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 彼得前書 2:11-25

彼得前書 2:11-25


(11節)這是提醒每一個信徒,我們是[天上的國民](腓3:20),不應該隨從世界,留戀世界,生活的一切都應該面向天上。彼得先向寄居者發出兩個命令:1.消極的命令:[要禁戒肉體的私慾](11節)。信徒的客旅生活應入世而不屬世,雖然在世上寄居,但卻不與世界同流合污。[禁戒]直譯是[不斷控制自己不做某件事]。[肉體的私慾]是神留在每個信徒身上的刺,一生[與靈魂爭戰](11節),好讓我們不敢懈怠,緊緊抓住神,一不警醒,肉體就會影響我們與神的關係。2.積極的命令:[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12節)。信徒的客旅生活應出世而不厭世,既然在世上寄居,就有責任向世人作見證,[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9節)。雖然許多不信者誤解,甚至恨惡信徒,毀謗他們[是作惡的](12節),但事實勝於雄辯,凡是神所預定,但暫時不信的人(1:2)遲早會因著看見信徒的好行為而信主(3:1-2)。13-17節是寄居者作為百姓的生活。1.[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羅13:1)每一個政權的存在都仰賴神的允許,地上的權柄不過是表明神的權柄。作百姓的信徒要[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13節)無論是自稱神明的[在上的君王](14節)還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14節)。2.信徒[順服人的一切制度]動機不是逃避懲罰,也不是苟且偷生,而是[為主的緣故]照著主的榜樣,順服允許這權柄存在的神。但是,肉體的生命總是不甘心束手待斃,所以不肯順服的人總會找出表面無私,實際自我的理由[藉著自由掩蓋惡毒](16節)。3.彼得勸勉信徒順服掌權者,並非因為當時的政權善待教會,或能正常地[罰惡賞善],而是[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 15,12節)。4.信徒順服掌權者,不是否定基督徒的[自由](16),而是因為自己已經被主買贖 [作神的僕人](16節),而不是[作人的奴僕](林前7:23),所以[作了義的奴僕](羅6:18),自由地順服神的旨意行善。信徒不是倚靠好制度,而是倚靠神,向世界作[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17節)的見證。[尊敬眾人]是我們對所有不信者的態度,[親愛教中的弟兄]是對信徒的態度;我們對於不信的[君王]和[眾人]同樣[尊敬],唯獨向神要獻上最高的[敬畏]。18-25節是寄居者作為僕人的生活。[僕人oiketes](18)原文指奴隸或料理家務之傭人,被看為主人家庭中的成員,相當於沒有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僱員。他們也領工資,並能在服務一段時間後贖回自由。彼得卻勸勉他們要活出新身分的樣式:[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18節)並提出兩個理由。一.這是神所喜悅的;作僕人的信徒[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18節)不是因為害怕受罰,也不是因為主人[善良溫和](18節),而是為了討神喜悅,行事為人與[神的子民](10節)的身份相稱。 [敬畏]指對主人的[敬畏];信徒若只是[忍受冤屈的苦楚](19節)並不能討神喜悅;只有[為叫良心對得住神](19節),順服神的旨意,才是[可喜愛的]。因為這樣的[忍受]才是把自己交託給神,能忍受一切不公平的待遇,毫不怨恨,自憐或失望。信徒若只是[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20節),也不能討神喜悅。只有[因行善受苦,能忍耐](20節),才是[可喜愛的],因為這樣的[行為忍耐]才能彰顯出神的恩典。二,這是忠心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1.( 21節)表明我們[蒙召]就是為了效法基督[因行善受苦]是基督背過的十字架,也是神給我們的十字架,好讓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2.22節引自賽53:9顯示基督無論是受難前或受難時,都[沒有犯罪];無論在言語上或行為上,都全然無罪,[口裡也沒有詭詐]。3.23節引自賽53:7,24節;基督是以順服回應冤屈的完美榜樣:祂默然忍受十字架的痛苦和羞辱,把自己完全[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23節),[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25節),使我們可以從罪的刑罰和權勢中得釋放,並且為祂而活:[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25節)。[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25節),[醫治]是過去式,也就是成為每一個信徒的救恩。基督不但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成就了救恩,而是始終保護和牧養把自己交給[靈魂的牧人監督](25節)的信徒,讓我們可以放心地[因行善而受苦]。 思想:過去彼得體貼人的意思,曾勸主耶穌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難(太16:22),如今,彼得卻鼓勵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因為他已經認識到,我們[蒙召原是為此]。彼得並沒教導如何宣洩怒氣,忍氣吞聲,而是要我們像基督一樣[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或伸冤,或赦免,都在於神。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為我們成為人,更我們受苦受死,你真的受盡人的冷漠,你的棄絕,人對你的不公,不義,但你仍為罪人祈禱,更為我們死。你真的愛我們,更使我們明白愛,願我們明白你的愛,跟隨你腳蹤活出你無私捨己的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彼得前書 3:13-22彼得前書 3:13-22


