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5-六9的主題是[聖靈充滿的生活]與一15-23[聖靈光照的認識]前後呼應。信徒作為[光明的子女](8節)[要謹慎行事](15a)包括三個面向:一.[不要像愚昧人](15b)而是[當像智慧人](15c)。愚昧人內心虛妄,心地昏昧(4:17-18)人生漫無目的,一生都在虛度光陰。智慧人卻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16節)必須充分利用時間,行[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2:10)。二.[不要作糊塗人](17a)而是[明白主的旨意如何](17b)。神已經啟示了[祂旨意的奧秘](1:9)但人只有倚靠聖靈的大能(3:16-17)才能真正明白和遵行神的旨意,在各種處境中[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10)、作[蒙慈愛的兒女](1節)。本信所提到的神的旨意,不是指神對個人的具體引導,而是神已經啟示的救恩計畫(1:9-11)。人若過度專注於神對個人的具體引導,乃是[糊塗人]的表現。三.[不要醉酒](18a)而要[被聖靈充滿](18c)。信徒只有被[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1:17)充滿,才能成為智慧人。[被聖靈充滿]原文直譯是[藉著聖靈充滿],充滿的媒介是聖靈,充滿的內容是基督的豐滿(1:23)。聖靈的內住,是神讓人得以完全擁有聖靈;[被聖靈充滿]是人讓聖靈完全擁有自己。因此,[被聖靈充滿]和[醉酒]一樣,都可能有快樂(徒13:52)和不由自主(徒2:4)的表現。但醉酒會[使人放蕩](18b)降服於肉體,只是自娛自樂;[被聖靈充滿]卻使人降服於主。19-21節原文用五個分詞[說,唱,歌頌,感謝,順服]來修飾18節的[被聖靈充滿]說明信徒[被聖靈充滿]以後的四個結果和記號:一.[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19a)因為聖靈使我們能在基督的身體裡彼此相交,藉著屬靈的詩歌彼此教導,造就,勸勉。[詩篇,頌詞,靈歌]這三個字在七十士譯本中都出現在《詩篇》的標題中。二.[口唱心和地讚美主](19b)因為聖靈使我們內心充滿喜樂和讚美,能用整個生命向神歌唱。三.為所有的事[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20節),因為聖靈使我們在[凡事](20節)上都能看見父神的主權,所以甘心樂意接受眼前的環境,無論是順逆,苦樂,都能有規律地在主裡感謝神。四.[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21節)因為聖靈會使我們[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順服]並不是指兩個人的地位不平等,而是在井然有序的次序中服從權柄;不是被迫,而是捨己。五.[彼此順服]是指順服權柄,而不是每個信徒都要對等地順服另一個信徒。 [彼此allelon]這個字未必總是雙向,對稱的。[順服]的動機不是懼怕人,而是[存敬畏基督的心]。信徒可能覺得[敬畏基督]比較容易[彼此順服]卻很難;因為人的本性總是只喜歡在人之上,卻不喜歡在人之下,尤其是在我們不佩服,不喜歡的人之下。但是,在基督的身體裡,一切人際關係都在基督的權柄下更新了:我們所順服的不再是人,而是基督在人身上顯出的權柄;在行為上是[彼此順服]在心思裡卻是[敬畏基督]。5:22-6:9補充說明[彼此順服](21節)在日常生活中的三個具體例子。信徒不但要在教會聚會時[被聖靈充滿](18節)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被聖靈充滿],在彼此相處最長的夫妻之間(5:22-33),親子之間(6:1-4)和主僕之間(6:5-9)學習順服。如果平常不能順服看得見的人,更不能敬畏看不見的基督;如果在家裡都不能順服權柄,更不能在教會裡[彼此順服]。22-33節是夫妻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對婦女來說是很不友善的。當時的猶太文化輕視婦女,連做飯多放了鹽,也可以被解釋成[不合理的事](申24:1)按照律法名正言順地休妻,而妻子卻沒有離婚的權利。希臘文化的情況更糟。到了保羅時代的羅馬帝國,家庭生活已經崩潰,上層常離婚結婚,有記載的高達二十三次。因此,現代人很難理解,保羅關於夫妻關係的教導,在當時的人聽起來是多麼令人震驚。 [你們作妻子的人](22a)指作妻子的信徒,但她們的丈夫未必信主。第22節原文並沒有動詞[順服]而是從21節借用的,顯示妻子順服丈夫的動機不是被迫,也不是不平等,而是因為[敬畏基督](21節)所以[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如同順服主]不是把丈夫當作主一樣順服,而是指妻子順服主所設立的權柄,把順服丈夫當作對主的服事,所以既不根據感情的起伏,也不取決於丈夫的回應。一個肯[順服主]的妻子,才肯[順服自己的丈夫];一個不肯[順服自己的丈夫]的妻子,在基督的身體也很難[彼此順服]。在當時的羅馬社會,已婚的婦人仍然在她父親的權柄之下,父親甚至可以讓他的女兒離婚;因此,保羅的教導並非當時的社會風俗。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家庭中最親密的關係是夫妻。越是最親密的人,我們越能看清對方肉體不堪的本相,所以越不容易順服。因此,在[彼此順服]的功課上,聖靈首先讓我們在最親密,也是最不容易順服的夫妻之間學習。 [丈夫是妻子的頭](23a),指丈夫是神在家庭中所設立的權柄,這是一種既不可推辭,也不能轉讓的責任,與是否平等,稱職無關。 [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24節)這個順序不能改變,也不能推讓。妻子順服丈夫,既是提醒丈夫要順服基督,也是提醒丈夫作為[頭]的責任。照著神的旨意做[頭],其實是一頂荊棘冠冕。不是飛揚跋扈地轄制人,而是[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祂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23b)所以要[為教會捨己](25節);不是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而是[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20:27)。 思想:許多信徒勤於讀經禱告,熱心傳揚福音,但一進入教會裡就不舒服,不是覺得這個人不屬靈,就是覺得那個人太屬靈,不是傷害別人,就是被別人傷害。因此,肢體不但要個人操練[敬畏基督]也要在身體裡操練[彼此順服],才能讓神在教會和基督耶穌裡得榮耀。今天,我們有否願意在身邊的關係中去敬畏主,順服主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先愛我們,使我們認識愛,是你藉著我們身邊不同的關係讓我們經歷愛,或許關係中有的分岐,關係中有的誤解,都要讓我們重新認識基督的愛。願基督捨已的愛每日都充滿我們的心,使我們懂得敬畏你,順服你。阿們!
以弗所書 5:15-24
Related Post
以弗所書 4:20-32以弗所書 4:20-32
20-24節是新人的樣式,這是信徒屬靈地位上的轉變。20-21表示我們只有先經歷了基督[在祂裡面受教導]才能真正認識基督,活出基督的生命。人若站在基督之外,學到的只是一些[基督教倫理]可能會努力表現出一些好行為,但卻不能改變生命。22-24節原文是與21節相連的補充不定式(complementary infinitives)具體說明信徒從基督學到的真理;信徒在重生得救的那一刻,已經發生了以下三件事(西3:9- 10):一.[脫去你們那屬於從前生活方式的舊人](22a)。 [舊人]指未重生之前的自我。神不是改善我們的[舊人]揚長補短,而是像脫舊衣服那樣完全[脫去],把[舊人]裡的缺點和優點,惡行和美德全部否定。因為這[舊人]已經徹底變壞了,就像爛蘋果,一旦開始腐爛,就會完全腐爛。 [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22b)以自我為中心的慾望是迷惑人,欺騙人的,它承諾的是快樂和幸福,提供的卻是痛苦和虛空。二.[你們的心志被更新](23節)不再剛硬無知,與神隔絕,心地不再昏昧(18節)人生不再漫無目的(17節)。這種心意更新是聖靈持續的工作(3:16)。三.[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在真理的公義和聖潔裡造的](24節)。[新人]就是重生得救以後的自我(林後5:17)。[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的新造,具有從真理而來的公義和聖潔。4:25–5:14是對信徒的生活提出的七個勸勉,勉勵他們活出新人的實際。每個勸勉都包括正反兩面的命令,以及正面命令的原因。(25) [棄絕apotithemi]原文和談論舊人的(22) [脫去apotithemi]是同一個字; (25) [實話aletheia]原文和談論新人的[(24)真理aletheia]是同一個字。