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是問候,與4:21-23的問安首尾呼應。[基督耶穌的僕人](1節),就是被基督揀選,使用的人,擁有基督的恩賜和權柄。在保羅的書信中,只有本信不提到自己為[使徒],只自稱[僕人]可能是為了效法基督[取了奴僕的形象](2:7)。保羅把[提摩太]的名字放在作者的位置,不一定表示他參與了實際寫作,但表明他贊同這幾封信的內容。腓立比位於希臘北方的馬其頓,是羅馬的殖民地,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到達歐洲的第一站(徒16:12)。腓立比的信徒寄居在腓立比,屬靈的家鄉卻是[在基督耶穌裡]。[聖徒]不是指本質聖潔,品行良善的人,而是指所有的信徒,他們都是從世界被分別出來見證主,事奉神的[成聖的人](徒26:18 )。[諸位監督](1節)是教會的眾長老(徒20:17,28)責任是[牧養神的教會](徒20:28),包括教導聖經,抵擋異端(多1:9)。[長老]是身分(多1:5),[監督]是職分(多1:7)。[各位執事](1節)是[幫助人的,治理事的](林前12:28),負責管理教會的事務。雖然保羅此時身陷囹圄(13節),面臨死亡的威脅(23節),卻為別人祈求[恩惠,平安]。因為即使在監獄中,賜平安的神也與他同在(4:9),所以心中滿有[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4:7),不受環境的影響。1:3-11是[為腓立比人禱告],與4:10-20[向腓立比人致謝]前後呼應。雖然保羅此時面臨死亡的威脅(20-23節),但只要思想神在腓立比信徒身上的工作(6節),就能滿有喜樂地[感謝我的神](3節)。感恩是信徒被聖靈充滿的記號(弗5:20),聖靈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弗1:18),使我們從環境的難處裡看見神的工作,因此湧流出喜樂和感恩,代禱的時候[常常歡歡喜喜地祈求](4節),而不是憂憂愁愁地哀求。(5節) [從前一天到現在]指從腓立比人接受福音開始到現在(徒16:15)已經與保羅彼此相交了十多年。保羅為他們歡喜快樂,不只是因為他們[興旺福音](5節),更是因為他們始終能[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5節)。只有[同心合意]才能顯明基督身體的見證。第6節表示救恩始於神的恩典,也靠著神的恩典成全(加3:3),神的恩典絕對不會有始無終。因此,雖然腓立比教會飽受苦難,常受逼迫(28-29節),但神必然保守他們[站立得穩](27節),因為負責[完成這工作]的,乃是神自己(2:12-13)。保羅在三次宣教旅程中,事奉最久的地方是哥林多和以弗所,不是腓立比。這證明無論是[動了善工](6節)或[成全這工](6節),都是靠神自己,並不是因為保羅教導得好,門徒帶得好。 (7節)意思是一起同工,也一起蒙恩;神所發起的事奉,都需要倚靠神的恩典,也必能經歷神的恩典。因此,當腓立比人與保羅同工的時候,就在各種難處中一同經歷恩典的供應,彼此更加親密相交。恩典是教會合一的紐帶,一起同工,才能一同得恩,一同得恩,才能彼此合一。一個合一的教會,必然是一起同工,也一同蒙恩的教會。第8節表示保羅渴望腓立比人知道自己對他們的感受,因為這愛是來自基督耶穌。人若想靠感情來傳揚福音,籠絡人心,不是會高抬自己,讓人欠情,就是會迎合人意,妥協真理。只有當我們真誠分享來自基督的愛時,才會讓我們一起向神滿懷感恩,彼此在愛裡連結得更緊。9-11節是保羅為腓立比人代禱的內容(4節)。保羅不但向腓立比人表達了自己在基督裡的愛(8節),也為腓立比人的愛心禱告。第9節[知識epignosis]原文在新約中幾乎都是指對神和真理的認識(西1:9;弗4:13)。[見識aisthesis]原文的意思是洞察力,分辨力,是運用[知識]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增長的愛心,會產生兩個結果:1.[使你們能分別是非](10a) [分別是非]原文的意思是[試驗和證明什麼是更重要的事]。對信徒來說,在[上好]與[次好]之間作選擇,往往比棄[惡]擇[善]更困難。上好的事奉需要在神前低頭,次好的事奉卻會在人前風光。愛心只有[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增長,才能分辨什麼是合神心意的上好,從而[在基督的日子作真誠無可指責的人](10b)。2.[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11節)原文是單數,意思是活出仁義的生活。信徒只有[靠著耶穌基督],才能[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出於肉體的愛心果子,會把人裝點得更屬靈,更好看;[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增長的愛心,卻會叫基督顯大(20節),[叫榮耀稱讚歸與神](11節)。 思想:愛心不是感覺,而是意志,所以需要理性和洞見,信徒愛心的增長,應該紮根在[知識和各樣見識]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人情關係上。沒有愛的真理固然是冷酷的,沒有真理的愛更是盲目和膚淺的,常常會害人害己,事與願違。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使我們認識真的愛,在天路上我們好需要更深認識進到你的愛,求主使我們在你裡面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增長,靠著主你站立得穩。阿們!