(14節) [為義受苦]就是為了活得正確而受苦,因為:1.神會讓我們受苦:在正常的情況下[熱心行善](13節)不會受害。這是神普遍的恩典,祂用良心約束人,又設立權柄[罰惡賞善](2:14),善惡顛倒必不長久,多行不義必會自斃。但在墮落的世界裡,反常也會成為正常,[因行善受苦](2:20)也會發生,好讓寄居者知道世界很苦,因此抓緊神,盼望回家。2.世界會讓我們受苦:信徒的真理正確,;順從聖靈,就無法體貼肉體。[你們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14節),為義受苦就是在蒙祝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10)。祝福與受苦同時臨到,並非先苦後甜,也不是用受苦交換獎賞,而是倚靠祝福受苦,在受苦中經歷祝福。為此,信徒應學會正確地為義受苦:1.不要害怕-[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14節)。2.專心向主-[心裡尊主基督為聖](15節),將眼目從環境和難轉向主(太6:9)。因此既不害怕驚慌,也[不以惡報惡](9節),而是把受苦變成作見證的機會。3.常作準備-聖靈會帶領我們向人作見證,在人心中動工(路12:12)我們的責任是平時[常作準備](15節),一面[謹慎自守,警醒禱告](4:7)才能不亢不卑地[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15節),因為聖靈通常是藉著神的話語做工。4.良心無虧-在神在人面前[存著無虧的良心](16節)。這不是說從不犯罪,而是時時求主鑑察(21節)看看自己是否是忠心的管家(林前4:2),看在自己[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詩139:24),一旦發現,就馬上認罪悔改,求主潔淨(約壹1:9-10)。面對一切不公,好行為是信徒最佳的防禦武器;堅持做個義人,是義人對惡人的唯一報復。5.積極面對:即使我們[熱心行善],[存著無虧的良心],也難免受苦。但[神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17節),必有積極可喜的功效(2:15,19,20),所以信徒應當欣然面對。當我們受苦時,應當思想主耶穌的榜樣(2:22-24)。正如基督在靈裡復活了,得著了永遠的榮耀(22節)。19節表示挪亞向當時敗壞的人類(創6:5-9)傳講悔改得救的信息(彼後2:5)。但那些人都因[不信從](20節)而被洪水除滅,如今已經成了[在監獄裡的靈],等候神最後的審判。3:20-21是[挪亞時代信者和不信者的結局],與4:4-5[新約時代信者和不信者的結局]前後呼應。過去,神命令挪亞造方舟,為要保全生命,免得被洪水毀滅(創6:13-19),當時[神容忍等待](20節)長達一百二十年(創6:3),但進入方舟得救的[只有八個人](20節)。挪亞在神面前[存著無虧的良心](16節)即使忍受世人的冷嘲熱諷,仍堅持順服神。他沒有懼怕人(14節)而是聽從神,宣講神的信息,結局就是他自己和全家得救,從大洪水中被救拔出來。21節指出正如洪水除滅了惡貫滿盈的舊世界,洗禮也顯示一個人放棄滿是罪污的舊生命,進入基督裡的新生命,象徵與基督同死同活,與舊生命一刀兩斷,[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得拯救,因此罪得赦免(徒2:38)與神和好。洗禮的儀式[不是除掉肉體的污穢,而是向神懇求有無虧的良心]。一方面,潔淨人心(來9:14)是神主動的工作;另一方面,重生得救,罪得赦免的信徒必然會藉著洗禮作出回應,[向神懇求有無虧的良心]也立約向神[存著無虧的良心]。[求eperotema]原文在聖經中只出現在這裡,既可以譯為[懇求](和合本修訂版)也可以譯為[許願](新譯本)或回應(英文KJV譯本)。22節 [右邊]代表最尊榮的地位(詩110:1)。[有權柄的]指眾天使中權位較高的天使長,[有權能的]指眾天使中被賦予特殊大能以執行特殊任務的天使長。彼得親眼見證了基督的肉身升天(可16:19)所以他宣告,主耶穌基督順服神[一次為罪受苦](18節)的結局,是[已經到天上去],坐在神右邊最榮耀的寶座上。因此,受苦的信徒可以放心地[跟隨祂的腳蹤行](2:21)。 思想:人人都要受苦,無苦不成人生:有的苦是相對的,有的苦是絕對的;有的苦是自找的,有的苦是外加的;有的苦是有益的,有的苦是徒勞的。我們信徙今日面對生命的苦,不再是白白承受,因主與我們一同面對。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在我們的同在,你陪伴我們的人生,縱使人生有悲,有苦,主你不但願意看顧,更要與我們同在,一同面對,求主使我們安息在你的同在中。阿們!

