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節是親子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家庭中第二重要的關係。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對兒童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根據羅馬法的父權(patria potestas)兒女是父親的財產,父親可以遺棄嬰孩,有權對兒女生殺責罰,或命令他們做苦工,或把他們賣為奴隸。只要父親還活著,父權對成年兒女也始終有效。因此,現代人很難理解,保羅關於親子關係的教導,在當時的人聽起來是何等驚世駭俗。事實上,現代社會的兒童權利,完全是聖經影響世界的結果。[你們作兒女的](1a),指作兒女的信徒,但他們的父母未必信主。他們[被聖靈充滿](五18)[彼此順服](五21)的結果,是[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1b)。[在主裡聽從父母],不是說兒女只需要聽從信主的父母,而是說聽從父母不違背神的旨意的話。[在主裡聽從父母]的理由很簡單:[這是理所當然的],對於聖徒是[相宜](5:4)的[方合聖徒的體統](5:3)。因為這是神在家庭中所設立的權柄,是神的誡命(2-3節)。在個人主義盛行的今天,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在思想觀念,經濟學問,生活方式上都與上一代人存在不和諧的[代溝],總要找出種種理由來不[聽從父母]。神允許[代溝]的存在,更是要用這些[代溝]來讓我們學習順服。2-3節引用了十誡的第五誡(出20: 12;申5:16)。[孝敬父母](2節)的屬靈用意,是要人順服神在地上所設立的權柄。當神頒布十誡的時候,以色列人還沒有國家和政府,家庭是以色列社會最主要,最基本的結構,那些接受十誡的父母不但養育兒女,也代表[在上有權柄的](羅13:1)。即使是不完美的父母,專制的羅馬父親,也是被神允許用來管教,塑造兒女的器皿,[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羅13:1)。因此,兒女[孝敬父母]就是順服神在家庭中權柄的安排;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懂得什麼是[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5:1)。[使你得福,在世長壽](2節)這是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就整體而言,孝敬父母的人普遍能家庭和睦,長壽得福,而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沒有家和萬事興的福氣。[這是第一條有應許的誡命](3節)雖然第二誡也附加了神祝福人上千代的應許(出20:6),但並不局限於第二誡,而是向一切愛神,遵行神所有誡命的人的應許。而長壽的應許則是特別針對那些遵行第五誡的人。你們作父親的](4a)指作父親的信徒;雖然他們的兒女未必信主,但父親有權柄教養兒女,所以他們[被聖靈充滿](5:18)[彼此順服](5:21 )的結果,是[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4b)。[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127:3)父母養育女的目的,不是把兒女當作自己的財產,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按神的旨意,管理祂交託的產業。因此,[不要惹兒女的氣]並不是不可管教,責罰兒女(箴13:24)而是要尊重造他們的神(箴14:31)避免濫用管教的權柄。不公平的責罰,不合理的苛求,粗暴武斷,嘮叨挑剔,忽視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都會使兒女沮喪憤怒,心灰意冷,最終[失了志氣](西3:21)對父母的神也會敬而遠之。父神怎樣在基督裡以恩慈,憐憫,饒恕對待不配的父母(4:32)父母也應該效法神,憑愛心行事(5:1-2)不但自己[生氣卻不要犯罪]4:26),也[不要惹兒女的氣][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4:31),這樣才能[不可給魔鬼留地步](4:27)。每個社會的父母都會訓練兒女,希臘羅馬的訓練是以人為中心,猶太的訓練是以律法為中心,但基督徒的父親是以神為中心。 思想:父母最應當關心的,不是兒女的快樂,健康或才能,而是兒女的屬靈生命,所以[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幫助兒女建立與神的個人關係。 [主的教訓和警戒]是為了靈裡的需要[養育]是為了身體的需要。父母只有自己先被聖靈充滿(5:18),才能在主裡教訓警誡兒女;父母只有自己先認真讀經禱告,才能把兒女帶到神面前。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使我們能活在你賜予的關係中,無論是不變的關係,能改變的關係,都是主你在我們生命的安排,賜予;求主教導我們願意被聖靈充滿,活出以神以中心的關係。阿們!