而[所以](25節)這個字更是在邏輯上清楚地說明,既然重生得救的信徒已經脫去舊人,穿上新人(西3:9-10)就應該實際地在活出新人的樣式。舊人沒有能力活出來(17-19節),新人卻可以倚靠聖靈的大能(三16-17)。第一個勸勉,是[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25節)原因是我們在基督的身體[是互相為肢體](25節)。同一個身體裡的肢體既然彼此相連(羅12:5),就應當彼此誠實,否則只會傷害自己。第二個勸勉,是[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6節)原因是我們[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7節)。[生氣]不是犯罪但要當心變成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意味著順服聖靈的管理,不被情緒轄制。人的肉體十分容易被撒但挑動,所以應當格外謹慎,[不可給魔鬼留地步]。第三個勸勉,是[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28節),原因是這樣[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28)。每個信徒都不能佔肢體的便宜,更不能偷竊,而應當有一份誠實,有益的工作,在供應自己和家人之外,還[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在身體裡互相供應。信徒的工作不是為了放縱私慾,而是承受神祝福的管道,可以把從神而來的恩典與有需要的肢體分享,做神恩典的好管家。第四個勸勉,是[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29節)原因是[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30節)。[污穢的言語]直譯是[腐敗的言語]就像腐敗的水果,不但自己腐爛,又會在教會裡擴散腐爛。人的言語是裡面生命的表達,從敗壞的生命裡出來的,必然是[腐敗的言語]。真正能衡量一個人屬靈程度的,不是我們的屬靈知識、恩賜或事奉,而是我們的言語。[腐敗的言語]會危害我們的靈命,所以會[叫神的聖靈擔憂]。我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30節),所以更加不能忘恩,應當在說話之前留意聖靈的提醒,謹慎自己的言語,聖靈在我們裡面才能有安息。[叫神的聖靈擔憂]引自賽63:10。第五個勸勉是[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31-32a),原因是[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32b)。信徒必須[靠聖靈行事](加5:25)除掉自己身上妨礙合一的六種惡習,代之以促進合一的三項美德[恩慈,憐憫,饒恕]。這些美德是神的性情(2:7)也是新人的性情(24節)。我們常常不願意用[恩慈、憐憫]來饒恕人,是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受到傷害、受了委屈。聖靈提醒我們:我們不需要饒恕別人太多,只需要[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32b)。這種[饒恕]不是出於人的修養,過後仍耿耿於懷;而是像神那樣無條件的釋放,。不同背景的肢體要在基督的身體保守合一,就必須凡事[用愛心互相寬容](2節)[彼此饒恕]。 思想: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信徒因著基督得著救恩,更得著新的生命,不是重頭開始的生命,而是讓主進入我們生命一同活出主的生命。不是自我更新新的生命,而是讓主成為我們生命力量的生命。縱使看似不可能的改變,就是讓主彰顯生命大能的生命,我們有否願意讓主進入活出祂榮美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你是賜我們盼望的神,我們很多不可能,很多軟弱,很多藉口,但主你要主動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你要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不再軟弱,不再懼怕,因主你是我們的力量,生命。阿們!
