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壹書】可以說是【約翰福音】13-17章的應用解釋。第一世紀末的信徒大都沒有親眼見過主耶穌,所以使徒約翰用【約翰福音】描繪了他所見過的生命之後,又藉著【約翰壹書】教導他們如何活出這種生命裡的真理和愛心:在光明中行(約8:12),常在基督裡(約15:4-8),彼此相愛(約13:34)。在本信中,約翰的宣告就像主耶穌一樣,黑白分明,直擊人心:不是生就是死,不是義就是罪,不是愛就是恨,不是光明就是黑暗,不是真理就是謊言,不是神的兒女就是魔鬼的兒女,不是愛天父就是愛世界,毫無折衷的妥協空間,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這樣誠實的態度,正是現代社會的信徒所急需的;我們只有誠實地用本信中的重生記號審視自己,才能確信自己真的有永生。1:5-2:2的主題是[行在光明中],用關鍵字[說謊的pseustes](1:10;5:10)與5:1-12[活在永生裡]前後呼應。當約翰提到[我們乃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3節)以後,接下來就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與神相交。原文用了六個[若ean],一反一正,一面駁斥三類異端,一面提出福音的應許和要求。[神是光,在祂毫無黑暗](5節;約1:4),這是宣告神的屬性是真理(6節),信實和公義(9節),絕不會被罪玷污,沒有任何道德的瑕疵(約8:46),這是福音最基本的[信息](5節)。第6-7節是駁斥第一類異端。這類異端[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6節),也就是言行不一,原因可能包括:1.認為身體只是靈魂的外殼,靈魂不會被身體的行為污染;2.認為因信稱義的人已經超越律法,不必行義,仍是義人(3:7);3.認為在聚會時[與神相交]就行了,卻不願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十字架的對付,追求聖潔,有名無實;4.認為[與神相交]就行了,卻不願與其他的信徒[彼此相交](7節),甚至恨弟兄(二9),假冒為善…這類異端會造成兩種結果:1.[說謊話](6節),假冒為善,聲稱自己有沒有的東西。[神是光](5節),黑暗和光明是互不相容的,真正的[與神相交]是將人帶進光中:[在祢的光中,我們必得看見光](詩36:9)。 [光明與黑暗有什麼相通](林後6:14),罪必然會破壞人[與神相交](詩5:4;66:18)。2.[不行真理](6節;約3:19-20),因為[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約3:21)。[我們若在光明中行](7節)首先應當承認罪會使我們[與神隔絕](賽59:2),然後效法神的性情,[如同神在光明中](7節):1.[在光明中行]的記號是認罪(9節)。真理的光必然會顯明我們生命中的黑暗,[在光明中行]的人越靠近光,就越看見自己的污穢,越親近神,就對自己的罪越敏感。2.[在光明中行]的人承認自己的罪,就能尋求和接受基督寶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7節)的功效。[洗淨]原文是現在式,表示基督的代贖功效能不斷地洗淨罪污,維持我們[與神相交]。3.[與神相交]的標誌,不是神秘超然的自我感覺,而是與肢體[彼此相交]。 思想:神是光,在祂毫無黑暗。那起初原有生命之道帶出的不是讓我們自我陶醉地小圈子的彼此相交,更是我們認識真的光,要經歷神的同在,必須讓祂的光進到我們的生命,除去生命的黑暗;因神是光;更是要引導,溫暖,支持我們的生命。 祈禱:親愛主,你是光,是生命的光,更是真光,感謝你要除去我們生命的黑暗,懼怕,更要引導我們,給予我們生命的溫暖,支持。求主每日使我們願意靠近主你這光。阿們!
