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5:1-7

約伯記 5:1-7


經文: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諸聖者之中,你轉向哪一位呢?忿怒害死愚妄人,嫉妒殺死癡迷人。我曾見愚妄人扎了根,但他的住處立刻枯槁。他的兒女遠離穩妥,在城門口被壓,並無人搭救。他的莊稼,有飢餓的人吃盡了,就是在荊棘裡的,也被搶去了;他的財寶,有網羅張口吞滅了。禍患原不是從土中出來,患難也不是從地裡發生;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這段話出自約伯的朋友以利法(Eliphaz)的第一次講論(第4-5章)。約伯正處於極大的苦難中(失去財產,兒女,健康),以利法試圖解釋苦難的原因,並[安慰]約伯。然而,他的觀點反映了當時的報應神學:苦難是罪的結果,順服神則得福。第一節[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以利法質疑約伯是否有能力尋求幫助,甚至連[諸聖者](希伯來文 qəḏōšîm,可能指天使或聖潔的存有)都不會回應。這句話帶有諷刺意味,強調人面對苦難時的孤立無援。第2節:指出[忿怒]和[嫉妒]這類罪會招致毀滅。[愚妄人]與[癡迷人]在智慧文學中特指拒絕敬畏神的人(參詩14:1),以利法以此暗指約伯的抱怨顯出他的愚昧。第3-5節:以利法用個人觀察的[異象經驗](參4:12-16)舉例:愚妄人看似暫時安穩([紮下根]),但突然遭災;他的兒女、財產無一倖免。這影射約伯的遭遇(伯1:13-19),暗示他的苦難是罪孽的結果。以利法用[愚妄人](ʾĕwîl,意指道德上的愚昧)為例,指出忿怒與嫉妒導致自我毀滅,並波及後代與財產。他的描述生動,卻假設苦難必然與罪相關。當中原文重點:[忽然荒廢](5:3,qāḇaʿ,有詛咒或迅速毀壞之意)顯示以利法認為懲罰來得迅速且無可避免。第6節:強調苦難非自然產生,而是有屬靈根源——暗示約伯的患難源於他的罪。第7節:引用當時的格言,承認人生本有苦難([火星飛騰]指不可避免),但以利法的重點仍是:約伯的苦難是因人犯罪而加劇的必然結果。 思想:經文提醒我們,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外在幫助時,常會感到失望,唯有轉向神才是出路。當中的經文更提醒我們內心的情緒能成為試煉的放大器。約伯的苦難不是因忿怒或嫉妒,但他確實面臨情緒的掙扎。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在苦難中被負面情緒綁架?[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是一句深刻的真理。生活中的挑戰不可避免,如同火花必然上升。然而,以利法停在苦難的必然性,卻未指向盼望。即使在火星飛騰的日子,我們仍有基督的同在與復活的盼望。 祈禱:親愛主,求祢赦免我時常像以利法,用冰冷的道理論斷他人的痛苦。幫助我在苦難中不妄下定論,而是學習約伯的誠實與祢的憐憫。當我遭遇[火星飛騰]般的患難時,讓我看見十字架上的應許:祢已勝過世界,並陪伴我經過水火。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2:2-10約伯記2:2-10