以弗所書 6:1-4
Related Post
以弗所書 1:1-2以弗所書 1:1-2
以弗所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稱為[給以弗所人的信Epistle to the Ephesians]。但在[以弗所書]現存最早的抄本,主後200年左右的切斯特·比替聖經殘卷(Chester Beatty Papyri)以及第四世紀的西奈抄本(Codex Sinaiticus)和梵蒂岡抄本(Codex Vaticanus)中,第一章第1節並沒有[在以弗所]這幾個字,書信本身的內容也沒有明確提到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因此,本信可能是寫給小亞細亞半島西部亞細亞省的眾教會傳閱的(西4:16)。本信有許多不同於其他保羅書信的特徵,例如:沒有問安,沒有私人信息,沒有提到需要處理的特殊問題,沒有提到收信者的處境。因此,本信讀起來好像是一篇講章,某些地方還像禱文或讚美詩。(1節) [保羅]是常見的羅馬姓氏(徒13:7)。使徒保羅是羅馬公民,羅馬公民可以有三個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個名字是【保羅Paullus】意思是[小的]。羅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個名字,也就是出生時取的暱稱,使徒保羅的猶太名字[掃羅]可能就是保羅的暱稱,意思是[渴望]。使徒保羅通常在猶太人中使用[掃羅]這個猶太名字(徒22:7;26:14)在外邦人中使用[保羅]這個羅馬名字(徒13:9),在所有的保羅書信中都自稱[保羅]。[使徒](1節)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最初是指耶穌基督所特別挑選的[十二個門徒](路6:13)也被用在主耶穌的兄弟雅各(加1:19)和巴拿巴,保羅(徒14:14)身上,甚至還用在範圍更廣的[眾教會的使徒](林後8:23)身上。[在以弗所的聖徒](1節)就是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聖徒]不是指本質聖潔,品行良善的人,而是指所有的信徒,他們都是從世界被分別出來見證主,事奉神的[成聖的人](徒26:18 )。在舊約裡[聖徒]的稱號是保留給選民以色列的(申33:32);在新約裡[聖徒]包括一切蒙神揀選,重生得救的猶太人和外邦人。本信是保羅在被囚羅馬期間寫的,先送到以弗所教會,然後在亞細亞省中眾教會傳閱。無論收信者身處何方,都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1節)也就是承認基督耶穌為他們的主和救主的人。保羅的問安語[恩惠,平安](2節)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和希伯來式的[平安]。當時的書信一般用[問候Chairein]一詞來問安(徒15:23;23:26)但保羅卻改為雙關語[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樂的]。[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泉源。希伯來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保羅的問候總是先[恩惠]後[平安],因為除非神的[恩惠]已經把罪對付清楚,否則就不會有真正的[平安]。[恩惠Charis]與[基督Christos]原文諧音,而在保羅心目中[恩惠]幾乎就是[基督]的同義詞,因為除了基督之外,沒有什麼可以給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藉著基督來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雖然保羅此時身陷囹圄(3:1)但卻先表明自己的身分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1節)。因為他清楚知道,使徒的職分並非自己選擇的職業,而是神的旨意,所以連坐牢也是在神的權柄管理之下[為這福音的奧秘作了帶鎖鏈的使者](6:20 )。
思想:在世人看來,保羅是個值得同情的階下囚,需要幫助的失敗者,但神也在獄中與保羅同在,讓他為眾教會帶來[恩惠,平安]。每一個有神同在的人,在各種環境中都能得到這樣的真自由。同樣或許我們的生命中都有不少的限制:如身體,情緒,工作,家庭等;我們又能否帶著神的恩惠與平安去面對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賜下我們恩惠與平安,使我們能在生命看似有限制中,帶出盼望;更能經歷主你的同在,求主引導我們每日都進到你賜予的恩惠與平安中。阿們!