以弗所書2:1-10以弗所書2:1-10
二1-10的主題是[出死入生的地位]與四17-五14[脫舊穿新的生活]前後呼應。保羅剛剛談到神的大能大力如何使基督復活,坐在天上(1:20)現在接著闡述這浩大的能力如何運行在信徒身上(1:19)把罪人變為聖徒,與基督一同復活,坐在天上(5-6節)。1-7節原文是長句,主詞是[神](4節)三個主要動詞是[與…一同活過來](5節)[與…一同復活](6節)以及[與…一同坐在](6節)。1-3節描述信徒重生前的絕望光景。世人在沒信主之前,都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1a),身體在走向墳墓,靈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4:18)不再能與神交通,也不可能產生得救的信心(8節),任何自我改善都是徒然的。[過犯paraptoma ]原文的意思是走錯了路,做了不該做的事;[罪惡hamartia ]原文的意思是偏離了標準,不做該做的事。這兩個名詞原文都是複數,表示人不斷明知故犯。[祂叫你們活過來](1b)是和合本為了讓譯文流暢加上去的。無論是外邦人或猶太人,亞當後裔的靈命一出生就是[死]的,對神毫無反應,肉體卻如行屍走肉,還在過犯罪惡中[行事為人](2節),但早已屬於死亡的領域,受到世界、撒但和肉體的轄制:他們[隨從今世的風俗](2節)被反對神的思想和價值觀支配。(2節)表示不但隨從這世界的價值觀,也順服[這世界的神](林後4:4)。屬世的價值觀乃是撒但藉以牢籠,迷惑人的圈套。他們不但隨從世界的價值觀,順服世界的統治者,生活也沉溺於罪惡[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3節)。[肉體]代表墮落的人性[肉體的私慾]指出於墮落人性的慾望。罪人以自我為中心[心中所喜好的]都已經被罪扭曲,還用理性將罪合理化(羅1:21),心安理得地走向死亡。無論外邦人或猶太人,在重生之前都是[隨從]世界[順服]撒但[放縱]肉體的[可怒之子](3節),只配承受神對罪的忿怒(羅1:18)。4-7節宣告信徒命運的轉折;人的靈命已經死亡(1節),出死入生的轉折不是因為人的覺悟,立誌或行為,而是[因祂愛我們的大愛](4節)所以[有豐富的憐憫] (4節)。神的憐憫和大愛,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了三件大事:第一[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5a)這是靈性的甦醒。只有神主動使靈命已死的人活過來,人才能與神恢復相交。所以保羅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你們得救是本乎恩](5b)到第8節再詳細解釋。第二[祂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6a)也就是從基督得到新的生命,價值觀煥然一新。第三,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6b)雖然活在地上,卻已經成為[天上的國民](腓3:20),不再受屬地的風俗文化,思想價值和名利榮辱的捆綁,而是站在天上看透萬事(林前2:15)用屬天的生命接觸一切。神讓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是要領我們進入基督的身體,讓教會[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7節)[使祂的榮耀得著稱讚](1:14)。8-9節解釋什麼是神[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7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是因著信](8a)救恩的基礎是恩典(羅11:6)途徑是信心(羅3:25)。救恩完全根據神白白的恩典,出於神的大愛和憐憫(4節),是人所不配得,也賺不到的。接受恩典的唯一途徑是信心(加2:16),這信心並非功德,不能使人配得救恩,只是接受救恩的途徑。[這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8b)。指示代名詞[這]原文是中性單數,而[恩]和[信]原文都是陰性名詞;因此,[這]是指整個救恩的原則:[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 ,其中既包括[恩]也包括[信]。一個人在重生之前,靈命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1節),既無力自我拯救,也無法生發信心,所以恩典和信心都不是出於自己,都是神所賜的白白禮物,只能歸榮耀於神。這救恩[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9節)。人若可以憑良心,道德或律法做個好人,就可以自己作自己的救主,自己敬拜自己。因此,[自誇]意味著被驕傲吞噬,意味著自以為神、與神為敵(雅4:6)自我拯救的努力也毀於一旦。所以保羅一再警告各種版本的[行為](羅3:20,28 5);行為與恩典的一線之隔,就是[自誇];人無論用什麼方式來自誣心志、擺上,還是表白愛心、敬畏,這些就成為行為;人若誇口信心,信心也會成為變相的行為。第10節進一步解釋為何救恩[不是出於行為],原文以[因為]開始,[行善]的[行ergon]和[行為ergon]原文是同一個字。救恩是神的工作,信徒是神的傑作,只有神才能創造這種新生命(4:24),人的行為無法模仿,正如瓦器不能自己造自己。神創造的目的,是[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10節);因此,善行不是得救的依據,而是得救的果子。
思想:神透過我們行出的善,不是按著人的標準做好事,更不是[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2節),而是行[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出於人的善行標準,只要能撫慰良心就行;出於人的愛心和正義感,很快就會隨風逝去,只有仇恨能維持千年。我們有否真正神大愛的恩典呢?
祈禱:親愛主,而然,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正是主你給予我們的重點,不是我們的行為,善行,而是主你豐盛的憐憫與你的大愛,求主使我們常明白進入你的深恩厚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