈禱]和[警醒]原文是兩個分詞,顯示這是拿起最後兩樣裝備時的態度,也是運用全副軍裝的正確態度:1.要恆切禱告。 18節原文用了四個[所有pas]來強調這一點:要用[所有]的時間,[所有的]禱告和祈求,[所有的]堅持,為[所有的]聖徒祈禱。2.要[在聖靈裡祈禱]就是在聖靈的能力與範疇裡禱告。即使我們[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11節)也不能在大敵當前掉以輕心,應當藏在聖靈裡恆久警醒,彼此代禱,就像羅馬士兵並肩站立在步兵方陣裡,嚴陣以待。3.要[為眾聖徒祈求]。羅馬士兵從來不會單打獨鬥,信徒也要在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指揮下聯合爭戰。神的心意是[建立基督的身體](4:12)而撒但的目標是拆毀教會。信徒不能只專注於自己的爭戰,還要[為眾聖徒祈求],求主讓所有的肢體都能在屬靈爭戰中[站得住](13節)。保羅請讀者更要特別為他禱告,使他能在羅馬法庭上[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19節)。保羅有極大的屬靈恩賜,口才和成就,但在許多書信中都要求弟兄們為自己代禱(羅15:30;弗6:19)。6:21-24是祝福,與1:1-2的問候首尾呼應。21-22節與西4:7-8幾乎相同,可能因為保羅在寫好兩封信準備送出之時,一起寫下了結語。[推基古] (21節)是送達本信的人,也是《歌羅西書》(西4:7)和《腓利門書》(西4:9)的送信人。推基古是忠心與保羅一同事奉的人,他要向以弗所的信徒為保羅報平安,以便安慰他們(3:13)。保羅用來安慰別人的[光景](22節)不是他所陷的困境,而是他在困境中的[平安,仁愛,信心](23節)。24節表達信徒對主耶穌基督的愛都是存到永遠的不死的愛。本信以[恩惠]開始(一2),又以[恩惠]結束,恩典浸透了基督的整個身體。 思想:信徒在日常生活面臨的各種問題和逼迫,表面上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實際上[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面對每日屬靈的爭戰,我們有否願意穿上神賜予的全套軍裝,為主敬醒,守侯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讓我們知道明白今日在生命中所面對的不只是眼見的,更是屬靈的事,面對每日屬靈的爭戰我們都必須倚靠主你的大能大力,求主使我們不再靠自己,因我們都是軟弱的。阿們!

以弗所書2:1-10以弗所書2:1-10

二1-10的主題是[出死入生的地位]與四17-五14[脫舊穿新的生活]前後呼應。保羅剛剛談到神的大能大力如何使基督復活,坐在天上(1:20)現在接著闡述這浩大的能力如何運行在信徒身上(1:19)把罪人變為聖徒,與基督一同復活,坐在天上(5-6節)。1-7節原文是長句,主詞是[神](4節)三個主要動詞是[與…一同活過來](5節)[與…一同復活](6節)以及[與…一同坐在](6節)。1-3節描述信徒重生前的絕望光景。世人在沒信主之前,都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1a),身體在走向墳墓,靈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4:18)不再能與神交通,也不可能產生得救的信心(8節),任何自我改善都是徒然的。[過犯paraptoma ]原文的意思是走錯了路,做了不該做的事;[罪惡hamartia ]原文的意思是偏離了標準,不做該做的事。這兩個名詞原文都是複數,表示人不斷明知故犯。[祂叫你們活過來](1b)是和合本為了讓譯文流暢加上去的。無論是外邦人或猶太人,亞當後裔的靈命一出生就是[死]的,對神毫無反應,肉體卻如行屍走肉,還在過犯罪惡中[行事為人](2節),但早已屬於死亡的領域,受到世界、撒但和肉體的轄制:他們[隨從今世的風俗](2節)被反對神的思想和價值觀支配。(2節)表示不但隨從這世界的價值觀,也順服[這世界的神](林後4:4)。屬世的價值觀乃是撒但藉以牢籠,迷惑人的圈套。他們不但隨從世界的價值觀,順服世界的統治者,生活也沉溺於罪惡[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3節)。[肉體]代表墮落的人性[肉體的私慾]指出於墮落人性的慾望。罪人以自我為中心[心中所喜好的]都已經被罪扭曲,還用理性將罪合理化(羅1:21),心安理得地走向死亡。無論外邦人或猶太人,在重生之前都是[隨從]世界[順服]撒但[放縱]肉體的[可怒之子](3節),只配承受神對罪的忿怒(羅1:18)。4-7節宣告信徒命運的轉折;人的靈命已經死亡(1節),出死入生的轉折不是因為人的覺悟,立誌或行為,而是[因祂愛我們的大愛](4節)所以[有豐富的憐憫] (4節)。神的憐憫和大愛,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了三件大事:第一[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5a)這是靈性的甦醒。只有神主動使靈命已死的人活過來,人才能與神恢復相交。所以保羅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你們得救是本乎恩](5b)到第8節再詳細解釋。第二[祂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6a)也就是從基督得到新的生命,價值觀煥然一新。第三,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6b)雖然活在地上,卻已經成為[天上的國民](腓3:20),不再受屬地的風俗文化,思想價值和名利榮辱的捆綁,而是站在天上看透萬事(林前2:15)用屬天的生命接觸一切。神讓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是要領我們進入基督的身體,讓教會[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7節)[使祂的榮耀得著稱讚](1:14)。8-9節解釋什麼是神[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7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是因著信](8a)救恩的基礎是恩典(羅11:6)途徑是信心(羅3:25)。救恩完全根據神白白的恩典,出於神的大愛和憐憫(4節),是人所不配得,也賺不到的。接受恩典的唯一途徑是信心(加2:16),這信心並非功德,不能使人配得救恩,只是接受救恩的途徑。[這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8b)。指示代名詞[這]原文是中性單數,而[恩]和[信]原文都是陰性名詞;因此,[這]是指整個救恩的原則:[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 ,其中既包括[恩]也包括[信]。一個人在重生之前,靈命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1節),既無力自我拯救,也無法生發信心,所以恩典和信心都不是出於自己,都是神所賜的白白禮物,只能歸榮耀於神。這救恩[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9節)。人若可以憑良心,道德或律法做個好人,就可以自己作自己的救主,自己敬拜自己。因此,[自誇]意味著被驕傲吞噬,意味著自以為神、與神為敵(雅4:6)自我拯救的努力也毀於一旦。所以保羅一再警告各種版本的[行為](羅3:20,28 5);行為與恩典的一線之隔,就是[自誇];人無論用什麼方式來自誣心志、擺上,還是表白愛心、敬畏,這些就成為行為;人若誇口信心,信心也會成為變相的行為。第10節進一步解釋為何救恩[不是出於行為],原文以[因為]開始,[行善]的[行ergon]和[行為ergon]原文是同一個字。救恩是神的工作,信徒是神的傑作,只有神才能創造這種新生命(4:24),人的行為無法模仿,正如瓦器不能自己造自己。神創造的目的,是[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10節);因此,善行不是得救的依據,而是得救的果子。
思想:神透過我們行出的善,不是按著人的標準做好事,更不是[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2節),而是行[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出於人的善行標準,只要能撫慰良心就行;出於人的愛心和正義感,很快就會隨風逝去,只有仇恨能維持千年。我們有否真正神大愛的恩典呢?
祈禱:親愛主,而然,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正是主你給予我們的重點,不是我們的行為,善行,而是主你豐盛的憐憫與你的大愛,求主使我們常明白進入你的深恩厚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