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7:7-16

約伯記 7:7-16

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觀看我的人,他的眼必不再見我;你的眼目要看我,我卻不在了。雲彩消散而過,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認識他。我不禁止我口;我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我對神說;我豈是洋海?豈是大魚?你竟設立守衛監察我?若說;我的床必安慰我,我的榻必解我的苦情,你就用夢驚擾我,用異象恐嚇我,甚至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任憑我吧,因為我的日子都是虛空。
這段經文(7:7-16)延續他的哀嘆,從生命的無常轉向對神直接的質問與控訴,表達內心的苦毒與對生存的厭倦。這是約伯與神關係緊張的高潮,展現他坦誠卻痛苦的信仰掙扎。這段經文是約伯對生命痛苦的深刻控訴,包含三個遞進層次;(7-10)生命的短暫與無望(11-16節)向神的直接質問(15-16節)求死的哀歌。(7節)[請思念]原文是[求祢記念]。這是約伯在與三位朋友的辯論中第一次向神禱告。約伯從朋友那裡得不著滿足,就不再對人有什麼奢求,而是把目光和心思轉向了神,求神顧念他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可譯作[風]或[氣息],象徵生命的脆弱;[不再見福樂]表示絕望。(8節)約伯感受到被神[丟棄]的孤獨,(9節)比喻生命消逝的終極性,反映約伯對死亡的無奈認知。11-16節每一句都充滿了[我],這是約伯裡面的[我]與神之間的對話。約伯並沒有禁止我口、靠肉體撐下去,而是盡情向神傾訴靈裡的[愁苦],心中的苦惱。這不是以口犯罪,而是向神吐露哀情,他始終敬畏神,始終把神當作唯一的禱告對象,恰恰是真正的屬靈。在古代中東的文化中,洋海和[大魚]都代表著混沌的勢力,必須被打敗和囚禁,世界才能恢復正常的秩序。約伯在詩中使用這比喻(詩74:13;89:9-10;104:7-9),並不是證實海怪的存在,而是比喻自己只是渺小的普通人,不是擾害世界的大魚,何必被神嚴加[防守]呢?此時他還不了解,他裡面的肉體的確與[洋海]和[大魚]沒有兩樣,的確需要被神[防禦]、對付!13-14節表示連睡眠這最後的避難所也被神的[驚嚇]侵入,展現全方位的痛苦。約伯感到神無故敵對他,甚至剝奪休息。(15節)約伯的求死並非軟弱,而是對無意義痛苦的終極抗議。(16節)厭棄一詞強烈表達對存在的絕望,約伯對生存失去意願,寧願結束痛苦。
思想:當約伯感到生命短暫如氣,卻仍呼求神記念他。約伯的苦毒傾瀉而出,甚至質問神。這份坦誠是信仰的真實面;不掩飾痛苦,而是帶到神面前。當我們心靈愁苦,能否如約伯般勇敢向神訴說?約伯感到神如敵人,無故限制他。我們或許也有類似困惑;約伯的絕望令人動容,他甚至失去生存的動力。然而,他的故事未在此終結。即使如約伯般厭棄性命,我們能否相信神在黑暗後有光?
祈禱:全能的天父,我的生命如一口氣,求祢記念我。當我如約伯般苦惱,甚至厭棄日子,求祢賜我勇氣向祢傾訴。幫助我信靠祢的守衛,在虛空中看見祢的永恆。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6:14-21約伯記 6:14-21

