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節的主題是[基督的獻祭確立了新約]。15節表示1.基督成為新約中保的原因,是因為祂獻上自己為祭(14節)帶來罪得赦免(12節),良心得潔淨(14節)的恩典。這恩典是新約的基礎(10:17-18),使信徒能發自內心地遵行神的旨意,這是新約更美的應許之一(8:10)。基督之死的救贖功效不但適用於將來,也能追溯既往,新約聖徒固然是因信靠基督而罪得赦免,舊約聖徒也同樣是因信神的應許而蒙神赦免(11:39-40)。2.基督作新約中保的目的,是要[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15節),這是新約另一個更美的應許。16-17節 [約]原文也可譯為[遺命](16節),這裡是雙關語。在立遺囑的人尚未死以前,遺囑並沒有生效,還可以修改。但立遺囑的人死了以後,遺囑立刻生效,就再也不能更改了。因此,新約是根據基督之死,基督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為祭,就確認遺囑已經生效,不但贖了眾人的罪,也[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所以,前約也不是不用血立的](18節),意思是說:新約是因基督的血而立,又因祂的死而生效;舊約作為新約的預表,也是用牛羊的血作立約的憑據(19-20節)。19節引自出24:6-8和利14:6。20節引自出24:8;這話與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設立新約時所說的話類似(太26:28)。21節指建好帳幕以後,將帳幕分別為聖的啟用禮(出40:9-11)。摩西五經並未提到[把血灑在帳幕和各樣器皿上](21節),但猶太史學家約瑟有此記載(《猶太古史記》卷3第8章)。[按著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潔淨的](22節),指舊約大多數潔淨禮儀都藉著祭祀所流的血來進行,只有少數是用水(利15:5- 27)或火(民31:21-23)潔淨。[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22節),[流血]代表喪掉生命,[因血裡有生命](利17:11);而[赦免]則是得著生命,赦免的原則是以生命換生命。23-28節的主題是[基督一次獻祭,永遠擔罪]與10:15-18[基督一次獻祭,永遠赦罪]首尾呼應。[照著天上樣式做的物](23節)指摩西的帳幕和其中各樣的物(8:5)。[用這些祭物去潔淨](23節)指帳幕的啟用禮。[天上的本物](23節)指天上的[更大更全備的帳幕](11節),是屬靈的[真帳幕](8:2),並不需要潔淨。[用更美的祭物去潔淨](23節),指天上[真帳幕]的啟用禮是用基督自己和祂的血(12,14節),正如地上帳幕的啟用禮一樣(21節)。[天堂](24節)原文是單數的[天]指神所在的第三層天(林後12:2),那裡就是屬靈的[聖所](24節)。基督作為代表我們的大祭司,[為我們顯在神面前](24節)我們才可以[靠著祂進到神面前](7:25)。第25節基督[只一次](12節)獻上自己的血,而地上的大祭司則須[多次]獻上[不是自己的血],每次只能為過去一年的罪贖罪。第26節這是用反證法表明,基督受死的贖罪功效不但適用於新約的信徒,也適用於所有信靠神應許的舊約聖徒(15節;11:39-40)。舊約贖罪日的獻祭只是暫時遮蓋過去一年的罪,但罪仍在那裡。但基督的獻祭能徹底[除掉罪],[只顯現一次],就永遠有效,新舊約聖徒蒙赦免的根據,都是基督之死(羅3:25-26)。因此,身為人子的基督也要死一次,在十字架上代替人接受審判[擔當了多人的罪](賽53:12)。第28節在贖罪日,當大祭司進入聖所供職的時候,以色列人要在外面等候他出來(利16:17)。同樣,新約的信徒也在等候已經進入天上聖所的基督[再一次顯現]。祂的再來[不是為擔當罪](28節),不必再獻祭買贖我們,而是為了成全救恩,拯救我們的[身體得贖](羅8:23)。 思想:主耶穌基督所獻上自己的祭能夠徹底[除掉罪],[只顯現一次]就永遠有效。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正是舊約獻上祭物的預表,是新約我們信靠的救贖;主所救贖是最徹底,永遠有效的。神的兒子為你和我成為贖罪的祭物;我們能夠與罪無關;是因祂是愛我,為為捨命。 祈禱:親愛主,我們真的要獻上無限的感謝,因是你愛我,為我成為贖罪的祭牲,更為我們流出寶血,完全捨去你自己。願我們一生都願明主愛,更以愛還愛。阿們!
