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若尋見墳墓,就快樂非常,且歡喜至極。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我歎息而食物不至,我吼叫如水發出。我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有激動臨到我。](和合本) 第3章20-26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苦難的生命(20-23節)與個人的痛苦陳述(24-26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生存的絕望與對神旨意的困惑。(20節):約伯以[光]代表生命,質問神為何讓受苦的人繼續存活。他認為生命對愁苦者(如他自己)已無意義。(21-22節):約伯描述受苦者渴望死亡,視之為[隱藏的珍寶],找到墳墓時甚至[快樂非常]。這與先前咒詛生日(3:3)呼應,顯示他對解脫的極度渴求。(23節):約伯感到生命無路可走,被神[圍困],質問為何在絕望中仍賜他生命。約伯的質問指向生存的意義。他未直接指責神,而是困惑神的主權與苦難並存。這提醒我們,苦難常讓人質疑生命的價值,但約伯仍將問題帶到神面前。(24節):約伯的痛苦如此深重,連食物都無法止住歎息,他的吼叫如洪水氾濫,無法抑止。(25節):他坦露內心的恐懼早已成真,失去一切是他最害怕的事,如今卻一一應驗。(26節):約伯用四個短句(不得安逸、平靜、安息,卻有激動)總結他的狀態,顯示苦難帶來的全面攪擾。約伯的陳述從普遍(受苦者)轉向個人(我),讓我們聽見他的心聲。他的恐懼與不安如此真實,卻未轉為對神的咒罵,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的哀嘆並非不信,而是人性在苦難中的掙扎。他質問神,卻未離棄神;他渴望死亡,卻未自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信仰不否定痛苦的深度,而是能在痛苦中與神對話。 思想: 3:20-26 是苦難中的一聲吼叫,約伯質問生命的意義,吐露恐懼與不安,卻未放棄與神的連結。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失去安逸,但神的沉默並非終結。這段經文邀請我們在困惑中尋求神,在恐懼中找到祂的安息,因祂是[使人有盼望的神](羅 15:13)。 祈禱:慈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約伯的吼叫安慰我。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困惑,用祢的平安圍繞我。幫助我在恐懼中尋見祢的安息,也賜我耳朵傾聽身邊的哀嘆。阿們!
約伯記 3:20-26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