經文: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我的弟兄們變詐,像溪水,像溪水流乾的河道。這河因結冰發黑,有雪藏在其中;天氣漸暖就隨時消散,日頭炎熱便從原處乾涸。結伴的客旅離棄大道,順河偏行,到荒涼之地死亡。提瑪結伴的客旅瞻望,示巴同夥的人等候;他們因失了盼望就抱愧,來到那裡便失望。現在你們正是這樣,看見驚嚇的事便懼怕。
這段經文(6:14-21)轉向對朋友的失望,批評他們未能提供真正的支持。以利法的教條式安慰讓約伯感到被背叛,他用溪水乾涸的比喻來形容這種不可靠的友情。(14節)[敬畏]原文與以利法所說的敬畏是同一個詞,約伯是用同樣的語言回應以利法。14-21節以敬畏開始,以懼怕結束,是一個完整的段落。14節約伯強調,當一個人陷入極大痛苦時,他的朋友應該以慈愛對待他,而不是論斷或責備他。他的朋友本應安慰他,卻沒有這樣做,讓他更加孤立無援。15-17節約伯用[詭詐的溪水]來形容朋友的不可靠。他們看似能帶來安慰,但當他真正需要幫助時,他們卻像乾涸的河道一樣,沒有任何實際的支持。他們的關心是表面的,當困難來臨時,他們就消失了。18-21節約伯用商隊來比喻人們對溪水的期待。19節[提瑪][示巴]的客旅盼望溪水解渴,卻在荒涼中失望而死。這些地名(阿拉伯地區)象徵遠方的旅人,凸顯溪水的無用。旅行者本以為能在溪水邊找到補給,結果卻發現溪水已乾涸,只剩下絕望。同樣地,他原本期待朋友的安慰,但他們卻讓他大失所望,甚至因懼怕而遠離他。
思想:當我們身邊的人經歷苦難時,我們是否願意以憐憫的心去陪伴他們?還是急著給出我們自己的看法,甚至責備對方?真正的朋友不是論斷,而是用愛與耐心扶持軟弱的人。這更要提醒我們,在朋友痛苦時,不要因為害怕說錯話或不知如何幫助就選擇逃避。有時候,最好的安慰並不是言語,而是願意陪伴。
祈禱:慈愛的天父,當我如約伯般被朋友失望,求祢成為我的活水,滋潤我乾涸的心。教我以祢的愛待人,不在他人苦難前退縮。感謝祢永不離棄我。阿們。

約伯記 4:12-21約伯記 4:12-21


[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聽其細微的聲音。在夜間人沉睡的時候,我夢中見了異象。恐懼、戰兢臨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戰。有一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說:『人在神面前豈能稱義?婦人所生的在祂面前豈能潔淨?祂的使者在祂眼中尚且不潔,況乎那些住在土房、根基在塵土裡、被蟲子所毀壞的人呢?早晨到晚上,他們就被毀滅,永歸無有,無人理會。他們帳棚的繩索豈不從中抽出來呢?他們死,且是無智慧而死。』](和合本) 第12-21節則是以利法的論述高潮,他訴諸超自然異象,試圖以神的威嚴證明人無資格質問苦難。(12-13節):以利法聲稱得到超自然啟示,夜間異象增添神秘感,暗示其權威性。(14-15節):他描述靈的顯現帶來身體反應(毫毛直立),類似舊約中神的臨在(如出 19:16)。[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16節):靈的模糊形狀與細微聲音營造敬畏氛圍,準備引出信息。以利法用詩意語言(希伯來文平行句)提升論述可信度,意在壓倒約伯的哀嘆(3:20-26)。這異象可能是他個人的神秘體驗,但其真偽在文中未明。(17節):以利法引用異象的聲音,用反問強調神的絕對聖潔與人的罪性,呼應舊約觀念(如詩 14:3)。(18-19節):他將天使(‘ăbādîm,僕人或使者)與人對比,指出連天使都不完全,何況脆弱如[土房](bātê-ḥōmer)的人類。(20節):以利法用誇張語氣(一日間毀滅)強調人的短暫與無助。(21節):帳棚繩索斷裂象徵生命崩塌,[無智慧而死]暗示人無力改變命運。以利法的神學基於神的超越性與人的敗壞,暗指約伯無權質問苦難(3:20)。他以此支持因果報應(4:8),卻忽略約伯的義(1:8)與神的試煉(1:12)。以利法的話有真理:神聖潔,人有罪(羅 3:23)。但他將此絕對化,認為苦難必因罪(4:7-9),未見神允許義人受試的旨意(2:3)。他的異象旨在壓服約伯,卻缺乏同理心,未能回應約伯的痛苦(3:24-26)。 思想:4:12-21 是以利法以異象強化他的論點,強調神的聖潔與人的渺小,試圖[糾正]約伯。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的威嚴超越理解,苦難非簡單可解,但祂的愛永不離棄。願我們在敬畏中找到盼望,以愛陪伴身邊的約伯。 禱告:聖潔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從以利法的異象看見祢的威嚴。當我們如約伯受苦,求祢以恩典環抱我們的軟弱;當我們面對他人痛苦,求祢教我們以愛相待,而非論斷。阿們!