希伯來書 9:15-28
Related Post
希伯來書 1:5-14希伯來書 1:5-14
5-14節引用了七段舊約經文,從七個面向宣告神的兒子超越天使:祂是受生的兒子(5節)[受生begotten]是【尼西亞信經】的用語:1.祂接受天使的敬拜(6節);2.祂的僕役是天使(7節);3.祂是神國之王(8-9節);4.祂是創造者(10節);5.祂是長存者(10-12節);6.祂是得勝者(13-14節)。7.第5節原文以[因為]開始,顯示5-14節是解釋為何神的兒子[遠超過天使](4節)。8.第5節引用了猶太人都接受的兩節舊約彌賽亞預言:1.[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5節)引自詩2:7彌賽亞詩篇。2.[我要作祂的父,祂要作我的子](5節),引自撒下7:14大衛之約。雖然天使也被稱為[神的眾子](伯1:6)但他們都是受造之物。只有神的兒子才是被生的(5節)與神是在生命裡的連結,並不是受造之物(西1:15)。天使只是傳遞生命信息的使者,而神的兒子卻是生命本身(約11:25);神兒子把真正的生命顯明在人面前,惟有祂才能叫人[得生命](約10:10)。(6節)引自神對彌賽亞的應許:[我要立祂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詩89:27)。1.[長子]指神的兒子復活之後的尊貴地位(出四22)。祂原是神的獨生子(約1:18),但因著祂的死而復活,讓所有信祂的人都得著[長子]的尊貴地位。2.[長子]也顯示神的兒子超越的地位,祂不只是[首生者](西1:15),配[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神的使者都要拜祂](6節)引自申三十二43證明神兒子的神性。[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人](7節),引自詩一104:4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比喻天使是神所使用的器皿,雖然能力很大,但都是受造之物,但神的兒子卻是[創造諸世界的](2節)。8-9節引自詩45:6-7。天使只是[使者]、[僕人],神的兒子在國度裡卻是坐寶座的君王(8-9節)。[同伴](9節)在此是藉喻天使。雖然天使從未受膏,但前後文都是神的兒子與天使的比較,所以這裡是用借喻來襯托神的兒子比天使更偉大。10-12節引自詩102:25-27。雖然這段經文在詩102篇裡是指著聖父說的,但聖靈在此卻應用到聖子身上,表明父和子是一體的,這是猶太教徒成為基督徒的重大觀念改變。[立了地的根基](10節)指創造(伯38:4)。[天](10節)與[地]合起來,代表一切受造之物。在當時的希臘羅馬文化之下,人們普遍相信這個世界是永不朽壞的。但詩篇早已啟示,受造世界看起來不變,其實都是暫時的。[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11節),熵值越來越大,最後歸於[熱寂]死亡。[像衣服],暗示天地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供人生存(亞12:1)。(13節),引自詩110:1,這是主耶穌(太22:44)彼得(徒2:34 ;彼前3:22)保羅(林前15:25)都引用過的彌賽亞詩篇,在本書中也被兩次引用(13節;10:12-13)。神的兒子坐在寶座上,不但顯明了祂超越一切受造物的王權,也顯明了祂超越仇敵的得勝。神的兒子只一次被差到世上(10:10),天使則是持續不斷地[被差遣](14節);神的兒子是道成肉身的神僕(10:5-7)天使只是[服役的靈](14節);神的兒子作成了永遠的救恩(2:10;5:9),天使則是[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14節)。因此,信徒應把心思單單放在神的兒子身上,而不是注意天使,或把神的兒子降到與天使同等的地位上。 思想:神的兒子能使無形的能量轉化為有形的質量,也能讓有形的質量轉化為無形的能量,祂【權能的命令】(3節)是遠超一切受造的包括:天使,人類以及任何的事物。我們有否將其他的人,事,物當作與主基督耶穌同等的地位在我們心中呢? 祈禱:親愛主耶穌基督,你是充滿榮耀權能的神,你是生命的主,更是創造我們生命的主宰;沒有任何人,事,物,能與你相比,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真知道認識我們生命的主。不再以別的人,事,物代替主你在我們心中的位置。阿們!