彼得前書 1:1-2彼得前書 1:1-2


[彼得前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彼得的第一封信First Epistle of Peter]。初代教會公認本信的作者是使徒彼得。寫作日期可能在尼祿開始迫害基督徒之前,保羅在羅馬被釋放後,大約是主後62-64年,寫作地點是羅馬。最初的讀者是小亞細亞北方的眾教會(1:1)其中既有外邦人,也有猶太人。本信的希臘文修辭優美,可能西拉幫助在文字上進行了潤飾(5:12)聖經中只有一位[彼得](1節),就是主耶穌所呼召的第一位門徒[西門.彼得](路5:8,10)。[西門]是希伯來文[西緬]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聽見]。 [彼得]是主耶穌給他的希臘文名字(可3:16),意思是[石頭],亞蘭文是[磯法](約1:42)。彼得以[耶穌基督的使徒](1節)的權柄寫了本信。[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特別指耶穌基督所特別挑選的[十二個門徒](路6:13)。[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1節)都在小亞細亞半島托羅斯山脈的北方,這封信是寫給這五個地區的眾教會傳閱。 [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是三個羅馬行省的名字[本都]和[庇推尼]合起來組成羅馬行省[庇推尼本都]。當初保羅要前往[庇推尼]傳道,聖靈卻不許,而是引導他經過特羅亞前往歐洲(徒16:7-9)。1b-2a這段話揭示了每個信徒的真正身分:1.他們是[被揀選]的。這個字原來是指選民以色列,現在也用來形容外邦信徒,,是分別為聖的[神的子民](1:9-10)。[被揀選]的信徒獲得了特別的恩典和權利,也承擔了特殊的責任和義務;享受了神特別的愛,也肩負著神特別的使命。2.他們是[寄居的]。這個字原來用來形容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創15:13)現在也用來形容信徒與社會的關係。這些信徒大都是本地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家鄉,但在屬靈上卻是在本鄉本土[寄居的]。對一個寄居者來說,這城的生活都是別人的,所以不必留戀;本來就沒有資格在這城得產業,所以不必媚俗;只需預備家鄉用得著的輕資產,隨時準備回家。 [寄居的]信徒都既不屬於墮落的世界,也不打算融入悖逆的文化,所以受到社會的歧視和排斥。他們雖然順服地上的權柄,卻效法神的聖潔(15-16節);雖然在地上生活,卻盼望[天上的基業](4節)。他們是[分散]的。這個字原來用來形容被擄外邦,盼望回歸的以色列人(申28:25)現在也用來形容信徒與世界的關係。[分散]的信徒並不流連於地上短暫的旅程,而是盼望早日回家。1-2節也宣告了信徒被揀選的由來,方法和目標,救恩是聖父,聖子,聖靈共同做成的大工程:1.信徒被揀選的由來,是[照父神的預知]。救恩是神預定計畫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被揀選為[神的子民]既不是因為自己的功德品行,也不是因為隨機偶然,而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弗3:11)。神的[預知prognosis]不只是被動的預見,而且是預先的決定(徒2:23)和主動的揀選(羅8:29),以祂的主權掌控人類歷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2.信徒被揀選的方法,是[藉著聖靈得以成聖]。聖靈執行神的揀選,將人分別為聖,脫離世界,進入神的國(西1:13),在他們心中成為得救的印記(弗1:13)。聖靈不但一次使信徒得著成聖的地位(帖後2:13),而且不斷工作,使信徒能活出討神喜悅的聖潔生活(15-16節)。3.信徒被揀選的目的,是因為聖靈使他們接受了聖子的救贖。新約所灑的立約之血(來12:24)乃是中保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立約的血](可14:24);這血不但將人從罪惡中救贖出來(18 -19節),也賦予立約的信徒順服到底的責任。[恩惠,平安](彼後1:2)對受苦的教會非常寶貴。本信原文十次提到[恩惠]或[恩典](1:2,10,13;2:19-20;3:7;4:10;5:5,10,12)。雖然[平安]只出現過三次(1:2;3:11;5:14),但卻是以[平安]的問候開始(2節),又以[平安]的祝福結束(5:14)。 思想:神在創世以先[預知]彼得會和眾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三次不認主(太26:34)也預知他回頭以後要堅固弟兄(路22:32)。神在創世以先已經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弗1:4)也[預知]我們要寄居,作客旅;一面享受選民的盼望和喜樂;一面為前途心中憂慮。神既然早已[預知]這些事要發生,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父神是帶著對我們的關愛而允許這一切事情發生,都在神的計畫之中,將來榮耀的結局也早已預定了(5:10)。 祈禱:親愛主,當我們還未認識你,主你早已認識我們,當我們未相信你得罪你的時候,主你早已知道;甚至我們會在跟隨你的路上會軟弱,失敗,主你早已預知,但你仍愛我們,因主你的愛永不改變。願我們明白你這份不改變的大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