腓立比書 1:1-11
Related Post
腓立比書 1:27-30腓立比書 1:27-30
第1節 [所以]與1:27銜接,表明信徒若要[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齊心努力]教會就應當合一。[你們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2節),這裡列出了教會合一的三種表現。3-4節根據第2節的原則,進一步提出勸勉:一.從反面來說,是[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3a)。[結黨]可譯為[自私的野心];[自私的野心]和[虛浮的榮耀],都是教會合一的仇敵。[虛浮的榮耀]直譯是[空洞的榮耀]就是沒有生命實際,言過其實的虛榮。任何倚靠改善外表就可以得到的榮耀,如名利,地位,成就感,都是轉眼即逝的虛幻假象,會在教會裡造成[嫉妒紛爭](1:15)。二.從正面來說,是[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3b)。[強huperecho]原文的意思是[高過,超過,優於],在新約中使用了五次,其中三次都在本信(2:3;3:8;4:7)。[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意思是[各人看別人比自己重要]。[謙卑]不是自我節制的修養,不是故作謙虛的裝假,也不是膽小怕事的懦弱,而是認清自己的敗壞和有限;古希臘的文化譴責驕傲,卻鄙視謙卑。驕傲就是人假裝自己是神,試圖成為神(創3:5);當一個人自以為最公義,最聖潔,最博愛,最謙卑的時候,就是最像撒但的時候。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4節)[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5節),直譯是[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保羅所要求的[意念相同,有一樣的心思](2節),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6-11節是一首[基督頌],6-8節描寫基督的降卑,主角是聖子;9-11節描寫基督的升高,主角是聖父。為了理解什麼是[基督耶穌的心],明白祂的降卑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基督是誰: [祂本有神的形象]意味著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的本質,樣式和存在方式都[與神同等],具有同等的永恆性和神性。[強奪的harpagmos]原文在聖經中只出現在這裡,本意是[被搶奪的東西],在古希臘文學中並不常見,可以引申為十多種意思;表示任何被搶奪,抓住,擁抱或珍惜的東西。 [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意思是基督沒有抓住自己擁有的地位,當作可以被自私地利用的優勢或珍寶。神子基督[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7節)基督的神性不是靠抓住自己的地位來證明,而是用道成肉身來彰顯:[反倒虛己],直譯是[反而倒空自己](新譯本)。基督並沒有從自己裡面倒掉任何東西,而是[將命傾倒](賽53:12)完全倒出了自己;祂並沒有放棄任何神性,而是自我限制了神性的特權和榮耀。[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是基督倒空自己的方法;祂的[虛己]不是靠著減少,而是藉著增加。奴僕的形象]是人類的權利被剝奪的極限,是與[神的形象]完全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成為人的樣式]顯示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人,與全人類認同,具有人性的一切的軟弱和限制(來2:7,14)。神子基督選擇[成為人的樣式]的後果,是[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8節)。[既有人的樣子]意思是在接觸過祂的人看來,耶穌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可6:3);祂像人一樣活著,因為祂的確確就是一個人。[就自己卑微]與[反倒虛己]平行,這是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耶和華僕人的形象(賽52: 14)。[存心順服],這是表示聖子和聖父的關係-子順服父的旨意(約10:17-18)。[且死在十字架上],代表降卑到最低,順服到極致。十字架不是一種英勇,崇高的死法,而是羅馬帝國最殘酷,最恥辱,最不光彩的死刑,是用來處死叛亂者和[奴僕]的。[所以](9a)父神就照著自己所預言的(賽52:13); [將祂升為至高](9b)不是對基督捨己,順服的獎賞或補償,而是為基督伸冤,向世人證明那位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就是當被高舉的基督。[又賜給祂超乎萬名之上的名](9c)就是[主耶穌基督]。(10-11節)意味著承認基督的神性和主權,承認祂就是那位宣告[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憑我起誓](賽45:23)的神。當時,羅馬帝國的臣民都口稱[凱撒是主],並且逼迫教會;將來,他們將口稱[耶穌基督為主]; [使榮耀歸與父神](11b),意味著基督的升高,不是獲得了一個以前沒有的新地位。 思想:信徒的謙卑,也是生命豐盛的展現。因為神是全知的,基督知道父神必然會成就一切。信徒的順服,也是對神信心的展現。因此,信徒應當效法基督,使榮耀歸與父神。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人生,你的降卑,你的受苦,你的捨己都是我們生命的動法,是我們生命的出路,求主每日以你的生命引導我們,走在以主的心為心的生命。阿們!