希伯來書 11:1-17希伯來書 11:1-17
11章的主題是[因著信等候應許的見證人][所盼望之事],就是將來才會發生的事。這些未來的事都是根據神的應許,雖然還沒有發生,但信心卻能讓人對應許充滿把握,確信[所盼望之事]必能實現。[未見之事]就是肉眼看不見的事,包括那不能看見的神(11:27)天上的聖所(8:2)替信徒代求的基督7:25)天上的耶路撒冷(12:22-24)不能震動的國(12:27、28)。這些屬靈的事都是根據神的啟示,雖然肉眼看不見,但信心卻能讓人對啟示產生回應,確信[未見之事]真實存在。第2節表示得著了神的喜悅(6節)從正面表達[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10:38)。[古人]指舊約歷史中的聖徒,他們同樣是因信稱義,所信的是神在舊約中應許的[那有根基的城](10節)[更美的家鄉](16節),從洪水中得拯救(7節)得地為業(8-9節)得後裔(11-12節)從死裡得回兒子(19節)得祝福(20-21節)和賞賜(26節)等等。3-12節用七個[因著信],列舉了七個信心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相信神的創造。第3節是信心使人能相信《創世記》第一章;所作出的信心回應,因為信心能讓人[對未見之事有確據]使我們能認識神的創造和照顧。第二個例子是亞伯獻祭。第4節是信心使亞伯的獻祭能蒙神悅納,亞伯被神[稱讚為義人]結果卻是被該隱嫉妒,殺害(創4:8)似乎毫無益處。但實際上,這並非最終的結局[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信心不但能使亞伯超越死亡,得著永生(10:39)而且也一直向歷代所有的人傳遞這一信息(12:24)信心能勝過死亡,討神喜悅(4節)。第三個例子,是以諾被提。亞伯因信被殺,以諾卻因信被神接走,沒有經過肉身的死亡。因此,信心不但使人得神喜悅,並超越肉身的生死。[神喜悅他的明證](5節),指[以諾與神同行](創5:24),證明他已經得到了神的喜悅。而他既然得到了神的喜悅,證明他必定是有信心的。所以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6節)。第四個例子,是挪亞造方舟。[未見的事](7節)指洪水的審判和借方舟獲救(創6:13-14)。第五個例子是亞伯拉罕離開家鄉。挪亞造方舟的目標是明確的,但亞伯拉罕[遵命出去](8節)離開家鄉迦勒底的吾珥的時候(創11:28)[還不知往哪裡去](8節),完全沒有目標。因此,是信心使人能回應神的呼召,放棄可見的,已知的世界,去尋找一個不可見的,未知的家鄉(14節)。第六個例子是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寄居。亞伯拉罕[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8節)固然首先是[應許之地](9節)迦南(創12:7)但信心卻使他知道,神所賜[永遠的產業](9:15)乃是[那有根基的城](10)。第七個例子是撒拉生子。神應許年邁的撒拉將要生一個兒子(創17:15-16)雖然她一開始有懷疑(創18:12)但信心卻使她改變了態度[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11節)。13-16節是對列祖信心的總結,顯示信心的終點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16節)。[這些人都是存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13節),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撒拉到死都沒有看見子孫像天上的星那樣眾多(12節) ,也沒有看見他們的子孫得迦南的地業(9節)。但信心使他們[從遠處望見](13節)。靈裡[望見]的功效,使他們能[歡喜迎接](13節)。一個目標在天上的人,必然會甘心[承認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3節)用實際的生活[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14節),等候[那有根基的城](10節)、天上[更美的家鄉](16節)。思想:雖然聖經記載了這些信心的古人的許多軟弱之處,但神卻樂意向人啟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3:6)。因為他們對神應許的信心,使[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不以為恥](16節),證據就是[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16節),現在他們已經活在天上那座城裡(12:23。 思想: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親近一位我們不信其存在的神或是親近一位臆想出來的神,都是毫無意義的。信心讓我們所信的,是那位主動啟示自己,並且賜下信心來認識祂的神。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因為神主動賜下應許,使人能親近祂;得賞賜。一個人若信有神,卻不相信神的應許,等於不信。我們有否願意因信所神喜悅的人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樂意應許我們;更賜下不同愛的承諾,讓主更賜下我們對主你的信心,使我作你喜悅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