加拉太書 6:1-10加拉太書 6:1-10
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2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3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 4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 5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 6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 7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 8順着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着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1-10節的主題是[靠著聖靈互相服事]。這不是教導信徒應該努力做些什麼,也不是教我們怎樣用好的[肉體]代替壞的[肉體] 而是說明怎樣拒絕肉體[靠聖靈行事]5:25)。聖靈主要的工作是顯明基督(約14:26)見證基督(約15:26)榮耀基督(約16:13-14)。因此,[靠聖靈行事]既不是靠順服來交換神的恩典(林後12:9-10)也不用方法來使用神的能力(徒8:18-24);既不是靠信心來搖動神的膀臂,也不是用倒空來引發神的工作。[靠聖靈行事]不是從此可以根除罪性,而是一生在聖靈的管理之下爭戰,活得更像基督。1-10節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首先需要服事的肢體,是[偶然被過犯所勝](1節)的人,堵住基督身體的破口。這些人也包括那些被假師傅迷惑的人。面對一個軟弱,甚至犯罪的肢體,我們的態度最能顯出自己內心是[靠律法稱義](5:4)還是[靠聖靈行事]:一個[靠律法稱義]的人,不是居高臨下,就是自以為義;一個[靠聖靈行事]的人,卻是[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11:29)。[你們屬靈的人](1節)就是那些[靠聖靈行事]的人,所以知道挽回人的工作只有聖靈自己才能做,因此:1.我們[當用溫柔的心挽回他](1節)神讓我們與祂同工,重點不是[挽回]而是讓我們學習[用溫柔的心]。[靠律法稱義]的人靠著自己肉體的努力,所以也會指責別人不夠努力,結果越[挽回]越把人推遠,越安慰,越讓人憂傷。2.我們也當謹慎自己的肉體,一面憐憫同情,把弟兄挽回到神的恩典中;一面[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1節)。因為一個人最強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可能失敗的時候;一個人感覺最屬靈的時候,往往也是最自以為義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3),應當把弟兄的軟弱當作是神給我們的鏡子,而不是憑肉體去幫助人。[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2節)就是在教會中擔待彼此的軟弱,挽回跌倒的肢體,活出肢體彼此相愛的實際(約13:34)。[靠著聖靈行事]卻是互相擔當各人的重擔[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2節),滿足了神的要求。第3節表示人若明明沒有[靠聖靈行事](5:25)卻還自以為是[屬靈的人](1節),這[就是自欺];醫治[自欺]的良藥,就是[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4節)看看聖靈是如何引導自己的。一個[靠聖靈行事]的人,絕不會誇口肉體,所以[他所稱讚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4節)也就是感謝聖靈對自己的引導,而不是與別人比較。 [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5節)將來每個信徒交帳的時候,神只看各人是否忠心良善,而不是與別人比較。第2節的[重擔baros]原文指沉重的負擔(太20:12)。第5節的[擔子phortion]原文就是主耶穌交給門徒的[擔子](太11:30)。第6節表示牧者把真道的好處分享給信徒,信徒也應該[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與施教的人分享,供應牧者的生活必需,使他們能專心傳道教導,用真道抵擋假師傅。這就是[用愛心互相服事](5:13),也是每個信徒在主面前應當自己擔當的擔子之一(5節)。7-8節是對第6節的進一步闡釋,保羅警告加拉太人,[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7節),因為屬靈的規則是[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7節)。人若[順著肉體撒種],將錢財和精力花在體貼肉體的事情上。人若[順著聖靈撒種],按照聖靈的引導使用金錢和精力,所收成的必永遠長存。[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比喻人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後果,但卻不是可以靠行為操縱結果的因果律。因為在因果律下,任何行為都毫無出路;凡是出於肉體,根據肉體,倚靠肉體的行為,都是[順著肉體撒種]結果只會讓人越來越體貼肉體,最終和肉體一起[敗壞]。但神的恩典卻超越了因果律,凡是出於聖靈,根據聖靈,倚靠聖靈的行為,就是[順著聖靈撒種的],會越來越認識神,親近神,結局就是[永生]。9-10節是服事眾人,[善]就是行神認為對的事(弗2:10),而不是人以為對的事。所以[我們行善]乃是順著聖靈行事的結果(5:16)。 [順著聖靈撒種的](8節)是[靠聖靈行事](5: 25)所以需要等候神的時間,不能灰心,只管憑信心撒種,不必著急,因為[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人若急於見到事奉的果效,證明自己是[順著肉體撒種的](8節),傳福音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並非為了遵行神的旨意。只要有機會,信徒就應當[向眾人行善](10)。[信徒一家的人](10節)直譯是[在信仰裡一家的人]。[向眾人行善]是基督徒個人的社會責任,但卻不是教會的職責。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並不是社會慈善機構。但信徒個人卻應該利用各種機會服事社會,而最大的服事不是拯救身體,而是拯救靈魂。
思想:順著聖靈不是讓自我靈命提昇,而是讓生命交給聖靈引導管理,從每天實際地善待身邊的人;每天實際地善待教會裡的人,都讓我們能活出靠著聖靈,順著聖靈的生命.因為神就是愛。
祈禱:親愛主,是你讓我們明白信仰不是道德的修練,更不只是靈命提昇,而是讓你進入我們的生命,被聖靈引導,被聖靈拖帶活出彰顯神愛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