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約伯就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棄掉神,死了吧!』約伯對她說:『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和合本) 經文背景:第2章延續第1章的試煉敘事。2:7-10具體描寫試煉加深至身體與家庭關係,約伯卻仍持守信仰。這段經文展現苦難的極致與約伯的堅韌,為後續對話鋪墊。 第7-8節[毒瘡]可能是嚴重皮膚病(如麻風或膿瘡),從頭到腳顯示痛苦全面,符合撒但[傷骨肉](2:5)的試煉。[爐灰]象徵哀悼與卑微,[刮身體]顯示瘡癢難耐,約伯孤獨承受肉體折磨。毒瘡從頭到腳,約伯失去健康,坐在爐灰中。這試煉比財產與兒女的喪失更深,觸及生命本身。妻子是約伯僅存的親人,卻勸他[棄掉神](咒詛神),與撒但預言(2:5)呼應。她的話出於絕望,非惡意,但加深約伯的孤立。這是情感試煉的頂點。妻子勸約伯棄神,他孤立無援,卻選擇持守純正。這孤獨試驗他的內心,信仰勝過情感壓力。約伯責備妻子[愚頑](缺乏智慧),卻未咒罵她。[得福…受禍]表明他接受神的權柄,不因苦難否定神的恩典。[不以口犯罪]證明他未棄神,再次勝過撒但的挑戰。約伯說[得福…受禍],接受神的旨意,不以口犯罪。這順服顯明他對神主權的信靠。約伯再次得勝了,無論是身外之物的剝奪,還是身體病痛的折磨,[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10節)。他既沒有咒詛人,也沒有褻瀆神,而是承認禍福的主權完全在於神。但是,約伯的心中仍有許多疑,所以撒但不必繼續攻擊,從此退到後面,等待牠的指控被證實。 思想:約伯記 2:7-10 展示約伯在身體試煉中的信仰:毒瘡折磨他,他孤獨掙扎,卻仍接受神的主權。他的回應不是否認痛苦,而是超越痛苦的敬拜。我們也常面對身體與情感的苦難,但約伯告訴我們,神未離開,信仰能帶我們走過。我們有否相信在苦難中有神旨意的安排呢?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在約伯記中賜下試煉中的榜樣。祢與我們同在苦難,祢堅固我們的信仰,祢掌管我們的福禍。求祢幫助我們在身體試煉中倚靠祢,在孤獨中持守祢,在得失中讚美祢。阿們!

約伯記 3:11-19約伯記 3:11-19


[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乳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與地上掌權的君王、謀士,或與有金子、將銀子裝滿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或像隱而未現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困乏人得安歇,囚犯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那裡有小有大,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和合本) 第3章11-19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生存(11-12節)與死亡的安息(13-19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死亡的渴望,揭示苦難如何讓他視死亡為解脫。(11節):約伯回溯生命的起點,質問為何未在出生時結束。若死於胎中,就不必面對今日的苦難。(12節):他進一步問,為何母親的膝與乳汁延續了他的生命。這裡的[膝]與[乳]象徵愛與養育,卻在約伯眼中成為痛苦的起因。約伯的質問並非埋怨母親,而是對生存本身的困惑。他的痛苦如此深重,以至於生命的恩賜在他眼中變成負擔。這提醒我們,苦難可能扭曲我們對神恩典的認知。(13-15節):約伯幻想若早死,就能與[君王][謀士][王子]同眠。這些人擁有權力與財富,卻同樣歸於塵土,顯示死亡的平等性。(16節):他進一步提到流產的胎兒,認為連短暫生命都不會曾經擁有更好,因無需經歷苦難。(17-19節):約伯描述死亡如安息之地:惡人不再作亂,疲憊者得休息,囚犯脫離壓迫,甚至[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這段用平行句式(希伯來詩歌體材)強調死亡的寧靜與公平。約伯將死亡浪漫化為安息,卻未提到神。這反映他當時的視野被苦難遮蔽,無法看見永恆的盼望。然而,他未咒詛神,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對死亡的渴望並非尋死,而是對苦難的無力感。他未採取行動結束生命,而是將痛苦化為語言,向神傾訴。他的掙扎讓我們看見,信仰不要求我們壓抑絕望,而是允許我們在絕望中與神相遇。 思想: 3:11-19 是苦難中的一聲嘆息,約伯質問生存,渴望死亡的安息,卻未放棄與神的關係。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看見黑暗,但神的沉默並非遺棄。這段經文邀請我們正視絕望,尋求真安息——不在死亡,而在復活的主裡(約 11:25)。 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讓約伯的吶喊成為我的安慰。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軟弱,用祢的愛環抱我。幫助我超越死亡的誘惑,看見祢復活的盼望,也賜我力量陪伴身邊受苦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