腓立比書 4:10-23腓立比書 4:10-23
4:10-20是[向腓立比人致謝]與1:3-11[為腓立比人禱告]前後呼應。保羅[靠主大大地喜樂](10節)不是因為腓立比信徒的饋贈,而是因為他們藉著愛心表達出來的[思念](10節),使保羅看見了主的記念。主的記念顯明在肢體之間的愛心裡,信徒的彼此相愛,是神賜下喜樂的管道。即使腓立比人的禮物還沒來到,保羅也[已經學會了](11節)在各種環境中[都可以知足](11節)環境的改變並沒有影響他內心的滿足。(11節) [知足autarkes]原文的意思是[自給自足]希臘斯多亞哲學家用這個字來描述人類的自我依靠,堅忍,以及對人生壓力的平靜接受。保羅用來描述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能得著的,蒙神賜予的滿足。人的本性是遇[卑賤]就抱怨,遇[豐富]就狂傲,由儉入富易,由奢入儉難。而[活著就是基督](1:21) 的保羅,已經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方面。他已經[得了秘訣](12節),在[卑賤]時支取的是基督,在[豐富]時所享用的還是基督。保羅的[知足]並非出於人的樂觀天性,自我修養或忍耐能力,而是活在基督裡面,[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13節)。 [凡事都能做]不是指無所不能,而是指[隨事隨在]都能[知足]。主若允許[卑賤,豐富,飽足,飢餓,有餘,缺乏]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就當求祂加添力量,讓我們能在每一個境遇裡追求[得著基督]不浪費每一個經歷。雖然保羅自己可以靠主凡事[知足](11節)但神更看重的,不是一個肢體的[知足],而是肢體之間[一同得恩](一7)。所以保羅說:[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14節)[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1:29)。(15節)指保羅第一次到馬其頓的時候,被驅逐離開腓立比,前往帖撒羅尼迦(徒16:40)。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時候,晝夜親手辛勞做工,免得叫當地初信的信徒受累(帖前2:9),腓立比教會多次派人補貼他的需用( 16節)。[我並不求什麼饋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賬上](18節)這是使用商業術語,表明保羅所看重的並非饋贈,而是腓立比人的屬靈光景;信徒的奉獻不只是對傳道人的愛心,而且會在天上自己的屬靈帳戶中不斷生出[果子],也就是利上加利。[但我樣樣都有,而且有餘](18節)保羅再次使用商業術語,表示已經豐富有餘,不用再送了。[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饋送,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18b),表明信徒的奉獻,並非奉獻給人,而是奉獻給神的祭(民18:11)。19-20節是保羅的祝福:祝福的源頭是[照祂榮耀的豐富](19),用祂所有的豐盛來作人的供應,祝福的範圍是[在基督耶穌裡](19節)。祝福的果效是[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19節)包括生活和生命上的一切需要。4:21-23是問安,與1:1-2的問候首尾呼應。[在基督耶穌裡的各位聖徒](21節)指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他們雖然還很不完全,甚至彼此不和(2節),但[在基督耶穌裡]已經分別為聖,是神面前的[聖徒]。[在凱撒家裡的人](22節)可以指凱撒的奴僕和羅馬的公務員,包括那些看守保羅的士兵(1:13)。[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在你們心裡](23節)這個結尾呼應本信的開頭(1:2)。最後,信徒也必須在靈裡,才能經歷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基督和基督的身體,從頭到尾都是本信的核心(1:21;2:6-11;3:7-14)。 思想:今天,我們是否只刻意追求卑賤還是豐富,飢餓還是飽足,缺乏還是有餘,還是願意順服神的安排,不重視個人的得與失,只追求[得著基督]呢?因為[隨事隨在]都得著知足的[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祈禱:親愛主,是你最明白知道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軟弱,我們生命的限制,一一都在你的面前,無論環境如何,主你都是加給我們力量的,願主每日保守我們活在你加力的生命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