約翰壹書 1:5-7
Related Post
約翰壹書 5:1-5約翰壹書 5:1-5
5:1-12的主題是[活在永生裡]與2:5-2:2[行在光明中]前後呼應。當約翰提到[愛神的,也當愛弟兄](4:21)以後,立刻就指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弟兄],只有那些[從神生的](1節)才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信心認出他們。1-12節包括四個部分:1.信心是重生的記號(1-2節);2.信心使人勝過世界(3-5節);3.信心源自於神的見證(6-10節);4.永生向人見證基督(11-12節)。1-2節是[信心是重生的記號]。[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1a),表明信心是重生的記號,我們可以藉著信心認出誰是真正的弟兄,並且按照神的命令愛弟兄。1.約翰強調,能證明人[從神而生]的信心記號,就是[信耶穌是基督],承認祂既是神,又是人。[從神而生]原文是完成式,意思是[已經從神而生],表示信心是重生的記號,而不是重生的原因。當時的異端將耶穌基督分為人性的耶穌和神性的基督,相信神性的基督在人性的耶穌受洗時來到祂身上,而在十字架受死前就離開了祂。這種似是而非的[信],並不是真正的信心。2.一旦重生者透過信心的記號認出[從神而生]的真弟兄,就會按照神的命令[愛弟兄](4:21),因為[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1b)。信心和愛心都是聖靈工作的結果(3:24),因為[神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祂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並且照祂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3:23)。3. [我們若愛神,也遵守祂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2節),因為只有愛神,順服神的人,才能按照真理認出弟兄,按照真理愛弟兄。如果神的誡命對我們都不重要,那麼別人在我們心中也沒有什麼價值;而出於肉體的愛無論多麼溫情,多麼熱烈,早晚都會變質,逝去。3-5節是[信心使人勝過世界]。[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3a),因為愛神就是順服神,遵守祂的命令(約14:15,21;申11:1,22;22:5)。而對重生者來說,[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3b),因為:1.重生的生命保證我們得勝,[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4節)。[勝過世界]原文是現在式,指持續地勝過一切妨礙順服神的力量,使人能[遵守神的誡命]。2.信心使我們有得勝的能力,[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4節),[勝了世界]原文是過去分詞,表示過去的一個事實。當信徒歸信耶穌基督的時候,就第一次[勝了世界],脫離了世界的轄制。3.使人[勝過世界]的信心,就是[信耶穌是神兒子](5節),也就是對於救恩真理的清楚相信。思想:這個世界真的好像包裝美麗;但又是誘人的禮物。包括財富;權勢;或許我們會知道財富和權勢會使人腐化,因此我們常常希望自己能操控世上的財富跟權勢,又不被這一切所奴役,但我們會發覺靠著自己往往是做不到…。所以我們必須經歷由神而來豐富的愛,因著這樣的愛使我們有勝過世界的信心。我們有否願意每日因神的愛活出信心的生活呢?祈禱:親愛主,我們若愛神,又遵守你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因你的愛使我們與你有緊密愛的關係,我們能懂得你所愛的,更能勝過世界。求主使每日因神的愛活出信心的生活。阿們!
約翰壹書 1:3-4約翰壹書 1:3-4
主耶穌已升天60年,見過主耶穌的門徒漸漸離世,大部分信徒都是第二,三代基督徒,但主耶穌卻還沒有再來。因此,不少信徒漸漸懈怠,不再警醒等候,同時又出現了各種[敵基督的](2:18)和[假先知](4:1)。例如早期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幻影說(Docetism)和克林妥主義(Cerinthianism),他們對神(2:4),基督道成肉身(2:22;4:4),罪(1:8-10)和彼此相愛(2:9-11)都有錯誤的主張。信徒彼此相交,實質是神兒女的家庭關係:1.彼此相交是雙向的:一面分享自己所認識的神,所領受的恩典,正如使徒約翰希望信徒與自己相交,是因為[我們乃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3節);一面領受別人所認識的神,所領受的恩典,正如使徒保羅希望[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這樣,我在你們中間,因你與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羅1:11-12)。2.彼此相交的前提是與神相交。人若沒有與神相交,就會用社交代替相交:談論世界眉飛色舞,談論聖經意興闌珊;說教抱怨滔滔不絕,自我剖析避重就輕。如果信徒的彼此相交停留在聚餐聊天,運動郊遊,互助互惠或輔導查經上,也許關係密切了,問題解決了,知識增加了,但卻越來越不需要神了。3.彼此相交的目的是要與神相交。神要我們在基督的身體裡[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3:16)[彼此認罪,彼此代求](雅5:16),[彼此相顧](林前12:25),從而進入與神更美好,更豐盛的交通。因此,人若想藉著彼此相交得著人的幫助或同情,難免都會失望。因為彼此相交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心中給神騰地位:順服地讓神拿走人所倚賴的,好把祂自己更豐富地給我們。因此,當我們與神相交到一個地步的時候,[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4.彼此相交是為了主動地給,而不是被動地得。人生的意義就是成為別人的益處,作恩典的管道:[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因此,信徒的[得]就在於[給]。5.彼此相交是生命的試金石。肉體裡的驕傲,無知,優越,自卑,嫉妒,抱怨,都會阻擋彼此相交。人若還活在肉體裡,就會保持安全距離,避免肉體相撞;人若已經重生得救,必然會與神相交,也漸漸彼此相交。因此,信徒若是不能彼此相交,必定生命出了問題;傳福音若不能把人帶進彼此相交,生命永遠不會長進;父老若是輕看小子的餵養,表明生命還不成熟;傳道人若是強裝屬靈,就是生命枯乾的信號。6.彼此相交是生命的磨刀石,[鐵磨鐵,磨出刃來](箴27:17)。因為彼此相交不但有給予,也有接受;不但有付出,也有得著;不但服事別人,堅固肢體,也尋求幫助,操練自己;不但使別人得著餵養,也使自己更加成熟。 思想:認識那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目的不是只成為與主獨處的[神人],而是要我們將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與神相交,與人相交都是生命的目的與方向;主要我們知道帶出的結果就是-使你們的喜樂充足。我們有否明白彼此相交的意義與目的呢? 祈禱:親愛主,你要我們的生命不只是接受,更是付出,你要我們的生命不只領受,更是要分享;是因你賜予我們豐厚的恩典,使我們不是獨享,而是分享,這正是你要我們明白生命之道目的,求主教導明白相交的重要,使我們彼此經歷生命的主,經歷喜樂充足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